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梳理及训练 第15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 【乙】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用费 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 此益疏。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
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微子 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 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 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 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甲子日,纣兵败。
(3)委而去之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 (7)寡助之至
环:__围__ 兵革:__泛__指__武_器__装__备___ 兵:__兵__器__ 委:__放__弃__ 去:__离__开__ 固:__巩__固__ 威:__震__慑__ 得道:__指__能__够__施__行_治__国__的__正__道__,__即__行__仁__政___ 至:__极__点__
(3)错误的一项是_B__
分类 收集
加点字词
续表 词义理解
A. 诸侯以此益疏(更加,越发) 课外 B. 乃强谏纣(尽力,极力) 字词 C. 乃详狂为奴(详尽,仔细)
D. 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投奔)
(4)加点词语 的意思不正确的 一项是__C_
【解析】(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固”译为“巩固”。(4)“乃详狂为 奴”的“详”同“佯”,假装的意思。
基础知识检测
1.通假字 亲戚畔之__畔__同__叛__,意思是:__背__叛__ 2.古今异义
三里之城 古义:__内__城__
今义:城市
3.一词多义 利:天时不如地利【F】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有__利__条__件___ _锐__利___
4.其他重点实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兵革非不坚利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答案】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 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答案】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 之君。
多角度对比训练 论点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13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10分)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 【乙】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 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 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 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
(节选自《史记·殷本纪》)
1.按要求完善下面字词积累表。(4分)
分类 收集
加点字词
通假 字
亲戚畔之
词类 域民_叛__”_,__背__叛____ (2)域:__使__…__…__定__居__下__来__
一词 多义
A. 汝心之固(顽固)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必,一定)
<zd>
</zd>
【解析】A项“去”都是“离开”的意思。B项“以”的意思分别为“凭借/认为”。
C项“郭”都是“外城”的意思。D项“是”都是“这”的意思。故选B。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答案】(2分)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举例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观点。(2分) 【答案】(2分)示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点。周文王姬昌 为西伯时,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 商奠定了基础;商纣王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葬送 了商朝。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答案】(2分)(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 和啊。
3.甲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分) 【答案】(3分)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先从攻城方论证,“环而攻之”, 说明占有“天时”,最后却“不胜”,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再从守城方论证, 守城方有有利的地理条件,却“委而去之”,证明“地利不如人和”;经过层 层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由论战争巧妙过渡到 论治国道理,突出“行仁政”的重要性。
4.请结合乙文的内容分析概括勾践采取怎样的措施印证了甲文的结论。(4分) 【答案】(4分)勾践一方面采取了葬死、问伤、养生,去民所恶,补民 不足,不收赋税等惠民政策,得到百姓支持;另一方面,他注重自律,身 体力行给百姓做表率。他得到国人支持,最终打败吴国,印证了甲文“得 道者多助”的结论。
【参考译文】【乙】勾践对国人说:“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 这样的大国结仇,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 求你们允许我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 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欢送要远出的 人民,欢迎回家的人民;除去人民讨厌的,补充人民缺乏的……不是自己 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 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足够三年吃的粮食。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
亦节①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 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②?”是故败吴于囿③,又败之于没④, 又郊败之。
(节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释】①节:节制、克制。②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 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③囿:古地名。④没:古地名。
河南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二、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上册
语文
第15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22版课标新增篇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 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 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B )
A. 委而去之/一狼径去
<zd>
</zd>
<zd>
</zd>
B.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皆以美于徐公
<zd>
</zd>
<zd>
</zd>
C. 七里之郭/出郭相扶将
<zd>
</zd>
<zd>
</zd>
D.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可谓善学者矣
<zd>
</zd>
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 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 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 “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因此在囿打败了吴国, 又在没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
5.句子翻译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课下注释) 【答案】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答案】 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 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参考译文】【乙】百姓们怨恨他,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纣王就加 重刑罚,设置了叫作炮烙的酷刑,纣王任用费中掌管国家政事。费中善于 奉承,贪图钱财,殷人不亲近他。纣王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说别人的坏 话,诸侯们因此更加疏远了。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 侯很多背叛了纣王而来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王因此渐渐丧 失了权势。王子比干进谏,纣王不听。商容是一位有才能的人,百姓爱戴
他,纣王黜免了他。微子屡次劝诫,纣王都不听,于是微子与大师、少师 谋划,最终离开了纣王。比干说:“做臣下的,不能不以死规劝。”于是极 力规劝纣王。纣王发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脏有七个孔穴。”(纣王便) 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脏观看。箕子害怕了,就假装疯癫成为奴隶, 纣王又把他囚禁起来。殷朝的大师、少师便携带着祭器和乐器投奔到周国。 周武王于是率领诸侯讨伐纣王。甲子那天,纣兵大败。
4.根据甲文对战争获胜要素的论述,结合乙文分析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原 因。(4分) 【答案】(4分)示例:西伯心忧国事,“修德行善”,诸侯多归顺西伯, 使“西伯滋大”,这体现了“得道多助”;纣王在“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时, 酷刑镇压,又荒淫无道,滥杀、囚禁重臣,最终“诸侯多叛纣”而“失权重”, 这体现了“失道寡助”。
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微子 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 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 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 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甲子日,纣兵败。
(3)委而去之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 (7)寡助之至
环:__围__ 兵革:__泛__指__武_器__装__备___ 兵:__兵__器__ 委:__放__弃__ 去:__离__开__ 固:__巩__固__ 威:__震__慑__ 得道:__指__能__够__施__行_治__国__的__正__道__,__即__行__仁__政___ 至:__极__点__
(3)错误的一项是_B__
分类 收集
加点字词
续表 词义理解
A. 诸侯以此益疏(更加,越发) 课外 B. 乃强谏纣(尽力,极力) 字词 C. 乃详狂为奴(详尽,仔细)
D. 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投奔)
(4)加点词语 的意思不正确的 一项是__C_
【解析】(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固”译为“巩固”。(4)“乃详狂为 奴”的“详”同“佯”,假装的意思。
基础知识检测
1.通假字 亲戚畔之__畔__同__叛__,意思是:__背__叛__ 2.古今异义
三里之城 古义:__内__城__
今义:城市
3.一词多义 利:天时不如地利【F】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有__利__条__件___ _锐__利___
4.其他重点实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兵革非不坚利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答案】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 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答案】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 之君。
多角度对比训练 论点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13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10分)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 【乙】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 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 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 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
(节选自《史记·殷本纪》)
1.按要求完善下面字词积累表。(4分)
分类 收集
加点字词
通假 字
亲戚畔之
词类 域民_叛__”_,__背__叛____ (2)域:__使__…__…__定__居__下__来__
一词 多义
A. 汝心之固(顽固)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必,一定)
<zd>
</zd>
【解析】A项“去”都是“离开”的意思。B项“以”的意思分别为“凭借/认为”。
C项“郭”都是“外城”的意思。D项“是”都是“这”的意思。故选B。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答案】(2分)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举例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观点。(2分) 【答案】(2分)示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点。周文王姬昌 为西伯时,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 商奠定了基础;商纣王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葬送 了商朝。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答案】(2分)(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 和啊。
3.甲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分) 【答案】(3分)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先从攻城方论证,“环而攻之”, 说明占有“天时”,最后却“不胜”,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再从守城方论证, 守城方有有利的地理条件,却“委而去之”,证明“地利不如人和”;经过层 层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由论战争巧妙过渡到 论治国道理,突出“行仁政”的重要性。
4.请结合乙文的内容分析概括勾践采取怎样的措施印证了甲文的结论。(4分) 【答案】(4分)勾践一方面采取了葬死、问伤、养生,去民所恶,补民 不足,不收赋税等惠民政策,得到百姓支持;另一方面,他注重自律,身 体力行给百姓做表率。他得到国人支持,最终打败吴国,印证了甲文“得 道者多助”的结论。
【参考译文】【乙】勾践对国人说:“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 这样的大国结仇,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 求你们允许我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 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欢送要远出的 人民,欢迎回家的人民;除去人民讨厌的,补充人民缺乏的……不是自己 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 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足够三年吃的粮食。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
亦节①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 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②?”是故败吴于囿③,又败之于没④, 又郊败之。
(节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释】①节:节制、克制。②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 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③囿:古地名。④没:古地名。
河南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二、文言文阅读
八年级上册
语文
第15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22版课标新增篇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 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 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B )
A. 委而去之/一狼径去
<zd>
</zd>
<zd>
</zd>
B.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皆以美于徐公
<zd>
</zd>
<zd>
</zd>
C. 七里之郭/出郭相扶将
<zd>
</zd>
<zd>
</zd>
D.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可谓善学者矣
<zd>
</zd>
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 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 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 “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因此在囿打败了吴国, 又在没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
5.句子翻译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课下注释) 【答案】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答案】 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 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参考译文】【乙】百姓们怨恨他,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纣王就加 重刑罚,设置了叫作炮烙的酷刑,纣王任用费中掌管国家政事。费中善于 奉承,贪图钱财,殷人不亲近他。纣王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说别人的坏 话,诸侯们因此更加疏远了。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 侯很多背叛了纣王而来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王因此渐渐丧 失了权势。王子比干进谏,纣王不听。商容是一位有才能的人,百姓爱戴
他,纣王黜免了他。微子屡次劝诫,纣王都不听,于是微子与大师、少师 谋划,最终离开了纣王。比干说:“做臣下的,不能不以死规劝。”于是极 力规劝纣王。纣王发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脏有七个孔穴。”(纣王便) 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脏观看。箕子害怕了,就假装疯癫成为奴隶, 纣王又把他囚禁起来。殷朝的大师、少师便携带着祭器和乐器投奔到周国。 周武王于是率领诸侯讨伐纣王。甲子那天,纣兵大败。
4.根据甲文对战争获胜要素的论述,结合乙文分析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原 因。(4分) 【答案】(4分)示例:西伯心忧国事,“修德行善”,诸侯多归顺西伯, 使“西伯滋大”,这体现了“得道多助”;纣王在“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时, 酷刑镇压,又荒淫无道,滥杀、囚禁重臣,最终“诸侯多叛纣”而“失权重”, 这体现了“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