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集体备课解读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教材用好教材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读
教学总是以教材为例子,“教”学生“学”,使学生获得并逐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阅读教材,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激发思考、陶冶情操、精进表达等,总之,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读懂教材,用好教材,“化”教材为应得素养。
一、课标解读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五个方面的内容,但综合性学习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领域,它与其他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不在同一层面上,不具备比较单一的内容目标。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
从三年级下册开始,统编教材独立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旨在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较长一段时间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合理规划活动过程,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以上特点,教师要关注单元的目标定位,关注学习和生活实践学习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理论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我们要整体设计单元教学方案,允许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效的起点教学。
二、教材编排解读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是统编教材在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和“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这些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赵州桥》介绍了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一座著名石拱桥,重点介绍了桥的坚固,同时还介绍了桥的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以及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和古代绘画艺术。《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也是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而编排的。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是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
文化: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
动及其活动产品。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会收集资料、会交流资料、会表达过程。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引导学生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写过节日或节日故事,读写要紧密结合,教学时人文要素和语文主题可双线推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4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学会从日常生活中识字;能正确读写“欧洲、保存、智慧、创举、历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3.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学会照样子仿写。
4.收集有关的传统节日富饶资料,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与人交流,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古诗三首》要求弄明白写出了节日什么情景;《纸的发明》一课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实际上是体会中国造纸术的优点这一意思;《赵州桥》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能说出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这几篇课文围绕单元教学目标,由点及
面,层层深入。三篇课文都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一个意思,条理清楚,特点凸显,是由阅读指向写作的较好范例。
本单元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收集和交流的实践活动较多,由收集到交流再到习作,贯穿整个单元始终,逐层推进,所以,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是本单元的另一难点,也是表达方面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注意由读到写,读写结合。(三)教材目标定位
1.目标定位
(1)课程标准对本学识字、写字的目标要求。
第二学段识字、写字目标第1条:“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第2条:“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在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这样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实际中怎样把握呢?
我认为,首先,正确区分语文书后横线条中和方格中的字。横线条中的二类字有的是在本篇课文中首次出现,有的是以前出现过、却不要求掌握的,而一旦出现在横线条中就要求学生必须会认、会读,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检查的。对于一些繁字、难字,要引导学生重点识记,既不可用时过多也不能一略而过。方格中的一类字有的是以前就认识但不要求写的,有的是本节课刚出现就要求写的。只要是这里面的字,必须做到“四会”,即会读、会认、会写、会用。
其次,要加强写字教学。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特别是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力求写字的质量。
三年级的下半学期,学生学习生字基本上可以放手了。但放手不代表不重视。注重识字写字教学,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只有坚持不懈地紧抓不放,才能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与基础性,使学生获得初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我们在处理第二学段的生字时,可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学生的自学掌握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课前可以通过查字典、上网、查资料等方法解決大部分生字的读音、结构、字义等等。在自学过程中把解决不了的生字词记下来,通过课堂交流解决。一般这两个环节后,90%的生字都基本上可以得到解决。
第二步:在学习课文时,不再全部分析讲解生字。只选出学生容易出错的或比较复杂的或比较典型的生字进行讲解,课堂上适当拿出时间练习,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第三步:下午课前书法练习,掌握生字生词。
第四步:利用早读或课堂上的时间进行听写,反馈。
第五步:及时、经常复习现固。生字问题不是掌握就可以了,还要在以后的课文中经常巩固运用、经常检查、检测,对个别掌握比较慢的学生可以通过个别铺导、学生结对子辅导、小组辅导等形式给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