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锣鼓经之大锣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锣鼓经之大锣初探
作者:徐湘雨
来源:《剧作家》 2018年第1期
打击乐器大锣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距最早的记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世界音乐中大锣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第一样中国乐器,没有大锣
的乐队不算是完整的乐队。
在中国戏曲中,“锣经”又称为“锣鼓经”“锣鼓点子”,是由大锣、小锣、鼓、板钹等打击乐器表演的不同的节奏与演奏方式,共同形成的严格的记谱。
在中国戏曲中鼓板是整个乐队的总指挥,而大锣的演奏直接体现鼓师的指挥意图,配合形
成整体锣鼓经的表演。
梨园老话有云:“大锣一响,有衣有粮。
”大锣的声音响亮,富有表现
力和节奏感,尤其擅长渲染舞台气氛、刻画人物情感、烘托民间喜庆欢快的场景,因此锣音预
示着吉祥和美好的开端。
大锣的种类十分丰富。
仅在京剧中的运用,就分为低音锣、中音锣、中高音锣、大光锣、
小光锣、高光锣等,配合着抑、扬、顿、挫、攮、揣、边等不同的演奏方式,形成丰富的表演
效果。
大锣的演奏方法具有艺术的美感,轻重缓急,讲究韵味。
锣鼓的演奏配合剧情的发展和
人物感情的需要可以演绎出不同的效果。
比如,在经典武戏《雁荡山》中,全剧没有一句台词,是最早的一部完整的默剧。
由于武打场面没有唱腔表现人物的行为、心理和故事的发展脉络,
全靠锣鼓点来反映。
武艺的高低、招式回合、比试的结果等都能从锣鼓点中听出来。
不同的锣经功能也不同,唱腔锣鼓是引腔入板;身段锣鼓是引导演员上下场,交代演员身份,渲染情绪氛围等。
可以说以大锣为首的锣鼓点掌握着戏曲的节奏感和感染力,主要有以下
几种作用。
1.把握节奏,掌控全局。
大锣在戏曲中的演奏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是戏曲打击乐中最重
要的组成部分。
它既配合鼓板完成指挥引导的作用,又控制戏剧的节奏,保持戏剧的整体性。
一部剧锣鼓点打得好,配合得当,观众看得就有激情,越看越有劲儿。
大锣声音浑厚,多表现
重要人物出场;小锣节奏灵活,多表现才子佳人、文武小丑的上场。
在京剧《雁荡山》开篇——“贺天龙败上”中,隋将贺天龙的出场,就是一阵紧张的锣鼓点,以大锣为主奏,表现人物
性格。
而两军对垒时,大锣的声音有力地刻画出宏大而又剑拔弩张的武打场面。
周总理称之为“给京剧武戏开辟了一条道路”。
2.刻画人物,推动剧情。
戏曲人物的唱、念、做、打,全都要在节奏中进行。
演员一边表演,一边要在心里默默念着“锣经”,它是演员刻画人物的最重要的程式化手段之一。
不同的
锣经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
配合演员的念白唱词、身段眼神,可以淋漓尽致地传达出人
物的性格、心理和身份等,使人物更富表现力,剧情更有感染力,增加戏曲的艺术魅力。
此外,通过锣鼓点的力度变化、节奏层次对比和锣音放捂长度不同,还对剧情有烘托和推动的作用。
或激情澎湃、或小心翼翼,即使在文戏中也可以通过锣音的变化,表现出人物的伤心欲绝和悲
愤交加等情感,使用像武戏一样的力度表现剧情所需要的气氛,正所谓文戏武打。
3.营造情绪,烘托氛围。
通过不同种类锣的使用和敲击力度大小的不同,大锣还可以营造
各种情绪和氛围。
可热烈喜庆,亦可悲伤哀婉;可紧张激烈,亦可活泼诙谐。
比如《挑滑车》中,高虎锣音色结实有力,表现大将高崇激烈紧张的武打场面。
转化成苏锣后,场面为之一变,烘托出干脆利落的武打场面。
大锣也能表现悲凉凄婉的情绪,如程派的戏中很多低虎锣的运用。
同一个锣运用不同的力度和方法,也能传达出不同的情绪。
弱击低沉显凄婉,强击浑厚显激昂。
锣鼓经是民族艺术之瑰宝,要继承,更要发展。
只有不断地向传统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使之焕发勃勃生机。
让锣鼓经与时俱进,与时代变化相结合,与新生的演奏手法和音乐形式相结合,展现它不朽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