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复习要点(图加典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安市第一中学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要点
目录
一、自然地理——掌握几张重要图
1. 太阳光照图(侧视图、俯视图) (2)
2. 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2)
3. 大气受热过程图 (2)
4. 热力环流图 (2)
5. 三圈环流图 (3)
6. 季风 (3)
7. 天气系统图(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 (3)
8. 水循环图 (3)
9.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4)
10.洋流模式图 (4)
11. 地质构造图 (4)
12. 自然带分布图 (4)
13. 常见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图 (5)
14. 工农业地域类型世界分布图 (5)
二、人文地理——掌握解题要点
1. 怎样分析人口增长情况及解决措施?...................... .5
2. 怎样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5
3. 怎样分析某个城市兴起的主要条件? (6)
4. 怎样分析一个城市内功能区的布局? (6)
5. 怎样分析与城市化相关的问题? (6)
6. 怎样分析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 (7)
7. 怎样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 (7)
8. 怎样分析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8)
9. 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对比 (8)
10. 怎样分析老工业区兴起的条件、衰落的原因和调整措施? (8)
11. 怎样分析两类新工业区兴起的条件? (8)
12. 怎样分析交通线建设的区位条件的意义? (8)
13. 怎样分析资源跨地区调配的意义? (9)
14. 怎样解决我国能源问题? (9)
15. 怎样分析产业转移及影响? (9)
16. 怎样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9)
17. 怎样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 (10)
18. 怎样分析传统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10)
19. 怎样分析自然灾害及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 (10)
20. 怎样分析“3S”技术的问题? (11)
一、自然地理——掌握几张重要图
1. 太阳光照图(侧视图、俯视图)
【考点】画出地球自转方向;节气(日期)及中国季风风向;近日点、远日点;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大小排序及分布规律;昼夜长短;极昼极夜;晨昏线判断;简单时间计算;公(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根据自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计算北京时间;日界线 2. 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考点】认识黄赤交角;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判断节气;画出公(自)转方向;判断近日点、远日点;太阳直射点及其移动方向;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 3. 大气受热过程图
【考点】认识各种辐射名称;大气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大气能量的直接来源、根本来源;判断多云和晴朗天气的温差情况
4. 热力环流图
受热 受热 【考点】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判断高低压;比较压强大小;画出气流运动方向;判断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处与低压处的温差;举出热力环流的实例
(1)海陆风 (2)山谷风
冷却 低 高 低 等压面(线)
(3)城郊风(4)不同性质下垫面之间的环流
5. 三圈环流图
【考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写出气压带风带名称;气压带风带与降水的关系;结合气压带风带解释常见气候的成因,特征。

6. 季风
【考点】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风向,成因;季风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根据季风风向,判断季节
7. 天气系统图(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
【考点】判断天气系统类型;解释冷暖锋形成的理由;解释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解释气旋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知道常见天气系统的实例.
8. 水循环图
【考点】水循环的三种类型的名称;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名称;人类干扰最大的环节;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水资源调配对调入区的有利影响;水循环的意义.
9.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考点】熟练画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三大岩石的名称;相互转化的作用;沉积岩中可寻到化石. 10.洋流模式图
【考点】熟练画出洋流模式图;判断寒暖流,并解释理由;辨别大陆两岸或大洋两岸洋流类型;解释洋流对气候,环境,渔场,航行的影响. 11. 地质构造图
【考点】地质构造名称;地貌名称;判断背斜向斜的根本依据;解释背斜成山、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向斜成谷的原因;如何寻找水、石油、天然气;隧道、大坝的建设选址. 12. 自然带分布图
【考点】三大地域分异规律的名称,主导因素,表现明显的地区(纬度);记住常见气候类型下的自然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立体农业(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山地自然带复杂程度取决于基带纬度和山体的相对海拔高度;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
A :背斜
B :向斜
C :断层(地堑)
D :断层(地垒)
①冷却凝固
②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似。

13. 常见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图
【考点】解释不同地貌的成因.
14. 工农业地域类型世界分布图
【考点】掌握各种工业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区位条件。

德国鲁尔工业区、大牧场放牧业和意大利的新工业对中国的启示.
二、人文地理——掌握解题要点
1. 怎样分析人口增长情况及解决措施?
【基本思路】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迁移率等之间的关系,少年、青壮年、老年人所占的比例。

【答题要点】
(一)人口增长过快(自然增长)
◆后果(1)人口压力过大,粮食、资源供应紧张,生态环境破坏.
(2)社会问题: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教育难度大;社会治安问题严重;(3)影响经济发展.
◆措施(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3)发展教育,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

(二)人口老龄化(增长过慢)
◆后果:(1)劳动力、国防兵力不足;(2)社会养老负担加重;(3)老年人问题突出;(4)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措施:(1)鼓励生育;(2)适当移民;(3)发展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典型案例】发展中同家、我国农村中人口增长过快。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问题。

我国某些城市中子女与保姆争夺财产问题。

2. 怎样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基本思路】原因应从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分析,后果应从有利和不利方面考虑。

【答题要点】
(一)、原因:
◆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环境有很大差别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资源、地形。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政治因素:政策、政策变革(政治中的改变)、战争
◆环境移民:自然环境的变迁、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影响:
◆对迁出地区:缓解人地矛盾紧张的压力,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对外交流,利于发展当地经济。

不利的是易造成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迁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增添了地区发展的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不利的是易带来环境卫生问题、治安问题、计划生育问题。

【典型案例】八十年代中期后,我国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东部带来的后果
3. 怎样分析某个城市兴起的主要条件?
【基本思路】
影响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社会经济条件(资源、交通、政治)等方面分析。

【答题要点】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2)气候: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纬度沿海地区。

(3)河流:供水、运输、防卫、旅游;(4)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

对某一个具体的城市,一定要抓住其兴起的最主要条件。

(如株洲为交通)
【典型案例】
武汉、重庆、上海等沿河、沿海城市,石家庄、怀化、株州等铁路城市,大庆等矿业城市,拉萨等宗教城市。

4. 怎样分析一个城市内功能区的布局?
【基本思路】
从三个主要功能区的经济、环境要求考虑,商业区主要考虑经济(地租水平),工业区要考虑环境和经济,住宅区要考虑环境和社会效益。

【答题要点】
商业区:市场最优原则:布局在城市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布局在郊区高速公路或主干道附近。

一般占地最少。

工业区:(1)向郊区迁移。

原因:保护城市环境,降低生产成本。

(2)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的两侧。

原因:工业生产有大量的运输需求。

住宅区: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

分高级(主导因素环境)和低级。

与工业区、铁路线等主要交通干线往往有绿化带隔开。

是城市最基本的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占地最多。

【典型案例】
分析某个城市内工业向外搬迁的原因,分析某个城市内功能区布局合理与否的原因。

“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如季风);最小风频的风的上风向
“水”:水质要求高的企业放在上游;对水产生污染的企业放在下游
卫生防护带:住宅区和工业区之间通常布有卫生防护带。

(要考虑到局部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
5. 怎样分析与城市化相关的问题?
【基本思路】
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化的过程;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城市中期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带来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答题要点】
◆衡量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判断:市中心人口密度发生变化)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起步早(晚);目前发展速度慢(快);城市化水平高(低)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中期:
A.问题:加速阶段由于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带来的问题
①环境质量下降。

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④影响社会治安,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B.解决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后期
A.问题: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城市中心区衰落。

B.解决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中心衰落区。

【典型案例】
◆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某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6. 怎样分析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
【基本思路】
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考虑,并且都要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答题要点】
◆自然条件:气候(热量、气温日较差、光照、降水量、水热配合);地形(平原,利于发展耕作业,山区利于多种经营);土壤(是否肥沃);水源(是否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技术水平、资金。

◆典型例子: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灌溉水源);新疆瓜果之乡(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乳畜业(市场);立体农业(地形);花基鱼塘(市场)
【典型案例】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发展条件分析。

7. 怎样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
【基本思路】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三个内涵,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途径,环境问题的表现【答题要点】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点
(1)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原始社会(依赖和崇拜自然);农业社会(改造自然,出现科学的萌芽);工业社会(征服自然,对环境破坏力大);信息社会(追求人地协调)
(2)三个原则和三个内涵: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物种之间、国家之间);持续性原则(“度”);共同性原则(共同参与,国际合作)。

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庞大人口基数(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不足;环境问题严重
(4)途径:循环经济(工业:清洁生产;农业:生态农业)
(5)环境问题表现:生态破坏(农村、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城市、发达国家)
(6)产生的原因:索取物质和能量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速度(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环境污染)
◆中国某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产生的原因及其措施
(1)原因:既要发展农业经济,又要保护环境。

而现在农村中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口压力、农民素质低、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中能源缺乏造成的。

(2)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农民素质;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发展技术或资金密集型农业;加强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我国环境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思路:原因应从污染源方面考虑,措施应针对原因进行,要从行政措施、公民行为、技术措施三方面考虑。

主要原因:(1)工农业发达,生产排放量大。

(2)工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废弃物没有达标排放。

(3)人口稠密,生活排放量大。

(4)所在地自然条件较差,环境自净能力差。

解决:(1)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素质,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3)大力发展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废弃物量。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5)针对不同污染具体采用不同措施。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
(1)思路:问题主要是“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解决措施主要从改变观念、政策导向、降耗减污等方面考虑。

从解决措施可反推其原因。

(2)措施:
A.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B.建立相关法律,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限制投入大、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业的投资。

C.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科技),加快技术革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D.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E.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

F.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发展高科技、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创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

【典型案例】
我国西北地区、南方山区、云贵高原、黄土高原、三峡库区移民区等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农业的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治理措施分析;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我国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层,如何解决?外国商人说“把GDP留给中国,把利润带走”。

8. 怎样分析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基本思路】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考虑,并且都要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答题要点】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与否、水源是否充足、气候、能源、资源的类型、数量与匹配状况
◆社会条件:交通状况(海运、内河航运、铁路线)、工农业基础(经济基础)、技术、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和
工资水平、政策、工业协作条件。

分析时一定要突出该工业地区最主要的区位条件。

【典型案例】
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太平洋工业区、我国宝钢等工业的分布条件。

【基本思路】
兴起主要考虑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等条件;衰落主要是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发展的冲击、环境污染等方面造成的,调整措施也应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

【答题要点】
◆兴起的条件:
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广阔的市场;便捷的水陆交通
辽中南: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水源不足;广阔的市场;便捷的交通
◆衰落原因:
(1)产业结构单一,优势产业、产品的地位下降。

(2)原材料能源消耗量大,随着原材料能源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3)新技术革命的冲击(4)原有优势资源或能源地位下降、资源枯竭(5)环境污染严重
◆调整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2)调整工业布局,(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4)发展科技,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繁荣经济,(5)优化环境
【典型案例】
德国鲁尔区,我国辽中南重工业区,某些资源型城市。

11. 怎样分析两类新工业区兴起的条件?
【基本思路】
新工业区主要有两类: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工业区、以轻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

【答题要点】
◆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工业区:A共同条件:(1)科技雄厚,劳动者素质高(2)交通高度发达(3)环境优美。

B共同特点:(1)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2)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3)研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4)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以轻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区。

A共同条件:(1)大批廉价劳动力,(2)政策,(3)经济开放
B共同特点:(1)生产高度专业化(2)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资本集中程度低(3)以中小型为主(4)以轻工业为主(5)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包工
【典型案例】
前者:美“硅谷”、日硅岛、德国斯图加特、慕尼黑等,后者如意大利的萨索罗、我国温州等。

12. 怎样分析交通线建设的区位条件的意义?
【基本思路】
突出对交通网本身,社会经济的影响方面考虑。

经济因素往往是决定因素
【答题要点】
◆合理布局交通网:(1)缓解交通运输的紧张状况(2)活跃整个路网
◆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1)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扩大交流的范围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4)促
进旅游业、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保证。

(在这里会分析我国一些新建铁路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社会意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维护香港的长期稳定和
发展;巩固同防,建设边疆等。

【典型案例】
京九铁路建设、西南地区铁路(南昆、青藏)建设、江苏苏北地区铁路、沿江铁路建设的意义分析。

13. 怎样分析资源跨地区调配的意义?
【基本思路】
主要从经济因素方面分析。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答题要点】
◆对输出地区的有利意义
(1)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3)促进综合利用步伐,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4)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改善输出区的生态环境。

◆对输入地区的意义:
(1)提供较丰富的资源,缓解该资源供应紧张的压力(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4)不利之处:可能会造成输入地区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典型案例】
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的意义。

14. 怎样解决我国能源问题?
【基本思路】从开源、节流两方面考虑。

【答题要点】(1)加强勘探,提高石油、天然气的后备储量和生产量(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
(3)加快技术革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4)积极开发水能和新能源,使能源消费多元化,优化能源结构(5)加强国际合作,拓展能源来源渠道,实现能源供应多样化(6)提供公民的节能意识.
【典型案例】解决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措施。

15. 怎样分析产业转移及影响?
【基本思路】
主要从产业转移的类型和对移出地区、移入地区的影响分析
【答题要点】
◆转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多即高能耗高消耗、重污染的产业。

◆移入地区的优势:劳动力便宜、地价便宜、政策优惠、市场广阔、资源丰富。

◆影响:
(1)对移出地区:利于集中国内生产要素发展新的主导产业;能一直处于高附加值的开发和营销环节;环境得到改善。

不利的是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增加失业人口。

(2)对移入地区:利于加快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国内就业压力;不利的是始终处于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且消耗资源多、环境污染严重,易带来环境问题。

【典型案例】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我国沿海地区向内陆的产业转移;苏南向苏北的产业转移。

16. 怎样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基本思路】
主要从资源能源的开发条件、开发措施、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答题要点】
◆开发条件:(1)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2)市场广阔;(3)交通条件好(距市场近)
◆基地建设:(1)扩大资源开采量;(2)发展交通,提高资源外运能力;(3)加强资源的加工转换;(4)
发展对该类资源或能源需求量大的工业。

◆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利用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典型案例】
我国某个地区矿产资源能源开发的问题,如晋煤、新疆天然气、川气等的开发。

17. 怎样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
【基本思路】
主要从开发的自然条件、综合开发的措施分析。

【答题要点】
(一)开发的自然条件:
(1)地形: 流速,影响水力和航行;(2)气候:影响水量,水力资源;(3)◆水系:水量、水力、流速分析;(4)其它自然资源。

(二)开发内容:
◆总体思路
(1)山地(分水岭):保护植被生态、水量水质(2)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最集中):重点保护生态环境(3)河流: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质(4)矿产资源:决定发展工业
◆开发措施
a.核心:河流的利用和治理修大坝梯级开发
b.具体措施:防洪、发电、航运、旅游、提高水质、土地利用
(三)水库修建利弊分析
◆利同上,略
◆弊:(1)淹没农田、聚落、文物古迹、风景名胜;(2)影响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化减少;(3)诱发地
震、滑坡等地质灾害;(4)库区水量增发增多,造成水资源损失;(5)库区水流减慢,泥沙淤积,减少库容;(6)下游水量减少;(7)入海口入海泥沙减少,影响滩涂增长,鱼类生存环境。

【典型案例】
我国西部水电大开发,阿斯旺水坝利弊分析。

18. 怎样分析传统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基本思路】
从本地区粮食需求量大、粮食种植面积变化等方面考虑。

【答题要点】
⑴本地区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

⑵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

⑶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发展花卉、乳畜、蔬菜等产值高的农业。

⑷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如水网密布,地块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生产。

【典型案例】
我国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传统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19. 怎样分析自然灾害及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
【基本思路】
成因应从自然、人为,解决措施主要围绕人为因素。

解决措施应从行政措施、公民行为、技术措施三方面分析。

【答题要点】
一、主要自然灾害列表
二、具体小知识点
延安市第一中学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要点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1)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地形(山区)坡度大;地壳运动导致岩石破碎;气候(降水);植被状态。

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工程建设
(2)关注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减轻灾害的措施:建立地震灾害监测预报体系(监测预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工程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非工程措施)。

◆洪涝灾害的原因:(从收支方面思考)
自然原因:降水(降水强度大,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丰沛导致河流水量大);地形地势(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水系特点;区域内的地形状况等。

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抗灾能力弱
◆干旱灾害的原因: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自然原因:降水和蒸发的时空变化、气候异常等导致河流水量少及变化大;
人为原因:人口、经济(农业、工业等)需水量大;污染;浪费(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西北:气候干旱,气候异常,人口压力大,人类不合理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干旱治理措施:从开源、节流两方面思考。

如:①跨流域调水;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⑧海水淡化等。

⑨规范法律法规;提高水价
◆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
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伏旱:副高)
◆水土流失的原因(如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自然原因:降水状况;地表植被;土质特点。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

(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植被破坏,土质疏松,呈直立性)
◆土壤次生盐碱化
分布: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自然灾害频繁;旱灾;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人为原因:不合理灌溉。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产生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问题:地面沉陷,建筑物塌陷,沿海地区海水倒灌。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20. 怎样分析“3S”技术的问题?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