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林业生态论文林业生态圈构建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林业生态论文林业生态圈构建论文:
市城市林业生态圈构建研究
摘要:随着们对森林功能的重新认识,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建立目前已成为全世界围城市建立的热点。
首先介绍了城市林业生态圈的概念、功能及特点,随后对市的根本情况进展了简单描述,包括其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
在此根底上,分析了市构建城市林业生态圈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市;城市林业;林业生态圈构建
1 城市林业生态圈概述
1.1 城市林业生态圈界定
所谓生态圈是指“在一定的时空中共同居住着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展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圈是地球外表生态系统的总和,包括一切活生物体及与其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环境。
它包括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
按照从高到低的空间层次划分,我们可以把生态圈分为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
其中,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属于非生命系统,生命系统即指生物圈,它包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目前关于城市林业生态圈尚无定义可寻。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根底上,结合对人类、森林与森林生态圈的关系,将城市林业生态圈定义为:指以城市为中心,包括一定环城郊区时空的、以人和森林群落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地进展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
传递的地表平安生态系统。
1.2 城市林业生态圈功能
一般情况下,城市排放的废弃物,只靠城市本身生态系统的功能是不可能完全消化的。
这些剩余的废弃物会通过城市生态界面,随着水、空气及动物等环境因素的运动而流向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区域。
在城市林业生态圈这个较大的平安生态系统中,借助环城宽厚的森林林带、农田和河流、湖泊系统的生态效劳功能进展消化。
因此,只有将城市置入城市林业生态圈之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城市的生态平安问题。
具体来说,城市林业生态圈主要具有以下功能:第一,保持城市林业生态圈CO2与O2平衡;第二,实现有害气体、尘霾在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平衡;第三,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第四,突破长久以来以城市市区绿化美化为目标的狭义的城市绿化;第五,为城市提供更多的自然的、通达性强的休闲场所,满足市民各种生活需要。
1.3 城市林业生态圈构建特点
城市林业生态圈是一个新型研究领域,涉及面广,与城市林业、园林、城规、生态等都有关系,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归纳起来城市林业生态圈构建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
1.3.1 城市林业生态圈建立的长期性
城市林业生态圈建立不同于一般性的植树造林,它处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在这些区域,通过自然演变的生态群落绝大多数已被人为破坏,我们对自然条件下的森林生态群落组成往往一无所知,所以构建
城市森林生态圈时在对树种选择和配置上会遇到重重困难。
另外城市区多水泥化,自然环境比拟恶劣,需要定期管理,有时还需要重新栽植。
因此,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必须扎扎实实的坚持下去。
1.3.2 城市林业生态圈建立环境的动态性
城市林业生态圈在建立初期是不稳定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城市森林生态圈会趋于稳定,但是城市市区的森林群落多是靠人工构建的,天然更新几乎不能实现,最终需要人工更新,所以从长期来看,是一种动态的稳定。
1.3.3 城市林业生态圈建立的针对性
城市林业生态圈是现代城市开展不可无视的,过去我们过度的开发城市,使用城市资源,已经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破坏,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安康,正因如此,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建立当今受到关注和重视,怎样科学的开展进而为城市效劳,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中一些生态问题,不断满足居民对城市林业各种不同的需求,这些特定需求就形成城市林业生态圈建立的针对性。
这个针对性主要反映在城市不同地段,不同区域对森林的组成、构造、布局、树种配置,森林的营造方式以及所解决主要生态问题不同,森林的日后经营和管护上的不同。
在这些方面都必须严格按照城市不同需求,去建立城市林业生态圈。
2 市的根本情况
2.1 市自然概况
市现辖县、韶山市、湘乡市和城市雨湖区、岳塘区两区。
全市土
地总面积为5015km2,其中市区面积为289km2,全市人口总人口数279.61万,其中市区人口71.32万。
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清楚,光热充足,降雨丰富,年平均气温16.7℃-17.4℃,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5℃,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9.0℃,年降水量1350-1610mm,春多北风,夏季多南风,全年日照时数1640m-1700h,年均相对湿度为80.7%,无霜期283天。
境自然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冬青科、山茶科、山矾科、蔷薇科、杜鹃花科等优势树种构成。
全市树种资源丰富,有92科539种,其中乔木319种,灌木178种,木质藤本42种。
2.2 市社会经济状况
2006年末,全市总户数881314户,人口287179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03475人。
2007年,实现地方国民生产总值523.12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5.2∶47∶37.8;地方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38.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2742元和5137元;工业实力显著增强,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对财政收入的奉献率到达70%以上。
第三产业加快开展。
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97.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到达153亿元。
以现代商贸物流业为重点的生产性效劳业快速开展,金融、保险、旅游、通讯、教育、房地产等效劳业取得长足开展,城乡市场日趋活泼,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科技支撑作用日趋强劲。
全面启动创新型城市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取得新进展,
科技进步综合排名全省第二。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达52%。
已成为国家火炬方案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全国知识产权示城市创立市和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市交通、通讯十分兴旺,长-韶铁路直抵韶山市,京广线、湘黔线,洛湛线、京珠高速、上瑞高速、长潭西线高速、韶长高速、320国道、107国道纵横交织,多条交通要道向周边县市辐射,市、乡公路四通八达。
还有正在建立中的武广铁路、潭衡高速、韶山高速。
水路有湘江流经市境,经洞庭湖入长江。
3 市城市林业生态圈建立的优势
3.1 重要的区位优势
市位于省中部,与省会、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中心株洲成“品〞字型分布,素有“金〞的美称。
京珠、长潭、上瑞高速公路,107国道穿越市境,京广、武广和湘黔铁路也经过。
位于湘江中游,水路上也相当便利、兴旺。
通过长株潭产业集群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开展,形成以三市间的快速交通设施〔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为纽带的核心区组团,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开展轴向周边地区放射的城镇网络群体;最终形成以三市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状城镇布局,以三纵两横〔即一主两次两辅〕的“冉字型构造〞支撑起整个区域的城镇开展空间,使其开展成为在华中经济圈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在国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组群式的特大型城市化地域之一。
3.2 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培育了一大批历史名人,一代伟人以及德怀、罗亦农、黄公略、庚、谭政,文化名人齐白石、黎锦熙、萧三等诞生在这里,山山水水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足迹。
红色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红色旅游为一大特点和优势。
韶山是世界级旅游圣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旧居、诗词碑林、纪念园、滴水洞等名胜享誉中外。
德怀纪念馆成为全国首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点〕。
名人故里,名胜荟萃:始建于南宋的文庙和明代的关圣殿,雕梁画栋,独具匠心;湘岸的望衡亭,可远观衡岳,近听涛声;湘江东侧的昭山,为潇湘八景之一,登山远眺,三湘风物尽收眼中。
市中心有南湘佛地海会寺、秋瑾故居、齐白石纪念馆等,构成了一道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碧波荡漾的水府庙,山峦倒影,轻雾缥缈,不是西湖,美似西湖。
地处县境的湖湘文化发祥地隐山,渊源长远,胜迹遍布,“敢为人先、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精华所在,孕育了一代代名人志士。
青山桥唢呐申报进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风景优美,这里春天杜鹃红,夏日荷花香;金色十月,满街秋菊吐芬芳。
湘江逶迤经过市区,宛假设彩带,碧水清波映城廓,雨湖镶嵌城,妙似明珠,垂柳烟色醉游人。
3.3 先导的政策优势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根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开展。
必须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开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这是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到“生态文明〞理念,
报告并把以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构造、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而是应坚持生产开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开展道路,实现速度和构造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开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
建立“两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驱动。
由于资源环境问题存在外部性,完全依靠市场无法到达资源配置最优状态。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需要将负外部性的社会本钱部化,以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滥用;将正外部性的社会收益部化,使具有正外部性的环境友好产品和效劳到达社会最优的供应水平等等。
由于传统市场机制无法通过看不见的手解决外部性问题,因此,在“市场失灵〞情况下,我们必须依靠政府的制度安排实现外部性的部化。
解决资源和环境外部性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有很多,既有强制性法律法规,如排污费、碳税、燃油税、排污标准和强制性技术标准等,也有市场化导向的排污权交易、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绿色电力〕、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等政策工具。
作为“两型社会〞实验区的重要组成局部,应充分利用实验区的先导优势,秉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态优先的原那么,转变开展观念、制订出各种生态友好的政策,并借助强大的制度能力推行下去,越来越多地用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本来创造产值和效用,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构造与开展模式,引导可持续消费,推进生态
文明建立,将真正建立成为生态区,表达“两型社会〞要求和水平。
4 城市林业生态圈建立的问题
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建立面临城市化、市场化、商品化的剧烈冲击,土地、林木所有制成为瓶颈制约关键因素,阻碍生态建立的开展;城市扩容及各项工程建立与生态建立争占林地、湿地矛盾突出;公共财政支撑力度不够,生态建立面临严峻形势;森林总量缺乏,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森林火灾威胁较大;森林构造不合理、质量较差、景观效果不佳,生态系统脆弱、功能发挥水平低且不稳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繁重。
具体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乔木林中纯林林蓄积占的比重太大纯林林地活立木蓄积6495922m3,占乔木林地蓄积的94.7%;混交林林地活立木蓄积361765m3,占乔木林地蓄积的5.3%。
第二树种构造尚不合理,针叶林比重偏大全市乔木林面积171543.3hm2,按优势树种分针叶林150175.8hm2,占87.5%;阔叶林21367.5hm2,占13.5%。
第三林分单位面积产量低全市乔木林平均每hm2蓄积39.97m3,用材林平均每hm2蓄积39.96m3,单位面积产量低。
参考文献
[1]黄志斌,志峰.当代生态哲学及绿色设计方法论[M].:人民,2004:105-109.
[2]关秀清.城市如何选择行道树[J].科技潮,2007,(07):25-26.[3]关百钧.世界林业开展道路[M].:中国林业,1992:57.
[4]忠国.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7,(09):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