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君讲《老王》得到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王君讲《老王》得到的启示
作者:孙淼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年第08期
课程教学是指教师从“字、词、句等语言材料入手,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内涵的透辟解读。

”以《老王》为例,虽然每个老师都有其独特的切入点,但在教学内容上的选择无非是放在对“老王的悲惨命运、老王的形象描写特点、老王的语言描写特点”等方面,更多的侧重点放在怎样教学生进行人物描写的写作方法的训练上,缺少对于文本“文学性”的体验。

如果单纯进行语言及肖像描写的训练,这样的散文教学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在这里我将以北京人大附中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所讲的《老王》一课为例,呈现语文教学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独特及准确的“切入点”
独特性:王君老师的这堂课以“活命”为切入点。

分为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以及杨绛一家的“活命”状态。

最后总结要“活出高贵的命”。

王君老师从“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句话切入,让学生反复读,反复感受,找出“活命”二字,进行教学。

而大多数老师是从老王“出身苦、人老了、田螺眼、无亲人”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同样是走近老王,王君老师用“活命”二字一步步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平凡的语言中体现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体会老王生活艰辛的程度。

让学生成为老王,让学生切身地体会老王。

在这个部分,王君老师用了几个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1.让学生成为老王——自述身世,感悟角色,渲染情感。

2.老师变杨绛,学生还是老王,杨绛和老王互相对话,再现当年的场景——进一步感悟杨绛与老王的关系,感受老王内心的情感。

3.让学生变“看客”,奚落老王——再次体悟老王的境遇,体会老王“活命”的生活状态。

4.朗读中强调感受“只”字的魅力,感悟老王走投无路的人生状态。

通过交换角色的方法,让学生眼前再现当年情境,从内心中感受老王,体会杨绛和老王内心的情感变化。

而情景教学的安排恰到好处地让学生领悟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王君老师采用这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感悟语文的魅力,她并没有采取反复的诵读教授方法,而是让学生“咬文嚼字”。

这种“咬文嚼字”的训练恰恰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准确性:大多数的老师会选取“愧怍”为切入点。

《老王》这篇课文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被高中教育阶段所纳入,而人教版教材则是出现在初中语文课文中。

如果选取“愧怍”为切入点,学生不一定能读懂这两个字,对比“活命”来看,“活命”比“愧怍”更能让学生理解,能够更好地
接洽下面的教学。

“愧怍”一词是一个文言词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比较王君老师选择的“活命”一词,“愧怍”的课堂效果可能不会好于“活命”。

二、让“语文”体现“人文关怀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了增添“语文味”的新要求。

对于“语文味”的提出,我们关注的应该是“让语文回归语文”,应该是语文的“人文关怀”特性。

从这一点看,王君老师的课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感悟“语文味”。

从细节中让学生心领神会,她并没有因为害怕学生无法理解“文革”而不做背景介绍,反而将杨绛一家当年的处境进行分析,推荐学生读《干校六记》,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思考:老王是“不幸”的人,杨绛是“幸运”的人,这样的一句话说得是否到位。

有了之前的铺垫,很多学生发出感慨,在那个年代,杨绛也算不上是“幸运”的人。

这样就把文章的意味读出来了。

我们现在很多老师在讲授一篇文章时,总是下意识去确定文本中哪个角色是“正面人物”、哪个角色是“反面人物”,然后去引导学生,久而久之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即为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

学生在学习时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把人物划分界限,这样的教学模式缺乏对“人性”的认知。

王君老师的课堂不对任何一个人物定义色彩,而是让学生体验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多面性。

在面对老王这样卑微的生命时,师生都应该体现更多的关心,在点滴中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及担当意识。

人类的生存规则不仅表现为优者生存、适者生存,更表现为相互生存。

三、让“语文”回归“生活”
语文的魅力更多是回归生活本真的乐趣。

公平、自由、快乐、责任、爱,是师生共同的追求目标。

王君老师讲授《老王》一课时,先是让学生站在老王的角度去细读文本独白,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老王的境遇,文本中老王的孤独、苦闷、忧伤等情绪,逐渐渗入学生的骨髓,不需要教师刻意强调,不需要把情感强压到学生内心,而这种换位体验式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情感及同情心培养的最佳方式。

“没有语文的语文课”一语道出语文课的症结,语文是否应该回归生活,回归语文味,也是近年来专家一直在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很多人可能认为让教育回归生活,就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使用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教学素材。

其实不然,将生活实例引入教学只是做到知识的引入,而让语文回归生活不仅是要引入生活中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更多的是促使学生用已学会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已学会的知识更加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

说到底,语文课就是学生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王君老师在授课《老王》时,先是对文本生词进行训练,让学生造句,在此过程中与学生互动,用亲切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轻松的氛围,在课堂上得到精神的放松。

紧接着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模仿、想象旁人对待老王的态度。

“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只要教师善于挖掘生活,学生的激情很容易被激发。

苏联教育家玛卡连柯说过:“一旦触动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教育就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可见,生活是一切的源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
堂,走进社会,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关心他人,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语文实践与丰富的语文资源结合起来,使之达到最佳的组合,使我们的语文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形成一种互生、互补、持续发展的状态。

让学生热爱生活,爱上语文,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当下社会需要更多的爱和宽容,王君老师说老王周围的人都是鲁迅笔下的“看客”,试问是否仅仅是老王所处的时代存在“看客”,生活在五彩斑斓今天的我们周围是否又存在着大量的“看客”?今天的语文课堂需要唤起更多的“爱”,需要“大爱”。

新课改实施十余年来,语文教学探索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削去浮夸,让教之者和学之者都能身心回归本真,回归文本,回归到简单。

王君老师的《老王》给予我很大的启示,让语文回归生活,不仅适应语文教学的发展需求,满足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提高了语文学习效率和语文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懂得了爱的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