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选修六同步练习试卷(22份) 人教课标版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世界、中国淡水短缺的解决对策。

2.理解我国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的措施。

3.理解土地退化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1)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

(2)节流
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

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

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1)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

(2)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

(3)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

思考
1.大水漫灌、喷灌、滴灌有何区别?
答案大水漫灌是从水井或地表水渠引水,水依靠重力流动,灌溉效率低,只有30%~40%。

喷灌是将水用可移动设备向农作物喷洒水,灌溉效率为70%~80%。

滴灌是在地表或地下设置多孔管道网,使水能在植物根部以滴流的形式释放出来,灌溉效率可以达到80%~90%。

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具体措施: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质量等。

2.土地退化的防治
(1)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2)表现: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等。

(3)防治原则: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防治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

思考
2.我国不同地区土地退化有何不同?
答案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不同。

如西北内陆地区,以土地荒漠化(风蚀)、草场退化等为主;北方地区以不合理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等为主;西南地区以石漠化为主。

探究点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探究活动阅读某岛屿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岛屿年均降水量为1 050 mm,降水相对集中在夏季,蒸发量为1 695 mm,面积约151.7平方千米,人口约91 261人(2009年8月),农业以种植高粱为主,旅游业发达。

材料二下图表示该岛屿简图。

(1)简要分析该岛屿的水资源状况及影响因素。

(2)除修建水库外,请你为该岛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1)水资源短缺。

该岛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岛屿面积较小,集水面积较小;降水集中,河流枯水期长;人口密度大,需水量大。

(2)①跨流域调水。

距离大陆近,输送淡水成本低。

②海水淡化。

该地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

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

该地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提出以上三种方法之一或其他办法合理即可)
反思归纳
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由于世界人口继续增长、经济继续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世界水资源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分析如下图:
2.中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主要措施
探究点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探究活动结合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甲地形区1954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的构成情况(%)统计图。

(1)说出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构成的变化,试解释其原因。

(2)结合所学推断三江平原地区土地利用构成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目前,俄罗斯正计划将其远东地区的数百万公顷闲置土地以象征性的租金长期租给外国人耕种。

(3)近年来中国人到乙地区租种土地现象不断增多,分析其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1)湿地、林地迅速减少,耕地面积迅速增加。

原因:国家对粮食的大量需求;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

(2)(林地、湿地面积减少,导致)黑土退化、土地沙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湿地、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径流的功能减弱,水旱灾害多发。

(3)乙地区闲置土地面积较大;两国政策的支持;乙地区土地租金较低;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中国临近乙地区;中国劳动力充足。

反思归纳
1.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2.土地退化及其防治
对点训练一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1~3题。

20世纪5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以后,对库区周边的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到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水量锐减,现在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

1.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A.下游蒸发旺盛
B.上游过度引水灌溉
C.气候异常变化
D.下游缺少植被保护
2.塔里木河流域合理的整治措施有()
①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严禁使用河水②建立防治荒漠化发生发展的早期预警系统③大力开采地下水,保护地表水④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引发的环境问题可能是()
A.库区生态系统消失
B.地下水位上升
C.水库的防洪功能丧失
D.加剧了该地区的荒漠化
答案 1.B 2.D 3.D
解析第1题,塔里木河下游出现的缺水现象主要是由于上游过度农垦,大量引水灌溉所致。

第2题,严禁上游用水是不现实的,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的枯竭。

第3题,该地区的绿洲因缺水而退化,荒漠化加剧。

对点训练二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读下图,完成4~5题。

4.关于我国耕地结构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越来越多
B.生态退耕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大
C.灾毁耕地面积总体趋势是增多
D.建设用地面积总体趋势是减少
5.生态退耕试点地区针对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酸雨②水土流失③土地荒漠化④臭氧层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4.B 5.C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减少的状况有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少的趋势,生态退耕对耕地减少影响最大,灾毁耕地总体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建设用地总体变化不大。

答案应选B。

第5题,土
地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有防治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酸雨、臭氧层破坏都是大气污染,与生态退耕的联系较小。

答案应选C。

综合提升
6.黑龙江省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过度开垦,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黑土厚度由20世纪50年代的60 cm变为现在的20 cm。

下图示意该区域1950~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的演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1950~2000年该区域水土流失的变化特点,并简述水土流失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2)简述该区域防治水土流失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特点:面积增加,程度增强。

危害:土壤肥力降低;河湖淤积加重,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粮食单产下降。

(2)①加强监测;②生态退耕;③营造防护林;④增施有机肥;⑤调整种植结构,实施黑土地用养结合的农作物轮作制度。

解析第(1)题,
第(2)题,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的角度去分析。

课时作业
由于世界人口继续增长,经济继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世界水资源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有必要通过开源和节流措施逐步解决缺水问题。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节流措施的是()
①提高公民节水意识②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③海水淡化④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中既属于“开源”又属于“节流”措施的是()
A.海水淡化
B.开渠引水
C.改进灌溉技术
D.污水资源化
答案 1.C 2.D
解析第1题,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开源和节流两种措施。

开源主要包括修筑水库、修渠调水、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节流主要包括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

海水淡化属于开源措施。

第2题,污水资源化也就是将原来不能利用的污水经过净化处理成为能利用的淡水资源,所以属于“开源”;原来的淡水资源利用后被污染,再经过净化处理后再利用,节约了用水,又属“节流”。

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

据此回答3~4题。

3.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①用水量大②降水丰富③干旱少雨④污染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节约用水②国内跨流域调水③人工降水④循环用水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3.A 4.D
解析第3题,首先这是一个海洋中的小岛,其次能够提出这样的规划,表明大气降水是丰富的。

第4题,该区域是一个小岛,且降水较多,人工降水没有必要。

国内跨流域调水也不符合现实。

而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是符合该岛国实际的措施。

图1为2003~2010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2为2005~2010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2003~2010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①2003~2010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②2003~2010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③2005~2006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④2006~2010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2005~2010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①建设用地增加②粮食播种面积增加③退耕还林效果显著④未利用地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5.B 6.C
解析第5题,从2003年到2010年,我国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其中在2005年到2006年间减少最快,但我国耕地面积均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第6题,根据图2可知,林地与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上升幅度较大,说明一方面我国生态退耕还林效果显著,另一方面建设用地大大增加。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38%。

据此回答7~8题。

7.耕地供需矛盾的实质是()
A.人地矛盾
B.人与科技的矛盾
C.人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D.人与发展的矛盾
8.解决耕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
A.大面积开垦荒地
B.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控制人口增长
D.提高人口素质
答案7.A8.C
解析耕地资源短缺是近代社会出现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非农业用地面积增加,占用了不少耕地,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所以耕地供需矛盾实质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读“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完成9~10题。

9.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温室效应
10.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A.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B.退耕还林还草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答案9.B10.B
解析第9题,由土地资源构成图可以看出,该地区宜农土地只占本地区土地资源的12%,宜林土地占54%,宜牧土地占33%;但是由土地利用结构图可以看出,该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40%,林地占18%,草地占20%,说明植被破坏严重。

江南丘陵地区降水量多,植被遭到破坏,易引起水土流失问题。

第10题,要解决江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问题,应退耕还林还草。

11.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

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

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

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

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解析为保护土壤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保护土壤的理由要结合当地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分析。

12.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A处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

读图回答问题。

(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
(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

答案(1)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养殖);保护森林。

(2)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

解析第(1)题,已知B城市的唯一水源是A处的水库,因此保护B城市的水源就是保护A处的水库。

注入水库的河流发源于森林茂密的山区,若森林遭到破坏,则水土流失势必严重,使水库淤积变浅,因此保护森林是一项重要措施;水库周围的耕地和居民地较多,可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以涵养水源;农田应尽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居民应禁止向河流、水库排污,以避免污染水库水质。

第(2)题,C处山地森林茂密,也是河流的源地,若在此开山取石必定造成森林破坏,环境恶化,同时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多等问题。

13.下图为非洲荒漠化土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以甲地为例,简述土地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2)分析荒漠化给非洲区域发展带来的主要危害。

(3)简述非洲防治荒漠化的重点对策。

答案(1)植被破坏;风力、流水侵蚀;土地生产力下降;植被更为稀疏。

(2)侵吞人类生存空间;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安全形势更严峻;加剧贫困。

(3)发展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开展国际合作;增加粮食进口;减少战乱。

(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第(1)题,图示甲地位于热带草原带与热带荒漠带的过渡地区,由于不合理开垦,植被破坏,加上风力、流水的侵蚀,使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终导致植被更为稀疏,产生土地荒漠化。

第(2)题,非洲粮食问题短缺严重,荒漠化侵吞人类生存空间,耕地减少,土地肥力下降,会导致粮食安全形势更严峻,加剧贫困。

第(3)题,防治荒漠化主要从技术措施、工程措施以及人口问题进行解决,结合目前非洲的粮食状况,可以增加粮食进口,开展国际援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