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必考考点导练:补写和排序(附强化训练与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必考考点导练:补写和排序
(附强化训练与答案解析)
一、考情分析
语句的衔接与排序属于“语言连贯”的考察范围,“语言连贯”是指句与句之间以及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要连贯,顺序要合理,过渡要自然,上下文必须相互照应。
“语言连贯”是考查句子运用的一个重要考点,为高频考点。
多考查说明性文段和议论性文段,一般为选择题,总分值为3~4分。
最为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两种:一是选句填空型,一是语句排序型。
语言连贯题的两种命题形式实质是相同的,都是排列句子的语序。
其目的是通过语段结构关系的客观规律性考查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二、语句衔接与排序的分类
1.“话题同一”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在表现一个中心意思时,要围绕一个话题来安排句子,保持陈述对象或叙述角度的一致,而任意转换话题,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即语句不连贯。
看前后语句的陈述对象(主语、话题、叙述角度)是否保持同一,是“语句衔接题”常见的解答思路。
2.“句间关系吻合”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句子的排列与组合也是考查学生衔接能力的手段之一。
几个句子先说哪一个,有着一定合理的顺序。
常见的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等)。
3.“句间顺序合理”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分句或句子之间常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事理关系,如果是递进关系,顺进则层层上升,逆进则层层下降;如果是因果关系,或一因一果,或多因一果等。
一个复句、句群或语段,前后语句之间若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就会造成语句的脱节。
因此,句间的关系必须吻合其内在的逻辑。
根据上下文,确定句子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是解答此类题目的突破口。
4.“语境氛围协调”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前人论文,有所谓的“乐境”“哀境”之分,描写性或想象性语段往往根据不同的情景,作出相应的描述。
如写景语段,要分析清楚景物的特征及观察角度。
色彩有明快、暗淡的区别,而不同色彩的景物描写中所寄寓的感情自然是各不相同的;写景的视角有远眺、近观、俯视、仰望等区别。
选填这一类语句要充分考虑到原文语境,在情感基调、感情色彩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做到与原文的协调。
5.“词语照应、暗示”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语句的照应和暗示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条件。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能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句相呼应的词句。
6.“短语类型一致”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短语、句子,我们可以根据其上句或下句的提示,利用结构上对称性,来选择所填的语句。
7.“句式关联”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从所处语句的地位和作用上看,不外乎这样三种情况:一是在语段的开头,选填的语句有概括、总结和提示作用;二是在语段的中间,多用来承上启下或过度照应;三是在语段的末尾,用来总括或呼应。
8.“音韵和谐”类语句的衔接与排序。
音节的和谐,常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式的对称(前文已述),二是上下文的押韵。
语句节奏和韵律的巧妙组合,常常能使语句结构更加紧凑,语意更为流畅。
三、语句衔接与排序的答题原则
语句的衔接与排序是句子根据语段的语意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的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解答这类题要抓住八个字:瞻前顾后,确保一致。
一致包括:角度一致(陈述对象、时间、空间);思路一致;话题一致;语体一致;句式一致;感情色彩一致;前后照应;语言衔接紧密等。
1.保持句式前后一致
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各分句要保持句式和结构的前后一致。
2.保持句意前后一致
一个语段或句子,表述时应当使语意前后一致,而且要条理清晰。
3.保持情调前后一致
对于描写或抒情类的句子,有时要考虑前后语句的情调要保持一致。
即前边是热烈的,与之衔接的句子就不能是凄凉的;前边是壮阔的,后边就不能是柔婉的;前边是悠远的,后边就不能是热切的,等等。
4.保持话题前后一致
在连贯的语段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必须保持一致。
5.保持行文前后照应
要保持句式的连贯,就要使填入的句子既要“勾”住前面的话语,又要“连”住后面的内容,“勾前连后”,从而保持上下文的照应。
6.保持事理符合逻辑
无论叙事、状物或是说理,都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或思维的逻辑。
四、解题思路
1.通读句子,整体感知
大多题目都有语境,品味语境对确定解题思路起着重要的作用。
前语境一般能提及或指示话题,还能确定语段的表述对象,并暗示着下文语意的表达方向。
所以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应先将所给句子整体通读一遍,了解其大意,明确其主题,把握排序的总方向,掌握语句间的层次(总分、并列、递进、转折、因果等)。
2.明确文体,理清思路
通常情况下,不同的表达方式一般使用不同的表达顺序。
从文体的角度来看,近几年的河南中考试题常以说明性文段或议论性文段为主要考查形式,但不排除以后对记叙性文段考查的可能性。
记叙:一般使用时间顺序,这能使读者从时间变化的过程中明白事物或情节变化的脉络。
时间顺序一般由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暗含时间概念的词语表示,如果记叙事件的还要注意情节的先后,行踪的变化、动作行为的承接等。
说明:一般采用空间顺序和事理顺序。
在说明事物的形状、位置、大小、结构等时,使用由上到下、又下到上、由内到外、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这样能够让读者有条理地了解对象的信息;在说明事物的功能、特点、关系、用途、程序等时,使用事理顺序,并要注意读者心理接受、感应的顺序。
议论:一般使用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主要有: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又特点到用途等等。
逻辑顺序常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这就要求对语段的表意和层次进行细致分析;通常情况下,有相应的关联词为标志。
描写:一般采用空间顺序及事理顺序。
采用空间顺序时,首先应选好立足点和观察点,使景物依次呈现;其次要注意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是仰视、平视,还是俯视?是远观还是近看?是由点到面还是由面到点?细究此类问题,就能把握写景语段的脉络。
3. 抓关键词,找中心句
一般来说,每个文段都有一个中心话题,解题时可以先找出中心句(概括性或总结性的句子),判断并确定其位置(中心句一般在句首或句尾),然后再按照语句的特点和逻辑关系对其他句子进行排序组合。
有些文段,上句句尾与下句句首往往有关键性词语相承接。
另外,需注意某些句末标点符号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关键词:
代词:代词在句中起复指作用。
当某句中出现代词时,要根据语意找准它所指代的对象,那么,这个对象所在的句子与代词所在的句子一般是紧密相承的。
连词,特别是关联词:这些词语在句中明确表示了其间的逻辑关系,对判断句子衔接是否连贯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关联词来说,可以根据习惯搭配,直接判断句子的衔接。
具有关联性或指示性的词语。
这些词语是在意思上有关联,有照应的。
标点符号:标点符号起着辅助表达的作用。
在审题时,很有必要注意语段和备选句子里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
七种点号的使用,能为我们提示语意的表达层次,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常用的标号,能为我们提示词语的性质、成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破折号。
4.辨析句式,定要一致
某些文段中,各个句子的句式结构是需要保持一致的,这时就要认真辨析语句,找出其句式特点。
句式一致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句型的选择要一致,二是相关语句中相对应的词语或短语的形式要保持一致,三是采用的修辞格要保持一致,这反映到句子的形式上,主要涉及排比、对偶这两种。
如果是写景或抒情性文段,要仔细品味其情调、氛围、色彩及写作手法等特点,保证其前后语句的语境和格调协调一致。
5.语感检验,确定答案
通过对句子的分析,排好顺序后,要再按所排顺序将整段文字通读一遍,体味语句的顺畅性。
若有拗口、不连贯的地方,可作适当调整,直到语意完整、连贯方可确定答案。
【强化训练】
1、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 ④②⑤①③⑥
B. ⑥⑤①③④②
C. ⑥①⑤③④②
D. ④②①⑤③⑥
【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句①和句⑤显然是针对同一问题的两方面,应该排列在一起,由句⑤中的“则”字可以看出①应该在⑤之前。
同时又可以看出,对这两方面的表述应该是对句②中“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的详述。
句④中没有提出任何问题,句③紧随其后显然是不合适的。
实际上,句③中的问题指的应该是句⑤中“精英文化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应该是④②①⑤③⑥。
故选D。
2、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
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
③马上扔下背包
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将以上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A.②④①③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答案为C。
解析:首先对所提供的四个语句进行排序。
这几句话主要是描写行动的,人们的行动很迅速、很勇猛,为什么?是因为“听到了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因此,④句应放在首句的位置。
下面的几个语句应注意前后承接,通常思路为:先不顾疲劳,再行动,这样,②句应放在行动性较强的①③句之前,结合四个选项,初步选定C。
然后分析整体语境。
整个语段要表达的是:野营队来到村里,然后抢收。
这样,来到村里——听到广播——不顾疲劳——扔下背包——投入战斗,自然连贯,语意贯通;①句自然作“投入战斗”的状语,排序基本确定为④②③①。
最后再审察调整。
经过语境分析,句间关系分析,确定无误。
3、根据题目要求,排列下面句子。
A.又有情韵
B.与一般的通俗歌手完全不同
C.表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D.李娜的演唱高亢粗犷
要求:强调李娜的演唱特点,强调李娜与一般歌手的区别。
【答案解析】对上面四句的语序排列,要求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排列顺序。
这种间接设置语境类题的排序方法,应当是弄清题目要求;进行局部连缀;根据要求最后排定次序。
针对本题而言,要“强调李娜的演唱特点”,应该排序为D—A—C—B;“强调李娜与一般歌手的区别”则应当排序为B—D—A—C。
4、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
,。
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他执著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答案解析】这个排序题其实考查的是句子的衔接连贯。
根据划线前一句“身体禁锢在轮椅中”找出紧跟在它后面的对应句式“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然后根据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寻求→发现→震动”,依次排出后边三句的顺序为。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今年母亲节,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祝福。
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太习惯向母亲当面表达感情。
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伴母亲。
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是给别人看的。
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
”
【答案解析】第一段是写年轻人通过微信表达对母亲的爱,第二段写的是人们对年轻人这种做法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
所以需要填写的是过渡句“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引起了争议”。
6、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近年来,中国结悄然成为中国“年俗”新景。
中国结的名称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中国民俗有很大一部分是围绕汉语的谐音和多义现象形成的,。
它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中国结”音同“中国节”,且“结”似“吉”,让人联想到吉祥如意,其二,“结”字既指“聚、合”,如结婚、结亲、结盟;也指“收束、完了”,如结案、结账,这与中国“年”的文化语义高度重合。
其三,,即热爱中国和思亲、思乡、思国的情结。
【答案解析】第一空根据第一句话和下文所谈内容,可判定关键词是“中国结”,而此句是个过渡句,所以可填“中国结也是如此。
”第二空可根据后面的
“热爱中国和思亲、、思乡、思国的情结”,概括出“中国结常常令人想到‘中国情结’”。
此题共4分,每个2分。
只要言之成理,都可酌情给分。
7、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从狭义上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从广义上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
例如,使用工具从传统的毛笔到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书写颜料从单一的墨汁到化学剂、黏合剂、喷漆等,丰富多彩;书法流派从传统书派到意象派、墨象派等,各具特色。
【解析】说明性文段:对书法的定义(狭义和广义)及使用工具、书写颜料和书法流派的介绍。
答案为:书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书法也在不断发展(意思对即可。
一句2分,共4分。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
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
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
,是因为在这些根内部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
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降低风吹和水流的影响,提高其生存几率。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可知,第空应该是“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
根据“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可知,第空应该是“固定植株”之类的意思。
根据第空前面的“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及后面的“是因为……”,可以确定第空应该是“之所以称其为假根”。
【参考答案】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固定植株的位置之所以称其为假根。
9、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
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
其中,。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
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也同样要“望”。
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在园林建筑艺术中,,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
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
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
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
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
【解析】本段主要谈论“望”的作用,再考虑“其中”的“其”指代什么,结合下文的内容,可以补出:“望”最重要。
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
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才能感染读者。
本题首句的“可游、可居、可望”,“望”已得到突出,下文“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后句是“也同样要‘望’”,根据语境,处应有“居”,因前后句中都有关联词,如果直接填写一个“居”,与语境不符,故填“即便是居”。
这也是一个句式问题,前后照应和谐,才能在表意上形成一个整体。
再次注意逻辑事理。
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须与之照应统一,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本题处前是“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按事理推知,空白处填什么应该是不同的,那么什么不同?再往前找是“窗外的竹子或青山”,概括成了“一幅画”。
那么“一幅画”,隔着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去,可以说“景色都不相同”。
最后须借助多种知识。
或音节,或句式,或专业术语等。
本题的处是“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的例句,结论也应是“丰富”了什么,联系诗句应是“丰富的审美感受”。
如果不用专业术语,用自己的语言,很难表达得简洁恰当。
故答案依次为:“望”最重要;即便是“居”;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景色都不相同;丰富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