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word教案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二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本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成果”承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国外文化有益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新发展,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当代文化发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中华文化更加积极主动的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因此,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这一框题的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立足国情,推动文化的交流互鉴、交锋交融,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投身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
本课由引言和三框组成,三框的内容形成递进关系,首先我们要承认文化具有民族性;其次,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大花园,这样就导入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最最后论述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1.描述与分类: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
2.解释与论证: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对于人类文化发展的意义。
3.预测与选择: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
4.辨析与评价:领会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开展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价值。
二、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2.科学精神: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3.公共参与: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教学重点:文化交流、文化交融的作用。
教学难点: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
预习教材,熟悉知识点。
【导入新课】著名哲学家罗素曾对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作过这样的概括: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
文理交融必由之路
画。读者只要看一看这本书所附的那一些
总之,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个事
买验室中产生出来的彩色图片,很难有人 实,是无法否认的。
不感到大吃一惊的。这一些自然产生的图
可是,我想再进一步追问一句:在人
画,鬼斧神工,与中国文人笔下的画毫无 文社会科学中,科学只能同艺术交融吗?
我认为,不会的。我希望文理双方的专家
与科学的关系》一文中写道:“科学虽然
区别。他说,
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
“美大教
是一个有限的对象,就是要把一个有限
篇》中指出,仅片面地推崇科学,人生必 大归于枯寂。他又指出,人类所当希冀要 求者,不仅是牛顿,也应有莎士比亚;不 仅要有玻意耳,也要有拉斐尔那样的画 家;既要有康德,也必须有贝多芬;既要
都要考虑交融的问题。各种的情
况不同,交融的过程也不会一
样。但是,在 2 1 世纪,文理交
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
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
我热诚推荐吴全德院士的这
一本新著,科因为我并不全懂,所以
不敢说这是一篇书评,只能说是一
篇读爱后因感斯。坦热爱音乐众所周知,他 证明了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 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 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 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 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智 慧就不能开创新的道路,而没有智慧 的情感就不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
是整个人生,是整个自然造化。“造化”就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至
是大自然。下面一直讲到“境外之像”, 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
“景外之像”,最终点到“意境”,是研究 象,我们目前还无法解
中国诗歌美术的一个人所共知的术语。 释。解释过了头,就会
这些话虽然是引自叶朗教授的著作,但 濒临神秘之义,我们还
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教学设计高二政治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
2.文化交流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3.你觉得文化交融是什么?它有何意义?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激发他们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新课内容做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文化交流的内涵与形式
首先,我将引导学生回顾文化的定义,进而引出文化交流的概念。解释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传递、分享、吸收彼此的文化成果的过程。接着,详细讲解以下几种文化交流形式:
(1)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讨论等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思考题和实践任务,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成长记录: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以一组图片展示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现象,如国际电影节、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留学生活等。通过这些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到文化交流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接着,提出以下问题: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三种你所知道的文化交流形式,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请解释文化交融的实质,并给出一个实例。
3.你认为文化交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何意义?
2.采用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4.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ppt课件分析
★ 科学精神 — 探索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 实证精神、独立精神、源理精神 …… ★ 能力锻炼 — 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 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先天禀赋、客观机遇、社会环境、后天培养
18
—— 决定作用
● 科学技术的进步经常以思想解放为先导
科学技术哲学 人口经济学 各种专门心理学 科技法学 资源经济学 教育技术学 环境经济学
● 人文社会科学中反映科学技术题材的很多 科技成果作为人文学者创作的工具和器械
14
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
20世纪上半叶:“生物-医学模式” 20世纪下半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 贯穿其中的是人文精神,对人的关怀
亚里士多德 阿几米德 哥白尼 达芬奇
张衡 沈括 苏东坡 徐光启
诺贝尔:电化、化工、炸药、机械、生、医、文学 科学家→ 发明家 →企业家→ 慈善家 诺贝尔 诺贝尔奖 诺奖情结
4
精通一门,兼通它门;本业为主,旁及其它
● 社会敬重博学多才的人 ● 大学问家社会地位较高,衣食无虞,潜心钻研 ● 教育制度有保证
●学校培养学生惟恐通不过考试 社会用人关心能否胜任岗位工作 ●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时有脱节 学生求职不易 社会求才困难
25
●同一班毕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发展大不一样 成功者很多必要的能力,现代教育提供不了 捕捉机遇能力 自我定位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 扬长避短能力 各种表达能力 人际合作能力 这些能力,对人的发展比考试分数更重要 ●从个人来说,能文理交融最好,如做不到, 因势利导,自我定位,“天生我才必有用”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高中政治文化交融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文化交融的概念、特点及其意义;掌握不同文化交融的途径和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文化交融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表达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关注世界、拓展视野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化交融的概念、特点及其意义;不同文化交融的途径和方式。
2. 教学难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文化交融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关于不同文化交融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
2. 提问:什么是文化交融?文化交融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授1. 文化交融的概念及特点a. 介绍文化交融的概念:不同文化在交流、碰撞中相互吸收、借鉴、融合的过程。
b. 分析文化交融的特点:多样性、互动性、包容性、创新性。
2. 不同文化交融的途径和方式a. 介绍不同文化交融的途径:教育、交流、贸易、旅游等。
b. 分析不同文化交融的方式:借鉴、融合、创新。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文化交融现象。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化交融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收集有关文化交融的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文化交融有哪些特点?不同文化交融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二、新课讲授1. 文化交融的意义a. 分析文化交融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丰富精神世界、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b. 分析文化交融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促进经济繁荣、推动科技创新、增进国际友谊。
2. 文化交融的挑战与应对a. 分析文化交融带来的挑战:文化冲突、价值观碰撞、文化霸权等。
b. 探讨应对文化交融挑战的方法:尊重差异、包容并蓄、加强交流、传播优秀文化。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文化交融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完整word版)语文职业模块教学内容略表
3.领悟卡萨尔斯、季羡林、冰心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
第二单元
责任与义务
1、从课文的学习中感悟人为什么要承担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
2、进一步提高整体领会的阅读能力。
3、继续学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学习说明书的写作方法。
5学会在特定场合下进行得体的洽谈。
2.仔细阅读和品味文章充满激情、音韵优美的语言,品味文中所运用的比喻、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句子。
3.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问题。
4.正确、辨证地面对自己和人生,自强自立、重拾人生信心,开启人生新的征程。
接待
一热情欢迎客人的到来;客人离开时,要热情话别。
二对客人的谈话表现出热诚和关注。
三、与客人谈话时应在语速、音量、遣词造句等方面因人而异。
条款式文明书写法:1标题;2正文;3落款;4内容、结构、语言。
数码新品展销模拟洽谈
5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
熟
1、理解课文内容,能对社会与学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在就业与选择工作时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从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两方面为进入社会早作准备。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把握本篇演讲词“了解听众对象、有的放矢、根据实际需要安排详略内容”的写作特色。
创业:书写华美的人生乐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创业典型调查
活动的目的与任务
1、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与要求,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2、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3、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创业过程与方法、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
4、在小组合作学习和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
活动流程
组建小组——收集材料——调查准备——开展社会调查——写作调查报告。
17.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引用了哪些名人的 言论和看法?哪些是直接引用,哪些是间接 引用?书中引用这些言论有何作用?
引言的作用: 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就 是不“全”,“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这一点 是无可怀疑的”。
季羡林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发了 自己的什么观点?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
在21 世纪,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 之路,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
直接引用: 蔡元培先生《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虽 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 眼光的地方。”
鲁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 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爱因斯坦:“真正投身于科学事业的人是对自然 和谐与美的追求。”
庞加莱雷:“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 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是根源于自 然各部分和谐秩序、纯理智能够把握住的内在 美。” 德国数学家魏尔:“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 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一个时, 我通常选择美。”
季羡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国” 人物。颁奖词中称:“智者永,仁者寿, 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 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 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 在东方。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 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三)、吴全德
• 电子物理学家、电子物理教育家。1947年毕 业于清华大学,任教于物理系,1952年转入北京大 学,任教至今。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光电发射材料、埋藏有金属超微粒子 (纳米粒)的薄膜、薄膜的成核生长机理等研究, 是我国光电阴极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在国际上最 先解开银氧铯光电阴极发射机理之谜。提出金属 超微粒—半导体薄膜光电子发射模型和固体基质 中超微粒子的成核、生长理论,国际同行称之为 吴氏理论。对光电子发射和超微粒—固态基质薄 膜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ppt(中职语文)课件
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先天禀赋、客观机遇、社会环境、后天培养
18
—— 决定作用
● 科学技术的进步经常以思想解放为先导
没有市场,就没有技术;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 教训:批遗传学、批马寅初、批黄万里
●科学中心的出现都伴随思想解放运动而产生
知识积累众多,大学分科、分系、分专业 分科教育:教学资源集中、效率高、优势突出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很快,分支学科众多
●但是,人们逐渐发现,人类社会似乎出了点问题
7
8
文理交融是未来社会进步的必需
●小科学时代→大科学时代
(社会化→国家化→全球化)
●中国近代历史对科技与文化的认识过程
鸦片战争前:天朝大国,无所不有— 闭关锁国 鸦片战争后:科技和武器落后—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后:制度落后— 戊戌政变、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后:文化落后—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文理交融 多元并举
秦伯益 (军事医学科学院)
1
讨论
一、社会层面的交融与并举 二、学科层面的交融与并举 三、个人层面的交融与并举
2
一、社会层面的交融与并举
● 文理结合是古代社会的历史必然 ● 文理分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 ● 文理交融是未来社会进步的必需
3
文理结合是古代社会的历史必然
古代,知识积累有限,原本没有文科理科的区别 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都是知识 有学问的人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大学问家可以在多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是科学改变了世界” 促进人类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改变人们的价值观; 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利于 社会发展过程的理性化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本文是季羡林先生读了吴全德的《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后写的读后感,文中大量引用了吴全德书中的语句,也转引了名家之言,并借这些引言来引发和阐释自己的观点。
一、学生自主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一)吴全德《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
强调艺术中“美”与“妙”的区别。
强调了“开发右脑”。
提倡应着重开发右脑,这样就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创新欲望,容易激发灵感,令人心平气和、生活平静与协调。
(二)季羡林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有何评价?“真是一部好书。
”“引人入胜,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启悟,发人深省。
它给科学与艺术架上了一座可靠的桥梁。
”“对科学与艺术交融问题讲得最全面、最彻底、最有系统的,还是吴全德教授的这一本书。
”(三)《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引用了哪些名人的言论和看法?哪些是直接引用,哪些是间接引用?书中引用这些言论有何作用?直接引用:蔡元培先生《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
”鲁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爱因斯坦:“真正投身于科学事业的人是对自然和谐与美的追求。
”庞加莱雷:“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是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秩序、纯理智能够把握住的内在美。
”德国数学家魏尔:“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间接引用:鲁迅《科学大教篇》中指出,仅片面地推崇科学,人生必大归于枯寂。
他又指出,人类所当希冀要求者,不仅是牛顿,也应有莎士比亚;不仅要有玻意耳,也要有拉斐尔那样的画家;既要有康德,也必须有贝多芬;既要有达尔文,也必须有卡莱尔似的著作家。
德国科学史家菲舍尔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追求美的感受,他们懂得从美学中获得科学灵感,从而揭示自然界的真理。
引言作用: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就是不“全”,“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课件带内容 (一)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课件带内容 (一)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课件讲授了文理交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多元化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文理交融主张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合作,意味着构建一个更加自由、公正、包容和创新的社会。
一、文理交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1.文理分科所形成的鸿沟文理分科旨在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同时也形成了文理两个领域的鸿沟。
学生在学习中很易出现单一学科情况,这就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限制了学生成才的能力。
2.提高创新能力文理交融不仅能够解决分科所带来的问题,同时可以提高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激发创新能力。
不同领域的知识变成了一种交流的方式,进而推动了社会的科技和文化进步。
3.拓宽职业发展渠道在职场中,文理交融的专业限制得到了缓解,有更多职业选择。
在各行各业中,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是非常有价值的,这都是文理交融所赋予的优势。
二、如何促进文理交融:1.开设必修课开设必修课程是一种推广文理交融现象的措施。
通过统一的课程要求和内容安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互,进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2.建立跨学科合作研究跨学科合作研究是文理交融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和科研项目,挖掘文和理领域潜在联系和共同点,建立起相互支撑、互为依存的知识社区,建立、推动跨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3.实施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促进文理交融的根本办法。
应该在培养新一代人才时,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课程束缚,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估考试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文理交融现象,并为职场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
总而言之,《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课件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文理交融的重要性以及其在职场发展中的作用。
唯有加强教育改革,开展跨学科研究,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平台,才能更好地促进文理交融,不断推动国家的文化与社会的进步。
思政语文融合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2. 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PPT、视频、图片等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课文《汴河怀古二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运河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课前预习的心得。
二、课文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汴河怀古二首》,感受诗中的意境。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关键词“至今”和“赖”,理解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大运河对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
三、拓展延伸1. 教师播放大运河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运河的美丽风光。
2. 学生分享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加深对运河文化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教师提问:你们对大运河有什么新的认识?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古琴文化1. 教师介绍古琴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以及扬州广陵琴派的特色。
2. 邀请古琴艺术家杨金金现场演奏《高山流水》及《广陵散》,让学生感受古琴的魅力。
3.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古琴与运河文化的联系。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思政语文融合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谈谈对运河文化和古琴文化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运河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
3. 学生对古琴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反思:1. 思政语文融合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2. 如何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
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上学期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
3.合作探究,共同成长: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观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情感教育,树立价值观:
-通过对国内外文化交流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尊重、包容不同文化。
3.学会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分析文化交流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分析有关文化交流的案例,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5.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升自身能力:
1.案例分析:请同学们从以下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收集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文化交流或文化交融的案例分析。
-主题一: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艺术领域的交流合作。
-主题二:中外教育交流对双方教育制度的影响。
-主题三: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企业在文化交融中的作用。
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责任感,使其在交流中学会互相尊重、理解、支持。
5.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在文化交流中遵循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对文化交流、文化交融的概念有初步了解,但可能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认识不够深入。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文化交流在我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word教案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教材分析:本文是季羡林先生读了吴全德的《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后写的读后感,文中大量引用了吴全德书中的语句,也转引了许多名家之言,既有原文的直接引用,也有大意的间接引用,并借这些引言来引发和阐释自己的观点。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些引言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找到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本文在思想内容上与本单元前一篇课文密切关联,所以可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学习,更深地体会“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更切实地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深奥和枯燥,不易引起中职学生特别是工科专业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要尽量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文的教学要深文浅教,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用科学与艺术交融、文与理交融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切实领会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明白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文章大量引用名家之言,请学生梳理并理解这些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进一步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自觉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教学难点:梳理并理解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导读教学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课前请学生小组分工,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一)作者季羡林。
(二)吴全德和《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技术与人类文明》。
(三)课文中提到的著名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的资料。
(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例子。
人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人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课时计划第课时第周星期(月日)课题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课型新授课时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书评与读后感的区别通过本文的学习,明确文理交融的重要性教学目标学习季羡林先生自然朴实的文风和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书评与读后感的区别教学重、难点学习季羡林先生自然朴实的文风和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
教学方法讲授练习教具、学具准备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科学人文和而不同》了解了“科学求真”、“人文求善”那么,艺术又是求什么呢?————“艺术求美”。
我们去年也学过一篇文章《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也明白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因此,艺术和科学是可以交融的,引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及《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二、相关知识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是季羡林先生读吴全德和《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技术与人类文明》,所写的读后感,也有人会评,那这是否是一种书评呢?(一)读后感和书评的区别:1、从定义上看:读后感,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书评,评论或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识见地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者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
2、从表现手法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
书评则公认有趣而充满智慧,实事求是分析。
3、从侧重点看:读后感侧重“读”后有所“感”。
书评侧重评论或介绍书籍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具备读后感的基本特点和思路,即先交代读了何书,然后对该书做总体评价,接着介绍书中主要内容、观点(或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再针对这些内容或观点谈读后感受、认识。
请根据这一特点,理清课文的思路。
(二)走近作者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文理交融多元并举课件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02
文学与艺术融合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元素
01
02
0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形象塑造
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性格 和情感世界。
THANK YOU
意境营造
运用意象、隐喻、象征等 手法,营造独特的审美意 境,使读者产生共鸣。
叙事结构
采用独特的叙事视角和结 构,增强故事张力和表现 力,使读者产生浓厚兴趣 。
艺术作品中的文学内涵
主题思想
通过作品所表现的主题思 想,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 光辉,引发观众深思。
情节设计
借鉴文学作品的情节设计 ,使艺术作品更具故事性 和感染力。
培养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培 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强化实践环节
通过实验、实践、项目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实际问题,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开展科研训练
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了解科研方法,培养科研素养,提高创 新能力。
跨学科研究及创新实践案例分享
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案例探讨
医学领域
医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指导, 确保医学技术符合伦理道德要求,同 时人文精神也在医学实践中得到丰富 和发展。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引 领,关注其对就业、隐私、安全等方 面的影响,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为人 文精神研究提供新工具和视角。
04
跨学科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
持续推进文理交融多元并举策略建议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导学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
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导学案教学目标:政治认同:引导学生了解和感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公共参与: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文化的交流,理解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学习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有益成果。
科学精神:提高能够辨别不同文化的能力,学会辨析什么样的文化是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的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怎样推动文化交流、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难点: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关系任务1:梳理知识-根据课本自主完成填空-根据填空自主批注课本(一)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1.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1)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
(2)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作用。
(3)正是坚持、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的宏伟画卷。
2.对待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加强相互、相互、相互,而不应该相互、相互、相互,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1)文化因而多彩,文化因而丰富。
(2)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
(3)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法律和天文学上的成就、古代埃及人民在建筑和医学上的成就、古代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古代希腊人民的哲学和艺术成就等,都以其鲜明的丰富了世界文化。
2.文化交融推动本国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纵观几千年文化发展历程,人类正是通过文化,积极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也为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
职高语文专题之衔接教案设计
解答语言连贯题的八个角度【教学目的】⒈掌握语言连贯的特点⒉掌握保持语言连贯的方法【教学内容分析】语言表达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是语文高考的重点。
连贯是语言表达的标准之一,是在规范的基础上对语言的运用提出的更高要求,连贯不但在第Ⅰ卷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第Ⅱ卷的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写句子等都涉及连贯的知识。
语言连贯属于修辞范畴,语言连贯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更强、更高级的语言能力。
共有两种题型,一种排序,一种是语句复位。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对于连贯的运用并不生疏,他们在高中的历次考试中都曾解答过这类问题。
但训练的手段少,学生动态语言能力较差,操作的技能尚未形成。
语言连贯试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选项间不是对与错的差别,各选项有可能全是正确的,只是有优有劣。
所以不能总是用区分正误的思路来考虑问题,而应该细心比较,找出表达效果最好的那一项。
这是学生复习的薄弱环节,所以分项阐释解连贯题的规律并进行训练。
【教学过程】一、明确高考关于连贯的考查要求语言表达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是语文高考的重点。
连贯是语言表达的标准之一,是在规范的基础上对语言的运用提出的更高要求。
连贯在高考中考查的是句与句之间的组合是否合理,语言的衔接是否恰当。
二、结合高考题分类归纳解题规律1、概念所谓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这类考题主要是用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力。
2、题型近几年来,关于“语言连贯”的考题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句序排列型。
其考查的形式是,给定一组句子,要求将它们排列成语意连贯,语气顺畅的语段。
二是句子衔接型。
其考查的形式是,提供一段文字,在它的开关或者中间,或者结尾空缺一句,然后提供四个选项,从中选择一项填入空白处。
3、解题技巧解“语言连贯”题的技巧是四统一,即句式统一、主语统一、时空统一、逻辑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教材分析:本文是季羡林先生读了吴全德的《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后写的读后感,文中大量引用了吴全德书中的语句,也转引了许多名家之言,既有原文的直接引用,也有大意的间接引用,并借这些引言来引发和阐释自己的观点。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些引言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找到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本文在思想内容上与本单元前一篇课文密切关联,所以可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学习,更深地体会“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更切实地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深奥和枯燥,不易引起中职学生特别是工科专业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要尽量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文的教学要深文浅教,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用科学与艺术交融、文与理交融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切实领会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明白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文章大量引用名家之言,请学生梳理并理解这些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进一步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自觉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教学难点:梳理并理解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导读教学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课前请学生小组分工,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一)作者季羡林。
(二)吴全德和《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技术与人类文明》。
(三)课文中提到的著名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的资料。
(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例子。
二、课堂导入以《科学人文,和而不同》一文的“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引出“艺术求美”的观点,并展示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图片,如以中国传统艺术手法表现当代科学主题的画作(吴作人的《无极无尽》、吴冠中的《流光》、李可染的《核子重如牛、对撞新生态》等),或者是纳米摄影的精美图画,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及《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
三、文本阅读(一)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具备读后感的基本特点和思路,即先交代读了何书,然后对该书做总体评价,接着介绍书中主要内容、观点(或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再针对这些内容或观点谈读后感受、认识。
请根据这一特点,理清课文的思路。
(二)文章用大量的引用来阐述《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主要观点,也由此引发作者自己的观点,请梳理这些引言,看看哪些是吴全德在自己的书中引用的名言,哪些是季羡林自己引用的名言,这些引言分别起什么作用。
(三)筛选文章关键语句,说说吴全德和季羡林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
四、学生自主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一)吴全德《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的主要观点和见解是什么?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
强调艺术中“美”与“妙”的区别。
强调了“开发右脑”。
提倡应着重开发右脑,这样就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创新欲望,容易激发灵感,令人心平气和、生活平静与协调。
(二)季羡林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有何评价?“真是一部好书。
”“引人入胜,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启悟,发人深省。
它给科学与艺术架上了一座可靠的桥梁。
”“对科学与艺术交融问题讲得最全面、最彻底、最有系统的,还是吴全德教授的这一本书。
”(三)《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引用了哪些名人的言论和看法?哪些是直接引用,哪些是间接引用?书中引用这些言论有何作用?直接引用:蔡元培先生《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
”鲁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
”爱因斯坦:“真正投身于科学事业的人是对自然和谐与美的追求。
”庞加莱雷:“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快乐;他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是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秩序、纯理智能够把握住的内在美。
”德国数学家魏尔:“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间接引用:鲁迅《科学大教篇》中指出,仅片面地推崇科学,人生必大归于枯寂。
他又指出,人类所当希冀要求者,不仅是牛顿,也应有莎士比亚;不仅要有玻意耳,也要有拉斐尔那样的画家;既要有康德,也必须有贝多芬;既要有达尔文,也必须有卡莱尔似的著作家。
德国科学史家菲舍尔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追求美的感受,他们懂得从美学中获得科学灵感,从而揭示自然界的真理。
引言的作用:说明了科学与艺术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就是不“全”,“科学与艺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联系,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四)季羡林由《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观点?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
在21 世纪,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我是敢肯定的。
(五)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请根据读后感的特点,归纳本文的写作思路。
五、教师补充举例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观点(一)蔡元培先生说:“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有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
”举1-2例加以说明。
(二)怎么理解文章所引的鲁迅的观点?“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偏倚,因此见今日之文明者也”的含义是什么,举例说明。
(三)举例阐释吴全德“开发右脑”的观点。
(四)和学生一起再列举一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实例。
六、课外延伸1课外收集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文字、图片资料,办一份主题为“科学与艺术”的手抄报。
2学习本单元后,你对科学与人文、文与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收获。
附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主攻英国文学,兼读德国和法国文学,同时选修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课余专心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及散文创作。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入德国哥廷根大学潜心学习印度学。
1941年荣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
其语言学方面的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
主要著作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
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1998年)等。
吴全德简介电子物理学家、电子物理教育家。
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任教于物理系,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任教至今。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光电发射材料、埋藏有金属超微粒子(纳米粒)的薄膜、薄膜的成核生长机理等研究,是我国光电阴极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在国际上最先解开银氧铯光电阴极发射机理之谜。
提出金属超微粒—半导体薄膜光电子发射模型和固体基质中超微粒子的成核、生长理论,国际同行称之为吴氏理论。
对光电子发射和超微粒—固态基质薄膜物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章天人合一,文理互补季羡林我讲两个问题:第一个是21世纪理论界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个是理科和文科互相渗透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我都是野狐谈禅,也可能是胡说八道,请大家“批判”。
第一个问题,21世纪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什么?大概若干年以来,我们这个地球村里面,自然界发生了很多过去没有的现象,比如气候变暖,淡水缺乏,生态平衡破坏,人口爆炸,动植物灭绝等,这些问题如果有一个解决不了,我们人类的前途和发展就有困难。
比如水,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水会发生问题。
我看了一篇文章讲:如果现在发生了世界大战,大家不是争油,而是争水。
由此可见水的重要性。
我举两句话,一句是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说的:“大自然从未犯错误,犯错误的是人。
”第二句是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讲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自然界对我们都进行报复。
”这两句话很值得我们品味。
为什么自然界对我们报复呢?我们中国讲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就是天人合一。
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
大自然和人类要和谐统一,不要成为敌人。
在欧洲这种情况有些不同。
查一下英文字典,“征服”是“conquer”,举的例子有“conquernature”,把自然看作敌对的。
最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福利,但带给我们福利的同时也产生了问题。
所以我说的现象就证明自然不能被征服。
那么怎么办呢?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大自然来的,我们只能向大自然伸手要,我们才能活。
不征服怎么办呢?只有一条路:就是我们和自然做朋友,天人要合一。
中国古代也有征服自然的想法,荀子想制天,想能够胜天,能够战胜自然,但现在事实证明,你想制天,必定为天所制。
天人合一不限于中国。
在印度也是讲天人合一的,讲个人与宇宙是统一的。
我归纳东方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
我们讲人和自然是一致的,不是敌对的。
第二个问题是文科和理科的问题。
回顾一下北京大学校史,在1917年,蔡元培校长当时提出了一个意见: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一门理科的课。
蔡校长的想法是非常了不起的。
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做法并没有达到蔡校长原来的想法。
将来怎么办?我想再进一步,文理不但互补,而且要互相渗透。
互补怎样补法呢?一个文科学生学一点理科的课。
比如学哲学的要学一门理科的课。
不仅要互补,还要互相渗透。
21世纪要发展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非文理结合不可。
清华有两位大家,一位是大物理学家李政道,也是北大的教授;一位是大画家吴冠中,刚在中国美术馆搞了一个科学与艺术展,还出了一本书。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绝不像以前讲的那样泾渭分明。
从一部科学史可以看到,科学越来越深化。
最早的时候,只有哲学,后来分出物理、化学,再后来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边缘学科越来越多。
到了21世纪,我想边缘科学还要增加,增加的同时,文科和理科的互相渗透能不能达到?我想真要创新,应该从这地方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