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论读书》word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读书》教案
教学目的:①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②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本文的读书观。
③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精炼及作用。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你喜欢读那些书,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调动激情,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
2、揭示目标:
①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②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本文的读书观。
③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
读书习惯。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略[&@#*%]
2、积累下列词语:
①弛惰②挑剔③狡黠④装潢⑤烦琐⑥蒸馏⑦消遣⑧运筹⑨⑩
3、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背景资料:略
4、感知内容:
①分小组讨论、分析,形成集体意见,选代表发言。
谈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
②文章怎样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论述的?
第一层:(1-6自然段)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7-10自然段)阐述读书的方法。
[^%*#~]
第三层:(11-12自然段)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男女生分两组,比一比看那组找的准,分析透彻。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
“……使人……”是分述,后面的“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是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的结论。
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叫做归纳论证。
同时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
这样写,增强了论述的气势,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知识对于人的作用,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论点。
2、“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
这一段以未经人工培育的“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以对于野花草的“修剪移栽”比喻人的“求知学习”,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恰当而巧妙。
“野生的花草”经过“修剪移栽”能花繁叶茂,“人的天性”通过“求知学习”能改进完善。
运用这两句比喻是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个论点。
用比喻的写法,就把比较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易于人们感知、理解。
3、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
”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你
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任选论点,配上适当论据,写成一篇100多字的小议论文。
2、你能说出你搜集到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写作特点
1.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
例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一组比喻来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
的人性”的论点。
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具体生动。
[*#&~%]
2. 本文还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第十一段先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令人信服。
[#~*&@]
3. 本文还多处运用了排比论述的写法,例如第二段:“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
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
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才干。
”第九段:“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能使人精确。
”
七、教后记:[*^#@&]
这是培根的著名随笔,见解深刻。
对于仅接触过两篇小议论文的初一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在教学中应注意到这一点,从实际出发,边梳理议论文的知识边适当点拨,让学生尽可能地有所收获。
优点是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引进课堂,学生团结合作、自主探究,兴趣高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不足之处学生对议论文知识比较生疏,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网络搜寻资料还是一个未知区域,教师得做适当补充。
[@^~#&]
[*&#@%]
29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情感与价值目标: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
教学重难点:[#%~&*]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2、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灯片1)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诗,王安石是一位文学家,他也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变法)对,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
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司马光曾多次写信质疑王安石的变法,王安石也写了一封信回复司马光的质疑,这封信就是《答司马谏议书》。
(灯片2)在这封信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
二、文题解说,了解写作目的:[#^*~&]
(灯片3、4、5)“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
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三、了解作者(灯片6)
四、读通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
朗读时语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能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
[^%#*@]
(2)认读下音。
怨谤(bàng)难壬人(nán)胥怨(xù)盘庚(gēng)会晤(wù)(3)分段理解词句
第1自然段
词:[^*~%&]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
窃:我私下,谦词。
[%#^~*]
每:往往,常常。
术:方术,方法,这里指
政治主张。
重:又。
反复:指书信往来。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见恕:原谅我。
句: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第2自然段
词: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征利:与民争利。
以致:因而招致。
[#~@^&]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举:施行,推行。
辟:驳斥,抨击。
难:责难。
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
壬:“佞”
的假借字。
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
句: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译:现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
[%~@&#]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
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用来交给主管官署去执行,不算是“侵官”。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
译: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至于怨恨诽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第3自然段[#@&*~]
词:
恤:忧虑,顾念。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
胥:相与。
特:仅仅。
度:计划。
度(duó):估计,考虑。
是:认定做得对。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事事:做事。
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墨守。
知:领教。
句:
盘庚之迁,胥怨民也[~@^#%]
译: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一起埋怨。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译:盘庚不因为有埋怨他的人的缘故而改变他的计划。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译: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第4自然段
无由:没有机会。
不任:不胜。
[@*#^%] 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
五、练习:
1、“不恤国事”中的“恤”字,其意思是:( )
A)忧愁B)顾念C)怜悯D)单薄
2、下列各项中“度”字的读音与“度义而后动”中相同的有:
( )
A)以己度人B)审时度势C)豁达大度D)置之度外
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致天下怨谤也致:招致
B、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以谓:认为。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举:列举。
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特:仅仅。
4、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上乃欲变此
斯固百世之遇也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乃”字也相同B.两个“固”字不同,两个“乃”
字也不同
C.两个“固”字相同,两个“乃”字不同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乃”字相同
5、下列句中加点的“见”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冀君实或见恕也
C、终必不蒙见察
D、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6、选出与“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中“某”指代的人称相同的一项:
()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盖余所至,比其好游者不能十一
六、诵读回味[#^&%@]
七、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巩固课上文言字词的积累。
[*&#~@]
2、用正楷或行楷字书面翻译全文。
[@*#^~]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
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二、集体诵读,把握文脉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
4、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5、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6、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7、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
8、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9、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
“(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
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
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10、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
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11、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四、拓展:
1、出示“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讨论: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
2、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五、作业
1、翻译第三段答题:[*#%^@]
1)、这段文字可分为几层?
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后划分为两层。
2)、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3)、这段文字还揭露了什么问题?
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的丑恶嘴脸。
[@^&*%]
2、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课后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进一步丰富相关资料,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用文言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
(本题为提高题,让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
)
(六)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