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近代外国侵略对中国造成的积极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外国侵略对中国造成的积极影响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领先地位,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

然而在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从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落后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也开始了面向世界的近代化过程,尽管这一过程在起初是痛苦和被动的。

究其原因,外强侵略无疑是始作俑者。

在此说明,西方列强的侵略的确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但其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也不容忽视。

尽管它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也尽管西方列强在侵华的时候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其主观动机还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

从1840年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以及以后签订的各种条约,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灾难和耻辱,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却是有利的,它是中国开始了解世界,开始反思自己在世界上的命运,并不断做出努力,这一切都始于外国侵略,加快了中国步入世界的时间,虽然其中的辛酸痛楚难于言说,留下了惨痛的回忆和教训,但也为中国人敲响了入世的警钟,对于中国走向世界却起了加速的作用!那么,在此,我就对外国侵略对中国造成的积极影响简单谈一谈。

政治方面: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这催生出中国人民主意识的产生。

从以前任人唯“满”,只听圣旨,到后来汉人也渐能参政议政,甚至成为重要官员,甚至产生“内阁”(尽管名不副实)。

这其中,洋务运动是代表。

这项运动,直接推动了当时中国在军事、经济、科技、教育方面的近代化!更为重要的是,这推动了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浪潮!起码这代表着中国正
式进入了工业化的革命。

这是中国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做出的主动反应,虽然它由于各方面原因失败了,但是它造成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却不可磨灭。

同时,西方先进的政治民主制度传入中国,像英国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进行民主政治改革,最终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直至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社会之前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西方列强的侵略,一方面使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另一方面,使得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首要的矛盾,人们并不甘心受外强欺负,所以社会的两大矛盾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的凸显,并成为主要矛盾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更加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

虽然这其中发生过有悖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如孙中山前期政治思想的“排满”,后改正;袁世凯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等),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趋势已然形成。

梁启超在总结了明末思想家顾炎武的话语后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一个缩影。

将此影响深远的话展开,不是“天下兴亡,各族有责”吗?他以此来唤醒中国人,中华民族的“爱国心”。

不过值得强调的是,儒家思想的传统“天下观”把“天下”意为“国家”,而梁启超反对儒家思想的传统“天下观”,认为领土、政府、人民、主权是组成近代国家的四大要素。

在此只是暂且用“天下”代指“国家”。

梁启超的这一“国家”概念在内涵上的根本转变,其思想视野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他在吸收大量西方新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近代民族国家观。

这就反映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中国人在觉醒,他们的政治思想意识正逐渐同世界接轨。

经济方面:
西方列强侵华,从开始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到后来的
以资本输出为主一方面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大批破产,灾难;另一方面,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作为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虽然其主观目的是经济侵略,但客观上又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及企业的管理制度,同时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营理方式和经营理念也随之更新。

西方所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和可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近代化,必然又促进了政治、军事、文化的近代化,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扬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反过来又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的进程。

尽管在整个近代化中,不管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企业还是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都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挤压、吞并,使得本国企业始终处于不对称的畸形发展中,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更加刺激了本国企业加快步伐向前赶的决心。

知耻而后勇,正是如此,中国企业的规模才不断扩大,所产商品才由普通小手工艺品变为科技含量渐强的产品。

可以说,中国企业的发展绝对同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这个竞争者、最初的老师、投资者密不可分。

思想方面: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致使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距渐大,有不自知。

但在鸦片战争之后,有国人发现无论在经济、政治体制还是其他各方面我们都存在很大差距,他们开始反思国家今后在世界上的命运。

如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人,他们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同西方列强进行“商战”等。

这些是中国人思想转变的开始,已经有人意识到再也不能以天朝上国自居,中华民族应该觉醒。

同时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

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而后的洋务运动,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如果说之前只是个别有识之士鲜有效力的呼吁,那么洋务运动的思想转变就第一次成为政府意识的升华,这种思想,这种转变,真正吹响了中国近代化的号角!这正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洋务派再次看到了西方的坚船利炮,无疑这次的震撼更猛烈。

洋务派学习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而这却远远不够,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

失败源于中日甲午战争,而这次失败又催生出新的思想大爆炸!由原先的“器物层次”上升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

他们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他们通过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虽然后来的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告失败,但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此外,上文所说的梁启超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也都是这一时期的思想产物,这是在吸收大量西方思想基础上形成的。

自此以后,西方更加变本加厉,加紧侵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国家危在旦夕!正是如此,“穷则思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用民主革命思想来改造中国,提出了三民主义,要求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虽然后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
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袁世凯和北洋政府依然令国人失望,他们先后分别成为了列强在华侵略的代理人,二者继续勾结。

这之间爆发了新文化运动,它不仅是一次文学革命,又是一次思想革命。

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后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自此,中华民族,中国人的思想再一次觉醒,明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千呼万唤始出来”,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此以后,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文化方面:
外国的侵略,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包括文化大门。

它使得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密切,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结合,带动了社会生活的焕然一新。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

这些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

而后,洋务运动又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同时,洋务运动中产生了不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的新式学堂,兴起留学教育,这些在客观上冲击了封建的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

再后来,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将各省书院和过多的祠庙改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允许自由创办学会、报馆;设立译书局,编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游历、留学。

之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再一次掀起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波澜。

这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有如响起一声春雷,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
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民主与科学。

它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这些人中的很多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军事方面:
面对外国侵略,中国的军事首当其冲,受影响也最深刻。

在鸦片战争感受到列强的坚船利炮后,林则徐、魏源等就提出了改变中国军事积弊、革新军事的思想,但未被政府接受。

直至20年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的残酷现实,使清政府产生了极大震撼。

在中国国防面临着深重危机的形势下,清朝当局的军事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

这些变化,对北洋海军的创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洋务运动应运而生,并提出了军事自强的主张,从而练兵,办厂,制器,建海军。

至此,洋务派真正将林、魏等人提出的军事革新指导思想付诸实践。

随着洋枪洋炮在湘淮军中的大量使用,清朝统治当局对西方新式武器装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师夷长技”以变革中国军事成为洋务派的共识。

提出不仅要将自制和外购西方船炮作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而且要学习西方军队训练方法、军事人才的培养选拔方法等。

下面仅以北洋海军为例,着重介绍:
中国不仅向国外购买新式船炮,而且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新式海军学堂。

这些,都为北洋海军的创建提供了物质条件。

北洋海军成军,是实践“师夷长技”思想的结果。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当局对中国海防形势的严峻性有了较清醒的认识。

左宗棠在创办福建船政时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来,西方各国火炮兵船直达天津,藩蓠竟成虚设,星驰飚举,无足当之。

” 中国
万里海疆,已直接暴露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

这种分析代表了清朝当局对海防形势的基本认识。

再不“切筹海防”,“后患不堪设想”。

强调“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欲整顿海防,势不能不用兵轮船”,提出了“另立海军”以取代旧式水师的思想。

这是清朝当局军事观念的一个重要革新。

经过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后开始的第一次海防筹议,清廷确立了陆海并重的国防方针,将海防建设提到与陆防同等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军事观念的一个重要变革和进步。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北洋海军的成军是清末中国军事观念变革的产物。

此外,在同外国不断交战中,中国军队的装备也不断有所改观。

从最初的冷兵器占主导到30年后以基本被淘汰,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更新。

海军新式舰船日渐增多,南洋海军和福建海军初具规模。

而北洋海军成军更显示了中国军队在实现“船坚炮利”方面取得的成果。

其实力在远东各国海军中亦首屈一指。

北洋海军的旅顺、威海军港堪称远东一流。

北洋海军的旅顺、威海军港堪称远东一流。

可以说,北洋海军的成军和北洋海防建设成就,代表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武器装备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

而且,北洋海军集中展示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教育训练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福建船政学堂是清政府创办的第一所新式海军学堂,它为中国各支海军输送了一批新式管驾人才,其中的佼佼者大多集中于北洋海军。

北洋海军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同旧式水师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大多参照英法海军训练。

并聘请外国教习,这无疑是一种革新。

这批教习对北洋海军的教育训练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洋海军甲午战争中的作战是清末中国军队作战方式革新的重要体现。

北洋海军同日本海军进行的黄海之战,不仅表现了中国海军、甚至表现了整个中国军队作战方式的变革和进步。

这次海战是中国海军以新式舰船同资本主义列强进行的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战,也是
“世界史上第一次蒸汽机舰队的海战”。

这次海战表明,中国海军的作战方式和方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性变革,已经与当时世界海军武器装备和海战战术变革发展的形势基本适应了。

这是中国海军作战的一个显著进步,意义不应低估。

外交方面:
近代以来,尽管中国在外交上始终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但不可否认,列强的侵略直接导致了中国正确外交观念的产生,而不再闭关锁国,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

尽管不是平等外交,但这也“悲壮”的证实了一句话——弱国无外交。

其中,列强开埠通商、公使驻京和自由传教等特权,客观上迫使清政府逐步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总理衙门的设立,是中国外交开始近代化的标志。

总之,近代外国侵略对中国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虽以消极影响为主,但积极影响亦不容忽视。

了解它们,不仅能唤起我们过去的“记忆”,并铭记它们,而且还对我们今后的社会发展有所借鉴。

正所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愿我的国家在历史的记忆中不断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