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学习总结课件 人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 最终破产
第三页,共27页。
19世 维新派
纪末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 维新运动,昙 主义,实现君主立宪 花一现
20世 纪初
激进民主 主义者
资产 阶级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 对愚昧与迷信;提倡 新文化运动, 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动摇了封建思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 想的统治地位
文学
第四页,共27页。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十六页,共27页。
[审题思路] 1.审题干:题干时间信息“当时”是指新文化运动时期 (shíqī)。关键信息是:“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 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并以白话小说和民间文 学为例,阐述学者自己的观点。 2.审题意:找出四个选项中与“该学者”观点最一致的选项。
第二十六页,共27页。
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首先要审好题目的求答项,根据设问要 求,迁移相关的历史知识,化不熟悉的知识为熟悉的知识, 逐项分析,得出符合题意(tíyì)的答案。
第二十七页,共27页。
()
第二十四页,共27页。
答案 B 解析 注意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材料强调西洋立国(lìɡuó), 本末相辅以强,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其“末”,而没有学习 其“本”(政治制度和法律),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 嵩焘主张本末皆学,所以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突破。材 料反对中体西用,故排除A。顽固派不主张维持原有的格局 不变,不符合郭嵩焘的思想观点。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是康 有为奠定的,排除D。
第二十页,共27页。
答案 A 解析 本题材料说的是英国(yīnɡ ɡuó)媒体对张之洞的《劝学 篇》英译本的评价,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其核心思想是“中 体西用”,所以排除B(是新文化运动)、C(不代表先进生产力) 和D(抛弃孔夫子等于抛弃儒家思想)。
第二十一页,共27页。
【变式训练2】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 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 述(shàngshù)言论应当是
第七页,共27页。
(3)四个阶段及特点 ①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Yāpiàn Zhànzhēng)到甲午战争,地 主阶级学“器物”。 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 “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 ②第二阶段: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通过发 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的深 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地批判。
第八页,共27页。
③第三阶段: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 马克思主义。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 心结构, 在 绝 对 肯 定 和 绝 对 否 定 的 偏 向 , 前 期 也 没 有 (méi yǒu)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第六页,共27页。
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 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③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bèidòng)接受 (例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接受(例如辛亥革命)的 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 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第十九页,共27页。
【变式训练1】 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 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 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 来”。评论认为(rènwéi)《劝学篇》 ()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第十页,共27页。
(2)新文化运动 ①态度: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传民主与 科学,把批判的矛头(màotóu)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 德。 ②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当时尊孔复古的逆流下提 出“打倒孔家店”是必要的、必须的,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 定又是不妥当的,它忽略了儒家思想存在的合理成分,对后 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20世 先进知识 资产
纪初 分子
阶级
科学社会 主义
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流,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的思想基础
第五页,共27页。
2.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一个主题、三大特征、四个阶段及各 阶段特点 (1)一个主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其实(qíshí)也就是 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课题。 (2)三大特征 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 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 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第十七页,共27页。
3.辨选项:选项A、B、C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在题干 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些信息(xìnxī)。 [答案] D
第十八页,共27页。
[误区警示]本题错选的关键是辨析教材所学史实与材料的差 异。所学知识一般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旧文化)存在 绝对否定的倾向,依据此经验,往往首先(shǒuxiān)排除了D 选项,导致错选。而本题是一道以材料史实支撑的选择题, 要求理解材料史实,归纳“该学者”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而非我们所学知识的一般认识。
第十三页,共27页。
[审题思路] 1.审题干:关键语句“康……变法于朝廷(cháotíng),…… 颇难”;“各国之革政,从国民而起”。意思是说变法寄希 望于朝廷(cháotíng),是很困难的事,各国的变法都是从民众 发起。“倡之于下,唤起国民之议论” ,意思是主张变法要 从民众倡导,唤起国民精神。 2.审题意:找出四个选项中与梁启超观点最一致的选项。
第十一页,共27页。
【例1】 (2013·安徽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 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 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 (huànqǐ)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 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第十二页,共27页。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méi yǒu)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bìxiū)3·人民版
专题学习总结(zǒngjié)
第一页,共27页。
第二页,共27页。
1.近代(jìndài)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级派别及其主张和实践结
果 时间
派别 阶级
主张
实践结果
19世纪四五 十年代
19世纪60~ 90年代
抵抗派 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未实践
地主 阶级
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师夷长技 以自强
第九页,共27页。
3. 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态度的不 同及评价 (1)维新变法运动 ①态度: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 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 合理性,为维新变法运动创造历史根据。 ②评价:康有为把孔子当作中国改革的先师(xiān shī),体 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这是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的根源。
第十四页,共27页。
3.辨选项
选 正误

理由
A√
变法唤起国民精神,厚蓄其力,符合题意
B × 因为借鉴各国经验所以才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

戊戌变法是依靠光绪皇帝发起的

与基本史实不符
[答案(dáàn)] A
第十五页,共27页。
【例2】 (2013·江苏单科,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 子不但没有全盘(quánpán)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 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 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 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 化运动
第二十三页,共27页。
【变式训练3】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 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
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 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biǎo shù)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第二十二页,共27页。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材料是在批判对方不懂 “国民之原理”“世界之大势”“政治之本原”,而这些内 容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在选项涉及(shèjí)的政治派 别中,顽固派和洋务派都主张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维新派主 张发展资本主义,据此可排除A、B、C三项。
第二十五页,共27页。
解题技巧总结 史实材料支撑型选择题的解法 史实材料支撑法就是利用所提供的史实材料来说明历史现象
或者论证(lùnzhèng)历史结论的一种分析、判断、论证 (lùnzhèng)的思维方法。
适宜运用此种方法解答的题目常见的设问呈现方式主要有 “主要依据是”、“主要表现是”、“文中所说的‘……’是 指”、“所说制度(政策、朝代等)是”、“能论证(lùnzhèng)(佐 证、说明、表明、反映)……的是”、“图中的信息(事件、现 象)是指”、“历史时期(历史阶段)是”、“背景(原因、条件、 因素)是”、“正确或错误的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