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有关光的思考》教学设计、教案与同步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1.1有关光的思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第一课,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册书的起始课。
教材用一幅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作为单元的标题页,配以简单的文字,对光进行介绍,同时提出本单元研究的问题:光有什么特性?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
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学习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
本课教材的前两页用多幅图片展示了不同的光源以及跟光相关的物品或景物,既引发学生对光的思考,又将问题聚焦到光源上。
接下来的研讨环节,教材给出了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并给出“黑暗中观察苹果”的体验,引发学生思考光的作用。
最后的拓展部分,教材展示了夜视仪下的物体,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光的应用。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光和光的特性有很多生活上的经验,比如学生知道影子跟光有关,但不能清楚地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源,月亮不发光,不是光源,但不能准确地给出光源的概念;知道从镜子中能够看到物体,但不能解释其原因等。
所以本节课适宜以头脑风暴开始,帮助学生梳理已有认知,进而提出本单元即将研究的相关问题,为后续学习建立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光源,并能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
难点:认识到没有光,就不能看到物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黑色箱子、苹果、有窗帘的教室、PPT课件、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图片后能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阳光、清晨、树林、雾气、生机盎然……
2.揭示单元主题: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地球上,新的一天就开始了,光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光的相关问题。
3.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头脑风暴,梳理学生对光的已有认知:关于光,你都知道什么?
4.聚焦本节课研究主题:光是从哪里来的?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具有既发散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学生对光的已有认知,有利于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生活经验,对光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类,进而聚焦到光源的研究上。
二、探索
1.用PPT展示各种与光有关的物体的图片(太阳、月球、星空、点燃的蜡烛、夜晚的灯、霓虹灯、萤火虫、反光镜、亮着的电灯、发光鱼等),布置学习任务:小组讨论,图片中显示的物体,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简单说明理由。
2.小组研讨并分类(给出约5分钟的时间)。
3.汇报交流研讨的结果,从确定的光源中归纳出光源的特点,即自身能发光的物体被称为光源。
针对有争议的分类结果继续进行研讨,明确正确的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分类的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发现发光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在小组内讨论,统一多数人的意见,然后汇总全班的分类结果,这样获得的结果更容易让学生认可。
三、研讨
1.光源自身发光,所以我们可以看得见。
那么,不发光的物体,我们是怎么看见的呢?是因为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再将这些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看到物体了。
2.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还能看见物体吗?
3.出示黑色盒子和苹果,将苹果放入盒子中。
提问:如果将窗帘全部遮上,并且将教室的灯全部关掉,然后你把眼睛贴在盒子的孔上,再用一块黑布盖住你和箱子,不让一点光进到箱子里,你觉得你会看到盒子里的苹果吗?
4.填写活动手册:选出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5.调查全班同学的选项,统计不同选项的人数。
6.找三名不同选项的同学到前面体验,并揭示结果:如果没有光,我们将看不到任何东西。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是很难遇到没有光的环境,所以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假设很可能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是最难纠正的。
让学生先了解眼睛看到物体的原理,即有光反射到眼睛;然后给出假设的情境,是给学生一次理论与生活经验相互对抗的机会;最后用实践来验证假设,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拓展
1.引出夜视仪:实践证明,没有光,我们将看不到任何东西。
在黑夜里,由于光线的不足,也会导致视线的模糊。
人们为了保证在黑暗环境的中能够顺利看清东西,就发明了夜视仪。
2.出示夜视仪相关的图片。
3.生活中,还有什么设计是跟光相关呢?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生活中跟光相关的设计有很多,如无影灯、额镜、透镜、面镜、镁光灯、冷光灯等。
夜视仪是弥补了夜间光线不足造成的视线模糊,刚好承接研讨环节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对光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活动目的:让学生经历生活经验与理论分析的矛盾碰撞,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入思考光的作用;最后认识到没有光,就看不到任何东西。
2.活动手册说明:先请学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认为最准确的一项,然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建议学生充分说明理由。
接着统计全班的选项,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即没有光,就看不到任何东西。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1.1 有关光的思考》教案
【教材简析】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知道学生关于光的认知水
平如何,这是本单元教学的认知起点。
本课的观察活动是从认识光源开始的。
本课教学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教师可用具体情境或事实来构造问题,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快速聚集到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上。
第二部分是研讨光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在研讨过程中引出光源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比较各种发光体,区别光源和非光源。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光源和光的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太阳是光源,电灯是光源等,但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实际地去观察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目标
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有窗帘的教室(本课的活动最好能用窗帘遮挡光线,以保证实验效果)、夜视仪、教学课件等。
小组:手电筒、镜子、黑色的箱子、红苹果、黑布、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光的思考(预设5分钟)
1.欣赏: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光的图片(太阳光、月光、萤火虫、烛光)
2.思考:这几幅图中都有什么?(光)
3.讨论:我们对光有哪些了解?还想知道哪些?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4.揭课:有关光的思考(板书课题)
5.提示: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二、探索:认识光源(预设10分钟)
1.思考:光从哪里来?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呢?
2.讨论:说说这些发光物体中,哪些物体是自己发光的,哪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的?
3.结论:能自己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板书:光源等)
4.分辨:生活中的光源和非光源。
(板书:非光源等)
三、研讨:没有光会怎样?(预设20分钟)
1.思考:我们能看到光源,因为它们自身能发光,那些不发光的物体我们是怎么看到的?
2.讨论: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呢?
3.演示:出示黑色盒子和苹果,将苹果放在盒子中。
如果把实验室的窗帘全部拉上,灯全部关掉,把门关上,然后把眼睛贴在盒子的孔上,再用一块黑布盖住你和盒子,不让一点光进来。
你能看见这个红苹果吗?请说明理由。
4.辨析:想一想,在黑暗中你能看到这个红苹果吗?下面有三个选项供你参考,你也可以有其他的选项,完成活动手册。
●我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在这个房间待了多长时间。
●当我在这个房间待了一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
●当我在这个房间待了--段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可以看到这个红苹果的影子。
4.活动:黑暗中的红苹果。
5.交流:在没有光的情况下“我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无论我在这个房间待了多长时间”。
6.小结:只有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当没有光的时候,就不会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也就不会看到这个红苹果。
四、拓展:夜视仪原理(预设5分钟)
1.思考: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看到物体?
2.讨论:借助工具,正常人的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黑暗中的物体,但是可以借助仪器拓宽人的视野并看清目标。
3.展示:夜视仪: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夜视仪一般是安装在照相机中的一种发光仪,它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发出人眼看不到的光,这种光能照亮物体并被照相机感知。
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出我们能看到的图像,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
夜视仪的种类很多,无论哪一种,它们也都需要光,才能让人们看到物体。
4.记录:学习了这一课,你对光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思考,请你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并试着探寻答案。
5.强调: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太阳、激光笔、高亮度光源等发出的非常强烈的光,它们
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板书设计】
1.有关光的思考
光源
非光源:月光、镜面反射(镜子、金属等)的光等。
【活动记录】
活动记录表
【作业设计】
1.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
A.太阳
B.月亮
C.燃烧的蜡烛
D.点亮的灯泡
2.如果没有光,下列将会发生的是( )。
A.
我们听不到任何声音。
B.我们无法进行呼吸。
C.肉眼看不到周围的物体。
D.等眼睛适应一会就能看到。
3.我们看到了某个物体,是因为该物体反射的或者发出的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太阳光、灯光、烛光 LED 、荧光(萤火虫、发光鱼) 自己能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1.1 有关光的思考》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人的眼睛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物体发出或反射的进入了人的眼睛。
(2)(填“能"或“不能" )直接用肉眼去看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强光。
(3)通常我们把那些的物体称为光源。
是最重要的光源。
(4)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二、选择题。
(1)下列属于光源的是()
A.波光粼粼的湖水
B.熊熊燃烧的火把
C.皎洁的月光
(2)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本书,你()这本书。
A.能看到
B.不能看到
C.适应后能看到
(3)下列关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B.动物不需要光
C.眼光是眼睛发出的光
三、判断题。
(1)点燃的蜡烛、萤火虫都是光源。
()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说明月亮是光源。
()
(3)工作的电视机屏幕和投影仪屏幕都是光源。
()
(4)天空中的星星都是光源。
()
四、连线题
太阳阳光
点亮的点灯属于光源汽车后视镜
人眼看到的鲜花不属于光源镜子中的太阳
熄灭的蜡烛发光鱼
参考答案:
1、(1)光(2)不能(3)自身能发光太阳(4)夜视仪
2、BBA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