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巧用插图教活课文以《给我的孩子们》为例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巧用插图教活课文以《给我的孩子们》为例论文
浅析巧用插图教活课文以《给我的孩子们》为例论文
【论文关健词】
插图教学资源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
插图是语文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因此,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形象再现抽象文本、增强读者印象、深化文本内涵、促进情感教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插图教学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插图代替对文本的研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的确如此。
当我翻开苏教版九年级下的教科书时,其中一篇是丰子恺先生的《给我的孩子们》,我不仅被文章中作者率真的情怀所感动,同样被文章中两幅插图所震撼。
于是,围绕着这两幅插图,我对这篇课文作了如下设计:
一、利用插图,巧妙导入
《给我的孩子们》文章有两幅插图,一幅是“瞻瞻的车:脚踏车”,另一幅是“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
第一幅画画的是瞻瞻用两把芭蕉扇做的脚踏车,自己坐在脚踏车上,学着大人骑车的样子。
第二幅画画的是阿宝蹲在地上,拿自己的新鞋子和脱下来的旧鞋子,给凳子的四只脚穿鞋子.并得意地叫“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
这两幅画是孩子童年生活率真的反映。
上课时,我说:“同学们,看了这两幅画后,大家觉得好笑吗?你有什么看法?”于是同学们就各抒己见。
有的说画上的孩子太可笑了,有的说这个孩子还不懂事,也有的说这是童真……结合同学们的回答,我总结说:“在我们的眼里,他们也许是可笑的孩子,也许是不懂事的孩子,也许是一种童真,但我们希望他们快快长大吗?”同学们于是又各抒己见,有的说应该快快长大,早点懂事;有的说不应该快快长大,长
大就没有童真了。
我说:“大家发表的是一个初三学生的看法,但大家想知道家长的看法吗?下面我们就共同学习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文章,看看作为一位父亲、画家和文学家的丰子恺对自己的孩子有什么看法呢?”
二、利用插图,巧理思路
文章画了两幅画.只是孩子们童年生活中的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文章中还记叙了许多生活画面,我们能不能把他们一一找出来?
围绕着这个问题,同学们就一边阅读一边找。
最后他们找到了瞻瞻的失意:花生米翻落地上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
抱泥人,喂泥人,失手打破了泥人,极度悲伤。
要做吊篮上月亮上去。
爸爸剃头,怀疑爸爸变成了和尚,不要爸爸抱。
发现爸爸腋下的长毛,以为爸爸是黄鼠狼。
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
软软则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他们还做火车、汽车、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等。
于是我说:“能不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概括这些画面的内容?”
同学们最后概括成“童年的生活”、“孩子们的世界”等。
我又说文章除了写“童年的生活”、“孩子们的世界”,还写了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大人的生活”、“成人的世界”。
这样我们就借助画面,引导学生基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利用插图,巧解主旨
如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我还是利用插图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请你评价一下文章中的两幅插图。
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用了“天真”、“纯真”、“童心”、“纯洁”等词来评价两幅插图。
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两幅插图中的事件的?请大家从文章中找出一些词语来评价。
于是学生看了图后,就认真地阅读起课文,很快从课文中找出了一些词语,如“率真”、“自然”、“热情”等。
这些词语正是作者表达的对孩子的'赞美之情,是文章的主旨。
而学生自己通过插图的评价,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所以这两幅插图起到了帮助学生领会主旨的作用。
四、利用插图.巧练表达
叶圣陶先生在《说话训练》一文中,曾提到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展之欲的“总枢纽”。
我想利用文中的两幅插图来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
因为《给我的孩子们》文中的两幅插图画得比较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能够激起学生口头表达的“兴奋点”,能够让学生从“怕说”变为“想说”、“要说”,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极其有效的。
于是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趣的一幅图.将自己想象成图中的人物,将整个事件以第一人称表述出来。
要求有丰富的心理活动,有具体的动作语言描写等。
还要补充爸爸妈妈或家里其他小朋友看到后的情况。
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再让学生口头表述出来,可谓是“一石三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五、利用插图,巧育审美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对插图的审美鉴赏无疑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方法。
课堂上有一个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两幅插图究竟美在什么地方?我们能不能说出它的几点美来?”于是同学们通过讨论,寻找了插图的美点。
学生从插图中找到了这样几点美:一是纯真之美,两幅图都表现了孩子的纯洁天真;二是简约之美,两幅图的线条都很简洁,粗粗勾勒,但都将人物画得惟妙惟肖;三是典型之美,两幅图都抓取了最典型的瞬间,来进行构思。
这样,就将审美教育落实到了实处,将审美和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六、利用插图.巧设作业
文章中描写了很多孩子的画面,如喂泥人、裁父亲的书、把麻雀牌堆成火车等,能不能学习丰子恺的画法,几位同学合作给文章再添一幅画,并有画面介绍。
要完成这个作业,学生必须重新观察研究文章的插图,必须重新阅读课文,必须相互讨论、相互合作。
因此,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过程。
当然,插图教学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插图代替对文本的研读。
插图教学同样需要学生结合文本去体验、领悟,并作出自己的解读。
同时,插图只是一个瞬间的画面,而文本有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在研读中去对话,领略其中真挚的情感、独到的见解、个性化的语言等。
插图教学是文本教学的一种催化剂,是一种教学契机,介人得恰到好处,用得巧妙合理,必将是一节成功的课堂,让学生收获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