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耦耕年华摘编 傣族长诗《葫芦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葫芦信》的四种文艺形式
良志
说明:《葫芦信》是傣族长篇叙事诗,我们从整理到创作,又经历了歌剧、电影、电视连续剧的过程,现一一叙述如下。
第一种:傣族长篇叙事诗《葫芦信》的整理
1958年,良振和我(成志)在云南大学中文系四年级学习。
那年初,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精神,提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计划,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全省范围内搞一次普遍而深入的民族民间文学调查。
因为人力不够,特组织了昆明的几所大学中文系四年级的学生和部分老师参加。
这是一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的对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调查、搜集、整理和研究。
我们二人有幸参加到这个行列之中。
我分配在丽江调查队,良振分到了西双版纳调查队。
丽江是纳西族为主的地区,由于不停地走村串寨,我们与当地群众有着广泛的接触。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纳西东巴兼民间歌手和锡典,还有
女歌手和顺莲。
整整8个
月,我们集中住在丽江黑龙
潭旁边的群众艺术馆内。
省
委宣传部和省文联要求我
们,一定要完成几部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作品向国庆十
周年献礼。
丽江调查队首先
是要撰写《纳西族文学史》,它是纳西族的第一部完整的文学史,涵盖了纳西族远古时期一直到当代民间文学形成发展的历史。
我参加了其中关于长诗章节的撰写工作。
这部《纳西族文学史》于1959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它为后来的作者撰写纳西族文学史,打下了充实的基础。
同时,我与纳西族的和鸿春同志一起整理了长诗《鲁般鲁饶》,它是与《创世纪》《黑白战争》同为纳西族三部古代长诗的扛鼎作品。
丽江,这个美丽的地方,是我创作起源的地方。
(详情从略)
良振在西双版纳,成绩比我更为突出。
他初到版纳,就感到自己与当地群众语言不能沟通,不便交流。
于是下定决心,要学好傣语。
他身上装一个小本子,看见什么就问人家傣话怎么说,看见鸡就说鸡,吃着鱼就说鱼,然后用拼音记下来,自己有空就练习。
他不怕人家笑话,会一个单词就说一个单词,会一句话就说一句话,凭着他的坚持和努力,不到三个月,他就能比较顺畅地与傣族乡亲们直接交流了。
语言的沟通,给良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他广交朋友,从城里的民族干部到村寨里唱调子的男女赞哈(当地的民间歌手),从老波涛(老大爹)、老咪涛(老大妈)到小菩冒(小伙子)、小菩少(小姑娘),他都能跟人打成一片,有说有笑。
他和当地最有名的赞哈康朗英、康朗甩成了好朋友,帮助他写出了《流沙河之歌》,帮助康朗甩写出了《从西双版纳到北京》的诗集。
均由作家出版社和云南人民出版社于1959年同时出版,并配有精美插图。
还有一段小插曲:
良振学会了傣语,使他在西双版纳如鱼得水,对傣族的民情风俗有了更多的深入了解。
同时,他还认识了当地的本土作者岩峰、陈贵培以及来
西双版纳深入生活的作家艺术家如王公浦、黄永玉、杨永青等,并拜访了植物学家蔡希陶。
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大跃进年代的许多人和事,都让他激动不已,于是他写了一部电影剧本,以表达当时的感受。
电影剧本的题目叫《采风》,写的是一个音乐家和一个傣族歌手到西双版纳采风,到水库工地、炼钢场、栽秧田里、养鱼塘里、炼樟脑炉旁辛勤劳动傣族姑娘对唱民歌。
她们性格不同,长相各异,但都是大跃进中的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
音乐家和歌手在采访途中经历了种种曲折和误会,闹了很多笑话,认识了一个个美丽能干的傣族姑娘。
剧本以喜剧的样式,表现了傣族人民在大跃进中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是一部具有浓烈傣族特色的剧本。
这部剧本很快受到当地文艺界和省里知名作家的赞赏肯定,都盼着以此为基础,打造出西双版纳傣族的第一部电影。
良振写信告诉我这一消息,我感到非常高兴,满心以为这部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都极为浓郁的电影剧本一定能搬上银幕。
然而回到昆明以后,我才知道,因为种种原因,最后这个剧本做了某些改动,流失在他人的荣誉之中。
我心中颇为失望,并感到很不公平。
良振却很坦然,安慰我说:
不要紧,我们还年轻,相信吧,我们会写出比这更好的剧本。
电影《五朵金花》的作者之一公浦于2013年4月3日写的读良振《耦耕诗稿》酬答诗中还提到此事:“长忆版纳初识君,淡交如水直至今。
影坛伉俪耀眼出,不知后山藏诗人。
……县委献礼未献成,也曾相约写《采风》……”可见他也没有忘记此事。
傣族全民笃信小乘佛教,男孩子从小就要送到寺庙里学习傣族的历史地理和本土生活知识。
他们学习的课本是写在贝叶上面的,称为贝叶经。
贝叶经的内容非常形象生动,里面有很多故事,既富于教育意义,又有很强的艺术吸引力。
他们的民间歌手(赞哈)善于用诗歌的形式来叙述故事。
在各种节日和民间的婚丧嫁娶等生活场景中,这些故事流传得越来越广,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渐渐成为完整的文学作品。
在傣族众多的长诗中,《葫芦信》是最具特色的长诗之一。
良振是这部长诗整理的执笔者。
《葫芦信》讲的是一百多年前西双版纳勐遮、景真两个部族之间侵略和反侵略的故事。
诗中的两位年轻的主人公为了维护和平而献出了自己的
生命。
经过整理的叙事长诗《葫芦信》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优美的诗句,鲜明的人物,曲折丰富的故事情节,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民间文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等四家出版社同时出版,各个版本均有优美的插图,其中,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版本中杨永青所作的场面宏大的彩色插图和多幅线条画尤为引人注目。
2024-6-19摘录于《耦耕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