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盘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方案
第一章、全面推进六盘水市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1."小康"的由来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礼记·礼运》,古人将其与"大同"并列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或社会理想。

在古代思想家眼里,"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

尽管"小康之家"、"小康生活"寄托了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但古人眼里的小康社会,归根到底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状态。

"大同"是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是中国古代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模型。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小康"概念的内涵也开始发生变化,并随着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深化和充实,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战略蓝图。

从邓小平于上世纪70年代末首先用"小康"来概括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到党中央提出:"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再到"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小康"的内涵在不断深化。

现阶段,"小康"实现程度及未来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反映我们国家历史进步的一把标尺,成为衡量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

小康是指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下,人民生活水平高于温饱但还不够富裕,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舒适便利、精神健康充实的一种程度。

从这一涵义可知,它类似于国际上通用的生活质量的意思。

生活质量的内涵也在发展演变,今天人们提到的生活质量一般包含三层内涵,即物质生活状况,主要内容为食品、衣着、住房、交通等物质条件;生活环境状况,主要指空气是否清新、交通是否拥挤以及水质和绿化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主要内容是社会秩序与安全感、社会道德风尚等状况。

2.小康社会的分类
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概念,是一个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

从现代化的整体进程来看,在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四个阶段中,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

从恩格尔系数来看,国际惯例是,50~40是小康,40~30为宽裕,30~20为富裕,20以下就是极富了。

按照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的指标,人均GDP在785美元以下者为低收入国家,785~3125美元为下中等收入国家,3126~9655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965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

按这一标准划分,六盘水市上世纪末人均GDP342美元,恩格尔系数为59.4,落后于全国水平,还未达到小康。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综合实力看,全国也仅仅是刚进入小康社会,还处在小康社会的初级发展阶段,还将经历一个充实、提高的较长过程。

从初步进入小康社会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是一个分阶段的发展过程,把小康社会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初步的小康阶段(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宽裕的小康阶段(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和殷实的小康阶段(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

3.未来现代小康社会的主要特征
未来现代小康水平应具有几个主要特征:①经济有较大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人均GDP达到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②物质产品较为丰富,国民素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平均生活水平;③社会进步明显,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有较大改善,社会秩序安定,社会保障福利水平提高,社会整体水平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以上;④社会风尚和道德意识显著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尚处于世界各国前列。

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的目标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

全面建设小康,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

而全面小康除了注重研究物质生活外,还包括经济、政治、国民素质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

全面小康社会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区别是:一是范围不一样。

上个世纪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建设小康社会侧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的水平。

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决不单纯指物质文明,还应该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因此,江泽民提出的"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对小康社会更全面的描述,是对小康水平提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确定下来,指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在这个报告中,还把原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正式改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是标准不一样。

我们在小康水平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有新的标准。

比如,全国到2020年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符合世界银行2000年关于世界各国收入水平四类划分标准的中上收入国家水平。

其它相关指标也是如此。

可以肯定,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现监测或量化时,不仅要提高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指标的临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5.全面小康社会是什么模样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政治、文化将得到全面发展,社会更加繁荣富强。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将更加有滋有味,幸福美好,更加富足。

30年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那时,城镇居民生活将更加富裕,电话普及,轿车进入更多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生活将更加宽裕,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普及,居住质量进一步提高,享有比较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
我们自身的发展将更加全面。

全面小康是一种全面发展的小康。

社会主义民主将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更多的人将分享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成果。

“全面小康”是一种发展比较平衡的小康。

30年后,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将逐步扭转,城市(镇)化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党的十五大就提出来了,而十六大进一步作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被提出,这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而不是单纯指提高发展水平。

上世纪80年代,许多地方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所以,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社会。

目前,一方面我市尚未达到这一标准,另一方面这种小康还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2000年,六盘水市人均GDP不到全国人均GDP 的一半,相当于日本的1%,仅相当于低收入国家水平。

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主要是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
境质量也有待提高,精神生活还需丰富。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我国西部12个省市区,面积占全国的71%,而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全国的18%。

2000年,六盘水市还有11.2?万人(全国为3000万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城镇也有近?万人(2000万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一部分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尚未达到小康。

所以,全面建设一个更高层次的小康社会势在必行。

此外,原来制定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步”跨度长达50年,这50年中具体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都迫切需要明确。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这50年有了一张完整而清晰的“进度表”,形成了新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2010年,我们将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第二步,到2020年,也就是建党100年时,我们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50年,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新"三步走"战略把这50年分成三个阶段,因此,新"三步走"战略也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步走"战略。

"新三步走"战略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

这对于全面继承和完成邓小平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全面规划党和国家未来50年发展的蓝图,是非常必要的;对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凝聚各族群众,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非常有利的;是新世纪努力奋斗的方向和旗帜。

"新三步走"战略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和时代条件下,全面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努力与追求。

完成这个战略之时,我市社会面貌将焕然一新,不仅全面实现了小康,而且进入了现代化社会,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将得以实现。

实现现代化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和壮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是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三、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
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最早在1979年提出的,是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简单通俗的描述。

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对小康标准在理论上进行了完善。

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也对小康作了详尽描述。

1992年国家统计局提出的指标体系,分为宏观经济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活效果三个领域,共12个指标。

具体量化又分为全国标准、城市标准和农村标准三类。

此后,国家计划委员会与国家统计局联合提出并征求12个部委意见,于1995年修改完成了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

除了经济的指标之外,小康标准还包括其他的社会指标。

描绘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美好前景。

1.小康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制定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和《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三套标准,包括五个方面共16项指标: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水平,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个指标组成;第二类为物质生活水平,由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居住使用面积、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城市居民每万人拥有铺装道路面积、农村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恩格尔系数8项指标组成;第三类为人口素质,由成人识字率、人均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3项指标组成;第四类为精神生活,由教育娱乐支出比重和电视机普及率2项指标组成;第五类为生活环境,由森林覆盖率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2项指标组成。

城镇标准由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五个部分组成,共包括12项指标;农村标准由收入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与安全六个部分组成,共包括16项指标。

(参见六盘水市小康实现程度表)。

2.小康的计算
按统计核算标准,小康实现程度的计算可分为两大步:
第一是确定小康标准临界值和指标权重。

对每一指标确定一个数量临界值,达到或超过此值就认为该指标达到小康水平。

指标临界值确定的方法不尽相同,如有用计量经济模型确定的,有用国际公认标准确定的,有用横向对比法确定的,也有用专家法确定的等。

如住房使用面积需要考虑人均活动空间、睡觉空间、学习空间、饮食空间等多个因素来确定。

指标权重是指其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居的重要程度,它的确定同样有多种方法,如专家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等等。

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五个方面的权重分别是14%、48%、14%、10%和14%,其中物质生活权重最大,它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核心部分。

第二是计算小康进程,即距小康临界值还有多远或者说实现程度。

这里采用区间距离实现程度的办法测算,总体实现程度为各指标实现程度与其权重乘积之和。

从总体上讲,目前,反映小康生活水平的计算结果是客观合理的,反映了现代社会经济的较好的生活水平状态,与国际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相当。

计算公式为:
小康实现程度=〔(即期值-1980年值)/(小康值-1980年值)〕×100%
对于即期值大于小康值的,其实现程度为100%;对于即期值小于温饱值的,不付值,即实现程度为0。

第二章、六盘水市小康社会进程评价
一、六盘水市小康社会进程回顾
1.20年小康社会进程回顾
到2000年,六盘水市小康实现程度为67%,低于全国的96.6%,还为进入小康社会。

总体上看,城镇小康进程比农村小康进程快,城镇小康实现程度为85%,高于农村小康实现程度48.6%。

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是经济水平纵向看取得很大进展,横向看发展较慢。

2000年,六盘水市GDP8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80年实际增长5.61倍,年均递增8.68%。

低于全国(中国GDP89403.5亿元)年均递增%的水平。

六盘水市人均GDP2833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80年实际增长倍,年均递增7.15%,低于全国(人均GDP3847*元)年均递增8.32%的水平。

从人均GDP小康实现程度,六盘水市为32.15%,低于贵州省的46.4%,更低于全国的100%,说明我市小康的实现,关键在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有效控制,只有经济总量的不断壮大,才会有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六盘水市三次产业比例从1980年的32.5:42:25.5,调整到2000年的16.5:54:29.5。

可以看出,六盘水市正在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但第三产业比重增长不大,说明工业经济仍为主导,知识经济时代还未进入。

与全国三次产业比例16:50.5:33.5相比,第三产业仍很落后。

六盘水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74亿元、中央税收?亿元,财政支出完成10.1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实际增长?倍,年均递增?%。

中国财政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394亿元、中央税收完成?亿元;财政支出完成?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实际增长倍,年均递增?%。

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不断加大,但总体增速低于全国水平。

六盘水市1980——2000年累计投资?全国?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体收入水平增长较慢。

2000年,六盘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8元,按90价计算,比1980年增加3.5倍,年均递增6.5%;农民人均纯收入1313元,按90价计算,比1980年增加增加3.74倍,年均递增6.8%;但二者速度均低于全市GDP年均递增7.15%的速度。

六盘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小康实现程度分别是61%和20%,也低于全国的100%和49%。

因此,提高六盘水市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入,也是我市实现小康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是物质生活不断改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六盘水市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80年的5.7平方米增长到2000年的8.2平方米,低于全国的人均1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9平方米增长到20.5平方米,高于全国的人均20平方米,但钢木结构住房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楼房多为单层。

六盘水市人均蛋白日摄入量2000年为50克,低于全国的73克。

恩格尔系数59.4高于全国的14.4个百分点。

说明我市人民生活质量总体还很低。

六盘水市基尼系数2000年为0.4?,高于全国的0.34,说明我市贫富差距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贫富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但总体属于分配公平。

四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六盘水市成人识字率由1980年的?提高到2000年的80.5%,人均寿命由?岁提高到68岁,婴儿死亡率由?‟降低到‟。

教育娱乐支出比重由2.7%提高到8%,电视从奢侈品到电视机普及率达到60%。

六盘水市人口素质和精神生活的小康实现程度分别是41%和60%,比全国的100%也相差很大,尤其是人口素质。

因此,提高人口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是我市实现小康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五是生活环境逐步优越。

六盘水市森林覆盖率由1980年的?%提高到2000年的22.54%。

六枝、盘县、水城和钟山也全部实现农村初级保健基本合格。

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由%提高到92.4%,安全卫生水(自来水)村普及率由?%提高到65%,农村通电行政村比重由?%提高到90.7%,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由?%提高到26.6%。

六盘水市生活环境总体上比全国的平均水平略好。

2. 六盘水市小康社会进程实施的重大举措
1965年——1978年,“大三线”建设为六盘水市奠定了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为支柱的工业基础,工业化城市雏形开始形成。

1994年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经过七年的努力,六盘水市解决了?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市贫困人口由?万人,减少到?万人。

到2000年,全市总体越过温饱线。

1997年金融危机后,扩大内需,“三线一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0年起,实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西电东送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将为六盘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2000年六盘水市小康社会进程评价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六盘水市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同样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主要的问题是由于全市地域宽广,各地的资源禀赋、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各方面的条件很不一样。

因此,各个地区小康社会的发展速度、水平也会不一样。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快一些。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发达地区的带头示范作用和涓滴效应来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根据地区发展的不同状况,实施梯度推进战略,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

1.经济总量小,自我积累能力弱,各类投资项目资金匹配困难,一部分国债项目配套资金存在较大缺口。

2.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明显,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山一河”等地区部分群众尚未脱贫。

3.城乡差别较大,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影响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这是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4. 第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农产品单一价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既制约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也给发展农村经济、开拓农村市场造成困难。

5.国有企业“三改一加强”步伐不快,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合商业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

6.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金融运行平稳。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77亿元,财政支出完成10.1亿元。

全年净投放货币23.27亿元。

财政收入虽然实现较快增长,但由于增支因素较多,财政收支平衡难度仍然较大,支出结构调整困难。

7. 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但对计划生育“外逃户”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和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人口出生率、多孩率仍然偏高,综合节育率、计划生育仍然偏低。

8.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加强,初步建立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

全市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94.7%,基本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

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已达7.57万人(不含煤炭行业)。

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达3.42万人。

但社会保险费收缴率低,就业渠道不宽,就业容量有限,下岗职工再就业较为困难的基本状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9.社会基尼系数偏高,收入差距较明显,社会就业不足,城乡部分群众生产、生活还有困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

10.社会环境仍然欠佳,社会治安仍然存在问题,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11.招商引资取得一些成果。

全市共引进项目126个,合同资金25.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6亿元。

但由于软硬环境相对滞后,民间资金跟进不够,社会投资规模较小。

12.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科技经费投入增加,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加快。

钟山区基本实现“普九”,其余三个县、特区基本实现“普六”。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49%。

39所“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学校已全部完工。

6个“国家扶贫教育工程”全部完工。

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8%。

医疗卫生设施逐步改善,卫VⅡ项目、卫IX项目实施顺利,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农村卫生“三项建设”项目基本竣工。

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了通电的行政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