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古镇“非遗进校园”美育课程实施现状与困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水乡古镇“非遗进校园”美育课程实施现状与困境分析
作者:徐耘春
来源:《中国中小学美术》2021年第10期
1.江南水乡古镇“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文明交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长三角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有着丰富的江南水乡古镇资源,每一个古镇都有体现当地特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与传承好江南水乡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创新江南文脉、推动江南文化乃至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推动文化旅游合作发展,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加强重点文物、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交流。”江南水乡古镇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古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为江南地区塑造了人文地理意义上的整体形象,也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历史认同的基础。
2.开展“非遗进校园”美育课程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需要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要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1]同年,教育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也指出,应当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在艺术课程方面,以优秀艺术作品以及特色技艺作为主要载体,用以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提升文化艺术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
在长三角地区江南水乡古镇巨大的“非遗”文化财富中,蕴藏着可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智慧。通过学校美术课程,开展融入“非遗”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当代儿童与青少年了解长三角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家国情怀,逐步树立保护、继承“非遗”文化并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志向,赓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进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法,分别对上海、浙江、江苏三个省市的16个水乡古镇、29所中小学和8个“非遗”工作坊进行考察;选取了江浙沪地区美术教研员、全国美术教育权威专家、高校教师、基础教育领域专家、古镇的“非遗”传承人以及江浙沪地区美术教师作为对象进行访谈,共计22人;问卷调研了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共286名中小学教师与1620名学生;同时还对义务教育阶段5个版本的美术教科书(1至18册)1834课中的105课“非遗”主题课例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对2018年以来江浙沪三个省市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宣传部门以及地方电视台联合拍摄制作的42节上海的“海派‘非遗’”空中美术课程、5节杭州中小学名师“非遗”美术课程以及10节江苏“非遗”名家微课程进行观察、比较与分析。
调研的内容包括:中小学“非遗”美术课程的进展、实施现状与改进措施,学生对“非遗古镇”的学习情况、认知度、意愿度以及相关“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期望度,江浙沪地区对于古镇“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的现状以及对于古镇“非遗”文化进校园途径与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师对江南水乡古镇“非遗”课程的期待度及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对结果的多重分析显示,江浙沪地区的学校教师对古镇“非遗”课程的重视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江苏地区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当地古镇“非遗”课程的重视程度高于上海和浙江两地,当地学校会组织更多与古镇“非遗”相关的活动;不同年级的教师对古镇“非遗”的认知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深入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小学低年级阶段(一至三年级)的老师更愿意开发关于古镇“非遗”的课程。
2.教师对开展江南水乡古镇“非遗”课程兴趣高
师资力量是“非遗”教育的核心,江浙沪三地的教师对古镇“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展持支持态度,部分教师已经尝试开展“非遗”美育资源特色课程,并尝试挖掘古镇中的“非遗”资源,以便将课程办得有特色,更有极个别教师自主设计教材,将国本课程校本化。
根据当前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中小学教师希望高等师范院校在未来培养教师、实现古镇“非遗”课程开发时,可以在美术史、美术教育等学科中加大对传统文化开发和利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让美育体系为实现古镇“非遺”文化进校园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3.中小学生对江南水乡古镇“非遗”有进一步了解的意愿
不同地域、性别、年级的学生意愿水平存在差异,但总体呈积极性趋向。从地域来看,江苏省中小学生学习古镇“非遗”的热情最高,上海中小学生学习热情最低;从性别因素来看,大部分地区女生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从年级因素来看,小学高年级学习“非遗”文化意愿远高于小学低年级与初中学段。
项目组发现江浙沪三地中小学学生对学习当地古镇“非遗”的意愿水平分布情况呈中间多、两端少的特征(表1),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对学习当地古镇“非遗”存在一定的热情,愿意积极投入到当地古镇“非遗”文化学习之中。
通过进一步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江浙沪三地的意愿水平平均值。江苏省的中小学生对学习“非遗”文化的热情最为热切,达到了4.36(0—5分),略高于上海、浙江两地的意愿水平平均值(3.98与4.29);上海市中小学生对学习古镇“非遗”文化意愿水平略低于平均值,但仍维持较高的水平。由此可见不同省市的中小学生对学习“非遗”文化都具有较高的热情(表2)。
从地域角度出发,方差分析显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总体依旧呈积极性趋向。从年级角度出发,中小学生对学习当地古镇“非遗”意愿在年级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高年级学段对古镇“非遗”文化学习意愿最为强烈,远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