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四)-【教考融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练习(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考融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练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
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
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
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
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
“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
“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
“‘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
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
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风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
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
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
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
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
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
《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
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
若如
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
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
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
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
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
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
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
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
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
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
“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已及人,即可得仁。
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
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
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
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
《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
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自算见了。
”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
”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
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风姿。
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
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
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
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 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 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人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 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 《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 《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 《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3. 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晚清学者陈蜕庵指出,《红楼梦》不当归入小说一类,而应当归入子部。
“子部”指经、史
子、集中的“子”类,亦即“诸子百家”的“子”,是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
如此就点明了《红楼梦》巨大的文化蕴涵。
这是敏锐的文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
何谓“文化”?“文”的意思,大家都懂得;“化”即感化、教化、潜移默化之“化”。
《红楼梦》中自有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读者需要细品。
举例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别号“雨村”,取“春风化雨”之意。
甄士隐,名“费”,字“士隐”,源自《四书》中那句“君子之道费而隐”。
在曹雪芹的时代,读书识字的人一看都懂,而且它还利用谐音,妙语双关,使得人名有义理又有趣味。
有人问我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是什么,我说就两个字“沁芳”。
“沁芳”二字有何重大意义,值得研究五六十年呢?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
“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这个名字当取义于王实甫《西厢记》中莺莺上场时的唱词“花落水流红”,“沁芳”正是对它的“浓缩”和“重铸”——-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宇面“香艳”,内里沉痛。
(取材于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华文化》)材料二:
读《红楼梦》不只是“看小说”,更是“赏诗”,甚至有人直接称《红楼梦》就是“一部叙事的诗”。
这当然首先体现在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曲赋,它们一方面显示了作者精深的文化修养,本身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又多能有效地服务于作品的叙事——或象征人物命运,或揭示人物性格,是作品叙事肌理的有机组成。
但更重要的,是《红楼梦》总体上具有“诗化”特质。
这种“诗化”遍及于小说的各个因素,如人物的诗化、环境的诗化、事件的诗化等等。
人物的诗化,既体现在人物容貌、服饰的诗化描写,也体现在人物品格性情的诗化,如黛玉的风神飘逸、湘云的浑朴烂漫、香菱的纯洁天真等,可以视为作者理想的一种寄托。
小说中的环境同样富于诗情:春日的大观园“柳垂金线,桃吐丹霞”,满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人在其中如置身诗境。
更难得的是,这些环境往往又因人物移情于景而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别具情味。
如迎春出嫁后,宝玉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徘徊瞻顾,“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一派无可排遣的悲哀。
由是,小说中具有诗化情韵的人物在诗情画意的空间里演出的事件,也必然洋滥着诗的情致。
宝钗扑蝶,湘云卧石,宝琴立雪。
这些人物、情境、事件,共同构筑成一个绮丽晶莹的诗意世界。
即便是普通的生活场景,作品也同样以抒情的笔调叙出。
如宝玉一日见一株杏树上杏
子满枝,花已全落,唯有一雀儿空啼,不觉感叹迷惘。
这样的身世之感、生命之悲,在叙述中因春的氛围、景的映衬、诗的浮想,别具一种动人心怀的力量。
(取材于孙勇进《<红楼梦〉的写实艺术与诗化风格》)1.材料一画线句中“感化、教化、潜移默化”的“化”是同一个意思,请把它写出来。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学者指出,《红楼梦》应归人子部,因为《红楼梦》的文化意蕴堪比诸子之说。
B.大观园中的所有轩馆景色都沿着沁芳溪的曲折而布置,这正是“沁芳”的重大意义。
C.小说采用的人名、地名以及人物创作的大量诗词曲赋,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D.《红楼梦》的诗化,包括具有情韵的人物、移情于景的环境和诗情画意空间中的事件。
3.材料一说“《红楼梦》不当归人小说一类,而应当妇人子部”,材料二说“有人直接称《红楼梦》就是‘一部叙事的诗”。
从你的阅读感受和认识看,《红楼梦》除了是一部小说、一部古代大思想家的著作、一部叙事的诗,还可以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并结合原著说明你这样概括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
其显著特征有三——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
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
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
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
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
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
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
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
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
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
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
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点)。
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各美其美 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
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
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
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
“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
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
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
”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
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
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
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
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
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
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
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
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3.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4.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
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
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
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
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
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
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
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
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
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
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
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
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
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
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
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
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
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
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
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
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
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5.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6.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
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7.人物的复杂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和评价的可能,上面材料中所分析的宝钗就是一个复杂性人物。
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红岩》这六部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宝钗除外),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复杂性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
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我们先说第一个。
“天地生人,除
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
”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
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
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
《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
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
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
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
这是最悲惨的结局。
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
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
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
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而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
《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
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
《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
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
《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
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
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
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
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
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
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