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示范工程_张世钢

合集下载

赤峰市中心城区供热基本情况

赤峰市中心城区供热基本情况

赤峰市中心城区供热基本情况城镇供热事关百姓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本着“优先发展热电联产机组,强化运行监管,切实做好供热服务”的原则,积极推进热源热网建设,加快城市供热节能步伐,努力建设低碳、环保、宜居的现代化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全市集中供热基本情况赤峰市于1981年发展集中供热,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赤峰市大力推行热电联产供热机组,经过多年发展,供热规模和服务水平逐年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集中供热面积已达到4735万平方米,热源总供热能力6016万平方米,供热企业三十三家,拥有供热管网1716公里,集中供热普及率达78%。

其中:各旗县区供热面积2545万平方米,供热企业二十六家,供热管网806公里;中心城区供热面积2190万平方米,供热企业七家,供热管网910公里。

二、中心城区供热基本情况中心城区于1981年发展集中供热,在90年代初率先推进了供热市场化改革,将集中供热由福利供热转向商品供热,采暖补贴由“暗补”变为“明补”。

截止目前,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全部实现热电联产,面积219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以上。

由最初的赤峰热电厂一期低温直供热网,到目前已发展到拥有富龙热电厂、京能赤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等主力热源企业五家,热电联产机组15台,供热能力1247兆瓦,可供面积2060万平方米。

拥有热网企业三家,供热主管网157公里、支线管网753公里,供热期为183天,即10月15日至次年4月15日。

热力供应价格(即一次热价)为21.28元/吉焦。

热力销售价格(即二次热价)为居民3.60元/月·平方米,非经营性单位4.50元/月·平方米,经营性单位4.80元/月·平方米。

三、中心城区热源现状赤峰市中心城区现有赤峰热电厂、富龙热电厂、京能赤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赤峰市制药厂热电厂和赤峰华源集团五家主力热源企业,共有热电联产机组15台,供热能力1247兆瓦,可供面积2060万平方米。

山西大同一电厂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工程测试

山西大同一电厂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工程测试
盾 日益 突 出 ;
热 源 的供 热 能力 ,因而提 高 了 电厂 的综 合 能 源 利用 效率 , 并减 少 污染 物排 放 , 所 以该 技 术 具 有非 常显著 的经济 、 社会 与环境效 益 。
通 过深 入分 析研 究 目前 我 国北方 热 电联

②管网输送能力不足 ,不能满足城市建
题, 清华 大学建筑 节能研 究 中心提 出 了基 于吸 收 式换 热的热 电联 产 集 中供 热新技 术 ,
该技 术通过 降低 一次 网回水 温度并 回收 热 电厂乏 汽热 量显 著增加 了原 有 系统供 热 能
力 本文对 山 西大 同一 电厂基 于吸 收式换 热技 术改造 项 目进 行介 绍 , 并 结合 工程测 试
区域 供 热
2 0 1 3 . 3期
山西大 同一 电厂基 于吸收式换热 的 热 电联产集 中供热系统工程测试
清华 大学建 筑技 术科 学 系 付 林 孙 健 李 岩 张 世钢
【 摘 要 】为 了解 决热 电联 产 集 中供 热 系统 热 源供 热 能 力不足 及 输送 瓶 颈 等 问
是 我 国热 电联 产集 中供 热 领 域 的一项 重 大原
始 创 新 ,项 目成 果 总 体 达 到 了 国 际 领 先 水
平 。” 通 过示 范工程 验证 了该 技术优 越性 后并 得 到 了宝贵 的设 计 经验 。该技 术 在 山西 大 同 市 逐 步得 到 大 面 积推 广 ,该 技术 2 0 1 0年 l 2
而言 , 也 存在 两个关 键 问题 需要解 决 。 一 是汽 轮机抽 汽 在加 热一 次 网 回水 的 过程 中存 在较 大 的传 热 温差 ,造 成 了显著 的传 热 不可 逆损
失 :二是 目前 大型 抽凝 供热 机 组将 大量 的 汽

城市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能力和余热利用分析_陈江涛

城市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能力和余热利用分析_陈江涛

能源研究与管理2019(1)研究与探讨收稿日期:2018-12-20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资助项目(SKL-2018-3476);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科研资助项目(ZEPCKY2018-21)作者简介:陈江涛(1987—),男,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热能工程专业,主要从事清洁燃烧和余热利用方面的研究。

摘要:介绍了郑州市热电联产机组供热现状和基于吸收式换热的余热利用新技术,并对集中供热热源供热能力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发现通过纯凝机组的供热改造和余热回收,热电联产的供热能力将达到5613MW ,供热面积为1.2亿m 2,热电联产将满足远期郑州城市供热增长的需求,可以实现城市清洁供热。

关键词:热电联产;余热利用;供热改造;供热能力;郑州市中图分类号:TK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7676(2019)01-0025-03CHEN Jiangtao 1,LI Yunan 1,YUN Ying 2,PENG Dan 1,WU Ke 1(1.Henan Zhengzhou Electric Power College,Zhengzhou 450004,China;2.Zhengzhou Heating Company,Zhengzhou 450000,China)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at supply for Zhengzhou cogeneration unit and the new technology of waste heatutilization based on absorption heat transfer are introduced.It is found that through the heat supply transformation and waste heat recovery of the pure coagulation unit,the heat supply capacity of cogeneration will reach 5613MW and the heating area will be 120million m 2.The cogeneration will meet the long-term growing demand of Zhengzhou's urban heat supply and realize urban cleanheating.co-generation of heat and power;utilization of waste heat;heat supply transformation;heating capacity;Zhengzhou city城市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能力和余热利用分析陈江涛1,李玉娜1,贠英2,彭丹1,吴珂1(1.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郑州450004;2.郑州市热力总公司,郑州450000)1研究背景我国北方地区城镇采暖面积多达120亿m 2,其中城镇集中供热面积约为71亿m 2。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名单(高校部分)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名单(高校部分)

高校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统计表
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时间:
访问次数:893
2014-01-10
【字体:大中小】
注:1、此表中数据仅统计通用项目,按获奖项目总数排序;2、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仅统计了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科技进步奖统计了所有完成单位。

高校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
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时间:
2014-01-10
二等奖36项
高校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通用项目)
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时间:
访问次数:764
2014-01-10
【字体:大中小】
一等奖1项
二等奖37项
高校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通用项目)
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时间:
2014-01-10 访问次数:
599

字体:大中小】特等奖1项
一等奖9项
创新团队1个
二等奖83项。

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分析

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分析

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分析发表时间:2018-07-23T17:48:12.7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上作者:李言[导读] 燃气锅炉排放出的烟气温度较高,设备温度损失较大,为了提升燃气热能利用率,热力公司需合理应用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西安市热力总公司,陕西省西安市 710016)摘要:燃气锅炉排放出的烟气温度较高,设备温度损失较大,为了提升燃气热能利用率,热力公司需合理应用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现阶段,可采用的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有利用换热器回收烟气余热技术、利用热泵回收烟气余热技术两种,前者的技术装置有间接接触式余热回收换热器、直接接触式余热回收换热器两种,后者的技术装置有电压缩式热泵、吸收式热泵两种。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烟气余热回收级数可分为单级余热回收供热型和双级余热回收供热型两种。

关键词: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在环保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生态环保已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如何降低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对于生产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是现阶段生产工艺优化的目标。

燃气锅炉是集中供热系统中的关键性设备,一般来说,设备运行时的排烟温度是比较高的,其中蒸汽型燃气锅炉的排烟温度可达200℃至250℃,热水型燃气锅炉的排烟温度可达115℃至180℃,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温度损失[1]。

为了减少燃气锅炉排烟造成的热量损失,热力公司一般会采用常规省煤器及空气预热器等烟气余热回收设备,不过这些设备仅能回收部分热量,燃气锅炉运行时的供热效率只能达到80%至90%,还有10%左右的天然气热值无法回收利用。

针对这一现状,人们加大了对于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并将有效技术推广在工业实践中。

1. 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1.1利用换热器回收烟气余热技术换热器是常见的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设备,根据换热方式的不同,这一设备可分为两种类型:①间接接触式余热回收换热器。

大温差集中组合式梯级换热机组安装技术研究与应用

大温差集中组合式梯级换热机组安装技术研究与应用

大温差集中组合式梯级换热机组安装技术研究与应用摘要:在集中供热系统中增设大温差吸收式换热机组,可在既有一次管网管径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管网输送能力30%以上,还可在不改造管网的前提下,实现供热面积扩供,并可降低一次网回水温度,促进热源的余热回收节能。

热网采用全网平衡软件优化一次网水力工况,通过消除远、近端热力站因热量分配不均造成的超供现象,还可降低一次网回水温度,并降低因一次网水力失调带来的热量浪费。

经过对近几年实际项目的运行分析,热力站采用大温差吸收式换热机组,热网采用全网平衡软件进行均匀性调节,有明显的节能降耗效果,且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关键词:大温差;吸收式换热;热网自动控制;余热回收集中供热满足了大部分北方城镇的冬季室内热舒适性,热量由热源集中生产,通过一次管网和二次管网输送至用户末端散热设备,在室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维持室内温度恒定。

对于热网来说,供回水温差和循环流量决定了热量输送的多少。

以热电厂为热源的供水温度设计为150~110℃,以区域锅炉房为热源,供热规模较小时,供水温度采用95℃,而一次网回水温度一般设计在70~55℃。

考虑安全运行问题,一次网供水温度不宜过高,考虑传统换热器换热效果,一次网回水温度也不宜过低,否则会导致无法正常散热,用户室温很难维持正常供热水平。

随着供热面积的扩增,需扩大热网循环水的热量携带能力,但热网循环流量受限于既有管网管径无法持续增加,故为增加热网输送能力,采用大温差吸收式换热机组深度提取热源热量,提高管网供热能力,同时为热源进行余热回收提供便利条件。

1 项目概况本工程为长治市潞城区2020年集中供热支线及换热站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0座换热站。

其中换热站均采用大温差集中组合式梯级换热机组技术有效改善了系统内的水循环差及热压力不稳的情况,解决了余热浪费的问题,有效提高了热利用大温差换热机组的投运解决了管网供热能力不足的问题。

同时,配置了电厂生产工艺产生的余热辅助热源。

吸收式热泵技术在热电厂的应用

吸收式热泵技术在热电厂的应用

吸收式热泵技术在热电厂的应用摘要火电厂的原理基于“朗肯循环”,在朗肯循环中必须有冷端放热,否则循环无法实现。

朗肯循环会有大量的冷源损失,要放出2400kj/kg的热量,导致发电循环效率很低,大机组也只有40%左右,这个损失是巨大的,不但是热量损失很大,冷源的存在需要大量的循环水,湿冷机组的水耗也在每度电1kg以上,对水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

如采用风机空冷,风机将消耗大量的电能。

蒸汽的大部分能量都浪费在冷源里了,约60%的热能被凝汽器中的循环水带走。

但是如果把冷源损失回收利用,对外供热为电厂创造经济效益,热电联产就可以综合利用了。

关键词:热电厂;余热利用;吸收式热泵;节能;低碳;环保1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在清洁供暖领域得到了更多应用。

为加快解决燃煤供暖的污染问题,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清洁供暖行业逐渐发展壮大,供暖面积不断扩大,供暖质量不断提高,供暖环境友好水平也不断提升。

溴化锂机组可回收利用低势热源的热能,制取采暖所需的高温热能,从而实现对于城市的大面积集中供热。

2021年,北方清洁供暖改造进一步推进,供热企业加大了溴化锂机组采购力度。

1.吸收式热泵技术应用采用LiBr--H2O吸收式热泵采暖供热技术在热电厂供热生产系统中,不仅可以节省投资费用,还可以节省供热系统的运行费。

应用吸收式热泵技术的热电厂系统,还可以利用汽轮机抽汽热能从而进行回收热电联产冷却水的余热资源,不仅能够满足热电厂供热采暖能力,同时还可以减少设备运行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城市的热电联产供热采暖系统与吸收式热泵技术相结合,具体就是指在城市热电联产供热采暖系统中应用吸收式热泵供热采暖系统,代替一个汽轮机供热采暖抽汽供热系统的热网首站,对于整个系统的生产工作运行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证系统建设更加有效,也能够提升系统的应用效果。

2.LiBr--H2O吸收式热泵技术吸收式余热回收热泵机组是一种以一定浓度的LiBr--H2O溶液为媒介、以高温蒸汽为驱动热源,将汽轮机乏汽的低温热源热量转移至高温热源,最终加热一次网循环水,乏汽热源与驱动蒸汽热源一起输出为高温热源的一种逆卡诺循环装置。

赤峰经济开发区2×350MW自备热电联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告

赤峰经济开发区2×350MW自备热电联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告

赤峰经济开发区2×350MW自备热电联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赤峰经济开发区发电有限公司评价单位:中国电力工程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顾问集团国环评证甲字第1609号2016年8月长春1 项目概况1.1 工程概况赤峰经济开发区2×350MW自备热电联产项目(以下简称“本工程”)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赤峰经济开发区内,西距赤峰市中心约8km。

赤峰市不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146号)的规划范围内。

本期工程拟建设2×350MW超临界直接空冷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配2×1120t/h超临界燃煤直流煤粉炉。

采用高效单塔旋汇耦合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不设GGH和烟气旁路),第一、二电场配高频电源的低低温双室五电场静电除尘器,低氮燃烧技术和SCR 脱硝(2+1层催化剂),采用一座195m高单管烟囱排放烟气,安装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

本期工程设计煤质为元宝山露天矿褐煤,校核煤质为白音华褐煤,燃煤采用铁路运输,本期新建一座条形封闭煤场,根据赤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赤经开委函字[2015]17号”《关于赤峰经济开发区2×350MW自备电厂项目配套贮灰场、供排水管线、铁路专用线建设问题的说明》,本工程配套贮灰场、供排水管线、铁路专用线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同意规划建设,并于2018年2月前建成,不在本工程范围内。

设计(校核)煤质年耗煤量为285.94(305.83)万t,收到基硫分0.60%(0.38%),收到基灰分18.90%(17.85%),干燥无灰基挥发分46.65%(49.46%),收到基地位发热量为13960kJ/kg(13020kJ/kg)。

本工程采用直接空气冷却方式,辅机采用机力通风冷却塔的循环供水系统,生产水源采用赤峰市污水处理厂红庙子分厂中水,备用水源为元宝山露天矿疏干水,生活水源为城市自来水。

年工业用水量为221.01万m3,年生活用水量为1.31万m3。

热电厂凝汽器循环冷却水余热利用供热技术

热电厂凝汽器循环冷却水余热利用供热技术

[ 5 ] 张世刚 , 付林 , 李世一 , 等.赤峰 市基于 吸收式换 热 的 热电联 产集 中供 热示范 工程 [ J ] .暖通空调 , 2 0 1 0 , 4 0
换热 机组 联合 运行 方 式 比较 复杂 , 需 要 热 电厂 内的 吸收式 热泵机 组 与热力 站 内的吸 收式换 热机组 共 同
l ≤ ≤ l 一
I . . . . . . . . . . .J
配合 , 从而实现余热利用 。 回收热 电厂余热 的热源 方 案比选 [ J ] . 煤气与热力 , 2 0 1 4 , 3 4 ( 5 ) : A 0 1 一 A 0 4 .
汽一 z k 换 热 器
换 热器 1 . 双效吸收式热泵机组 2 . 单效吸收式热泵机组 3 . 高 温 型 吸 收 式 热 泵 机 组
图1 吸 收 式 热 泵 与 吸收 式 换 热 机 组联 合 运 行流 程
2 . 2 技 术经 济性 分 析
合运 行供 热 方 式 ( 以下 简 称联 合 供 热 方 式 ) 进 行 技 术 经济性 比较 。
式 热泵 机组 出水 进行 加热 。
2 新 型技 术
2 . 1 系统流 程
吸 收式热 泵 机组 与 吸收式 换热 机组 联合 运行 的
系统 流程 见 图 1 。在 热 电厂 安装 的多 级 吸 收式 热 泵
机组 以抽 凝式 汽 轮 机抽 汽 作 为 高 温 热 源 , 凝 汽 器 循 环冷 却 水 作 为 低 温 热 源 , 逐 级 加 热 一 级 管 网 回
w w w . w a t e r g a s h e a t . c o n
张 蓉 , 等: 热电厂凝汽器循环冷却水余 热利 用供 热技 术

集中供热换热站节能运行探析

集中供热换热站节能运行探析

集中供热换热站节能运行探析发布时间:2021-05-03T07:55:50.66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4期作者:朱士军[导读] 在整个供热体系中,换热站扮演着一个中间者的角色,实现热能-热源-热网这一过程配备到千家万户的任务。

换热站的工作原理就是将热源输送到一次管网在进入到转热站内,高温热水在换热器的作用下进行调换,并将热能传递给二次管网内的循环水,最后通过二次网循环泵将热能传递到热用户家中。

新疆青建热力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0摘要:供热是人们生活、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分析换热站的节能运行,推动供热系统的持续运行有着重要作用。

为此,本文对集中供暖系统中换热站运行的优化措施进行了探讨,旨在有效优化供暖系统,达成能源的有效利用目的。

关键词:集中供热;换热站;节能运行1供热换热站的工作原理分析在整个供热体系中,换热站扮演着一个中间者的角色,实现热能-热源-热网这一过程配备到千家万户的任务。

换热站的工作原理就是将热源输送到一次管网在进入到转热站内,高温热水在换热器的作用下进行调换,并将热能传递给二次管网内的循环水,最后通过二次网循环泵将热能传递到热用户家中。

换热站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一次供水温度进行改变进而使其和室外温度达成一致,最终使得室内温度保持在一定的额度内。

2集中供热系统换热站运行期间存在的问题2.1对设备缺乏较为系统性的分析大部分换热站的设备不能协调运作,使得设备的系统性存在一定问题,这样不仅会减少设备的使用寿命,还使得供热的能源消耗大。

与此同时,换热站内部制定的规划也存在着不合理性,这样更会加剧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近年来,我国供热企业已经得到良好的发展,但有部分企业为节约设备成本,应用质量较差的换热站设备参与供热工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供热效果,限制企业未来的发展。

2.2工作人员节能意识较弱供热企业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换热站的应用效果存在直接关系。

目前我国供热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分析,部分人员依然存在换热站的应用知识薄弱的问题,对于换热站的应用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缺乏工作经验,从而导致我国集中供热系统换热站的实际应用水平持续处于低迷状态。

基于Co- ah循环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法探讨

基于Co- ah循环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法探讨

基于Co- ah循环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法探讨摘要:基于Co-ah循环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主要是通过增加供热管道内温差,形成强大的温压驱动力,达到远距离供热要求,同时将发电厂的余热进行有效利用,既有利于节能减排,又有利于集中供热达到室温要求。

本文从基于Co-ah循环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在节能方面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了基于Co-ah循环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法。

关键词:Co-ah循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节能方法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建筑呈现在眼前,为城市的繁华增添了一道道标志性风景线。

在我国北方,冬季寒冷,需要供热才能保持室温在18℃及以上。

目前的供热方法为集中供热,由于受到管网输送能力和供热量问题导致部分建筑室内温度远远达不到标准温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

分析单靠加大热量的方法虽然解决一定的问题,但消耗大量的原料且废烟气排放量急骤增加,严重污染环境,另外,在集中供热回水管道中,回水温度过高,不能被充分利用,间接导致用户热源不足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种基于Co-ah 循环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法提到社会的认可。

1 基于Co-ah循环的热电联产的集中供热方法的概念热电联产的集中供热是指电厂的高位热能用于发电,低位热能用于集中供热,城市生活对室温的要求,同时具有节能减排的作用。

但由于热电联产的集中供热方法存在一定热量损耗,大大降低了集中供热的能力和质量,为了解决一问题,基于Co-ah循环的热电联产的集中供热方法得到应用。

此方法是2007年,清华大学提出的,即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Co-generation based absorption heat-ex change)集中供热技术,简称Co-ah技术[1]。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在供热站应用吸收式换热机组将回水管内的温度降到20℃左右,再将回水管内的20℃左右的温水送至热电厂的汽轮机凝汽器,吸收饱合水蒸汽的热量,再经过吸收式热泵等环节将回水管内的温度逐渐提高,形成大的温差,近而提高集中供热的质量和能力。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赤峰经济开发区自备热电联产项目核准的批复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赤峰经济开发区自备热电联产项目核准的批复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赤峰经济开发区自备热电联产项目核准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12.26•【字号】内发改能源字[2016]1605号•【施行日期】2016.1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电力及电力工业正文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赤峰经济开发区自备热电联产项目核准的批复内发改能源字[2016]1605号赤峰市发展改革委:报来《关于赤峰经济开发区2×350MW自备电厂热电联产项目核准的请示》(赤发改能源字[2016]827号)及有关材料收悉。

经研究,现就该项目核准事项批复如下:一、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度火电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国能电力[2015]184号)、《关于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度火电规划建设的补充意见》(国能电力[2015]324号)有关要求,为满足赤峰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用电、赤峰市中心城区供热需求,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同意建设赤峰经济开发区自备热电联产项目。

项目单位为赤峰经济开发区发电有限公司。

二、项目建设地点为赤峰经济开发区,位于元宝山区元宝山镇。

三、本工程新建2台35万千瓦超临界直接空冷燃煤发电机组,同步建设脱硫、脱硝和除尘装置。

该项目采用空冷机组,年取水量约174万立方米,生产用水采用赤峰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红庙子分厂再生水。

项目投产后,年燃煤约286万吨,拟由元宝山露天矿提供,铁路或公路运输进厂。

电厂所排灰渣全部综合利用,厂址东北约3公里处建设临时灰场。

电厂以220kV电压等级接入拟建的马林220千伏变电站,具体方案以电网公司接入系统审批意见为准。

四、本工程动态总投资约29亿元。

其中项目资本金约占动态总投资的20%,由赤峰经济开发区发电有限公司出资。

资本金以外所需资金拟由银行贷款解决。

五、本工程安装高效除尘、脱硫、脱硝和在线烟气连续监测等装置。

赤峰市城镇供热条例(2023年修正)

赤峰市城镇供热条例(2023年修正)

赤峰市城镇供热条例(2023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赤峰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0.07•【字号】赤峰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号•【施行日期】2023.10.07•【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能源及能源工业综合规定正文赤峰市城镇供热条例(2021年12月30日赤峰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2022年3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 2023年8月24日赤峰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正 2023年9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镇供热管理,维护供用热双方合法权益,促进供热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城镇供热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供热规划、设计、建设、经营和用热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供热,是指利用热电联产、区域锅炉等所产生的蒸汽、热水和工业余热等热源,通过管网为热用户有偿提供生产和生活用热的行为。

本条例所称供热设施,是指生产、储存、输配热能的各种设备、管道及为满足热用户使用功能和提高运行质量而设置的各种附属设备及附配件。

第四条供热应当遵循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分级管理、属地负责,保证质量、保障民生,节能环保、稳定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市、旗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供热工作的领导,将供热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供热管理协调机制,处理供热重大事项。

市、旗县区人民政府供热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供热监督管理工作,发展和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市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市场监督管理、公安、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供热管理工作。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辖区内供热管理相关工作。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
网运行 方式 。 1 系统运行 调 节概述
图1 一 l为基 于空 冷机 组 的 C o — a h系统 控 制 示意 图 。 在 该 系统 中 , 各 热力站 均设 置 吸收 式 换 热机 组 。 电厂 安装 余 热 回收 装置 ( 由低 温 加 热器 和 吸 收式热 泵 机组 构 成 )和 尖 峰加 热 器 。系统 的基本控 制 由三部 分组 成 : 1 )热 力 站 系统 :在 热力 站设 置控 制 器
值( 例如 3 5 ℃左 右 ) , 则 减 小 系统 抽 汽 流 量 调
节阀V 3和 V 4的开 度 , 减 小抽 汽 量 以增加 进 入 空 冷凝 汽 器 的排 汽流 量 。或 者 适 当提 高机 组 背压 , 以满足 空冷凝 汽器 的防冻要 求 。
9 6 4 MW ;常 规换 热 的一 次 侧设 计温 度 1 2 0  ̄ C /
1 ) 在严寒期工况下 , 机 组 抽 汽 量 达 到 最 大值 , 抽 汽调 节 阀 v1全 开 , 低 压 缸 进 汽调 节 阀V 2开度 最小 。此时 ,系统排 汽 控 制 阀 V 5 开启 ,引入余 热 回收系 统 的排 汽 流量 达 到设 计 值 ,通 往 空冷 岛 的排 汽流 量 为零 或 者最 小
区域 供 热
2 0 1 3 . 3期
基于 吸收式换热 的热 电联产 集 中供热 系统 的运行调节
燕山 大学建 筑工程 与 力学 学院 李 岩
清华 大学 建筑 学院 付 林 张世 钢 江 亿
【 摘 要】 本文针对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 电联产集中供热 系统( C o — a h系统) 的运 行调节, 介 绍 了 系统控 制 的基 本构 成和 运行 调 节 , 重 点介 绍 了集 中热 网 系统 的运行 方

回收低品位工业余热用于城镇集中供热——赤峰案例介绍

回收低品位工业余热用于城镇集中供热——赤峰案例介绍

另 一方 面 ,工 业 能 源 利 用 的 热 效 率 低
下_ 4 ] , 低 品位 工业 余热一 般受 到技术 及经 济等
因素 限制而 不 能用 于动 力 回收 ,而用 于供 热
则 是一 条可行 而高效 的途 径…。 对 于低 品位工 业 余 热供热 的 工程 实践 ,已有文 献 大多介 绍
舍 楼 供热 , 至 今 已有 1 0余 年 历 史 , 供 回水参
数为 5 5 ℃/ 4 0  ̄ C; 大 庆油 田某 处 采 油 厂 利 用
电热 泵 系统 回收 含 油污 水 内 的低 温余 热 , 供 热量 约 5 0 0 k W ,冷 凝 器 侧 的供 回水 参 数 为
5 5 ℃/ 4 5 ℃。
余 热 回收后 用 于本 厂厂 区供 热或 者 小片住 宅 区域 供热 , 供 热规模 有 限或 者供 热质 量不 高 。
下, 借 助集 中供 热热 网 , 为二 次 网散热 器用 户
供热。 项 目总体取 得 了成 功 。 本文将 就此 案例 做 详 细介绍 ,并 针对 项 目运 行过 程 中出 现 的 有待优 化 的问题进行 阐述 和讨论 。
工业余 热供 热的案 例 。第一 阶段 工程 在 2 0 1 2  ̄ 2 0 1 3年供 暖 季 内完成 。 通过 对一 家铜 冶
炼厂 的浓硫 酸生产 工 艺进 行优 化设 计和施 工改造 ,回收制 酸过 程 中排 放 的低 品位余
热, 并借 助 集 中供 热热 网为 2 7万平 方 米用 户供热 。运 行数据 表 明余 热供 热项 目总体
【 关键词 】 低 品位 工业余 热 集 中供 热 案例 介绍
1 背 景
钢[ 5 3 利 用高 炉 冲渣 水 为厂 区办 公 楼及 职 工 宿

赤峰市中心城区供热基本情况[定稿]

赤峰市中心城区供热基本情况[定稿]

赤峰市中心城区供热基本情况[定稿]第一篇:赤峰市中心城区供热基本情况[定稿]赤峰市中心城区供热基本情况城镇供热事关百姓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本着“优先发展热电联产机组,强化运行监管,切实做好供热服务”的原则,积极推进热源热网建设,加快城市供热节能步伐,努力建设低碳、环保、宜居的现代化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全市集中供热基本情况赤峰市于1981年发展集中供热,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赤峰市大力推行热电联产供热机组,经过多年发展,供热规模和服务水平逐年提升。

截至目前,全市集中供热面积已达到4735万平方米,热源总供热能力6016万平方米,供热企业三十三家,拥有供热管网1716公里,集中供热普及率达78%。

其中:各旗县区供热面积2545万平方米,供热企业二十六家,供热管网806公里;中心城区供热面积2190万平方米,供热企业七家,供热管网910公里。

二、中心城区供热基本情况中心城区于1981年发展集中供热,在90年代初率先推进了供热市场化改革,将集中供热由福利供热转向商品供热,采暖补贴由“暗补”变为“明补”。

截止目前,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全部实现热电联产,面积219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以上。

由最初的赤峰热电厂一期低温直供热网,到目前已发展到拥有富龙热电厂、京能赤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等主力热源企业五家,热电联产机组15台,供热能力1247兆瓦,可供面积2060万平方米。

拥有热网企业三家,供热主管网157公里、支线管网753公里,供热期为183天,即10月15日至次年4月15日。

热力供应价格(即一次热价)为21.28元/吉焦。

热力销售价格(即二次热价)为居民3.60元/月·平方米,非经营性单位4.50元/月·平方米,经营性单位4.80元/月·平方米。

三、中心城区热源现状赤峰市中心城区现有赤峰热电厂、富龙热电厂、京能赤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赤峰市制药厂热电厂和赤峰华源集团五家主力热源企业,共有热电联产机组15台,供热能力1247兆瓦,可供面积2060万平方米。

赤峰市老旧小区供热现状及改造对策研究

赤峰市老旧小区供热现状及改造对策研究

1引言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室内热舒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而建设时间超过20年的老旧小区建筑保温性能差,管网破损,缺少热计量设备,供热效果差调节不及时,满足不了人们对热舒适性的需求。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关于老旧小区节能改造的政策,供热企业和研究者们也开始对老旧小区节能改造进行研究。

李航研究了老旧小区热力管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造施工中管理要点[1],王慧霞提出了老旧小区增加外围护结构保温和分户计量供暖改造等技术措施,改善热用户供热质量[2],胡繁昌等研究老旧小区供热系统水利失调、能耗过高等问题,提出在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加装喷射泵等装置进行混水供热,减小系统的过热损失[3]。

现有研究多对管网和末端能耗进行研究,本文以“热源—管网—建筑末端”为研究主线,深入老旧小区调研,并关注住户对室内供热系统评价,力求从整个系统挖掘改造潜力,提高老旧居住建筑节能水平。

2老旧小区供热现状调研和分析由于老旧小区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时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采暖系统设计不合理;供热系统运行周期长,管道老化;管道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管井内管道和阀门被水长时间浸泡,导致阀门生锈腐蚀;建筑能耗较大,不利于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

为缓解国内能源压力、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老旧小区现状,深入老旧小区调研,分析热源、管网和建筑末端现状,通过模拟分析、数值计算评价供热系统运行节能潜能,提出老旧小区供热节能改造路径和措施,最大程度节约资源。

赤峰市政府联合赤峰富龙热力有限责任公司为提高老旧小区居民生活质量,消除安全隐患,为广大居民创造宜居环境,近几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改善老旧小区城镇供热系统,包括热源形式、一次供热管网、换热站、二次管网、建筑末端的热用户等方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室内热舒适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但根据发改投资〔2020〕305号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建办城函〔2019〕243号)文《关于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赤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赤政办字〔2020〕38号文《赤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全市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赤峰市老旧小区供热现状及改造对策研究赵佳美1,王春林1,赵胜男1,许丽萌2,威乐诗3(1.赤峰学院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2.赤峰宏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3.赤峰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大力改善民生条件和环境,在能源愈发紧缺的情况下,积极开展老旧小区建筑节能改造,降低建筑能耗,有利于提高老旧小区建筑用能效率,改善居民冬季供暖期室内热舒适度。

基于喷射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

基于喷射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

基于喷射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
孙方田;李德英;李翠洁;付林;张世钢
【期刊名称】《区域供热》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鉴于北方城市存在的集中热源供热能力不足、热网热量输送能力不足的问题,结合喷射式换热机组、喷射式热泵和吸收式热泵技术特征,提出了基于喷射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式.该供热方式在电厂首站采用凝汽器、吸收式热泵、喷射式热泵回收汽轮机乏汽余热,提高热电厂供热能力38%以上;在热力站采用喷射式换热机组将一次热网回水降至35℃,提升管网热量输送能力58%左右.该供热方式可大幅降低供热煤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助于解决城市集中热源供热能不足和冬季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总页数】4页(P7-10)
【作者】孙方田;李德英;李翠洁;付林;张世钢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增大燃气热电联产供热能力的方式研究--应用3S离合背压供热与应用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技术的比较 [J], 赵玺灵;付林;刘华;李锋;王潇
2.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 [J], 李岩;付林;张世钢;江亿
3.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在热电行业的应用 [J], 安航
4.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在热电行业的应用 [J], 安航
5.基于喷射式换热的水热型地热集中供热系统效益分析 [J], 孙方田;郝宝如;陈旭;张世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于烟气全热回收的全开式吸收式热泵

用于烟气全热回收的全开式吸收式热泵

用于烟气全热回收的全开式吸收式热泵杨波;江亿;付林;张世钢【摘要】提出一种新型全开式吸收式热泵技术用于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燃烧器产生的高温烟气在发生器中驱动稀溶液再生,降温、加湿后的烟气经冷凝器被冷却水冷却到饱和状态,再与待回收的目标烟气混合进入吸收器,被浓溶液吸收.其中,冷凝和吸收过程放出的热量可用于供热.系统的3个主要部件均为喷淋塔结构,节省了传热管材,有效降低初投资;同时,这种全开式常压结构对强度要求不高,可进一步降低制造和维护成本.该技术在热网回水温度较高时仍能有效回收烟气余热,而且烟气最终被处理到过热状态,避免了排出过程中结露腐蚀的问题.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细致的液滴动力学和耦合传热传质模型,根据该模型理论计算,设计并搭建了实验样机,结果表明,系统COP最高达到1.621,排烟露点最低达到36.2℃,相对湿度为62.4%.仿真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理论模型得到了验证.【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48)005【总页数】5页(P789-793)【关键词】吸收式;余热回收;全热换热;耦合传热传质【作者】杨波;江亿;付林;张世钢【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11.5工业烟气蕴含大量的废热,若能有效回收,将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还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间壁式的冷凝换热器是目前常见的余热回收方法[1-4],但其回收能力强烈依赖于冷却介质温度.而且,经过冷凝之后,烟气基本达到饱和,很容易在排出过程中遇冷结露,再加上烟气的酸性特点,极易造成换热器自身及管道、烟囱的腐蚀.除了利用直接可得的冷源外,借助热泵技术(包括压缩式[5]和吸收式[6])制取低温冷水可以更有效地回收烟气余热,但其本质上仍是通过冷凝的办法,最终还是要采用冷凝换热器.针对冷凝回收方法的问题,出现了基于直接接触式传热传质的开式吸收式热泵(open-cycle absorption heat pump, OAHP)技术.由于液体干燥剂良好的吸湿性,开式吸收式热泵在吸收烟气显热的同时,还能很好地吸收烟气中的水蒸气,实现全热回收.相比于传统闭式吸收式热泵,开式吸收式热泵只有发生器、吸收器、冷凝器而没有蒸发器,且工作在常压状态,没有真空密闭要求,设备加工、运行更为简便,制造成本更低.开式吸收式热泵技术最早的应用案例是在瑞典的木材干燥行业.Johansson等[7]利用开式吸收式热泵对木材干燥过程产生的热湿空气进行余热回收,用于集中供热,处理后的干空气再循环,大大降低了新风预热所需的热量.目前,国内也对开式吸收式热泵技术开展了相关研究.马连强等[8-9]设计了一种开式吸收式热泵用于回收氯碱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低压蒸汽.Wei等[10]提出了将开式吸收式热泵用于天然气锅炉的烟气余热回收,相比于闭式吸收式热泵和电动压缩式热泵,开式吸收式热泵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更高的等效热效率.叶碧翠等[11-14]设计了一种两级开式吸收式热泵,系统可根据热源温度在单级和双级之间切换,COP最高可达1.97.Wang等[15]搭建了一个开式吸收式热泵实验台,测试了不同化石燃料烟气的余热和水回收效果.魏璠等[16-17]提出了一种升温型的开式吸收式热泵,烟气在被回收前也是发生器的驱动热源.以上系统的流程各不相同,但对于溶液再生过程的处理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还是像传统闭式的吸收式热泵那样,驱动热源与发生器中的溶液不直接接触,两者进行的是显热换热.而且,在没有强制对流的情况下,需要用真空泵将发生出来的水蒸气及时抽出,通过外置的间壁式冷凝换热器将其冷凝以维持发生器内的压力.因此,以上各系统都是半开式的,只有吸收器采用的是直接接触式传热传质,发生器和外置的冷凝设备仍需要大量的传热管材.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全开式吸收式热泵(full-open absorption heat pump, FOAHP),高温的驱动烟气与喷淋的溴化锂稀溶液直接接触,驱动溶液发生,产生的水蒸气随烟气进入冷凝器被喷淋的冷却水冷凝,剩余的烟气与待回收的目标烟气一起进入吸收器被浓溶液吸收,冷凝器和吸收器回收的热量用来加热热网水.发生器、吸收器、冷凝器内的传热传质过程均为直接接触式,都不需要传热管材,可显著降低初投资.1 理论模型全开式吸收式热泵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各关键部件涉及的都是连续相烟气与离散相液滴直接接触式的传热传质.对于连续相,可按通常的欧拉方法对空间进行网格划分,建立控制体的守恒方程;而对于离散相,需要按拉格朗日方法对液滴轨迹进行追踪.烟气与液滴之间的相对运动会影响对流传热传质特性,同时,液滴的运动参数还会影响传热传质面积.图1 全开式吸收式热泵系统流程1.1 液滴运动方程液滴的运动由受力情况决定,除重力以外,还有烟气的拖曳力.拖曳系数CD与雷诺数Re有关[18],即(1)假设烟气在喷淋塔内均匀竖直向上流动,液滴不受横向力作用,而保持在竖直方向运动,则液滴在该竖直平面的运动方程为(2)(3)式中,up,z为液滴竖直方向速度,m/s;up,r为液滴水平方向速度,m/s;urel 为液滴与烟气间的相对速度,m/s;τ为时间,s;g为重力加速度,m/s2;ρ为密度,kg/m3,下标1表示烟气,下标2表示液体;dp为液滴直径,m;β为相对速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1.2 传热传质方程气体-液滴体系的对流传热传质特性由Ranz-Marshal关联式计算[19],即Nu=2+0.6Re0.5Pr0.33(4)Sh=2+0.6Re0.5Sc0.33(5)式中,Nu为努塞尔数;Sh为舍伍德数;Pr为普朗特数;Sc为施密特数.控制体内的显热传热、传质、潜热传热量为Qs=h(t1-t2)A(6)J=k(ρv1-ρv2)A(7)Ql=rJ(8)式中,Qs为显热传热量,W;Ql为潜热传热量,W;J为传质量,kg/s;h为对流传热系数,W/(m2 K);k为对流传质系数,m/s;t为温度,℃;r为水蒸气潜热,J/kg;ρv为水蒸气密度,kg/m3,本文以水蒸气密度差作为传质势差,与水蒸气分压力差等效;A为传热传质面积,m2,与液体流量、液滴速度、液滴直径有关.显热传热影响液体温度从而影响其表面水蒸气分压力,进而影响传质;传质的同时也是潜热传热,也会影响液体温度,而影响显热传热.可见,传热和传质是耦合的.2 结果与讨论2.1 实验结果与模型验证本文设计并搭建了全开式吸收式热泵实验样机(见图1),通过向空气中添加水蒸气来模拟目标烟气(这里不考虑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等气体成分),将温度和湿度控制在工业烟气通常的范围内.通过调节热网水温度、目标烟气温湿度,共测试了8种工况,实验结果如表 1所示.出口烟气相对湿度都在60%~70%之间,离饱和点较远.露点温度最低能达到36.2 ℃,相对温度为62.4%,在排出过程中不易结露,有效降低低温腐蚀危险.COP最高达到1.621,表现出了较好的热力学性能,但离预期的1.7仍略有差距.表1 实验结果工况排烟温度/℃排烟湿度/%排烟露点/℃回收效率供热量/kWCOP147.960.838.30.522177.01.338248.762.139.50.490213.01.340346.06 6.438.20.579227.01.502449.365.641.10.539212.01.405553.269.545.90.436195.41.302646.263.537.60.606239.71.544745.162.436.20.626243.81.602845.566.737.80.576248.61.621将实验工况作为输入量,利用前述的理论模型对系统进行数值仿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可见,COP偏差在±5%以内,因此理论与实验吻合较好,理论模型得到很好的验证.利用这个已获验证的理论模型对系统进行更深入的仿真分析,尤其是分析在实验条件下难以实现的工况.图2 实验与仿真结果对比2.2 燃烧器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由于本系统的特殊性,实验样机所用的燃烧器为自行开发,暂无精确的新风/燃气配比控制.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为保证天然气充分燃烧,新风量设置得很大,这导致火焰被冷却,产生的驱动烟气达不到预期的高温(见图3),从而影响发生过程,即溶液没有得到很好的浓缩,而导致吸收性能下降,进而使系统性能下降(COP降低,烟气出口露点升高).图3 过量空气系数对驱动烟气温度的影响由图4可见,在一定的过量空气系数范围内(1.0~1.5),系统性能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变化呈现出与以上相反的规律.这是因为,随着过量空气系数增大,尽管驱动烟气的温度在下降,但烟气量增加,而且驱动烟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下降,这两者对发生过程都是有利的,在1.0~1.5过量空气系数范围内,正作用大于驱动烟气温度下降的负作用.当过量空气系数继续增大,驱动烟气温度下降的负作用逐渐占主导.图4 过量空气系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2.3 热网水温度的影响在全开式吸收式热泵中,进入吸收器的浓溶液和进入冷凝器的冷却水是回收烟气余热的直接介质,但最终都是传热给热网水,因此,热网水温度对系统性能起到关键作用.随着热网水温度升高,稀溶液和冷却水温度都升高,对于吸收器和冷凝器中的显热和潜热传热都不利,因此COP下降、烟气出口露点升高,如图5所示.从图中也能看到,即使热网水温度达到70 ℃,系统仍能获得较好的性能.这是因为,在吸收器和冷凝器中,依靠温差驱动的显热传热只占很小一部分,而基于传质势差而形成的潜热传热占主要部分(见图6),相较于显热传热,传质受温差影响较小,此即为本系统相对于间壁式冷凝换热器的最大优势.图5 热网水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图6 各部件显热和潜热分布情况(热网水温度50 ℃,燃烧器过量空气系数1.1)3 结论1)分析了燃烧器过量空气系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当前实验样机的缺陷,这可为以后的系统改进和运行提供指导.2)分析热网水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发现潜热传热占主导地位,因而本系统在高热网水温度下仍能表现出较好的性能,展示了其相对于间壁式冷凝换热器的优势.3)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细致的液滴动力学和耦合传热传质模型,根据该模型理论计算,设计并搭建了实验样机,系统COP最高达到1.621,排烟露点最低达到36.2 ℃,相对湿度为62.4%.参考文献 (References)【相关文献】[1] Wang C J, He B S, Sun S Y, et al. Application of a low pressure economizer for waste heat recovery from the exhaust flue gas in a 600 MW power plant[J]. Energy, 2012, 48(1): 196-202. DOI:10.1016/j.energy.2012.01.045.[2] Kilkovsky B, Stehlik P, Jegla Z, et al. Heat exchangers for energy recovery in waste and biomass to energy technologies: Ⅰ. Energy recovery from flue gas[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4, 64(1/2): 213-223. DOI:10.1016/j.applthermaleng.2013.11.041.[3] Xu G, Xu C, Yang Y P, et al. A novel flue gas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for coal-fired ultra-supercritical power plants[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4, 67(1/2): 240-249.DOI:10.1016/j.applthermaleng.2014.03.038.[4] Jia L, Li X P, Sun J D, 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latent heat recovery of exhaust wet flue gas[J].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2002, 11(2): 144-147. DOI:10.1007/s11630-002-0035-z.[5] Hebenstreit B, Schnetzinger R, Ohnmacht R, et al. Techno-economic study of a heat pump enhanced flue gas heat recovery for biomass boilers[J]. Biomass and Bioenergy, 2014, 71: 12-22. DOI:10.1016/j.biombioe.2014.01.048.[6] Zhao X L, Fu L, Wang X Y, et al. Flue gas recovery system for natural gas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plant with distributed peak-shaving heat pumps[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7, 111: 599-607. DOI:10.1016/j.applthermaleng.2016.09.130.[7] Johansson L, Westerlund L. An open absorption system installed at a sawmill description of pilot plant used for timber and bio-fuel drying[J].Energy, 2000, 25(11): 1067-1079. DOI:10.1016/s0360-5442(00)00026-8.[8] 马连强, 陈嘉宾, 马学虎, 等. 回收氯碱蒸发工段废热的开式吸收式热泵的热力学性能分析[J]. 节能技术, 2004, 22(1): 15-17. DOI:10.3969/j.issn.1002-6339.2004.01.006.Ma Lianqiang, Chen Jiabin, Ma Xuehu, et al.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open absorption heat pump used in waste heat recovery in evaporation of chlorine-alkali[J].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2004, 22(1): 15-17. DOI:10.3969/j.issn.1002-6339.2004.01.006.(in Chinese)[9] 马连强. 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氯碱蒸发工段废热的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2004.[10] Wei M L, Yuan W X, Song Z J, et al. Simulation of a heat pump system for total heat recovery from flue gas[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5, 86: 326-332.DOI:10.1016/j.applthermaleng.2015.04.061.[11] 叶碧翠, 陈光明, 刘骏, 等. 新型两级开式吸收式热泵系统性能[J]. 化工学报, 2014(z2): 248-255.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z2.037.Ye Bicui, Chen Guangming, Liu Jun, et al. A novel double-stage open absorption heat pump system[J]. CIESC Jorunal, 2014(z2): 248-255. DOI:10.3969/j.issn.0438-1157.2014.z2.037.(in Chinese)[12] 刘骏, 叶碧翠, 陈光明. 用于废热回收的开式吸收式热泵性能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5,36(3): 474-477.Liu Jun, Ye Bicui, Chen Guangming.Performance study on an open cycle absorption heat pump for exhaust heat recycling[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2015, 36(3): 474-477.(in Chinese)[13] 刘骏. 开式绝热吸收系统及绝热型吸收器性能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 2015.[14] Ye B C, Liu J, Xu X G, et al. A new open absorption heat pump for latent heat recovery from moist gas[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5, 94: 438-446.DOI:10.1016/j.enconman.2015.02.001.[15] Wang Z Y, Zhang X Y, Li Z. Evaluation of a flue gas driven open absorption system for heat and water recovery from fossil fuel boilers[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6, 128: 57-65. DOI:10.1016/j.enconman.2016.09.050.[16] 魏璠.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理论及部件实验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08.[17] 魏璠, 肖云汉, 张士杰. 第二类开式吸收式热泵系统设计和性能分析[J]. 太阳能学报, 2013, 34(3): 427-432. DOI:10.3969/j.issn.0254-0096.2013.03.012.Wei Fan, Xiao Yunhan, Zhang Shijie. Study of the performance on open cycle absorption heat transformer[J].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 2013, 34(3): 427-432.DOI:10.3969/j.issn.0254-0096.2013.03.012. (in Chinese)[18] Kachhwaha S S, Dhar P L, Kale S R. Experimental studi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evaporative cooling of air with a water spray: Ⅰ. Horizontal parallel flo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1998, 41(2): 447-464. DOI:10.1016/s0017-9310(97)00133-6.[19] Blagojevi B, Bajsi I. A on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air-water droplet flow[J].Heat and Mass Transfer, 1996, 31(6): 435-441.DOI:10.1007/s00231005008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实例  赤峰市基于吸收式换热的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示范工程*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张世钢☆清华大学 付 林赤峰富龙热力有限责任公司 李世一 王凌云北京环能瑞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罗 勇清华大学 江 亿摘要 介绍了该示范工程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并通过实际运行数据分析了其节能效果。

示范工程的运行与测试分析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能够将一次网回水温度降到25℃左右,同时可回收电厂循环水余热,节能与经济效果显著,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关键词 热电联产 集中供热 吸收式换热Demonstration project of district heating system with cogeneration based on absorption heat exchange(co -ah cycle )in Chifeng CityB yZh a n gS h i g a n g ★,F u L i n ,L iSh i y i ,Wa n gL i n g y u n ,L u o Yo n ga n dJ i a n gYiAbstract Pr ese nts the constr uction and oper ation situation of the dem onstr ation pr oject a nd a nalysesits ener gy saving eff ect based on oper ation da ta .The r esults of oper ation and test indicate that the co -ah cycle system is stable and re liable ,and that the te mpera tur e of r etur n water of pr ima ry hea ting networ k can be r educed to about 25℃in this he ating system and the exha u sted he at r ecover y fr om circula ting cooling wa te r of coge ne ra tion plant c an be re alized simulta ne ously ,and that the ener gy e fficie nc y and economic eff ect is so signif icant th at this technique c an be put into large -scale application .Keyword s coge ne ra tion ,distr ict heating ,absor ption heat exchange★Beijing Tsinghu a Urban Plan nin g &Design In stitu te ,Beijing ,Ch ina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07BAB23B00),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D07040600560702)0 引言中国北方城镇供暖能耗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40%左右[1],是建筑能源消耗的最大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城镇供暖的主要方式是采用热电联产的集中供热方式,热电联产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增加电力供应等综合效益,是解决城市集中供热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城市供热发展的主要方向,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

但是,目前我国北方各大中城市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这样两个问题:1)城市建筑不断增加,需要集中供热网为更多的建筑供①☆张世钢,男,1970年6月生,博士100084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301(010)62773885E -mail :z sg @sdu .edu .cn 收稿日期:2010-07-12暖,但城市热网的热源严重不足,而新增热源厂又会带来环境问题,受到各地环保部门的严格控制。

2)管网输送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城市建筑对供暖需求的增加,增大主干管管径不仅投资巨大,而且对于管线密布的地下现状和交通繁杂、建筑密集的地上现状,热网的改造、重建是一项非常烦琐的工程。

针对上述问题,文献[2]提出了一种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新技术,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在热力站处安装吸收式换热机组,用于替图1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流程示意图代常规的水水换热器,在不改变二次网供回水温度的前提下,利用一、二次热网之间大温差传热所形成的有用能作为驱动力,大幅度降低一次网回水温度(显著低于二次网温度);在热电厂安装吸收式热泵机组,以汽轮机供暖抽汽驱动,回收电厂循环水余热,梯级加热热网回水。

大容量再热式抽凝机组是目前及今后新建热电厂的主力机型,这种机组即使在冬季最大供热工况下,仍然存在大量的汽轮机排汽余热通过冷却塔排放掉,以保证汽轮机低压缸的正常工作。

该技术能够将这部分余热回收利用,相当于在不增加电厂容量、不增加当地污染物排放、耗煤量和发电量都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了热源的供热能力,提高了电厂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可以减少电厂循环冷却水的蒸发量,节约水资源,并减少向环境排放的热量。

2008年5月,中国工程院召开了第9届“工程前沿”研讨会,与会的暖通空调、电厂热工、汽轮机制造等多专业的院士和专家对该项新技术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论证,认为该技术“在不改变目前城市热网基本架构的前提下,可使管网的热量输送能力提高约80%;在基本不改变目前热电厂热电机组运行工况的前提下,使热电厂向城市热网提供的热量提高约50%。

这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领域的一项重大自主技术创新,它一方面有助于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事业摆脱目前的困境,另一方面可使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系统节能30%~50%,并相应减少CO 2和其他污染物排放,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

根据该研讨会所形成的院士建议,清华大学、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赤峰市富龙热力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合作,在赤峰市实施了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示范工程,通过该工程对新技术进行全尺度的实验与示范。

该工程于2008年底建成,经过两个供暖季的连续运行,基本达到了工程的预期效果。

本文简单介绍该工程的建设与运行情况,就大家普遍关注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解释,希望能对新技术的推广起到一定的作用。

1 示范工程建设情况目前,赤峰市城区集中供热总面积1600多万m 2,近几年平均年新增供热面积250多万m 2。

赤峰热电厂和富龙热电厂作为两个主要热源厂,总额定供热能力仅为1400万m 2。

到2010年末,赤峰热电厂将关停4台小火电机组,富龙热电厂将关停3台小火电机组,城区热源将存在很大缺口。

到2020年赤峰市城区规划人口达100万,届时城区热源缺口至少达2400多万m 2。

另外,即使热源充足,按传统的参数供热,原有管网的输配能力也严重不足。

早期的赤峰热电厂热力网的供热能力为340万m 2,目前实际供热面积达420万m 2,热网已严重超负荷运行。

富龙热电厂热力网目前的供热面积也已饱和。

新建热源面临审批、资金、用地、环保等重重压力,仅靠新建或扩建热电厂来完全满足城市发展对热源的需求困难很大;热网方面,在目前情况下通过进一步提高流量来增大管网的输配能力会使管网的耗电量与耗水量剧增,并进一步加重水力失调现象,另外供热区的道路资源几乎已经用尽,进一步增加管径的可能性也不大。

热源严重短缺、热网输配能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赤峰市城市发展的瓶颈,尽快建设新热源并对供热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已迫在眉睫。

在赤峰市委、市政府及富龙热电股份有限公司领导的积极组织协调下,富龙热力有限责任公司与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沟通,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展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的示范项目,全面验证该技术的实际可行性,为新技术在赤峰市乃至全国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此供热新技术的节能效果需要供热企业与热电厂联合作用、相互协调产生。

富龙热电厂和富龙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同属于赤峰富龙热电股份有限公司,不存在明显的利益分配矛盾,这也为示范工程的开展提供了诸多方便,更为日后制定电厂与供热企业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确定热价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这也是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选定赤峰市作为本技术示范城市的原因之一。

此项工程作为示范项目,参与各方经多次现场调研,详细分析了富龙热电供热区松山部分的供热现状后,拟定以位于松山区的穆家营镇政府热力站所承担的16万m2的供热面积作为试点进行改造。

在穆家营镇政府热力站安装2台吸收式换热机组,在富龙热电厂新建供热首站,并新建一条从供热首站至穆家营镇政府热力站的直埋供热管线。

该工程包括电厂供热首站的设计及施工、穆家营镇政府热力站的改造,并新增除二次网以外的所有系统管线。

该工程由清华大学、赤峰富龙热力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能源所、北京环能瑞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具体分工如下:清华大学和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能源所负责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方案设计、关键设备流程设计与优化及项目可行性研究,北京环能瑞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关键设备(吸收式换热机组和吸收式热泵机组)的设计、生产、调试,赤峰富龙热力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整个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

2008年5—10月,先后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施工图设计、关键设备研发和热力系统的建设等工作,项目按预定进度顺利完成, 2008年11月开始试运行。

2 示范工程系统流程示范工程流程如图2所示。

该工程是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的完整示范,包括新型供热首站(设置于富龙热电厂)和热力站(设置于穆家营镇政府热力站)各一座。

1)热力站:穆家营镇政府热力站占地约170 m2,承担供热面积约16万m2,原系统为采用混合图2 示范工程热力系统示意图水泵的一、二次网直接连接方式。

该项目对该热力站进行了改造,安装了2台吸收式换热机组(型号分别为AH E8000和A H E2000),总供热量10 M W。

一次网和二次网改为间接连接方式,通过吸收式换热机组换热,水力工况完全隔绝开来。

在保持二次水供回水温度与原系统相同的情况下,使一次侧回水温度降低到25℃,最大供回水温差达到105℃。

2)供热首站:在赤峰富龙热电厂建设新型供热首站,占地约200m2,安装双效、单效、大温升吸收式热泵各1台及汽水换热器1台。

一次网回水依次进入各设备,逐级加热,具体加热过程为:返回供热首站的25℃左右的一次网回水首先与各级热泵出口的电厂循环水混合至30℃左右,再进入电厂凝汽器,在凝汽器中吸收汽轮机乏汽凝结热量,升温至40℃左右后回到供热首站,然后分成两路,一路以串联的方式依次进入双效、单效、大温升吸收式热泵分别加热至55,75,90℃,最后进入汽水换热器加热至130℃,作为一次网供水供出;另一路以并联的方式接入各级吸收式热泵机组,作为热泵机组的低位热源放热降温,然后再与一次网回水混合后返回电厂凝汽器吸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