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错别字,预防纠正有妙招——关于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方法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焦错别字,预防纠正有妙招
——
—关于小学生错别字预防与纠正方法的几点思考
郑玉娇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李林小学福建厦门361023)
摘要:学生写错别字是普遍的现象,也是让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
很多学生辞藻华丽,但错别字屡见不鲜,直接影响了书面表达、也对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本文试着分析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并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预防与纠正错别字的方法。
关键词:错别字;原因;预防;纠正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1)03-0083-02
每一次在批改学生作业时,老师最苦恼的就是看到各类错别字,要么写错笔画,要么音形混淆,要么改变结构。
情况严重时,一份作业写好几个错别字,犯各种“低级错误”。
中高年级的学生文采飞扬,词汇丰富,但错别字“一箩筐”,直接导致作文语句不通、词不达意,严重制约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近几年来,小学语文考试中习作出现四个错别字扣一分,这些都说明帮助学生预防和纠正错别字,掌握使用正确规范的汉字,势在必行!为什么学生会经常写错别字呢?经过调查发现造成错别字的原因有几种情况:(1)汉字自身数量极其庞大,笔画多样,结构繁复,又有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很容易混淆。
(2)老师在识字教学中方法不当,重视不够。
(3)小学生意志薄弱,遗忘快,巩固性差。
(四)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写了错别字,不会自主纠正。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纠正错别字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方法。
1“方法指导”牢识字
1.1追塑字的根源
汉字基本上是表意文字,从汉字字理入手,抓好字的根和本,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和造字方法,教给他们一些关于汉字的偏旁、音形义的基础知识,就会减少错别字出现的概率。
如学生经常会把“雁”的“隹”写成“住”。
为了帮助他们了解“雁”字的结构,笔者特意出示了“雁”的小篆,让学生仔细观察“隹”字,发现很像一只鸟。
其实“隹”就是鸟,里面的四横是鸟翅膀的翎毛,左右要对称,应该是双数,因此不能写成三横。
然后告诉学生,“亻”是指大雁飞行时排成的“人”字形,“厂”旁,表示伸出的岩崖,大雁在旅途中可以在岩崖下住宿。
最后笔者又出示“集”字的小篆,让学生猜猜本义,学生都猜出是“群鸟停歇在树上”。
1.2探求词的源头
很多词语、成语都有出处,比如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等。
运用字理讲清楚字的来历,带领学生一起找到词语的源头,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就能有效地避免错别字的产生。
学生经常会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这个成语经常用在表扬方面,学生就误用了“鼓励”的“励”。
事实上这个成语的出处在《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
”意思是公鸡相斗之前要先磨一下嘴,使它的嘴尖更锋利。
比喻继续努力,越来越厉害,一次比一次优秀。
“厉”通“砺”,指的是磨刀石。
再比如“班门弄斧”学生会写成“搬门弄斧”,这里的“班”指鲁班,他是古代有名的木匠,在他面前摆弄斧头,用来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学生知道了这些成语的来源和意义,就不会写错字了。
1.3类推字的规律
汉字基本上都是表意文字,大部分构件是有意义,可以类推的。
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掌握类推的规律,就可以学一字拎
一串,自主探究学习了。
如在教学“急躁”的“躁”时,告诉孩子这个字是形声字,“喿”(群鸟在树上鸣叫)表声,“足”表义,表示人急躁时常来回走动、叫喊;本义是性情急,不冷静,一个人心里着急或心情烦闷时,就直跺脚,所以与“足”有关。
同时同一类型的字还有“燥、操、澡、臊、嗓、藻”,它们也都是“喿”表声,部首不一样从而意思不同:“燥”从火,本义是干,缺少水分;表示太阳晒过或火烤过后,水份少了,与“火”有关;操的本义是握持,拿着,所以是“扌”;澡的本义是洗手,所以是“水”;臊的本义是性急,所以是“足”;藻的本义是水草,所以是“草”。
这样识记同一类型的字,印象深刻,减少误用,就会减少错别字产生。
2“复习巩固”防回生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表明,遗忘的规律是: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以后则逐渐缓慢。
小学生虽然记忆力好,但他们学得快,忘得也快。
因此,识字教学要注意巩固,在教学新字时复习一系列学过的字,预防回生。
比如在教学“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中的“藤”字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明白“藤”是一种草本植物,所以上半部分的“艹”表示意思,下半部分的“滕”表示读音。
“滕”是形声字,“朕”表示读音,“氺”表示意思,提醒学生“氺”与“水”的区别,当“水”在这个位置时,如“泰”,都是这样变形。
“滕”的意思与水有关,本义是“水向上潮涌”。
这时,也可以叫学生回忆“滕”的形近字“腾”,表示马奔腾。
教学完“藤”字,也把“滕”“朕”“泰”“腾”等一系列的字都复习巩固了。
另外,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已学过的生字适当地抄抄写写,加强识记。
教师把复习巩固作为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采取听写、默写等方法进行巩固。
课外建议学生多阅读有益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与学过的生字经常“见面”,达到巩固的目的。
通过这样的反复强化训练,可大大提高学生识记生字的效果,把出现错别字的几率降下来。
及时复习巩固不但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而且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错别字库”突障碍
学生写的错别字都是平时比较经常用到的字,比如在一篇习作中会频繁地出现同一个错别字,正是由于学生的惯性思维作用,习作中写错的字经常也是比较固定的。
学生在介绍《我的校园》时写了这样一段话:“住前走,你就可以看到一座可以体息的地方,里面有椅子可以体息。
在住左走,就可以看到一个小山岳。
”其中“休息”的“休”两次被写成“体”,“往前走”的“往”两次被写成“住”。
所以建立一个“错别字库”是非常必要的,实施步骤如下:
(1)将错别字找出来,订正时将正字和别字分别组词。
如:休——
—休息、体——
—体验,往——
—过往、住——
—留住,再——
—再见、在——
—现在,丘——
—山丘、岳——
—五岳。
(下转第90页)
(上传第83页)
(2)对字正确的写法和用法强化记忆,消除之前对这个字的错误认识。
如:“再往前走”的“再”是表示又一次,强调“又”。
又一次见就是“再见”,又一次来就是“再来”。
而“现在”的“在”强调一种“状态”。
“精神永在”、“雨在下”。
(3)学生互相发现错别字,把习作、练习、作业拿出来,发现错别字圈画出来,提醒其他同学留意和纠正,也能提高自己的纠错意识。
4“自主纠错”保正确
4.1掌握方法,自主纠正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
学生了解了汉字的构形规律,对汉字有了正确的认识,即使写错了,在修改时也能自主发现纠正。
如学生在写“燕子”的“燕”时写成了“艹”,当他回忆起“燕”是象形字,“廿”像燕子的头,中间的“口”像身子,两边分开的“北”像燕子的翅膀,下面
的“灬”像燕子的尾巴。
那么,在修改时,他就会将“艹”改成“廿”。
再比如学生把“春”下面的“日”写成“目”,只要他想到春天有些什么特征(阳光明媚,万物复苏),学生就会悟出“春”字的正确写法了。
4.2勤查字典,自觉修改
在习作的过程中碰到有些字不会写,或者模棱两可的字,为了不影响写作的速度,可以先空着,待到整篇文章完成时,借助字典或者词典把空着的字补上。
学生养成了勤查字典的好习惯,自我检查、自我纠错,错别字就会大幅度地减少。
5结语
除此之外,写字时学生要端正态度,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努力做到“三到”:心到、眼到、手到。
纠正学生错别字的方法很多,只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总结,相信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实效的方法,有效地减少错别字的产生。
性,指导并引导学生学会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对照并归纳现实生活体验和感受,注意到了任务的多个层次、多梯度;可以采取进行一系列的写作试验,促进学生加强语言逻辑、言语交际、通畅表达的目标。
或者,教师运用多角分析方法,注重材料内在含义逻辑。
比如,意义分析法解决2020年福建省中考卷材料“读书学习,塑造着我们的性格”“生活充满酸甜苦辣,蕴藏着学问与智慧,就像一本无字的书。
从生活中学到的,也能影响、改变我们的性格”,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思考,分析“学习与性格”之间的关系,点明之间的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即学习改变性格的形成或性格的锻造促进学习,当然还要重点提示学生注意所学文章需符合“主题班会上与同学交流分享”的情境假设分析解决“学习与性格”,就需从读书少、生活经历少,学习不足,容易造成人的成长患得患失态度,不利于好的性格锻造和形成;或者启发学生思考不勤奋读书学习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缺少生活经历与积累对影响、改变人的性格的危害。
2.2阅读教学,助力信息归纳能力的提升
初中学生阅读量少,文本信息收集、处理、归纳的水平和能力相对比较弱,在给材料驱动任务写作中,往往出现文章写作偏离题目要求。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材课文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信息提取及分析整理的能力,促进学生在这一类型写作时,能够按照题目要求实现有效的写作。
比如,教学《谈读书》,教师需强化任务型阅读应用,运用“预习要求”明确学生学习任务和需要,利用文本中一些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新的加工处理、概括归纳出观点,加强能力训练,像进行阅读后文章要点概述,写出读后感想,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当前,初中课堂实践教学中,任务型阅读指导与实践有所弱化,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这就更加需要教师积极地探索和研究其中的应对策略。
为此,在课文教材与课堂阅读教学处理上,教师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增进学生在情境任务驱动的写作中读懂所给材料和命题人的考察意图,紧扣所给材料的内容、分析得出的观点进行写作,也就不至于出现考试或作文中偏离题意的情况。
2.3引导学生正确选好角度确立文体和观点
命题人所给的材料,学生在考试中需重新进行分析、判断,从中选择合适的自己思维和角度进行构思,然后确立符合自己表达特点文体进行写作。
是用记叙、抒情,还是论述,学生心中自然有了方向。
对于学生来说,选择自己熟悉善于发达见解的角度和观点,写作的成功率就会更高。
议论文文体写作,确立符合写作者中心论点进行立论并论述,是写作者首先需要考虑的。
当然,命题人所给的叙事性材料中,一般都存有几个相互对立的对象,这每个对象代表也代表着一种或者多种看待事物的观点和立场,在任务指令明确的基础上,角度的选取上,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确定,不能为了立意而过度的拔高,否则,容易出现论述或记叙、抒情表达中内容的选取显得没有说服力;另外,“门槛”过低、立论观点游离也不可取,观点贪多容易导致论述或记叙写作过程的模棱两可,内容新颖、价值判断、立意鲜明性等,就很难得到好的表述。
另一方面,特别是议论文写作中的论点的设置。
它取决于写作者自己之前选定的角度、价值立场的判定。
论点需要准确、全面和有思辨性,这也是命题人在中考、高考考察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
教师在平时任务驱动作文教学、备考中,也是需要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训练。
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课文中不同对象、不同观念的列表,进行思维的发散,或者通过课堂专题辩论活动,从不分析角度确定论点,再从论点本身引导学生追问问题解决的方法,将论点发散成小论点,再围绕这些小论点选择需要进行论述的论据,运用举例论述、因果论述、对比论述等论述方式完成论文写作。
或者通过列表、提纲的方式,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观点、符合论点设置标准的观点,进行议论的确立、记叙事件的构想与表达。
3结语
给材料或情境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实践与运用,有利于学生知识、情感、态度和技能表达,也更加适合考试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
初中教师和学生正确看待,积极准备,并在阅读和口语交际、交际学写作中实践运用了,才能真正发挥出作文价值和功效。
参考文献:
[1]方晓璐.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研究[J].写作(上旬刊),2017
(1):45-48.
[2]黄垚儒.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广西
教育,2016(34):20-20.
[3]赵潇茵.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生作
文指导,2019(7):43.
[4]鲍国富.交际情境视域下中考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策略[J].福
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