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末,散文创作空前繁荣。
其中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呈两极化发展:一方面是思辨化、大型化,即所谓“大散文”,如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等;一方面呈情感化、软化、细化趋向,即所谓“小散文”,特点是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红尘中自身的瞬间体验。
“小散文”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消解了文学的审美性,而呈现出一种所谓“散文的消费性格”: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
也有人把它归纳成一种模式——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娓娓倾谈的小情调。
加上模糊不清的小感悟,给那些在快节奏、重功利、轻人情的现代生活中奔走的人们一种廉价的抚慰。
同样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所谓“明星写作”。
它因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读者的好奇心理和对于成名的期待与想象而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
不过,就整个发展趋势看,“小散文”也好,“明星写作”也好,轰动的热潮都不会维持很久。
相反的,那些体现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感,深入人的心灵境域,抵达人性深处的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倒是有着长久的文学生命力。
它们或者采用平实、自然的语体风格,抒写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使人感受到冬天炉边闲话、夏日豆棚啜茗的艺术氛围;或者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流露着一种浓酽的文化乡愁;或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达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
文化散文的兴起,有其现实的、社会的根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的主体意识、探索意识、批判意识、超越意识大大增强,审美趣味发生变化,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学艺术的含义与功能随之也发生了转换。
文学观念趋向多样与宽容,各种文学话语、理论话语逐步呈现出表现自我的自觉性,放弃以往散文创作过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标,摆脱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对文学的扭曲,致力于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终于使散文以自由的心态、优雅的格调、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了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
由于文学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家也好,读者也好,存在着回归文学本体、张扬人文精神、重视生命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学品质的审美期待,这构成了今日散文繁荣兴盛的基础。
(节选自王充闾《文学创作与生命体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小散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散文”具有情感化、软化、细化的趋向,其特点是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红尘中自身的瞬间体验。
B.“小散文”虽然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但它同时也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和文学的审美性。
C.“小散文”的“消费性格”表现为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其共有模式是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娓娓倾谈的小情调,加模糊不清的小感悟。
D.“小散文”能给现代生活中奔走的人们带来廉价的抚慰,但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它和“明星写作”一样,所引起的轰动热潮不会维持太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尽管具有思辨化、大型化特点的“大散文”是20世纪末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之一,但它却不像“小散文”和“明星写作”那样能引起轰动的热潮。
B.“明星写作”能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既是因为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又是因为它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和对于成名的期待与想象。
C.“大散文”选材多样,可以抒写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可以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也可以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达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
D.因文学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家和读者中都存在着回归文学本体、张扬人文精神、重视生命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学品质的审美期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之所以具有长久的文学生命力,是因为它们体现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感,能深入人的心灵境域,抵达人性深处。
B.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球化的浪潮、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们审美趣味、文化观念、生活观念的变化等都对文化散文的兴起产生了影响。
C.以往的散文创作追求过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标,受到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的扭曲,而今日的散文创作已摆脱了这些影响。
D.对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的探索,使散文能以自由的心态、优雅的格调、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
参考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
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
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
“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
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
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
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
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昧”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参考答案:
1.C(C项,“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表述错误,由第7段可知,“中国饮食文化是……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而不是“影响了……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2. D(由第4段可知,D项,将原文“古代的中国人”说成“中国人”,扩大了范围)
3. B(B项,“只要……就……”关联词语错误,原文第5段中是“只有……才……”)
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5)-(18)题。
迟来的偿还周海亮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他流浪到一个村子。
醒来他发现自己躺在一铺陌生的土炕上。
有一双粗糙的手捧着一碗热汤,有一双关切的眼睛在看着他。
他知道自己得救了,他还知道是前面的这个男人将他救活。
他在恩人家住了一个多月。
他告诉恩人自己是生意人,去山里收购山货,却在县火车站被骗光了
钱。
他迷迷糊糊走进深山,又迷了路。
说这些时他的身上盖着恩人家里最好的一床被子,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离开的时候恩人塞给他800块钱。
是借给他的路费。
恩人说:“如果有剩余,当成你的本钱。
不过你要还我,我家里也很困难。
”他收下恩人的钱说:“等我翻过身,一定坐火车来看你,一定亲手把钱还给你。
”想了想又补了一句:“两年内不管混成怎样,我都会回来。
”
他回到城市不再收购山货,而是做起了别的生意。
他拼死拼活。
只为早点还上欠别人的2万块钱,早点还上欠救命恩人的八百块钱,并且早点见到他的救命恩人。
终于在第二年,他的生意进入良性循环,他赚了很大一笔钱。
可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成功。
与生意场上的伙伴比起来,他还差的太远。
他想把生意做大些再去吧。
把生意做大些,救命恩人会更高兴的。
那时他不是还给恩人800块钱,而是八千块钱,八万块钱。
他认为这是应该的——恩人不但救了他命,还给了他东山再起的本钱。
他又打拼了三年。
三年后他开起了自己的公司。
他在各个城市间穿梭,忙的不可开交。
他经常会想起山村里的救命恩人,可是,身为总经理的他,几乎没有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
他想再等一等吧。
总有一天他会带一大笔钱去看望恩人的。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去那个山村。
他算了一下坐飞机到市里,从市里转车去县里,再从县里转车去村里,也不过两天的时间。
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却整整拖了十年!可是他并没有找到恩人。
村子还在,恩人的草房还在,只是已经不见了恩人。
他的房子被另外的村里人买走了,那个村里的人说,他离开了村子,至少有七八年了。
“七八年了?他去哪了?”
“去县城了。
他儿子考上大学那年,他就去了县城。
如果还留在村里靠那几亩地,他的儿子只能辍学。
听说一开始他在县城里捡垃圾,后来又在建筑工地打小工,日子过的很苦。
”
他后悔莫及。
七八年前,虽然事业刚刚起步,可是他已经攒下一笔钱。
假如那时能来一趟,还了那800块钱,说不定还可帮恩人一把。
假如恩人多了这800块钱,也许他不会去县城捡垃圾吧?
村里人只给他一个模糊的地址。
拿着地址,乘坐当天的公共汽车,他去了那个闭塞的县城。
他在县城里呆了三天,才找到那个地址,可是恩人仍然不在那里。
“他身体还好吗?”他小心翼翼的问。
“很不好。
”邻居叹一口气说,“他以前就有病,这几年在外面捡垃圾,打小工,起早贪黑,饥一顿饱一顿,病就更严重了。
我记得他儿子接他那天,是把他背上汽车的。
”
“你是说他已经走不动了吗?”
“是的,走不动了。
没办法啊,他儿子那年刚刚大学毕业,哪有钱替他治病?其实需要的钱也不多,听说那时候花三四万就能把他的病治好,可是去哪弄三四万块钱?还听说他和儿子在省城过的也并不轻松,似乎这几年他的病又重了。
”
当着那个人的面,他流下了眼泪。
五年前,他已经有好几个三四万,他也很愿意拿出很多个三四万块钱为恩人治病,可是他总是把见恩人的时间一拖再拖。
是的,他忙,他很忙。
他总以为自己有好多时间来偿还恩人。
其实,当一个人有意将一件事情无休止的拖下去,那么,他肯定会寻找出一个恰当的将自己说服的借口。
假如那时侯能来看看恩人并帮助他一点点钱,说不定他的病早已经好了。
“一定要找到恩人!”他下定了决心,哪怕生意再忙,也要找到他。
(拿着一个更模糊的地址,他去了省城。
)是打出租车去的,他一刻都不敢耽误。
可是在省城里寻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他在省城住了半个多月,才有了恩人的消息。
那是一座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那也是省城最后的平房。
他走进那个贫穷的家。
他没有看见恩人,可是他看见了恩人的妻子,恩人的妻子正在往一件毛线衣上钉着纽扣。
她的旁边放着很多这样的毛线衣和很多这样的纽扣。
她在为某个外贸成衣厂做着外活,那活很辛苦,而且收入很低。
“他在医院里。
今天儿子在照顾他。
他的病很重,医生说治不好了。
”她红了眼圈,“如果一年前有十万块钱,也许……”
她低下头,泪水恣意流淌。
他陪她一起流泪,一年前他在干什么呢?不管他在干什么,总之他没有来看恩人,他轻轻地安慰她,然后要求带自己去医院看恩人。
他说:“我愿意出钱帮他治病,出多少都行,因为他是我的救命恩人。
”
一进病房,恩人就认出了他,恩人的脸刹那间绽开了笑容。
恩人向他打招呼,示意他坐到床边。
恩人说:“知道你会来。
”然后他把头扭向身边的儿子,对儿子说:“我说的没错吧?我说过,总有一天他会来找我。
”
恩人再一次笑了。
他说不用了,医生说治不好。
“你能够来,我已经很高兴了。
因为你的出现,几天以后,我想我可以微笑着离开。
”
(《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5).小说以大量篇幅交待主人公寻找恩人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4分)
(16)文中有许多照应题目的文字,试从文中人物语言加以分析。
(6分)
(17)小说中“他”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
(18)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15.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突出了恩人境遇之艰难,③也暗示了报恩之晚,④照应了小说题目。
16、“他”的角度:假如那时候能来看看恩人并帮助他一点点钱,说不定他的病早已经好了。
“假如”说明来得晚,“看看并帮助”照应了偿还。
(2分)
邻居的角度:如果还留在村里靠那几亩地,他的儿子只能辍学。
这话说明“恩人”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
(2分)
妻子的角度:如果一年前能有十万块钱,也许……妻子话说明偿还及时,丈夫还会有希望治愈,暗示偿还来得不及时。
(2分)
17、①知恩图报,真诚善良。
他被救之后决心报恩,遵守诺言,十年以后终于做到了。
②有经营能力,勇于打拼。
他是个生意人,有经商头脑。
凭着恩人给他的本钱,经过数年打拼,资产达到几千万元。
③事业心强,志向远大。
总想把生意做大做强,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④对报恩一事有等靠心理。
总想“带着一大笔钱去看望恩人”,忽视了两年内会回来的承诺,一拖再拖,使得偿还来迟。
(每点2分,写出三条即可。
)
18、①情节结构上,照应开头。
以“医生说治不好”暗示“偿还”来得迟,以一个被救一个没有被救,形成对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更严谨。
②人物塑造上,表现了“恩人”的性格。
“笑”的细节和语言表明他人性善良心胸开阔,他没有因为“偿还”到得晚而生气,也没有因为不能治愈而唉声叹气。
③主题思想上,赞美恩人宽厚仁慈的品格,也赞许了“他”知恩图报的行为。
④最后扣题,照应题目“迟来的偿还”,突出小说主题的同时,启示我们报恩要及时。
(每点2分,共6分。
三点即可。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土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传矣,道论矣。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之,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B.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C.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D.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 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 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
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D. 百工,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吕氏春秋·劝学》也提倡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
B. 韩愈不顾流俗,直指师道不复的时弊,作有《师说》,振兴儒学,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C. 《师说》以圣人孔子的实践为例,正面论述了正确的择师观。
在从师而学方面,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D. 《吕氏春秋·劝学》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
参考答案:
10. A 11. B 12. C
13. (1)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一个人如果可以做到这样,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要办的事都可完成,希望的都可达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画线句子中,“在右则右
重”“在左则左重”结构相同,应分别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
再比较AC两项,“是故”是“因此”的意思,表明下文是对上文的总结,故“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应断在一起,排除C 项,答案为A项。
【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不正确,“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
故此题答案为B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不正确,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故此题答案为C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或”,有的;“师”,名词做动词,向老师学习;“不”通“否”,不从师学习;“焉”,语气词,不译;“小”,形容词做名词,小的方面;“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的方面;“而”,表转折;“其”,代词,那种人;“明”,明智。
(2)第一个“其”,代词,那;“苟”,如果;第二个“其”,代词,他的;“所”,助词,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所求”,要办的事;“得”,完成;“所欲”,希望得到的;“成”,达成。
【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