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学案(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学案(五篇)
第一篇:沁园春长沙学案
《沁园春
长沙》学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词的常识、词作的背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二、通过诵读、领会、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盛行于宋。

词又被称为()()()()。

按字数多少,词可以分为()(58字以内)、()(59字至90字)、()(91字以上)。

按照段数分,有()()()()等。

、2、橘()子寥()廓()百舸()争流峥()嵘()挥斥方遒()浪遏()飞舟
3、形近字辨析
沁()园春遏()行云分泌()物拜谒()百舸()争流寥()廓坎坷()姓廖()一气呵()成蓼()蓝 4.默写全词
二、课程推进
(一)上阕
1.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有何作用?
2、“看”字领起下面几句话?这几句话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下阕
1、下阕写出了“同学少年”怎样的精神风貌?
2、这首词以设问结尾,起到什么作用?
三、合作探究
1、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试分析“染、争、击、翔、竞”这几个字所达到的表达效果。

2、秋天,为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咏,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秦观的“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等等。

试分析毛泽东咏秋与以上古人传统咏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为何会有这种不同?
3、默写全文(大作业)四.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课后鉴赏
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
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

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

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

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

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

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

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

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

《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在这里
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

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

”(《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第二篇:沁园春.长沙学案
《沁园春·长沙》学案
制作人:魏然使用时间: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表现手法。

【知识衔接】
1、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
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关雎》)、五言(《木兰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

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另一类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

近体诗分绝句和律诗两种。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规定词的格式和音律),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规定词的内容),如《沁园春·长沙》。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8到90字为中调、91字及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可以主要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李煜、李清照等。

2、诗歌鉴赏相关术语——意象
“意象”是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形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景物、事物、人物)。

因而,利用意象来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主要途径。

譬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诗歌鉴赏术语——意境
意境是诗歌中不同的意象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意”与“境”的融合。

诗歌大多用意象组合成意境,蕴含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用的概括意境特点的词有:恬静幽美闲适淡远静谧清冷孤寂幽清萧条冷落怅惘凄迷慷慨壮烈悲壮苍凉浩瀚广漠壮美雄浑绚丽多姿等。

【预习检测】
一、解释下列词语:漫江:舸:寥廓:苍茫:峥嵘: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遏:等闲:逶迤:幽燕:临:萧瑟:
二、默写下列句子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2)恰同学少年,。

(3)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4)词中表明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是:,?【精读课文】
诵读并鉴赏《沁园春·长沙》,完成下列各题。

1、上阕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是怎样描绘的?这些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2、这首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鉴赏上阙“染”、“翔”和下阙“粪土”好在哪里?
3、分析上阙中的“看”和下阙中的“忆”在词中的作用?
4、词的下阙描绘了“同学少年”的什么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问题。

小桃红·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绿蘋①红蓼②参差见。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注:①绿蘋:蕨类植物,生浅水中,叶柄长,顶端生四片小叶,又称田字草。

②红蓼:草本植物,生水边,花白色或浅红色。

1、这首小令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默写全诗】
【课外阅读】
生于此岸心无岸
洪荒宇宙之中,岁月长河之上,我们就降生在这一时代,不偏不倚,不快不慢,诞生在属于我们的时代。

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有林立高楼,灯红酒绿;我们停靠的这个海岸,有冷漠喧嚣,名利冲突……
于是我们埋怨此岸的风景,一心想跋涉到看似富饶的彼岸。

恰如历史学家汤因比,他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去感受众多文化交织迸发的绚烂景象。

但正如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其两面性,所以面对身处的时代要积极地投入其中,纵使身处喧嚣,只要在心中修篱种菊,也如身处净土。

还记得大唐时代的玄奘,那时只有烽火狼烟,锦书雁帛,交通不便,但他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穿越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心怀“宁可西行求生,绝不东还求生”的信念,最终达到印度,取经返回大唐。

从此,让更多人在佛经中虔诚地洗涤尽自我的灵魂。

玄奘没有生于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但他凭借心中的信念,到达了心中的圣地。

因此,环境的束缚并不重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尽自己所能为脚下的土地植树种花,涵养灵魂的源泉。

所以面对生活节奏快的今天,我们要在日常工作后为自己冲一杯净心之茶,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面对道德缺失,人情冷漠的现状,更要坚守内心本真,尽自己所能为世界点亮一丝光。

生于此岸,认真走好每一步,尽管岁月的跫音落在了此岸,灵魂却尽情地游荡,去感受过去的淳朴,揣摩未来的发展。

著名作家熊召政便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独自行走在黄山的雨夜中,他不感到寂寞,因为黄山的每一山、每一水、每一木都是等待了他千年的酒友,陪他把酒言欢,与他在崇山峻岭间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他领略了千年间时光留下的箴言。

恰如居里夫人所说的:“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生活在这个钢筋水泥筑成的年代,我们也依旧寻得自我的价值,同时也能在心灵清净中闻宫商角徵羽,行仁义礼智信,我无法赶上李白的春夜桃李夜宴,也不想到未来的土星上居住,我需要的是好好爱护脚下的土地,欣赏此岸的风景,然后让心灵携取
古今有益的思想,细描未来的美妙,且歌且行,足矣!
【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复等;
2、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3、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常见的诗歌意象】
1.杨柳:暗喻离别,惜别,又写故人友谊。

2.燕子:因结伴而成为的爱情象征。

3.流水:长喻月色之美,虽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或喻愁苦。

4.明月:喻思乡。

5.梅花: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

6.菊花:恃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7.莲花:由于“莲子”谐音“怜子”,“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敬称。

故“莲花”借以表达爱情。

8.青松:刚正节操的象征。

9.竹: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10.梧桐:表达悲伤凄凉的情感。

11.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12.寒蝉:蝉只饮露水,不饮五谷,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

13.鸿鹄:寄寓浓浓的乡愁,代指书信。

14.浮云:喻漂泊的游子。

15.梅子:以梅子的成熟喻少女的怀春。

16.骏马:喻有远大志向。

17.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18.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19.杨花:写离情。

20.青草:喻离恨。

21.春雨:愁绪。

22.长亭:写离情。

23.猿啼:哀愁。

24.鸳鸯:指恩爱夫妻。

25.比翼鸟:喻相爱而不分离的男女。

26.易水:多与送别有关。

《沁园春·长沙》学案答案
【精读课文】
1、(1)词人上阙选取了群山、红叶、碧江、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2)描绘出一幅绚丽壮美、生机蓬勃的湘江寒秋图。

(3)词人选取典型景物,从远到近,从高到低,层次分明,动静
结合,色彩对比鲜明。

(4)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2、(1)“染”——拟人手法。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2)“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3)“粪土”二字是名词当动词用。

词人把当年的万户侯看成粪土不如,表现了早期革命者对权贵的蔑视和自己的雄心壮志。

3、(1)“看”和“忆”在词中属于领字,起到统领下文的作用。

(2)在词的上阕中,一个“看”字领起下文的七句,描绘了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文的抒情烘托气氛,作好铺垫。

(3)下阕中,一个“忆”字与词开头的“独立寒秋”遥相呼应,同时又领起下面的八句,用高度概括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稠”,流露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怀念。

4、词的下阙描绘了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蔑视权贵,勇于拼搏的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和豪迈气概。

【拓展练习】答案:
1、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

2、写出江面水影浩白如绢,属静景描写,“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

(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


“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白鸥被划桨的声音惊起。

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第三篇:《沁园春•长沙》学案
课题:《沁园春·长沙》
备课人:高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把握词中的意象,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第一课时
预习资料
学生自学指导:
查找毛泽东及词的相关资料,掌握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并填空。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______,笔名______,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作有《毛泽东选集》五卷,其中《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都是重要篇章。

其他已公开发表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文体知识:
词,兴于______,流行于______,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起初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诗余”。

其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______,它决定词的______、______和______。

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______(58字以内)、______(58到90字)、______(91字以上)。

词的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________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________、________等。

________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多写个人遭际,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背景链接: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

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新课导入
一、学一学:(我非常聪明)
1、字音字形
沁()园春百舸()怅寥廓()
携()来百侣()峥嵘()方遒()
浪遏()飞舟
2、多音辨析
曾经______
中心______
数字______
曾祖父______
中毒______
数典忘祖______
数见不鲜______
3、相似辨形
沁______舸______寥______
泌______
坷______
廖______
漫______
遏______
惆______
谩______
竭______
稠______
词语集释
寥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苍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峥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挥斥方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议一议:(我潜力无穷)
1、学习词的前三句
a、疏通大意
b、调整词序
c、初步感受词人形象
2、赏析写景句讨论:
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a、意象:
b、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c、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d、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e、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3、学习直接抒发作者豪迈情感的句子.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a、大意是:
b、想到了?
二、讲一讲:(我特别自信)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讲解下阕的几个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三、练一练:(我定会成功)
1、赏析最后三句
第三课时
一、诵读文本,理清思路
1、根据节奏提示,齐读。

2、学生个别朗读,看谁读的好
3、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
下阕: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

上阙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阔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国家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的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这首词一扫过去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对壮丽河山的描写,不仅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的情感,也表现出了词人强烈的革命精神。

图解课文

--
独立寒秋图:交待______、______、______
远眺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态

--
湘江秋景图近观______________
万类霜天
______________
竞自由
景中寓情
仰视
______________
____态
情中显志
俯瞰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峥嵘岁月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忆旧言志
中流击水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收获:
本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请找出词中表现力强的词语,并赏析。

2、背诵全词。

课堂检测:
1、积累名句。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3)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踏遍青山人未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平乐会昌》(5)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物长宜放眼量。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6)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雪》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

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为词牌,“长沙”为词题。

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

3、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4、下面诗句重读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恰同学少年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C、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D、粪土当年万户侯
5、下列句子不是具体描写深秋景物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C、漫江碧透
D、万类霜天竞自由
6、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令、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深沉思索的形象。

B、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C、上阕一个“看”字引领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的各种景色。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学案
宿羊山高级中学高一语文教学案《沁园春·长沙》
高一语文组刘进喜2008.09.2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充分理解“披文——及物——物我合一”。

2.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
提高自己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学习重、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