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材料练习题
第一章 绪论
一、选择题:从A 、B 、C 、D 当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1.混杂复合材料( )
A .仅指两种以上增强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
B .是具有混杂纤维或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
C .总被以为是两向编织的复合材料
D .一样为多层复合材料 2.玻璃钢是( )
A .玻璃纤维增强A1基复合材料。

B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C .碳纤维增强塑料。

D .氧化铝纤维增强塑料。

3.功能复合材料( )
A .是指由功能体和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

B .包括各类力学性能曲复合材料。

C .包括各类电学性能的复合材料。

D .包括各类声学性能的复合材料。

4.材料的比模量和比强度越高( )
A .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大。

B .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大。

C .制作同一零件的自重越小、刚度越小。

D .制作同一零件的自重越大、刚度越小。

5.以下图中属于短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是( )
二、复合材料为何具有可设计性?简述复合材料设计的意义。

A
B
C
D
组分的选择、各组分的含量及散布设计、复合方式和程度、工艺方式和工艺条件的操纵等均阻碍复合材料的性能,给予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

意义:①每种组分只奉献自己的优势,躲开自己的缺点。

②由一组分的优势补偿另一组分的缺点,做到性能互补。

③使复合材料取得一种新的、优于各组分的性能(叠加效应)。

优胜劣汰、性能互补、推陈出新。

第二章复合材料的界面
一、选择题:从A、B、C、D当选择出正确答案。

1.复合材料界面的作用()
A.仅仅是把基体与增强体粘结起来。

B.将增强体经受的载荷由基体传递到增强体。

C.老是使复合材料的性能得以改善。

D.老是降低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

2.浸润性()
A.当γSL+γLG<γSG时,易发生浸润。

B.当γSL+γLG>γSG时,易发生浸润。

C.接触角θ=0℃时,不发生浸润。

D.是液体在固体上的铺展。

3.增强材料与基体的作用是()
A.增强材料是经受载荷的要紧组元。

B.基体是经受载荷的要紧组元。

C.增强材料与基体都是经受载荷的要紧组元。

D.基体起粘结作用并起传递应力和增韧作用。

4.混合定律()
A.表示复合材料性能随组元材料体积含量呈线性转变。

B.表示复合材料性能随组元材料体积含量呈曲性转变。

C.表示复合材料性能与基体和增强体性能与含量的转变。

D.考虑了增强体的散布和取向。

5.短纤维复合材料普遍应用的要紧缘故()
A.短纤维比持续纤维廉价。

B.持续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方式灵活。

C.短纤维复合材料老是各向同性。

D.使短纤维定向排列比持续纤维容易。

二、氧化铝纤维和SiC纤维的密度别离为/cm3和/cm3,假设对这两种纤维进行拉伸实验,
在拉伸实验中直到纤维失效的变形为弹性变形,平均拉伸强度和失效应变氧化铝纤维为1500MPa和%,SiC纤维为2300MPa和%。

计算这两种纤维的比模量和比强度。

三、简述复合材料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形成良好界面的条件。

答:在复合进程中,基体对增强体润湿;增强体与基体之间不产生过量的化学反映,生成的界面相能承担传递载荷的功能。

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取决于纤维或颗粒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状态、基体本身的结构和性能、复合方式、复合工艺条件和环境条件。

四、复合材料的界面具有如何的特点?
答:界面相的化学组成、结构和物理性能与增强材料和基体的均不相同,对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产生重大阻碍。

界面具有必然的厚度(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厚度不均匀。

材料特性在界面是不持续的,这种不持续可能是陡变的,也可能是渐变的。

材料特性包括元素浓度、原子的配位、晶体结构、密度、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等。

第三章复合材料的增强体
一、选择题
1.Kevlar纤维()
A.由干喷湿纺法制成。

B.轴向强度较径向强度高。

C.强度性能可维持到1000℃以上。

D.由化学沉积方式制成。

2.玻璃纤维()
A.由SiO2玻璃制成。

B.在所有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弹性模量。

C.具有短程网络结构。

D.价钱廉价、品种多。

3.SiC纤维()
A.用浆体成型法制成。

B.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成。

C.有时含有W芯。

D.经常使用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4.生产碳纤维的要紧原料有()
A.沥青。

B.聚丙烯腈。

C.聚乙烯。

D.人造丝。

5.各类纤维在拉伸断裂前不发生任何屈服,但在SEM下观察到:()A.Kevlar49纤维呈韧性断裂,有径缩及断面减小
B.碳纤维呈韧性断裂,有断面收缩。

C.玻璃纤维呈韧性断裂,有断面收缩。

D.碳纤维、玻璃纤维呈脆性断裂,无断面收缩。

6.晶须()
A.是含有缺点很少的单晶短纤维。

B.长径比一样大于10。

C.直径为数十微米。

D.含有很少缺点的短纤维。

二、玻璃纤维什么缘故具有高强度?试讨论玻璃纤维强度的因素。

玻璃纤维的理论强度很高,可是由于微裂纹的存在,产生应力集中,发生破坏,从而降低了玻璃的强度。

玻璃纤维经高温成型时减少了玻璃溶液的不均一性,使得裂纹产生的机遇减小,同时玻璃纤维的横截面较小,使裂纹存在的概率也减少,致使玻璃纤维强度较高。

阻碍因素:
⑴一样情形下,玻璃纤维的拉伸强度随直径变细而拉伸强度增加。

⑵随纤维长度增加,纤维强度显著下降。

⑶化学组成对强度的阻碍。

一样来讲,含碱量越高,强度越低。

⑷寄存时刻对纤维强度的阻碍——纤维的老化。

当纤维寄存一段时刻后,强度下降。

⑸施加负荷时刻对纤维强度的阻碍——纤维的疲劳。

纤维强度随施加负荷时刻的增加而降低。

⑹玻璃纤维成型方式和成型条件对强度的阻碍。

如硬化速度越快,拉制的玻璃纤维强度也越高。

三、简述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制造工艺。

用聚丙烯睛原丝生产碳纤维的要紧工艺流程:
1.热稳固化处置(预氧化处置)
氧化性气氛中,200~300℃,使链状聚丙烯睛分子发生交联、环化、氧化、脱氢等化学反映,形成耐热的梯形结构,以经受更高的碳化温度,提高碳化收率,改善力学性能,稳固化处置进程中,前驱丝一直维持牵伸状态。

2.碳化处置
在高纯惰性气氛和必然张力下,将预氧丝加热至1000~1500℃发生热分解,以除去非碳原子(N、H、O)等,形成乱层石墨结构,生成碳含量约95wt%的碳纤维。

3.石墨化处置
在高纯氮气爱惜下,快速升温至2000~3000℃,碳纤维中残留的非碳原子进一步脱除,乱层石墨结构转化为类似石墨的结晶状态,对纤维继续施加牵伸力,使石墨晶体的六角层平面平行于纤维轴取向。

四、碳纤维表面处置方式有哪些。

1.表面清洁法,大体是将碳纤维在惰性气体爱惜下加热到必然的高温并保温一按时刻,从而达到清除水,净化其表面的目的。

2.氧化法
氧化法的目的在于增加纤维表面的粗糙度和极性基团含量。

氧化法有液相氧化法和气相氧化法。

液相氧化法又可分为介质直接氧化法和阳极氧化法两种方式。

介质直接氧化法利用的氧化剂为浓硝酸、次氯酸钠等液体,不仅工艺进程比较复杂,而且废液及洗涤液造成污染,工业上已很少采纳。

气相氧化法采纳的氧化剂有空气、臭氧、氧气和二氧化碳等。

电解氧化是用碳纤维作阳极,在不同电解质溶液中于必然电流密度下,靠电解产生的初生态氧对碳纤维进行氧化刻蚀。

3.表面涂层法
该方式是通过必然途径,将某种聚合物、表面处置剂、偶联剂或金属涂覆在碳纤维的表面,减弱碳纤维表面的缺点,缓和界面应力,从而提高复合材料性能的碳纤维处置方式。

4.等离子体法
利用等离子体可对碳纤维表面进行侵蚀、氧化,使其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状态发生转变,处置后碳纤维表面产生侵蚀沟槽并形成等化学基团。

六、气相生长碳纤维是一种长度为10~100μm,直径为150nm左右的微米级碳纤维,由于价钱低廉,常被用于做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第二相以增增强度或提高导电性能,某实验中,为了改善气相生长碳纤维在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性,对气相生长碳纤维表面进行双氧水和硝酸处置。

结果说明,处置后的气相生长碳纤维在树脂中的分散性有了明显改善,复合材料
请画出碳纤维处置前后,碳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导电性能阻碍的示用意,并对该实验现象作出说明。

第四章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一、选择题。

从A、B、C、D当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1.聚酰亚胺的利用温度一样在:()
A.120℃以下B.180℃以下C.250℃以下D.250℃以下
2.拉挤成型是()
A.低劳动强度、高效率FRP生产方式。

B.适于大型、复杂形状制品。

C.适于恒定截面型材。

D.设备投资少。

3.玻璃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受吸湿阻碍,缘故是()A.环氧树脂吸湿变脆。

B.水起增塑剂作用,降低树脂玻璃化温度。

C.纤维吸湿、强度降低。

D.破坏纤维与基体界面。

4.碳纤维表面处置是为了()
A.表面引入活性官能团,如一COOH,一OH或>C=O
B.表面引入偶联剂。

C.清除表面污染。

D.增加纤维与基体粘接强度。

5.偶联剂是如此一种试剂,()
A.它既能与纤维反映,又能与基体反映。

B.它能与纤维反映,但不能与基体反映,也不与基体相容。

C.它能与纤维反映,不与基体反映,但与基体相容。

D.它不与纤维反映,但与基体反映或相容。

6.飞机上的大型结构件是通过,()
A.手糊成型制造。

B.缠绕成型制造。

C.热压罐成型制造。

D.模压成型制造。

7.目前,大多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可利用温度为()
A.低于100℃
B.低于200℃
C.低于300℃
D.低于400℃
二、试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有哪些要紧的成型方式,并彼此对照,讨论不同成型方式的优缺点(至少3种)。

1.手糊成型工艺
是复合材料最先的一种成型方式,也是一种最简单的方式。

第一,在模具上涂刷含有固化剂的树脂混合物,再在其上铺贴一层按要求剪裁好的纤维织物,使其均匀浸胶并排除气泡后,反复上述进程直至达到所需厚度为止。

然后,在必然压力作用下加热固化成型(热压成型)或利用树脂体系固化时放出的热量固化成型(冷压成型),最后脱模取得复合材料制品。

优势:①不受产品尺寸和形状限制,适宜尺寸大、批量小、形状复杂产品的生产;
②设备简单、投资少、设备折旧费低。

③工艺简单;
④易于知足产品设计要求,能够在产品不同部位任意增补增强材料
⑤制品树脂含量较高,耐侵蚀性好。

缺点:①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劳动卫生条件差。

②产品质量不易操纵,性能稳固性不高。

③产品力学性能较低
2.喷射成型
将不饱和聚酯树脂从喷枪喷出,同时将纤维用切割机切断并由喷枪中心喷出,与树脂一路均匀沉积到模具上。

优势:生产效率可提高数倍,劳动强度降低,能够制作大尺寸制品。

缺点:厚度和纤维含量都较难精准操纵,树脂含量一样在60%以上,孔隙率较高,制品强度较低,施工现场污染和浪费较大。

3.袋压成型
将纤维预制件铺放在模具中,盖上柔软的隔离膜,在热压下固化,通过所需的固化周期后,材料形成具有必然结构的构件。

优势:具有孔隙率低,致密性好,尺寸稳固、准确、性能优良,适应性强。

缺点:生产周期长,效率低、袋材料昂贵等。

4.模压成型
将定量的模塑料或颗粒状树脂与短纤维的混合物放入放开的金属对模中,闭模后加热使其熔化,并在压力作用下充满模腔,形成与模腔相同形状的模制品;再经加热使树脂进一步发生交联反映而固化,或冷却使热塑性树脂硬化,脱模后取得复合材料制品。

优势:较高的生产效率,制品尺寸准确,表面光洁,多数结构复杂的制品可一次成型,无需有损制品性能的二次加工,制品外观及尺寸的重复性好,容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等。

缺点:模具设计制造复杂,压机及模具投资高。

制品尺寸受设备限制,一样只适合制造批量大的中、小型制品。

5.缠绕成型
是一种将浸渍了树脂的纱或丝束缠绕在回转芯模上、常压下在室温或较高温度下固化成型的一种复合材料制造工艺,是一种生产各类尺寸回转体的简单有效的方式。

能按性能要求配置增强材料,结构效率高;自动化成型,产品质量稳固,生产效率高。

6.拉挤成型
拉挤成型工艺中,第一将浸渍过树脂胶液的持续纤维束或带状织物在牵引装置作用下通过成型模而定型;第二,在模中或固化炉中固化,制成具有特定横截面形状和长度不受限制的复合材料,如管材、棒材、槽型材、工字型材、方型材等。

拉挤成型的最大特点是持续成型,制品长度不受限制,力学性能尤其是纵向力学性能突出,结构效率高,制造本钱较低,自动化程度高,制品性能稳固。

四、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什么缘故必需有适度的界面粘结?
答:界面粘结的好坏直接阻碍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的应力传递成效,从而阻碍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

界面粘结太弱,复合材料在应力作用下容易发生界面脱粘破坏,纤维不能充分发挥增强作用。

假设对增强材料表面采纳适当改性处置,不但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而且拉伸强度及模量也会取得改善。

但同时会致使材料冲击韧性下降,因为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冲击能量的耗散是通过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界面脱粘、纤维拔出、增强树料与基体之间的摩擦运动及界面层可塑性变形来实现的。

假设界面粘结太强,在应力作用下,材料破坏进程中正在增加的裂纹容易扩散到界面,直接冲击增强材料而呈现脆性破坏。

适当调整界面粘结强度,使复合材料的裂纹沿界面扩展,形成曲折的途径,耗散较多的能量,那么能提高复合材料的韧性。

因此,不能为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或抗弯强度而片面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强度,要从复合树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动身,根掘具体要求设计适度的界面粘结,即进行界向优化设计。

五、简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与其它类型的复合材料相较具有哪些特点?
答:①比强度大,比模量大。

②耐疲劳性能好。

聚合物基复合材材料中,纤维与基体的界面能有效阻止裂纹的扩展,破坏是慢慢进展的,破坏前有明显的预兆。

③减振性好。

复合材料是基体界面有吸震能力,因此振动阻尼高。

④耐烧蚀性能好。

因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比热容大,熔化热和汽化热也大,高温下能吸收大量的热能,是良好的耐烧蚀材料。

⑤工艺性好。

制造工艺简单,过载时平安性好。

六、某种玻璃纤维单向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玻璃纤维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其体积含量为65%,试预测其纵向刚度和计算纤维的重量百分率。

(环氧树脂的强度是80MPa,刚度是,比重为/cm3。

玻璃纤维的强度是2500MPa,刚度是72GPa,比重为g/cm3)
第五章金属基复合材料
一、选择题:从A、B、C、D当选择出正确答案
1.通常MMC()
A.采纳高熔点、重金属作为基体。

B.要比基体金属或合金的塑性与韧性差。

C.要比基体金属或合金的工作温度高。

D.要比基体金同或合金的弹性模量低。

2.在体积含量相同情形下,SiC晶须与颗粒增强MMC ()
A.具有大体相同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

B.具有大体相同的拉伸模量。

C.具有大体相同的断裂韧性。

D.具有大体相同的蠕变性能。

3.MMC制备工艺中,固态法与液态法相较()
A.增强材料与基体浸润性要求能够降低。

B.增强材料在基体中散布更均匀。

C.增强材料仅局限于长纤维。

D.增强材料/基体界面反映更猛烈(若是存在界面反映时)
4.为了改善增强材料与基体浸润性,制备MMC时,能够()
A.基体合金化,以降低液态基体的表面张力。

B.基体合金化,以增加液态基体与增强材料的界面能
C.涂层,增加增强材料的表面能。

D.涂层,降低增强材料的表面能。

5.MMC中,目前典型的增强材料/基体界面包括有()
A.不发生溶解,也不发生界面反映,如B f/A1。

B.不发生溶解,但发生界面反映,如B f/Ti。

C.极不容易相互浸润,又能发生强烈界面反映,如C f/A1
D.既容易相互浸润,又不发生界面反映,如SiC/Al。

6.金属基复合材料通常()
A.以重金属作基体。

B.延性比金属差。

C.弹性模量比基体低。

D.较基体具有更高的高温强度。

7.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利用温度范围为()
A.低于300℃B.在350—1100℃之间。

C.低于800℃D.高于l 000℃
二、简述液相法和固相法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不同点。

答:液态金属法是金属基体处于熔融状态下与固体增强物复合成材料的方式。

金属在熔融态流动性好,在必然的外界条件下容易进入增强物间隙中。

液态法制造金属基复合材料时,制造温度高,易发生严峻的界面反映,有效的操纵界面
反映是液态法的关键。

固相法将金属粉末或金属箔与增强物按设计要求以必然的含量、散布、方向混合或排布在一路,再通过加热、加压,将金属基体与增强物复合在一路。

整个工艺进程处于较低的温度,金属基体和增强物都处于固态,界面反映不严峻。

三、表达金属基复合材料基体选择的原那么。

答:⑴金属基复合材料构件的利用性能要求是选择金属基体材料最重要的依据。

⑵由于增强体的性质和增强机理不同,在基体材料的选择上有专门大不同。

⑶选择金属基体时要充分考虑基体与增强体的相容性和物理性能匹配。

尽可能幸免增强体与基体合金之间有界面反映,界面润湿性良好。

四、简述粉末冶金法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优缺点。

粉末冶金法是将金属粉末充满在排列规整或无规那么取向的短纤维或晶须间隙中,然后进行烧结或挤压成型。

优势:①烧结温度低于金属熔点,减小界面反映付复合材料性能的不利阻碍。

②可依照性能要求,使增强材料与基体金属粉末以任何比例混合。

③可降低增强材料与基体相互湿润和密度差的要求,使颗粒或晶须均匀散布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中。

④采纳热等静压工艺时,其组织细化、致密、均匀,一样可不能产生偏析、偏聚等缺点。

⑤粉未冶金法制备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可通过传统的金属加工方式进行二次加工。

能够取得所需形状的复合材料构件的毛坯。

缺点:①工艺进程比较复杂;
②金属基体必需制成粉末,增加了工艺的复杂性和本钱;
③在制备铝基复合材料时,还要避免铝粉引发的爆炸。

五、讨论Al2O3颗粒和B4C颗粒这两种增强体是不是适合用于镁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
答:Al2O3颗粒不适合用于镁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因为会发生以下化学反映:
3Mg + Al2O3=2Al + 3MgO
降低其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而经常使用的Al2O3常含有少量的SiO2,与Mg发生强烈反映:
2Mg + SiO2 = Si + 2MgO
2Mg + Si =Mg2Si(沉淀,危害界面结合强度
因此,镁基复合材料中较少采纳Al2O3作为增强体。

B4C颗粒适合用于镁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因为B4C与纯镁不反映,但颗粒表面的玻璃态B2O3与Mg发生界面反映,液相的产生使得润湿性增加,不但不降低界面的结合强度,还有利于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六、已知含20VOL%SiCp/Al,在350℃和应力为50MPa时的蠕变速度为×10-7s-1,该材料的蠕变应力指数n为15.计算在350℃,当应力增加到60MPa时该材料的蠕变速度。

答:×10-6s-1
第六章陶瓷基复合材料
一、选择题:从A、B、C、D当选择出正确答案
1.用碳化硅晶须增强氧化铝陶瓷()
A.提高了抗热震性。

B.降低了热膨胀系数。

C.减少了热传导性。

D.增加了密度。

2.微裂纹增韧()
A.主若是由于颗粒热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残余应力
B.是由于颗粒总处于拉应力状态。

C.是由于颗粒总处于压应力状态.
D.颗粒的压力状态与热膨胀系数失配和压力大小有关。

3.相变增韧()
A.是由于陶瓷基体中加入的氧化锆由单斜相转变成四方相。

B.是由于陶瓷基体中加入的氧化锆由四方相转变成单斜相。

C.其增韧机理是陶瓷基体由于氧化锆相变产生了微裂纹。

D.老是致使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强度下降。

4.纤维拔出()
A.是纤维在外力作用下与基体的离开。

B.其拨出能老是小于脱粘能。

C.其拔出能老是大于脱粘能。

D.增韧作用比纤维脱粘强。

二、试说明ZrO2相变增韧的机理。

答:当材料受到外应力时,基体对ZrO2的压抑作用取得松弛,ZrO2颗粒发生四方相到单斜相的转变,并在基体中引发微裂纹,从而吸收了主裂纹扩展的能量,达到增加断裂韧性的成效。

三、以下图为某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依照该图回答以下问题:
⑴图中曲线的第一个转折点σ0表示的意义?
⑵当σ>σ0后曲线继续上升表示的意义?
⑶图中曲线最高点σb表示的意义?
⑷当σ>σb后曲线下降表示的意义?
答:⑴图中曲线的第一个转折点σ0表示基体微开裂。

⑵当σ>σ0后曲线继续上升表示纤维继续弹性变形,基体非弹性变形以至微裂。

⑶图中曲线最高点σb表示纤维断裂。

⑷当σ>σb后曲线下降表示纤维断裂以至拔出--复合材料断裂时期。

表现出纤维的增韧成
效。

四、任意设计一种陶瓷基复合材料,简述设计原理、制备工艺、性能及机理,并分析其可
能的应用领域。


答.略
五、以下图为C f/LAS微晶玻璃复合材料的性能与纤维含量的关系。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⑴ C f的最正确含量范围为多少?
⑵说明其性能转变的缘故。

答:⑴纤维含量为30~35%时,可取得较高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配合。

⑵随碳纤维含量的增加,断裂韧性KⅠC增加。

纤维拔出与裂纹偏转是C f/LAS微晶玻璃复
合材料韧性提高的要紧机制,因此纤维含量增多,阻止裂纹扩展的势垒增加,拔出功增加,材料的脆性取得改善。

当纤维含量超过必然量时,纤维局部份散不均匀,相对密度降低,气孔率增加,抗弯强度反而降低。

六、试述陶瓷基复合材料有几种界面结合方式,其界面操纵方式又有哪几类?
答: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方式有:
⑴化学结合⑵物理结合⑶机械结合⑷扩散结合;其中以化学结合为主,有时几种界面结合方式同时存在。

界面操纵方式:
⑴改变增强体表面的性质。

目的在于避免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的反映,从而取得最正确的界面力学特性。

改变增强体表面的性质的另一个目的是改善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力。

⑵向基体添加特定的元素。

在用烧结法制造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进程中,为了有助于烧结,常常在基体中添加一些元素。

有时为了使纤维与基体发生适度的反映以操纵界面,也能够添加一些元素。

⑶增强体的表面涂层。

涂层的要紧目的是避免成型进程中纤维与基体反映;调剂界面剪切破坏能量以提高剪切强度。

七、别离简述延性颗粒和刚性颗粒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韧机理。

答:①延性颗粒是指金属颗粒Cr、Fe、Ni、Co、Mo、W等,通过这些金属第二相粒子的加入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必然的塑性变形或沿晶界滑移产生蠕变来减缓应力集中,达到增韧作用。

②刚性颗粒是指陶瓷,由于第二相粒子与基体晶粒之间的弹性模量与热膨胀系数上的不同,在冷却进程中粒子与基体周围形成残余应力场,这种应力场与扩展裂纹尖端应力交互作用,从而产生裂纹偏转、绕道、分支和钉扎等效应,对基体起增韧作用。

第七章炭/炭复合材料
一、选择题:从A、B、C、D当选择出正确答案。

1.C/C具有:()
A.比PMC、MMC更高的高温强度。

B.假塑性断裂待性,在高温下比陶瓷或石墨的断裂韧性高。

C.优良的高温摩擦摩损特性。

D.各向同性的拉伸、紧缩强度和模量。

2.C/C能够作为:()
A.比石墨性能更好的高温热压模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