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微能力测评《草船借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主题

《草船借箭》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故事情节曲折,跌宕起伏,内容.涉及历史故事人物、军事、天文、地理等知识,趣味性强,能充分满足五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适宜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瑜、忌”等10 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3 个字,会写“妒忌、军事”等15 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试着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二、2、过程与方法: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主动进行发散思考,创新思考,合理进行讨论,从而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情感与态度:

(1)感受课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识天识人的本领,懂得

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来自于渊博学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学生情况

1、情感特点:

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多的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为学习兴趣所左右。本课时的内容是截选自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中的千古名篇“草船街箭”。该文章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趣味性,足以提高学习者动机。

2、已有知识方法经验:

他们已经具有相当的汉字词汇量,具备相当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思维分析、综合能力,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影象资料等的介绍,学习者已经基本了解《草船借箭》中所讲故事的发展顺序和故事内容以及背景资料等。

三、3、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

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使文章更加通俗

化,孩子们完全可以读得通,读得懂。但是,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

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

后果,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此关,孩子

的阅读就仅仅只是停留在较浅层面,兴趣也会随之降低,这就无法达

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

四、探究任务

根据小学生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超文本结构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习,因此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中自己阅读、思考、质疑,达到获知、探索问题之目的。

1、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2、课文结构严谨,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感受经

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3、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

探究型学习活动中要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五、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MP4 视频: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

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4、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议并梳理词意:滚滚长江向东流,不

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

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世人下酒闲谈的材料。

5、问题交流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崇拜《三国演义》中的哪个英雄? (学生自由

发言。) 老师趁机呈现三国人物形象。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

教师利用PPT 简介《三国演义》,同时介绍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生字

词。

3、检查学习效果,评价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故事串接起来的?

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 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2、了解起因、经过、结果。

(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故事的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故事的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五、(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

解到哪些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