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滤过率降低
3. 血浆胶体渗透压
正常情况下变化不大,如肾炎,全身血浆蛋白↓→血浆胶渗压↓→有效滤过压↑→GFR↑
生理学(第9版)
(三)肾脏血浆流量的变化
➢ 肾血浆流量↑→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的速度减缓→滤过平衡点向 出球小动脉端移动→有效滤过面积↑→GFR↑;反之亦然
➢ 肾交感神经强烈兴奋引起入球小动脉阻力明显增加时(如剧烈运动、大失血、缺氧 和中毒性休克等),肾血流量和肾血浆流量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也显著降低
(二)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与 动脉血压的关系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生理学(第9版)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一)肾小球滤过液的成分
肾小球滤过是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外,血浆中其余成分 均能被滤过进入肾小囊腔内生成超滤液(ultrafiltrate)
用微穿刺方法获取肾小囊腔超滤液,结果表明其成分,除蛋白质外,其余成 分浓度、渗透压及酸碱度与血浆非常接近,是血浆的超滤液
生理学(第9版)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二)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 肾生成的超滤液量。体表面积为1.73m2的个体,GFR约为125ml/min
➢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是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即被 肾小球滤过的肾血浆流量的部分
(3)髓袢升支粗段 对水不通透,主动重吸收Na+ 、 Cl- 、K+ (25%),Ⅱ型Na+-K+-
2Cl-同向转运体(NKCC2)抑制剂为呋塞米和依他尼酸(强利尿) ① 上皮细胞基侧膜上的泵是维持细胞内低 Na+浓度的动力,有助于 Na+的重吸收 ② 升支粗段中Na+通过上皮细胞的顶端膜上同向转运体NKCC2,同向 转运1个Na+ 、1个K+和2个Cl③ 进入细胞内的Na+ 通过基底侧膜中的钠泵泵至组织间液,Cl-由浓度 梯度经管周膜中的氯通道进入组织间液,而K+则顺浓度梯度经顶端膜 返回小管液中,并使小管液呈正电位
据测定肾血浆流量约为 660 ml/min,则滤过分数为(125/660)×100%=19%
生理学(第9版)
(三)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EFP)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肾动脉 NA
肾血流量 肾小球滤过率
➢ 肾交感神经 肾小管 NA
肾小管的重吸收
球旁细胞 NA 肾素的释放
NA:去甲肾上腺素
➢ 副交感神经在肾脏的分布和功能尚不清楚
生理学(第9版)
(五)肾脏的血液供应及肾血流量的特点
正常成人安静时每分钟约有1200ml血液流经两肾,相当于心输出量的22%。其 中约94%的血液供应皮质层;6%的血液供应髓质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生理学(第9版)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1.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量大并具有高度选择性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reabsorption)是指小管液中的成分被上皮细胞转运 返回血液的过程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secretion) 是指上皮细胞将一些物质经顶端膜分泌到小 管液的过程 ➢ 排泄(excretion)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进入机体的异物以及过剩的物质排出体 外的过程
管周毛细血管+ 直小血管
生理学(第9版)
(二)球旁器
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 1.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 cell)
入球小动脉中膜内的肌上皮样细胞。细胞内有分泌颗粒, 内含肾素 2. 致密斑(macula densa)
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将 信息传递至球旁细胞,调节肾素分泌,从而调节尿量的生成 3. 球外系膜细胞(extra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
(三)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EFP)
当血液从入球小动脉端流向出球小动脉端时, 由于不断生成超滤液,血浆中蛋白质浓度逐渐升高, 滤过的阻力逐渐增大,有效滤过压逐渐减小。当滤 过阻力等于滤过动力时,有效滤过压降为零,称为 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
足细胞的足突相互交错,形成裂隙(slit)
滤过膜结构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三)滤过膜的构成
1. 分子量大小的选择性滤器(机械屏障) ➢分子量<6000,有效半径<2.0nm,带正电或电中性的物质可完全通过 ➢分子量>69000,有效半径>4.2nm不能滤过 ➢葡萄糖glucose(180)可通过 ➢白蛋白albumin(69000)不能通过
Cl- 阴离子逆向转运 Cl- 细胞途旁径被动重吸收
近端小管的物质转运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2. 髓袢
(1)髓袢降支细段 对水通透:被动重吸收水,AQP1参与 对溶质通透性差:NaCl浓度逐渐升高 (2)髓袢升支细段 对水不通透,被动重吸收Na+、 Cl-
髓袢降支细段对水和尿素的重吸收机制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2. 分子电荷的选择性滤器(电学屏障) 滤过膜各层上带负电的物质(主要为糖蛋白)
构成了滤过的电学屏障,限制负电荷的滤过
分子半径和所带电荷不同对右旋糖酐滤过能力的影响
生理学(第9版)
(四)肾脏的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主要由脊髓的胸12至腰2节段发出,其节前纤维进入腹腔神经节 和主动脉、肾动脉部的神经节;节后纤维与肾动脉伴行,由肾门进入肾内
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一群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肾小球、肾小囊微穿刺和球旁器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三)滤过膜的构成
1. 内层 毛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层 细胞上有许多直径为70~100nm的小孔,
称为窗孔。水、小分子溶质可自由地通过。带负 电荷 2. 中间层 毛细血管基膜
含有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蛋白多糖等成 分,带负电荷,厚度超过300nm 3. 外层 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层,又称足细胞
生理学(第9版)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二)有效滤过压
1.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 入球小动脉收缩,入球小动脉阻力增加,GFR减少 ➢ 出球小动脉中度收缩时,出球小动脉阻力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GFR轻度增加
2. 肾小囊囊内压
➢ 正常情况下比较稳定 ➢ 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等引起输尿管阻塞时,逆行性压力升高,囊内压升高,肾小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学(第9版)
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 灌注压20~70mmHg时,肾血流量随肾动脉压升高而升高 ➢ 灌注压70~180mmHg时,肾血流量相对稳定在一个水平不变 ➢ 灌注压>180mmHg时,肾血流量又随肾动脉压升高而升高 关于肾血流量自身调节的机制,两个学说: (1)肌源学说:肾脏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的特性决定 (2)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的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
生理学(第9版)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1.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量大并具有高度选择性
➢ 重吸收量大:两肾生成的超滤液可达180L/d,而终尿量仅约1.5L/d,约99%的水被肾 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 高度选择性重吸收: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Na+、Ca2+和尿素等 可不同程度地被重吸收,而肌酐、H+和K+等则可被分泌到小管液中而排出体外
细胞旁通路与跨细胞通路
生理学(第9版)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
➢ 原尿Na+约有500g /d,终尿Na+约有3~5g /d, 99% Na +回收 ➢ 重吸收的部位和比例 • 近端小管:占滤过量65%~70% • 髓袢:20% •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12%
生理学(第9版)
2. 物质转运方式
(1)被动转运:是指不需由代谢直接供能,物质顺电化学 梯度通过上皮细胞的过程。浓度差和电位差(电化学差) 是溶质被动重吸收的动力 (2)主动转运:是指需要由某种代谢来提供能量的跨膜物 质转运,使物质逆电化学梯度移动 ➢原发性主动转运:ATP水解直接供能,包括质子泵、钠泵 和钙泵转运等 ➢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由Na+泵供能,通过转运体与Na+ 的转运相耦联 ➢蛋白质的重吸收:胞饮,需要消耗能量
生理学(第9版)
生1理. 学近(端第小9版管)
(1)近端小管的前半段 Na+与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 Na +-H+ 逆向转运
主动重吸收
➢ Na +的重吸收方式──以主动重吸收为主
➢ 水的重吸收方式──被动重吸收,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 1,
AQP1)直接参与
➢ Na +和水的重吸收使细胞间隙内静水压升高,促使Na +和水
熟悉 滤过膜及其通透性;肾小管重吸收特征和方式;逆流交换与逆流倍增作用; 血浆清除率的意义
了解 肾脏的结构及功能概要;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膀胱容量和 膀胱内压的关系;神经系统损害引起的排尿异常)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生理学(第9版)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脏的功能单位-肾单位
1. 肾单位 (nephron) 人体每个肾脏有100万个肾单位,不能再生,40岁以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 压对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影响
生理学(第9版)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系数(filtration coefficient,Kf)
肾小球滤过膜的有效通透系数和滤过面积
(二)有效滤过压
1.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 全身动脉血压在70~180mmHg波动时,肾血流量存在自身调节,相对稳定,GFR变动不大 ➢ 超出这一范围的变化,动脉血压升高,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GFR↑;动脉血压降低,肾小 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GFR↓,动脉血压降至 40~50 mmHg 以下,GFR会降至零,将导致无尿
髓袢升支粗段对Na+和Cl-的重吸收机制示意图 ④ K+ 返回小管内造成小管液呈正电位,使小管液中Na+ 、K+和Ca2+ 等正离子经细胞旁途径被动重吸收
每个肾脏大约有250个很大的集合管, 每个大的集合管收集大约4000个肾单位来的尿液
3. 皮质肾单位与近髓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与近髓肾单位的区别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数量 多(85%~90%) 少(10%~15%)
体积
较小
较大
髓袢长度


动脉口径
出球小动脉 形成小血管
A入:A出=2:1 管周毛细血管
A入:A出=1:1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作者 :
单位 :
目录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六节 清除率 第七节 尿的排放
重点难点
掌握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滤过率、滤过分数、有效滤过压;决定和影响 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管重吸收的有限性;肾单位不同部分(近端、髓 袢、远端)的重吸收和分泌;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原理;直小血管的作用;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后,功能性肾单位每10年大约减少10%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管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内层、囊腔、外层)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近端小管 髓袢 远端小管
肾单位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2. 集合管
远曲小管与集合管相连接。集合管不在肾单位内。8~10个皮质集合管→髓质集合管→ 大的集合管→经肾乳头→肾盂
腹主动脉→肾动脉→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 →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出球小动脉→肾小管管周毛细血管 →小叶间静脉→弓形静脉→叶间静脉→肾静脉 两套毛细血管床: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肾小管管周毛细血管,串联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高,引起快速液体滤过 ➢ 肾小管管周毛细血管血压低,使液体迅速地被重吸收
进入相邻毛细血管,并有回漏至小管腔现象
➢ Na +的重吸收是近端小管重吸收各种溶质和水的主要驱动力
Na+-H+逆向转运
Na +泵
主动重吸收
Na+跨细胞途径被动重吸收(顺电位梯度)
近端小管的物质转运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生理学(第9版)
1. 近端小管
(2)近端小管的后半段 Cl-的重吸收方式──被动重吸收 (顺浓度梯度,顺电位梯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