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上-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整理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
一、美国独霸时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贸易领域,1948年美国又召集各国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WTO前身)
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入世
二、当代世界经济的突出特点与主要矛盾:
1、全球分工与协作体系发生重大调整(中心-外围)
2、国家主权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和挑战
3、“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差距迅速拉大
4、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全球性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且更加难以解决,世界经济因而受到严重影
响和干扰。

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世界经济不断增长、实现繁荣的同时,也带来对现状的强烈冲击,更导致一些矛盾与问题愈演愈烈。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
欧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max)
金砖四国:巴、俄、印、中
四、传统军事转向综合国力(经济是基础,政治是集中表现,科技是关键因素)
硬实力:人口、领土、自然资源、经济、军事;
软实力:国民素质、科学精神、科技文化、民族文化、价值理念、政府决策力、外交目标、国际信誉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
一、联合国:
1、总部:美国纽约第一次大会:英国伦敦
2、1945年6月26日“宪章日”
10月24日“联合国日”该天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3、6个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主要审议机构)、安全理事会(掌握实权)、经济及社会
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

4、历任秘书长:
赖伊(挪威)
哈马余尔德(瑞典)不到一年、因公殉职(最短)
吴旦(缅甸)佛教
瓦尔德海姆(奥地利)连任三届(最长)
德奎利亚尔(秘鲁)
加利(埃及)
安南(加纳,非洲)
潘基文(韩国)
5、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1971年26届联大2758号决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席位。

二、二战后,两极格局。

政治基础:雅尔塔体系
三、两大阵营的形成、对立、斗争
1、冷战开始的背景:
a.二战使世界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欧洲丧失传统中心地位
b.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强国
c.美国为谋求世界霸权,实现全球战略,视苏联为主要对手,向苏发动全面冷战,并为此组织了强大的西方阵营
d.苏联对美国发动的冷战予以坚决地回击,同时组织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战后两大阵营对峙与斗争。

2、冷战政策
美国:
理论准备:乔治·凯南(遏制理论之父)的8000字电报
丘吉尔(三环外交)的富尔敦“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国情咨文,请求国会向希腊、土耳其提供四亿美元的援助,并选派美国军事人员去执行任务,这就是所谓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北约,武装西德
对待第三世界国家:“第四点计划”的实施将美国的势力扩展到了亚非拉地区
苏联:
政治上:建立“欧洲救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莫洛托夫计划”、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
与中国结盟,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军事上: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华约组织成立,武装东德
3、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领域对立与斗争
a、没有爆发大战,却造成了欧洲局势长期紧张
b、美苏没有直接斗争,东西方阵营争夺
c、焦点是欧洲,被分为两部分。

德国是矛盾的焦点,被分为两个德国
d、从客观上来说,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双方都想拉拢)
四、冷战——两极格局
冷战后——多极格局还未形成,正在走向多极化的过程(一超多强)
第三章——当代世界主题:和平与发展
第四章——美国
一、美国经济运作模式的基本特点:
1、美国经济有一种别国无法比拟的创新机制。

表现为文化、金融领域、法律制度等
2、美国产业结构非常先进,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而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从传统工商业经济的时代过渡到知识经济的时代
3、美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与微观竞争机制紧密结合,独具特色,是市场经济技能长期保持活力,又能实现稳定运作
4、跨国公司是塑造美国产业结构、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实现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主要形式
二、90年代,克林顿新经济时期特点:
知识为基础、信息为主导、全球为导向、网络为载体、科技为后盾
(三、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金融衍生产品、脱离市场、过度消费)
四、美国历任总统与他们的外交政策:
第一阶段:全球扩张阶段
1、杜鲁门(民主党)——遏制战略(内容即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重点)
2、艾森豪威尔(共和党)——解放战略
3、肯尼迪(民主党)——和平战略(全球战略,传统战略的延续)
4、约翰逊(民主党)——和平战略
第二阶段:战略防御
5、尼克松(共和党)——尼克松主义。

核心内涵:均势战略
内容:三大支柱:伙伴关系(要求西方盟友分担)、实力(基础是军事实力)、谈判
6、福特(共和党)——新太平洋主义
7、卡特(民主党)——人权外交
第三阶段:重振国力
8、里根(共和党)——新遏制战略(“里根主义”、“星球大战”计划)
9、老布什(共和党)——超越遏制战略
冷战后:
10、克林顿(民主党)——参与和扩展战略
a.维护美国经济安全
b.保持美国强大军事实力,应付新的军事战略
c.推广美国价值观
11、小布什(共和党)——新布什主义(先发制人、单边主义)
12、奥巴马(民主党)——奥巴马主义
五、中美外交:
1、中美关系的基础:三个联合公报
a.上海公报1972年尼克松设立联络处
b.建交公报1979年卡特中美正式建交于1979年1月1日
c.817公报1982年里根对台军售问题
2、中美关系核心:台湾问题
3、中美建交3个前提:断交、废约、撤军
第五章——当代日本
一、麦克阿瑟修宪三原则:
第一,削弱天皇的权力,其义务和权力受宪法制约,并从属于人民的意志;
第二,日本永远放弃作为主权国家发动战争的权力;
第三,废弃封建制度
二、新保守主义思潮:历史修正主义;修改宪法思潮;皇国史观;国家主义
三、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1、1946~1955 经济恢复阶段
2、1956~1973 高速发展阶段(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1968年世界第二
3、1973~1985 低速增长阶段
4、1986~1990 “泡沫经济”阶段
5、90年代停滞和缓慢恢复阶段
三、战后日本外交战略的演变
1、50~60年代“一边倒”战略时期
2、70年代多变自主外交:基础:日美同盟
1972年田中角荣以“对美协调为主轴”,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
3、80年代以来大国外交战略中曾根康弘提出并确立
4、中日现在主要问题:历史(参拜靖国神社,歪曲美化中学教科书)、台湾、钓鱼岛问题、
东海油气田争端
5、冷战后日中关系“政冷经热”的原因:
第一,客观性:经济上有着相互需要的共同利益成为动力之源
第二,国家利益的冲突与调整:
国际环境的变化:冷战时,借中抗苏。

冷战后,战略意义不复存在
战略态势变化:日停退,中向上,双边关系调整
国内形势的发展,日经济退,政治环境动荡。

中经济稳定,整体国家实力提升
复杂的历史问题:主要矛盾存在
6、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我国方针:增进互信,加强友谊,深化合作,规划未来,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第六章——欧盟
一、西欧国体均为资本主义制度,而政体分为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英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瑞典、挪威、丹麦、卢森堡、列支敦士登
民主共和制:法国、德国、意大利、芬兰、冰岛、爱尔兰、奥地利、葡萄牙、瑞士、希腊、马耳他。

(其中,法国为总统制,瑞士为委员会制,其余均为议会内阁制)
二、欧盟
1、常识:欧盟和北约的总部都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欧盟前身欧共体。

盟歌《欢乐颂》
2、欧洲一体化进程:
1965年4月《布鲁塞尔条约》欧共体
1991年12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决定成立欧洲联盟
目前欧盟共有27个成员国,其中有16个国家加入欧元区
3、《欧盟条约》三大支柱: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和警务方面的合作(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条约》欧盟内部改革)
三、法、德、英态度
1、法德和解合作是西欧联合的必要条件,这是由国际形势和两国根本利益决定的。

“法德轴心”是西欧联合的基础和动力。

法德关系与西欧联合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法德轴心”对西欧联合的方向、速度、深度、广度起着关键作用。

反过来,西欧联合的进展又能巩固和加强法德合作关系。

法德一直是欧洲联合的“领头羊”和“发动机”。

2、长期以来,英国基本上依附于美国,游离于欧盟之外,在欧盟中处于次要地位。

战后初期,丘吉尔“三环外交”。

英国不仅没有加入欧共体,反而在1959年11月20日建立由英、瑞典、瑞士、挪威、丹麦、奥地利和葡萄牙组成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英国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对欧共体施压,以实现它建立一个涵盖整个西欧的大自由贸易区的计划。

四、战后欧洲外交
1、法国戴高乐“戴高乐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力争大国地位、联合西欧对抗美国)
2、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新东方政策”。

3、英国:丘吉尔三环外交
第七章——俄罗斯
一、俄罗斯民族性格:
1、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勇敢顽强;
2、既追求自由岛崇尚无拘无束,甚至推崇无政府主义,又对政治强权逆来顺受;
3、尚武;
4、不东不西,注重形式而不及内涵;
5、非此即彼的极端主义;
6、强烈的忧患意识;
7、强烈的救世主心态和霸主意识
二、俄罗斯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成因
1、文化因素——东西方文明的交织
2、阶级因素——文明贵族与文盲贫民的对立
3、自然地理因素——辽阔、富饶、寒冷
4、宗教因素——东正教
第八章——发展中国家的艰辛历程
一、二战后崛起标志: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1、万隆会议(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尼召开——第三世界形成(周恩来的“求同存异”)、
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发展。

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3、发展中过节区域化政治经济集团的诞生——第三世界的壮大
1964年联合国召开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
二、恐怖主义的四个特征:
1、恐怖主义的行为方式非法、非理性和违反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
2、恐怖主义的主要手段是暴力、威胁和其他破坏性手段
3、恐怖主义的目的应该是政治的或其他非纯利己性的
4、恐怖主义是关于暴力的使用与收益关系的思想逻辑和实践活动的组合体
三、热点问题(朝鲜问题)
1、冷战的延续,雅尔塔体系
2、政治环境没有正常化
3、意识形态
4、民族问题:统一朝鲜内部
5、核问题:政治环境不正常,担心美国颠覆
美朝—战略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尖锐对立
日韩—同盟利益与自身利益的两难选择
中俄—区域责任与国家利益的密切关注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一、对外战略的演变
第一个建交:苏联,最早建交的西方大国:法国
毛泽东1949年三大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根本立场
三、20世纪50年代,与缅甸、印度签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四、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历来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五、邓小平战略思想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

邓小平16字: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有所作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