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方的名医群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经方的名医群2
祝味菊( 1884-1951 ),浙江绍兴人。

先祖世代业医,弱冠进蜀,先随宿儒刘雨笙授读医经,1917 年四川招收军医,祝氏投考入学,攻读二年,后赴日本考察医学,翌年回国。

1926 年赴上海,初未行医,考察近年,深感时医缺少良法,遂开诊。

1929 年秋,祝氏治愈某医断为“ 误投辛燥,法按不救” 的危笃病人,从此医名大噪。

祝氏在上海曾任新中国医学院实习导师及附设新中国医学研究院院长、新中国医院院长。

著作有《祝氏医学丛书十种》,其中付梓行世的有《伤寒新义》、《金匮新义》、《诊断纲要》三种。

1948 年,由祝氏口述,陈苏生笔录,整理成《伤寒质难》一书,影响甚大。

祝氏擅长辛温法,尤以使用大量附子为特点,一般 12-18 克,多则 30-45 克。

时有“ 祝附子” 之雅号。

其用附子每与磁石、牡蛎、枣仁、远志、茯苓等潜阳安神药并用,经验独特。

吴佩衡(1886-1971) ,四川会理人。

曾任云南省中医师分会理事长。

1948 年创办云南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并任校长。

建国后历任云南中医学校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云南分会副会长。

早年从师学习时方,中年以后致力于仲景学说的研究和推广,临床擅用经方大剂,常采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扶阳散寒之剂治疗许多阳虚阴寒病症。

对中药附子的临床应用能突破常规用量,功效显著。

著有《伤寒论条解》、《麻疹发微》等。

有《吴佩衡医案》传世。

徐小圃( 1887-1961 ),名放,上海人。

得其父杏圃之传,后又虚心吸取各家之长,特别是祝味菊运用温热药的经验,深入钻研《伤寒论》,从而形成了重视顾护阳气的学术思想和擅用温热药的用药的特点,临证屡用峻剂以起沉疴,名躁上海。

他认为,阴为体,阳为用,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主力,而在儿科尤为重要。

因此,他特别强调小儿机体特点是“ 肉脆、血少、
气弱” ,属于稚阴稚阳之体,而决非“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的“ 纯阳之体” 。

他主张治小儿必须处处顾及阳气,并且善于在明辨阴阳的基础上识别真寒假热。

他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辛温解表、扶正达邪、温培脾肾和潜阳育阴等法,都是建立在以上认识基础上的。

陈逊斋(1888-1948 ),福建长乐县人,少习科举,青年从戎从政,中年行医,曾在南京主办国医传习所,成立国医研究所,开设医学讲座,影响盛极一时,亦培养了不少国医人才。

陈逊斋治医专宗仲景,善用经方。

著有《伤寒论改正并注》。

周连三(1889-1969 ),河南省名中医,对仲景学说极为推崇,尤其对黄元御研究颇深,临证擅用温阳法,喜用姜附峻剂,屡起沉疴。

如用真武汤加麻黄治疗疔毒,真武汤合理中汤加黄芪治疗脱疽,大剂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寒疝,茯苓四逆汤治疗癫狂、疟疾,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痈,用己椒苈黄丸加附子治疗肺心病,等等。

弟子唐祖宣传其学。

武简侯( 1892 ~ 1971 ),名国良,字简侯,号简子,江苏泰州人。

少时随名医宫嘉钰医馆学习诗文及医学。

后入天津国医专修学院进行深造。

临床上尤擅长经方和外治法。

他认为,中医有疾医和阴阳医之分,前者以张仲景为代表,是中医学的正道,后者掺杂五运六气等凿空之论,是医学之歧途。

他尝用鳖甲煎丸治疗血吸虫病、肝硬化等肝脾肿大症及闭经;葶苈大枣汤治疗水肿;三物白散治疗小儿哮喘;《外台》走马汤治疗小儿食积、虫积等;大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阑尾炎;桃核承气汤治疗胃癌幽门梗阻;用白虎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千金》陷胸汤、葛根汤等治疗热病;用小青龙汤治疗肺结核;用苓桂术甘汤加车前子治疗结膜炎;用桂枝茯苓丸保胎等。

著有《经方随证应用法》、《儿科各病外治备要》、《妇科各病外治简要》、《各科简易经效方》、《药证学》、《本草附方选》等。

朱莘农( 1894 ~ 1962 ),名慕伊,江苏江阴峭岐凤戈庄人,同邑名医朱少鸿异母之弟。

朱莘农是近代苏南锡澄地区朱氏伤寒派的代表人物,其临证最大特色是强调体质辨证,擅用桂枝类方,以治疗“夹阴伤寒”名世。

朱氏常说:“医道之难也,难于辨症,辨症之难也,难于验体,体质明矣,阴阳可别,虚实可分。

病症之或浅或深,在脏在腑,亦可明悉,而后可以施治,此医家不易之准绳也。

”除察舌、切脉外,朱氏还善用望咽喉、诊脐腹等独到的诊断手法辨别体质。

临证或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或用桂枝汤扶阳固表,或用桂枝加桂汤、桂甘龙牡汤平冲救逆,或用五苓散通阳化气,或用真武汤温阳化饮,或用滋肾丸通关,或用白通人尿猪胆汤逐阴,或用附桂配羚羊角麝香平肝潜阳,还有独参汤的补气固脱、黑锡丹的温阳降逆、三甲复脉汤的养阴涵阳,更有麝鸽敷脐、姜艾灸脐、葱麸热熨等外治法以温散凝寒等。

除伤寒热病之外,朱氏还用此法辨治内科、妇科等内伤杂病。

朱氏晚年悬壶无锡,对丹溪之学尤为倾心,喜用苦泄清降,尤长于辛凉宣泄,处方轻灵,于气火、痰火诸症多所治验。

其脉案经后人搜集整理成《朱莘农医案》已正式出版。

张岫云( 1894-1974 ),祖籍辽宁省铁岭县。

幼读私塾,后拜师学医, 23 岁始在家乡悬壶。

1956 年调到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工作。

他在临床辨证论治中多取法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他认为:“古方都是经过前人反复临床验证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只要辨证确切,用之多可取效。

有人提出,古方不能治今病,是没有根据的。

”张老不但用伤寒六经辨证法治疗小儿热性病,还用以治疗小儿杂症。

他常说:“六经辨证不是专为伤寒热病而立,其他病也可应用。

”“病有定名,方有完法,药有专能,在治疗上多宗古人原方,在某些情况下,可随症略事增减,但不能妄添蛇足。

”他常用麻杏石甘汤、葛根汤、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大小柴胡汤、葛根芩连汤、桂枝汤、桂枝新加汤治疗小儿外感,用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千金苇茎汤等治疗小儿咳喘,用橘皮竹茹汤治疗小
儿幽门痉挛,用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茯苓泽泻汤、五苓散、附子粳米汤、理中汤等治疗胃肠炎,用胃苓汤、保和丸治疗伤食,用白头翁汤、大承气汤、桃花汤、白虎汤治疗小儿菌痢,用五苓散、猪苓汤、越婢加术汤、实脾饮等治疗小儿急性肾炎,上述经验见《张岫云老大夫医案 100 例》。

陆渊雷( 1894-1955 ),名彭年,上海川沙人。

少时从朴学大师姚孟醺治经学、小学,通诸子百家,好天文历算, 1916 年至 1925 年间任教于暨南大学等学校,业余治医学,及有成,受《伤寒论》于武进恽铁樵,又请益于章太炎,并助恽氏办函授学院,曾执教于上海各中医学校。

1928 年同章次公等合创上海国医学院,著作有《伤寒今释》、《金匮今释》、《陆氏论医集》等。

陆氏认定《伤寒论》为经方之冠,治疗之极,为学医所必由,故沉潜反复,研索独勤。

他认为中医之所以为世诟病,主要原因是“ 金元以后医家困守《内经》,莫能自拔,单词双义,奉为金科,驰鹜空言,不验实效” ,而《伤寒论》为中医疗病之事实,具科学之理,研究中医,关键是用近代医学理论去解释中医治病的事实,而不可泥于《内经》。

所谓:“ 大论用药之法,从之则愈,违之则危,事实也;其必有科学之理存焉。

余虽短浅,持科学以寻大论之旨,往往如庖丁解牛,辄中骨肉。

乃知国医取戾之道,固在医经,不在经方也” (《伤寒今释· 凡例》)“ 余以为理论当从西医之病名,治疗当宗仲景之审证为宜也” (《伤寒今释· 卷一》)。

其著作《伤寒今释》,即采取此种思路,以西医理论解释《伤寒论》的经验事实。

他认为《伤寒论》的精粹在于证候方药。

他说:“ 统观仲景书,但教人某证用某方,论中有桂枝证、柴胡证之名,可知意在治疗,不尚理论。

中医之治疗有特长,理论则多凭空臆造,仲景不尚理论,正是识见胜人处,后人斤斤于风邪寒邪伤卫伤营之辨,而不于病证药方上著眼对勘,皆非读仲景书者” (《伤寒今释· 卷一》)。

其学术思想与近代科学的实证思想是一致的。

夏仲方( 1895-1968 ),名琦,上海市松江县人。

17 岁拜松江
十三世儒医张友苌为师,出师后在松江城内悬壶应诊。

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华东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学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央卫生部中医研究组顾问,上海中医学院内经教研组组长。

夏氏认为《伤寒论》是统论一切外感疾病,而且是为百病立法之书。

他对仲景方药研究精深,临床善用古方,如当归芍药散保胎,桂枝茯苓丸调经,桂枝汤治疗痛经,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高血压病,桃核承气汤治疗强迫观念,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麻疹,肾气丸治疗糖尿病,黄芩疗诸血证,薯蓣丸治疗结核病等等。

姜春华先生赞誉其医案“皆如老吏断狱,精到无比,无江南者纤巧之风,洵难得传世之作”。

夏氏著述多毁于文革,其门人及后人整理出医论若干篇,均收录于《中医经方学家夏仲方专辑》一书中。

赵寄凡(1896-1962 ),号复初,天津名医。

赵氏自幼随其父赵雅荪习医。

解放后应卫生部委托,与天津名医陆观虎筹建天津市中医门诊部,1955 年负责组建天津市中医医院,并担任副院长一职。

赵氏推崇经方,在津门有“经方派”之称。

他说:“时方的法度,就不如经方严格,经方不但照顾疾病整体全面,更按轻重缓急,阶段分明……以某一个时方与某一个经方对比,有的时方对经方可以分庭抗礼,究竟大多数不如经方水平高。

”赵氏认为,掌握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后,就掌握了人体面对疾病时病理、生理机能的表现、演变和转归。

他说:“ 临床上虽见证多端,亦可运用伤寒法、伤寒方以应无穷的病变。

”赵氏临床四十载,习用经方,对三阴证的诊断和治疗尤有心得,如他常用的吴茱萸汤、四逆汤、理中汤、甘草桔梗汤、甘草附子汤、真武汤等,不仅药味少、剂量小,价格还便宜,治病效如桴鼓,备受病员欢迎。

他常批评时医不懂经方,不懂组方原则,乱开大处方,随便凑药,有如饭馆中之大拼盘,包罗万象,还美其名曰发明创造。

此语针砭时弊,仍有现实意义。

叶橘泉(1896-1989) ,浙江吴兴人。

幼年从师学医,早年在苏州从事中医中药教学工作,同时开业行医并致力于本草学的研究。

解放
后历任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江苏省中医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苏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南京药学院副院长等职。

著有《现代实用中药》、《近世内科中医处方集》、《近世妇科中医处方集》、《古方临床运用》、《中医直觉诊断学》、《本草推陈》、《食物中药与处方》等。

学术上强调在现代医学的诊断下,应用经方,同时重视民间验方的收集与应用。

陈慎吾( 1897-1972 ),福建闽侯人。

生平推崇仲景医学。

他指出:“ 《伤寒论》是中医基础医学,同时又是临床应用医学” 。

几十年中,坚持用经方治病。

《伤寒论》 113 方,其中用过者在 90% 以上,《金匮要略》262 方,用过者在80% 以上,其中尤擅用桂枝剂、柴胡剂、苓桂剂、泻心汤剂、四逆汤剂等类方剂。

陈会心 (1898-1980) ,字贯一,沈阳市虎石台人。

1921 年取得中医师资格,先后在抚顺、沈阳等地行医。

曾师承经方名家窦有亭。

一生推崇张仲景,擅用经方治疗传染病及各科杂病。

1959 年1 月沈阳市麻疹大流行,死亡率极高,陈应心一反当时温病治法,力主用真武汤抢救麻疹肺炎见高热神萎,气促汗出、下利脉促者,如此治疗者往往一剂热降而神清,三剂热退而转危为安,死亡率迅速下降,受到辽宁省卫生厅、沈阳市卫生局的重视并在全市推广。

再如用白虎汤、大承气汤抢救小儿中毒性痢疾,用五苓散、附子理中汤、桂枝汤等治疗中毒性消化不良,用《古今录验》续命汤、五积散治疗中风,用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渗出性胸腔积液,用黄芪建中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再障,用大建中汤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这些经验经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小组整理成《陈会心医案》于1976 年内部发行。

胡希恕( 1899-1984 ),沈阳市人。

1958 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

临床擅用经方,尤其对
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的临床应用更有独到之处,除用于伤寒温病以外,尚有内外妇儿各科杂病,每用必效,是当时人所公认的经方家。

刘渡舟先生称其为“ 经方学派的大师”, 并介绍说:“ 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经方传真· 刘序》)。

胡氏著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等,惜不易见。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经方传真》一书,为其门人冯世纶等整理先生医轶而成。

胡氏尚谓:“ 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 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准确” ,强调了方证的重要性。

余无言( 1900-1963 ),原名余愚,字择明,又字愚庵,江苏阜宁县人,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经方家。

幼习经史,后随父余奉仙学医,18 岁即悬壶乡里。

后定居上海,先后在上海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等任教,并与张赞臣合作创立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担任教务长,兼授《伤寒论》、《金匮要略》、《外科学》等课。

建国后曾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任职。

余氏兼通中西医学,对仲景学说深有研究,临床上擅长运用白虎汤、承气汤、泻心汤、大小陷胸汤等治疗各种温热重症,如肠伤寒及并发症,被人称为“石膏大黄先生”。

著有《伤寒论新义》、《金匮要略新义》、《湿温伤寒病篇》、《斑疹伤寒病篇》、《实用混合外科学总论》、《实用混合外科学各论》、《翼经经验录》等。

翟冷仙(1900-1990 ),江苏东台市人。

于仲景之学造诣极深,临床善用经方治疗急症大病。

如突破暑温常规治则而用大青龙汤加附子治疗“乙脑”、“ 流脑”,用白虎汤加味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用硝石矾石散治疗钩虫病、血吸虫病黄疸,用大剂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顽固性呕吐。

有手稿《碧荫书屋主人翟冷仙珍藏伤寒杂病论集》一部,以白云阁本《伤寒论》为底本而作注疏,该书1987 年起由《实用中
医内科杂志》连载刊出。

岳美中( 1900-1982 ),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内科主任。

他一生临床擅用经方治病。

主要著作有《岳美中论医集》《岳美中医案集》等。

岳氏主张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他认为,《伤寒论》六经标题首揭“ 辨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也是如此,书中指出某病某证某方“ 主之” ,此即为专方专药;某症证“ 可与” 或“ 宜” 某方,是在辨证之下随宜治之之意。

后世《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皆依此法。

因此,他认为“ 可知汉唐医家之辨证论治是外感杂病分论各治,在专方专药的基础上照顾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

岳氏说:专学《伤寒》容易涉于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轻淡。

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

必须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而能务实。

所以,他并不局限在经方上。

他对方药配伍和药物剂量十分重视,如仲景方半夏是以升计量的,岳老遂用实测的方法得到实际重量。

赵锡武(1902-1980) ,河南夏邑人。

原名钟禄。

早年到北京学习中医。

曾任华北国医学院教员。

建国后,历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研究室主任、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

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研究较深,擅用经方。

对心脏血管病、糖尿病、小儿麻痹症等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有《赵锡武医疗经验》。

陈达夫( 1905-1979 ),四川著名中医眼科专家。

临床擅用经方。

他认为,仲景之方,立法严谨,组合精当,力专效宏,虽本为伤寒杂病而设,却同样可用于各种眼病。

所著《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书中,六经篇所列 86 节证候剧药中,学用经方及加减者竟占一半。

其中如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气轮肿胀,炙甘草汤加柴胡治疗视物易色,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视物颠倒、视正反斜等,均有特色。

姜春华(1908-1992) ,江苏省南通县人。

自幼跟随其父学医,迁居上海后师从陆渊雷先生学习中医。

先后在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任教。

解放后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内科医院(今华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兼第一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

姜氏认为:“既要为病寻药,又不废辨证论治,为医者须识病辨证,才能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他临证既注重辨证论治,善用经方,又注重挖掘民间单方、验方和专病专药。

对温病治疗提出在辨病辨证基础上掌握“截断扭转”的治法。

著有《中医治疗法则概论》、《伤寒论识义》、《经方应用与研究》、《姜春华论医集》,主编有《肾的研究》、《活血化瘀研究》、《活血化瘀研究新编》、《历代中医学家评析》等。

范中林,四川现代老中医,多年来潜心于《伤寒论》的研究,在掌握六经辨证规律以治疗外感病和内伤杂病方面,有独到的经验。

临床擅用经方,如用四逆散治疗尿路感染,用桂枝汤治疗长期低热,用四逆汤加肉桂治疗前列腺炎等。

其部分医案经人整理出版,名《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宋孝志( 1911-1994 ),字鸿禧,湖南省宜章县人,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 60 余载。

自幼跟随舅舅刘希盛学习《伤寒》、《金匮》、《千金》、《外台》,并侍诊于侧。

刘氏乃湖南名医,擅用经方,精通内妇二科。

宋老传承其舅的临证治学特点,重视研究方剂的配伍、剂量、煎服法,尤其注重方与药、药与药之间的关系及每味药在方中的作用和药量变化对全方的影响。

他还说,在治疗疾病时应尽可能地选用原有成方治疗疾病,古今大量的方剂均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其方药配伍严谨,尤其是仲景方,药专力宏。

他临床善用古方,有经方家风范,如用抵当丸治疗脑血管瘤,用栀子豉汤治疗过敏性哮喘,用桂枝生姜枳实汤、一味白术汤治疗房颤,蒲灰散合葵子茯苓散治疗顽固性水肿,鸡鸣散治疗风心病心衰水
肿,防己地黄汤治疗癫证等。

门纯德(1917-1984 ),字秉洁,河北蔚县人,山西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副教授。

治学崇尚仲景学说,临证擅用“兴阳温经祛寒法”治疗慢性顽固性疾病,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小儿腺病毒性肺炎危证,通脉四逆汤治疗冠心病,大黄附子汤治麻痹性肠梗阻,白术附子汤与附子汤治疗不孕症,乌头桂枝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桂枝甘草汤治疗严重失眠等。

临证创“联合方组”法,用数方主辅相承,互依互用,循渐进轮流交替服用,达到病体同调、标本兼顾、缓缓图本的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