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19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59903ba650e52ea5418987b.png)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 濒海居民,私载海舡(chuán ),交通外国,因以 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 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 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 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 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4、根本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5、表现
(1)汉朝: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
①措施
②原因
材料一:汉初,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 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 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 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材料二: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
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
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5、表现
(2)明清时期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 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 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 耕稼之人”,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本业。
氏族公社 井田制
所有制
(土地国有)
封建土地 所有制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经济政策
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2、首倡者:商鞅(在秦国变法时)
农业
工商业
生产粮食布帛
脱离农业生产
本业
末业
鼓励
限制
3、原因
①商业的发展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 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9e98b6a8956bec0875e359.png)
代 C.投资工商业风险大
的 经
D.经营土地风险小、获利高
济
政
策
A
第
4 4.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
课 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古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代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的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经
济
政 策
B
第 5.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重农抑
4 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课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根本
经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济 D.其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 8.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⑵西汉:严格控制民营商业,加征重税。
8.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政策 A 明清时期“衣食租税”的土地经营盛行,根本上是因为(
A.经济基础决定的
古 B.统治者的心态决定的
代 C.中外关系决定的
的 D.阶级关系决定的
经
济 政
A
策
第课4 8不A..正下有确列利的关于是于农古业(代的重发)农展抑商政策的评价,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古C.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
代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的
经
济 政
D
策
第
4 9.历史上清朝的“十三行”指 课 的是 ( )
第
14.封建所有制的束缚。(根本原因)
课
2.自然经济的限制作用。
3古代.封建政府的压制。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 政的策,采取许多妨碍手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 萌经芽发展的措施如:闭关锁国等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https://img.taocdn.com/s3/m/fd8348b052ea551811a6875e.png)
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灌溉工具变化历程
原始社会末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奴隶社会后期:在古埃及和中国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东汉末:翻车,三国马钧革新翻车(人力)后在民间广泛使用 唐代:筒车(流水的力量,自然力) 宋代: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畜牧业工具
豢养驯化禽兽的古代畜牧业,也有自身的工具设施。 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仍 然发挥着作用。
✹
✹
✾男耕女织下的小农经济
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 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形成
⑴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⑵原因:①生产力的因素: 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的进步 ②生产关系因素: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③农民自身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④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农业庄园式劳作
(1)古代中国
开始时间: 东汉——魏晋南北朝
原因: 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 附农民为其耕种土地,这种劳作方式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特点:
①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纵容政策; ②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土地兼并的危害,战乱时期可 使失去土地的农民依附于地主得到生存空间;但这种模式产 生了严重的地方割据现象且依附于其中的农民地位极低。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标
1.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2。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目录
CONTENTS
01 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 02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03 劳作方式的变化
01 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https://img.taocdn.com/s3/m/72cdea43767f5acfa1c7cdec.png)
2、“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 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根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过界固守疆域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特点) (2)土地兼并: ●概况 抑制措施 结 原 果 因 1.根本原因: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使土地兼
并不可避免。 2.主要原因: 封建经济的发展 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 明朝:按人口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特点)
①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
2、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闭关锁国
清朝时期 广州十三行, 是唯一准许与 外商打交道的 商行。
清朝时 期的广州商 馆区。
1793年,英国人马嘎尔尼访华,乾隆帝要他行双 膝下跪之礼。马嘎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提出了条 (3)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闭关锁国政 件:将来中国派使者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 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人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 不仅阻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 像行跪拜答礼。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国,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 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 物,是以加恩体恤。”把马嘎尔尼赠送的地球仪、 望远镜、铜炮、火枪、西洋船模型等礼物,当作贡 品、玩好收藏。
高中历史必修下册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高中历史必修下册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https://img.taocdn.com/s3/m/6149c1d5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80.png)
幕 府
建 立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 幕府
统 ①幕府有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
治 特 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点 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
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探究点 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史料实证]
阿拉伯帝国对丝绸之路大部分地段的控制保证了它在陆上从事国际贸易的优势。 从9世纪中叶起,帝国商人从波斯湾上的伍布拉、巴士拉和西拉夫等港出发,经印 度、锡兰、马来亚、菲律宾、印尼到达中国,有些商人还到了朝鲜和日本。帝 国在印度洋的历史是扩张商业的历史,这种扩张在9世纪达到顶峰,他们几乎操纵 了印度洋的国际贸易。从帝国境内国际商道分出的许多支道构成了国内外商道 的组成部分。国内商道与国际商道紧密相连,国内贸易为国际贸易服务,国际贸 易的繁荣反过来也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历代哈里发和地方总督特别注意城 市建设,城市布局也体现着统治者的意旨,宫殿和集市成为城市景观的典型特征。 在西欧,工商业的发展为城市产生准备了前提,在阿拉伯帝国,却是城市的产生为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德里苏丹国 ①建立: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 国。 ②宗教状况: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③政治状况: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2.日本(请结合教材,自主归纳知识要点)
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 初步发展
知识点一 阿拉伯帝国 1.背景 (1)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2)7 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2.创立: 622 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麦地那建立政权。穆罕默德去世时,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扩张 (1)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 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2)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2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2](https://img.taocdn.com/s3/m/e0978578f46527d3240ce08c.png)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第 4 课 古 代 的 经 济 政 策
㈡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 小雅· 北山 》
井田制
第 4 性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课 古 代 内容: 的 (1)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 经 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缴纳贡赋。 济 政 (2)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 策 着残酷的剥削和奴役
材料:(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 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第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4 材料揭示哪些历史现象?对社会经济 课 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古 影响: 代 的1.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经2.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 济3.严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不利于生产规模 政的扩大; 策 4.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材料:(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 第 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4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课 古 材料揭示哪些历史现象?对社会经济 代 的 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 现象: 济 乾隆年间,许多地主和商人发家以后, 政 策 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将大量商业资本 投向土地。
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本节知识体系
古 代 的 经 济 政 策
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
重农抑商:原因,目的,表现,评价
“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内 容、 影响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第 4 课 古 代 的 经 济 政 策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4第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4第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8ee5576c85ec3a86c2c51f.png)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2.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
(易混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与实质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
(重点)3.结合当今世界的经济形势,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地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难点)[知识梳理]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原因(1)历史条件: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空前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2)科技条件: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3)国际环境: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4)各国政策: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5)推动因素: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2.评价(1)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2)对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3)对发展中国家①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②策略: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1.背景(1)关贸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2)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2.前身:关贸总协定。
3.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4.宗旨: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5.作用(1)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2)促使各成员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成员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3)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ff7be7e6aeaad1f346933fb5.png)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海禁”: 倭寇 (1)原因:由于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______,危及
海禁 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________”。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______,对外贸易只能 互市
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闭关锁国: (1)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原始积累 (2)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____________, 资本主义萌芽 阻碍了______________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 于世界潮流。
2.(2011 年广东惠阳中学高一段考)下列关于土地兼并的评 述,正确的是( ) ②土地兼并
①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收入
③土地兼并的加剧使自耕农纷纷破
产,两极分化激烈,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禁止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④历代统治者都严格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 A。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及明代 皇帝带头兼并土地,故④项说法错误。
【针对练习】 的土地政策。”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 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土地兼并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不抑土地兼并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 的不景气状况 )
1.“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
一、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认识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井田制开始实行于夏、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废除于战国,它是一种形式上的土地国有制,其主要内容是: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井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是铁农具和牛 耕的使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完美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8bcf893b3567ec112d8a93.png)
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知识点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1)一切土地属于,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 贡赋。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1)税制改革:公元前 594 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法律确认:秦国,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土地兼并问题 (1)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 分化。
(2)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 田亩多寡收税。
(3)影响: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轻巧识记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主干梳理知识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①战国时期:首倡“重农抑商” 。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知识点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的“海禁”①原因:担心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②表现:明太祖开始实行“海禁” ,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继续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①原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②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③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f4f81edeeefdc8d377ee32cd.png)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程标准】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学习目标】1、梳理古代东西方生产工具发展历程,厘清时空脉络,形成宏观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2、对照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认识生产工具决定劳作方式。
分析战国时期、清中后期生产工具对社会的不同影响,理解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
能够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分析历史问题。
3、认识科技创新的意义,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本课难点:手工业工具的进步;本课难点:铁在生产工具中的运用情况;【教学过程】导入古代生产工具?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人工制造物。
人根据考古资料显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以前的云南元谋人,是人类祖先中最早使用工具的。
人类祖先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料制造的石制工具。
有目的地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使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
早期的工具除了石器以外,还有木质、骨质、角制及用贝壳制作和陶制等等。
事实证明明,后来人们所使用的全部农具、手工业工具和辅助工具,其基本形态和结构多源于原始工具,其功能也是在原始工具的基础上扩展延伸开来的。
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能否制造工具一.农业工具的变化(一)耕作工具的变化1.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表现石器旧石器时代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铜器距今5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铁器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二)灌溉工具的变化师:观察教材第20页的翻车与筒车图,指出相对于以前的灌溉工具,二者各自的进步之处。
生:讨论并回答(1)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
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是我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共4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共4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0307092aaea998fcd220e99.png)
◎认知反馈
(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
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
“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
产品基本为贵族所有 由奴隶和庶民耕种 千耦其耘
(3) 形成于商,鼎盛于西周,破坏于春 兴废 秋,废止于战国
3. 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进步,私 田大量产生
(1) ② 耕作井田的劳力减少(由于战争 背 等因素) 景
③周室衰微,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发 展(化公为私)诸侯视土地为私产
均田制
1.内容: 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掌握的无 主荒地分配给农民。 2.特点: ①农民只有使用权,不能买卖;
②农民要服徭役和兵役。 3.政府实施的主要目的:促进生产、增 加税收。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夏商周)
土地制度 土地公有制 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战国以来) 多种土地所有制
贫富分化 →激化矛盾 →危害统治
影响: ①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 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③农民: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地主:地租重,使其乐于买田置地,影响
手工业再扩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④土地兼并下的两种矛盾: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④各国的改革(直接原因)
(2)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e407d09bdaef5ef7ba0d3cf9.png)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形成 公社共有、成员 共同劳动、平均 分配的土地制度
2.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井 田 制 的 基 本 特 点
甲骨文中的田字
•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 得转让和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中西方近代历史对比
近代前夜的危机
明清之际的中国在哪些方面已经显露出危机?
中国
政治 经济 对外关系 思想文化 封建制度衰落 农耕经济繁荣 闭关锁国 鄙薄科技,文化专制 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完成近代工业国转变 海外殖民、奴隶贸易 重视科技,思想解放
课堂应用: 1、皇粮国税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 2006年中国政府宣布废止农业税,一般认 为我国古代农业税收开始于: A.井田制 B.分封制 C.租庸调制 D.初税亩
A
B
9.清朝前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 根本因素是 A、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C、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D、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C
10.与分封制密切关联的土地制度是
A宗法制B井田制C屯田制D均田制
B
11.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 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C
4、秦《琅玡刻石》:“皇帝之 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 富。”与该主张相矛盾的是:
A.宋明理学
B.重农抑商 C.工商皆本
C
D.封建君主专职
5、清朝前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https://img.taocdn.com/s3/m/e034143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1.png)
[典型例题]
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60亩土地的中等自 耕农家庭收支进行了估算,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年收入
年支出
粮食 副业 纺织 生活
生产
租税
其他
无统 10 120 石
计 匹布
口粮 80 石 留种 6 石 食盐 1.8 石 饲料 10 石 衣着 5 匹 农具 7 石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进步及影响
[史料实证]
材料 据初步统计,出土战国铁器的地点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 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湖北、安 徽、四川、云南等23个省、自治区。秦、楚、燕、齐、赵、魏、韩的广 大地区都有铁器出土。战国铁农具的种类很多,有铧、锄、铲、耙等。河 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 70件。就铁农具种类而言,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主要 生产环节的要求。
史家评述 李健民在《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认为:“民 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农业就是社会经济的命脉。农具则对农业生产的效 率起着关键的作用。史前时期农具的质料为石、木、蚌、骨等。夏、商、 西周时期虽已进入青铜时代,但是因为铜料珍贵,主要应用于礼器和武器的 制作,青铜农具所占比例不大,农具的制作仍以传统的质料为主。西周晚期 开始出现人工冶铁术。春秋时期冶铁术有所进步,战国时期更有迅速的发 展。铁料质优价廉,尤适合制作工具。铁农具的推广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 业的发展。战国时期虽战乱频繁,但是社会经济仍然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为秦汉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答案:C
探究点二 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史料实证]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时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878a552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3.png)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单选题(共10题)1.在家庭和社会劳动分工中男子劳动的作用及意义的提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男子劳动发展的重大意义是()A.使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B.使人类进入氏族社会时期C.推动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D.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2.古代金属器成型方式包括锻打和铸造两种。
下图的制作工艺和工具出现在()A.半坡时期B.商周时期C.两汉之际D.唐宋之交3.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陶瓷业也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使用的生产工具是()A.坯车B.匣钵C.支钉D.垫饼4.下图反映的是()A.牛耕技术在江南推广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的经济状态D.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5.河南登封阳城战国治铸铁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的铸范约占出土铸范总数的90%以上:在辽宁抚顺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
这表明当时()A.农具生产技艺高超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C.铁农具在生产中广泛使用D.农耕技术世界领先6.唐代诗人徐来军曾在《调笑令》中说:“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该诗所咏叹的工具()A.能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B.是人力汲水的灌溉工具C.是北方劳动人民发明的D.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7.宋朝陈旉的《农书》涉及对土地进行深耕之方法,按照节气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以及施肥与薅草、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的复种组合与土地的充分利用等内容。
这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刀耕火种B.粗放经营C.精耕细作D.个体生产8.元代王祯《农书》中写道:“凡制此车,先视岸之高下,可用轮之大小,须要轮高于岸,筒贮于槽,乃为得法。
……就系竹筒或木筒于轮之一周。
水激转轮,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所横水槽,谓之天池,以灌田稻。
”该书中记载的古代生产工具是()A.筒车B.翻车C.水排D.坯车9.在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件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d2745d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6.png)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原因:规模小,剥削沉重,自然 灾害,易于破产;农民具有生产 积极性,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 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积极:①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有利于 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推动了精耕 细作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发展。 消极:②阻碍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防污的匣钵 南朝
匣钵
防止污损坯件
支钉烧 唐宋
支钉
防止粘连
2.手工业工具的进步——冶金工具
小 型 金 属
锻打技术:土炉、锤、锉
大 型 金 属
铸造技术的司母戊鼎
熔化金属原料 打击金属原料 磨平金属
土炉
锤
锉
坩埚与范模
熔化金 使液态金 属原料 属成型
二、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
1. 农业劳作方式
类别 农业
劳作方式
三、古代劳动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其二)李绅(唐)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张俞(北宋)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陶者》梅尧臣(北宋)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贫女》(节选)秦韬玉(唐)
集体劳作
特点
典型代表
①生产力水平低; ②生产工具简单;
①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②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③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 田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诗经·周颂》
二、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第 3 周时间: 2015.3 组长:张晓敏主备人:张晓敏备课教师:张晓敏高一年级历史学科(B层)第二册(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主要土地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2)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渊源。
(3)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背景及表现。
过程与方法(1)依托史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剖析,由表及里,让学生在探讨中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经济政策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使学生明白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学习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所有。
2、奴隶社会:井田制(1)性质:奴隶社会的制度。
(2)内容①国王把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
②受封者要向国王缴纳。
③庶民和遭受残酷剥削和奴役。
④耕地成方块,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3)瓦解①由于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开垦为。
②使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井田上耕作的不断减少。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1)背景:井田制遭到破坏。
(2)过程①公元前594年,鲁国的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秦国的以法律形式确立了。
(3)弊端:土地兼并①原因:地主依靠,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②危害:造成社会,社会动荡不安。
③抑制a.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限制。
b.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和多寡收取赋税。
二、“重农抑商”1、含义: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生产,限制的发展。
2、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和与农业争夺、影响甚至危及到等问题。
3、目的:保护和小农经济,确保和地租征收,巩固。
4、提出:战国时期,首倡。
5、发展(1)西汉①、原因:经济凋敝,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②、措施:汉武帝推行、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等。
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的势力。
(2)、明清①措施:封建政府依然固守政策,继续实行,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②影响:阻碍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海禁”(1)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危及统治。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对外贸易只能在主持下进行。
2、清代“闭关锁国”(1)原因①对付东南沿海的。
清政府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贸易。
(2)表现:政府厉行,禁止。
(3)危害妨碍了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阻碍了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
三、小组合作探究1、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Δ基本特点:Δ瓦解A、原因:B、过程:(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Δ形式:①原因:②危害:③实质:Δ抑制兼并:①目的:②措施:③结果:2、重农抑商(1)原因:根本原因:(2)含义: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主要表现: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税等。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民营商业的商税。
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评价:①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消极: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环境恶化;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3、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含义:海禁:禁止民间贸易,只准官方贸易。
始于明初,直至明末,未曾撤销,清朝继续。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即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2)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3)表现:明太祖——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清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闭关。
(4)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入侵,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
4、重点难点解析(1) 均田制Δ含义: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与少地的农民。
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兵役和徭役。
Δ意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不能阻止土地兼并。
Δ均田制与土地兼并的关系A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
所以北魏到唐朝实行均田制。
B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兼并的作用,但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国家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就无法推行。
C总之,土地兼并是推行均田制的原因,又是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均田制是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实行,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2)我国古代的经济制度A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B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C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小农土地私有制五、课堂达标与迁移随堂演练1、清政府1759年颁布的条例规定:夷商(西洋商人)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不准雇用中国仆妇。
这可以说明清政府A.准备断绝中西贸易往来 B.高度关注西洋商人的安全C.对西洋商人有防范心理 D.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2、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车臣曾国藩公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才,信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爵位制度的创设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溅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茅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4、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羔。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在当时看来,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A.重农抑商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D.商品经济的繁荣5、秦朝时期,重视关中地区而压迫剥削关东地区;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
材料体现了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特征是A.重农抑商 B.区域经济管理C.土地兼并严重 D.不均衡增长6、明朝时一条鞭法和清朝时地丁银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A.商品经济日益发展B.自然经济趋于瓦解C.农业手工业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7、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是建立在人口和土地等项目的基础上,这表明A.我国是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大国B.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我国历代政权都重视农业的发展D.封建地主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8、“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9、永乐至宣德年间,海禁略有松动,造船业与海外贸易开始复苏,但即使是在郑和七下西洋时,民间的海禁也并未完全取消。
似乎航海只是朝廷的特权,一种上规格的、可以向世界炫耀的特权。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海禁不是一刀切,对民对官有区别②海禁松动就会有利于商业发展③值得炫耀的航海与海禁政策相抵触④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明朝还在闭关自守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10、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①基本特点以丁计税②实行实物地税和劳役相结合③反映的是一种商品关系不发达的生产方式④反映了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的严格控制A.①②③④正确 B.①②正确③④错误C.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11、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
在儒家学派看来,主要是因为商人A.不读儒学,文化浅薄 B.忙于经商,行为粗疏C.自由平等意识强烈对君主统治构成威胁D.行为有违“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12 明清对外贸易材料一假使世界上有一种一本万利的交易,那就莫过于向中国进贡了。
这并不是中国呆如木瓜,而是一种荣誉心和类似父母或长兄、长姊,那种天下共主责任感的综合反应,即永不愿使依靠中国的友邦失望。
——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二“片板不许下海”,“不得私出海”——明太祖实录材料三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清政府颁布《广东平定恩诏》,明确规定“广东近海,凡系飘洋私船照旧严禁。
——屈大均《广东新语》请回答: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一本万利的交易”?其思想和经济根源是什么?2)除材料一涉及内容外,明清时期还实行什么对外政策?同时期的西方实行了什么对外经济政策?3)材料三中清初为什么要继续实行“飘洋私船照旧严禁”的政策?结合史实说明清朝的此项政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