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3章文学作为活动【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庆炳《⽂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3章⽂学作为活动【圣才出品】
第3章 ⽂学作为活动
⼀、填空题
1.弗洛伊德认为⽂学艺术实质上是性本能的“______”。
[南开⼤学2011年研]
【答案】升华
【解析】弗洛伊德认为,⽂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种“升华”。
在他看来,“艺术的产⽣并不是为了艺术,它们的主要⽬的是在于发泄那些在今⽇⼤部分已被压抑了的冲动。
”⽂学艺术的起源和本质在于⼒⽐多的升华。
2.⼈是⽂学活动的______和______。
【答案】出发点;归宿点
【解析】⽂学活动是在⼈的⽣活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审美精神活动,是⼈所从事的⽂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是⼈的本质⼒量的对象化。
⽂学作品是⼈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的,并且是为了⼈的需要⽽写的,因此,⼈是⽂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名词解释
1.⽂学四要素[中国传媒⼤学2012年研]
答:⽂学四要素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论及批评传统》⼀书中提出的⽂学活动的四种要素。
他认为⽂学是⼀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学活动。
⼀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活,即“世界”;⽣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本,即“作
品”;作品如果束之⾼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学活动。
这四个要素在⽂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的整体关系。
2.⽂学性[武汉⼤学2010年研;四川⼤学2011年研]
答:⽂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学的本质特征。
⽂学性是指⽂学之所以成为⽂学的性质,如押韵、对偶等。
⽂学性存在于话语从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功能以及审美处理等⽅⾯的普遍升华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
形象思维和⽂学幻想、多义性和暧昧性是⽂学性最基本的特征。
⽂学性的定义与语⾔环境以及⽂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学性”的定义中,接受者的⾓⾊是主动的,⽽⾮被动的。
⽂学性的概念⼀直是开放的,宏观的,⽽⾮⼀成不变的。
3.欲望升华说[南京⼤学2011年研]
答:欲望升华说是弗洛伊德关于艺术本质和审美本质的学说,该学说以精神分析学作为哲学基础。
在弗洛伊德看来,尽管艺术活动是受本能欲望驱使的⾮理性的直觉活动,但艺术家能够在理智的控制下构建⼀个象征体系,使本能欲望及其引起的种种冲突以社会公认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是艺术使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在想象中得到能量释放和升华,因⽽艺术品给⼈以美感。
简⾔之,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和美根源于⼈的本能欲望,艺术美的本质在于对本能欲望的升华。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学活动及其意义?[中国传媒⼤学2010年研]
⽂学活动是⼈的⼀种精神活动,是⼈所从事的⽂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是⼀个包含诸多⽅⾯的复杂系统,同时⼜是作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个⼦系统⽽呈现出来的。
⽂学作品是⼈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的。
并且是为了⼈的需要⽽写的,⼈是⽂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根据美国当代⽂论家艾布拉姆斯的观点,⽂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学活动作为⼀种审美精神活动,在⼈的⽣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学活动的意义
⽂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
它作为⼀种审美精神活动在⼈的⽣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和⼀定的美学意义。
⼈类⽂学活动的美学意义,其实讲的是⼈与对象的关系,这种⼈与对象的关系应⽤与⽂学创作,是⼀种诗意情感的关系。
它能引起⼈的⾃觉能动的、含⽬的性的⽂学创造,让⼈的本质⼒量充分地得到体现。
换⾔之,⼈的⽣活活动,⽆论是物质的⽣产活动还是精神创作活动,都是⼈意志的表现,从精神创作活动⽅⾯来看,⽂学活动也是⼀种展现的⽅式,并因此⽽呈现⼀定的美学意义,具体表现在:
①⼈与⾃然的关系是⼀种⾃由的关系;
②⼈与⾃然的关系是⼀种诗意情感的关系;
③⼈可以通过“⾃然的⼈化”使得⾃然成为具有⼈的本质⼒量的对象;
④通过⽂学创作和欣赏,⼈的本质⼒量可以让“⼈化的⾃然”尽情展现出来。
总之,⽂学活动本⾝是⼀个包含诸多⽅⾯的复杂系统,同时⼜是作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个⼦系统⽽呈现出来的。
⽂学作为⼀种活动,是⼈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与⼈类的其他活动相⽐,既有共性,⼜有特性,⽂学作品是⼈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的,并且
2.简述艺术起源“游戏说”的主要观点。
[北京师范⼤学2010年研]
答:“游戏说”是关于⽂学艺术起源的具有代表性的学说之⼀。
德国哲学家康德⾸先提出,他在《判断⼒批判》中指出,诗是“想象⼒的⾃由游戏”,⾳乐和颜⾊艺术是“感觉游戏的艺术”。
艺术的精髓就是在于与“游戏”相通的“⾃由”特征。
后来,席勒和斯宾塞进⼀步补充和发挥了康德的理论。
“游戏说”的主要观点有:
(1)艺术本质特征就是⽆⽬的的合⽬的性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康德认为,艺术是“⾃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的的合⽬的性或⾃由的合⽬的性,换⾔之,艺术作为⾃由的游戏,就是合⽬的性和⽆⽬的性、有意图性和⽆意图性、艺术和⾃然的统⼀。
(2)“过剩精⼒”是⽂艺与游戏产⽣的共同⽣理基础
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加以发挥,他认为⼈的艺术活动是⼀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
“过剩精⼒”是⽂艺与游戏产⽣的共同⽣理基础。
所谓游戏,其实也就是⼀种审美活动。
在席勒看来,⼈之所以会产⽣游戏的冲动,是因为⽣命⼒的盈余。
审美的游戏,是对动物性游戏的提升,它根本上是⼀种想象⼒的游戏。
游戏冲动作为调和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中介,创造了最⼴义的美。
(3)⾃由是审美与游戏的根本特征
游戏可以调和⼈⾝上⾃然与理性的⽭盾,使⼈处于⾃由状态,从⽽达到⼈性的完满实现。
席勒认为,游戏的根本特征在于⾃由。
⽽⼈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是⾃由的。
基于以上观点,他认为审美与游戏是相通的。
这也正是在审美摆脱任何外在⽬的,⽽以⾃⾝为⽬的,⼼灵各种内⼒达到和谐因⽽是⾃由的这个意义上使⽤游戏这⼀概念的原因。
(4)艺术活动是“内模仿”的⼼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鲁斯也标举游戏说,但认为过剩精⼒说难以解释⼈在游戏类型上的选择性和殚思竭虑、废寝忘⾷的专注。
他还认为,游戏有隐含的实⽤⽬的。
⾕鲁斯借鉴了⽂艺史上古⽼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该学说认为,艺术活动是⽆功利⽆⽬的⾃由的游戏活动,是⼈与⽣俱来的本能,艺术就起源于⼈的游戏本能或冲动。
当然这种“内模仿”区别于动物的模仿,⽽具有⼈的本能的特点。
游戏说试图从⼼理学、⽣物学和⽣理学的⾓度揭⽰艺术发⽣的奥秘,⽆疑是⼗分必要的,它将精神上的“⾃由”看作是艺术创造的核⼼,对于⼈们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创造的基本动因,有着⼗分积极的作⽤。
但是,游戏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把艺术活动仅仅归结为“本能冲动”或者“天性”,并且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冲动”或“天性”来⾃何处,这样就难以从根本上揭⽰艺术起源的真正原因。
另外,“游戏说”过分强调艺术与劳动的对⽴,艺术与功利的对⽴,也有⼀定的⽚⾯性。
游戏发⽣说的贡献在于突出了艺术的⽆功利性,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于游戏⼜过于简单化。
四、论述题
谈谈你对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认识。
答:(1)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定义
结构主义批评理论是运⽤结构主义分析研究⽂学艺术和进⾏⽂艺批评的⼀种⽂艺理论。
结构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现代西⽅流⾏的⼀种哲学思潮,它的⽅法论⼴泛地渗透到科学⽂化的许多领域,形成了⼀些颇具特⾊的具体⽅法。
(2)结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特征
结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特征是摒弃主体、标举关系,形式就是价值;⽆信息的规则。
为
了寻找⽂本的共同结构和规律“⽆信息的规则”,结构主义⽂学批评倡导共时研究,把⽂学作品作为超越历史的共时现象,使那些变动不居的东西暂时稳定下来,从⽽对其中的各种因素和关系加以仔细辨认,把它们作为同时存在并构成有机整体的结构加以探讨。
在确⽴“⽆信息的规则”时,结构主义崇尚分类法,它试图通过分类来揭⽰⽂学作品中隐蔽的秩序。
结构主义⽂学批评正是通过分类⾛向抽象,⾛向符号的。
这种“⽆信息的规则”并不仅仅满⾜于说明现存的⽂学作品,它还⼒图对未来的⽂学作品做出预测和规划。
结构主义⽂学批评并不是对⽂学现象的经验归纳,⽽是⼀种演绎性的理论建构,其批评⽅法是结构主义⽂艺理论的运⽤。
(3)结构主义⽂艺观
①⽂艺作品内容是⽣活中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具体作品是对整体的有意或⽆意的复制与模仿。
⽂学作品的形式是⽂学艺术家那个具有“先天构造能⼒”的⼼灵或者⼤脑的产物。
②⽂艺作品具有内在结构和层次,没有结构就不称其为⽂学作品。
③⽂艺作品离不开语⾔,⽽语⾔就是符号。
⽂艺作品就是⼀种符号的排列组合。
⽂学艺术家把不同的符号系列当作⼿段,表现深埋在⼼灵中的信息。
④⽂艺作品的价值在于它的内部结构和蕴含的信息。
信息的质量越⾼,内涵的意义越多,⽂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就越⼤。
结构主义认为,⽂艺研究和批评的任务是对⽂艺作品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进⾏的分析,在进⾏结构分析时,引进了语⾔学概念和⽅法。
例如:使⽤语⾔学⽅法中的“语句句法模型”来分析⼀部⽂学作品的结构,把作品内部的各种构成关系在⼀部⽂学作品中所起的作⽤,对应于语句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运⽤语⾔模型,建构起由⽂学作品的规范和规则组合成的深层系统;根据话语⼿段的组合变化,提出叙事的多种类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