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教案(优秀7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坐敬亭山教案(优秀7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读诗,指出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指读全诗(正音)
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
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么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才顺。
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
只有敬亭山和我相互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李白的诗抄在读书笔记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小班独坐敬亭山教案篇二
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或课外资料来理解)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师:诗人独自一人坐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读读古诗。
生齐读──抽生读──再齐读(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在读中感知古诗大意。
)
1、学习诗的一、二两句:
⑴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课文注释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⑴反馈自学情况: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诗中所描写的画面画在黑板上。
(学生面露难色,不敢上台。
)
老师又减轻难度:你想到了什么就画什么,画不完也没关系,其他同学还可以补充,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一幅画。
究竟这些同学画得对不对,好不好,就请大家根据诗句的意思来评价,看看你是不是把诗句读懂了。
(一会儿,几双小手举起)老师抽了一位中等生。
生1:画了一座大山,又在山上画了一个亭子,亭子中站着诗人。
刚画完,就有学生提意见:
诗人是坐在敬亭山上的,你怎么画起是站着的呢?这时,又有几个学生附和。
这位一听有道理,赶快将人画成坐着的了。
师引导:下面的同学说得很对,黑板上的同学也改得很好,你们读得可真仔细,非常好。
谁能接着画出诗中的景象呢?
(学生受到了鼓励表扬,一下子就信心十足了,小手纷纷举起)
生2:走上台,很认真细致地在天空中画了两片云,又画了一只鸟。
师问:他画得好吗?
生甲:他的鸟画得很好。
生乙:他画得不好。
诗中说“众鸟高飞尽”,“众鸟”说明有很多只鸟,他却只画了一只鸟。
师:你说得有道理,能上来帮他改一改吗?
生乙:又在黑板上多画了几只鸟。
师问: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丙:我觉得不对。
因为“众鸟高飞尽”是说鸟飞得很高,很远,都快看不见了。
他却把鸟画得这么大,这么清楚。
(同学们都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
师:这些鸟改怎么画,你上去画出来,好吗?
生丙,兴致勃勃地走上台,用简笔画画了一排小小的鸟影。
师: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齐答:对了!
师小结:
刚才,你们读诗读得很认真,画儿也画得很好。
你们仔细琢磨了诗中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认真体会诗中每句话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
你们用老师讲,自己就读懂了诗中所描
绘的画面,你们真能干!让我们来读读诗的第一、二句吧。
(齐读)
诗的第一、二句所写的景色,给你什么感觉呢?
(孤独、凄凉、幽静)
(这个环节,利用了中年级学生喜欢画画儿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绘画中、讨论中、修改中逐步悟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想象画面”的学习习惯。
这种方法,适合于写景的诗,而且,诗中的画面容易画出来。
)
2、学习诗的第三、四句:
师:诗人坐在敬亭山上,面对此情此景,心情如何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后面两句吧!
生: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
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
(诗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
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
师:常说“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介绍写作背景。
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理解:
(为以后学生学习利用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诗文。
幼儿古诗独坐敬亭山备课教案古诗《独坐敬亭山》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
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独坐敬亭山》教案篇四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二、设计思想: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新知,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学有所得,思有所得”,在学习中有一种成就感。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五、教学准备:《独坐敬亭山》flash课件一套(来自安徽教育网)
六、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播放flash,范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3、播放flash《学生必读》部分,介绍诗的写作背景。
【《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诗人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写的这首诗当时诗人很有抱负,特别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是由于他不断遭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击、迫害和排挤,使他特别不得志,于是就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
他怀着对不合理社会的鄙视开始飘荡江湖。
这首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播放flash《学生必读》中的《字词解析》。
教师边播放,边讲解。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部,原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尽:飞走了,消失了。
闲:悠闲。
两不厌:指诗人与山不厌倦地相互看着。
2、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⑴理解“众鸟”:
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⑴理解“孤云”:
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⑴理解“尽”和“去”:
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⑴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不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3、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感悟:
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心情怎么样?(板书:独)
⑴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指名回答“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含义。
教师播放flash,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一群群鸟儿冲向天空向远处飞走了一片白云悠然地飘走了,也没有了踪影。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同时播放flash课件。
3、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书),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指板书)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⑴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
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
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满足,也把敬亭山当成了──朋友。
这山还是死气沉沉的山吗?简直就是有灵气的神山啊!(在山的简笔画上板书:神)
⑴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
而神总是“超凡”(板书:超凡)的,神总是“脱俗”(板书:脱俗)的。
指名回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含义。
教师播放flash,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只有敬亭山和诗人出神地凝望着,互相看也看不厌。
⑴联系学过的古诗《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的写作方法。
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日照香炉生紫烟,
手可摘星辰。
遥看瀑布挂前川。
不敢高声语,飞流直下三千尺,
恐惊天上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寄情山水
4、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⑴感悟: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不独)
⑴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引导学生理解“独”是表面的独,而作者的内心并不孤独。
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板书:表面、内心)
⑴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三、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qing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qing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展现出来。
《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播放flash课件,诵读古诗))
(四)、回顾总结,授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五)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古诗。
七、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也正是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一、从释疑入手,运用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画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诗句。
二、图文对照读,联系生活经验和写作背景,体会“为何相看两不厌”,教学中,让学生猜一猜:诗人此诗在想些什么?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当时复杂的心绪,品悟诗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三、感情背诵,升华诗意,加深学生体会。
幼儿古诗独坐敬亭山备课教案古诗《独坐敬亭山》教案篇五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着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
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
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
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
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
)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
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
(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
)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
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
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收集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的节奏。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
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处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在适时处指导、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
再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独坐敬亭山》教案篇六
一、回顾学过的李白的几首古诗,导入新课《独坐敬亭山》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课件展示《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全班交流。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齐读)。
2.解题,质疑。
①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②看到课题,你知道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二、提示方法,学习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全诗;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自己思考诗意。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a、先来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一句,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词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重点理解尽、闲二字。
)
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
(天上的鸟儿们都高飞远去了,万里长空中的一片白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地飘远了。
)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吗?联系有关的资料,老师相信你更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更能品味出诗里的味道来。
b、那么是不是当高鸟飞尽,孤云飘逝,李白就这样一直觉得寂寞伤心下去了呢?请看下一句。
c、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有不明白的字词吗?
重点理解厌、相看(即谁看谁?)
d、李白觉得是不是自己真的是孤单到一无所有了呢?他觉得还有令人高兴的或者说是让人欣慰的事物吗?那有是什么呢?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
(我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好像看着我,我们相互总也看不够,大概只有敬亭山还愿意和我做伴,做我的知己朋友吧。
)
e、鸟儿你要飞就飞走吧,白云你要飘也飘走吧,起码还有敬亭山和我两两相望,做我的知己朋友。
从中,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了吗?你对李白有什么新的认识?(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喜爱,李白是个很洒脱、乐观的人。
)
f、有感情读这句诗。
g、连起来说说诗意,再次了解一下诗人感情的变化:从感到孤独寂寞到喜爱敬亭山,
乐观豁达起来。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
三、人山对话,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1、试想李白当时的心情,他独自坐在敬亭山上,把敬亭山当作知己,他会对知己说些什么呢?
2、指名学生想象说话。
全班交流。
3、敬亭山听到李白的心声,它又会怎么回答呢?
4、再次想象说话,突破难点,升华情感。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五、拓展延伸
1.收集其他借景抒情的古诗;交流。
2.把喜欢的古诗词抄在摘抄本上。
六、板书设计:
ting 独坐敬亭山
亭(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以动衬静)
借景抒情孤云/独去闲。
孤独寂寞
相看/两不厌,(相知相守)
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重点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感受李白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
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李白,他是思乡的游子,是豪迈的侠客,是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你将会看到又一个不同的李白。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
(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
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
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
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你读得很慢,因为——哦,是因为伤感;你读得很轻,因为——哦,很孤独;你怎么读这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