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
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號公,心怀不满的
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士,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
到冲击
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3、学者钱穆指出,其实“宰”和“相”,在春秋时代也仅系封建贵族的家臣,但到秦汉则
化私为公,变成了正式的政府执政官。
这反映了
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B.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
C.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转变
D.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
4、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
‘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5、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中原的秦国,
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干中国。
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
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A.和平崛起
B.武力掠夺
C.制度创新
D. 民主强国
6、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 “……不
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二者的最大差别是
A.对犯罪的惩处力度
B.打击犯罪的效果
C.立法的完整全面性
D.法律
规定的立足点
7、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士,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准南子》等书说
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达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达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8、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湛,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
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9、下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韩愈丁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
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
丁贞元八年始中进士。
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
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也希望得荐举。
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
材料可佐证在唐代
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
B.科举考试考风极为不正
C.科举中重经世策论之才
D.门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
11、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郡守
C.刺史
D.知州
12、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各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
后来,
州刺史发展出远远超过原来规定的权力。
到了东汉时期,刺史行使的民政、财政及军事的权力已相当强大。
刺史权力的发展
A.加强了专制皇权
B.利于解决王国问题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巩固了东
汉的统治
13、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
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致
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钓选拔
14、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蔡官
秋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
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
可见古代中国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人”的监察制度
15、“……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
目不识丁者也知“敬借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
”这一现象出現的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推行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学东渐的影
响
16、《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
福。
仁宗言:‘卿言故善。
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
’”这体现出
A.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C.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17、(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
如宗室为宰
相者,至有十余人。
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
此法之最善者也。
”由此可知当时
A.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
B.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
制
C.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
D.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
势力
18、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一机构是
A.秦朝的太尉
B.唐朝的中书省
C.宋朝的通判
D.清朝的军机处
1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清代六部长官均无权对各省督、抚直接发布命令,则不
得谓是总辖全国之行政长官。
又各部尚书,侍郎均有单独上奏之权,则各部尚书亦并不得谓是统率各该部之惟一长官。
清制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俱满、汉各一人,则一部而长官六人。
此等各无专事……”最符合上述材料主旨的是
A.清代通过“以满制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清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
了新的发展
C.对六部的权限规定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D.清代中央机构的设置相对比较完
善和成熟
20、谏议制度是监察制度的一部分,“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
唐
代的门下省具有谏议和封驳职能……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了。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谏议制度能够从根本上限制皇权至上
B.唐代谏议制度对皇权不起作用
C.明清谏议机构消失是服务于皇权需要
D.明清监察制度对君臣形同虚设
21、明朝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徐阶曾说:“人尝谓辅臣(内阁首辅)拟旨,几于擅国柄,乃不
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
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这反映出明代内阁首辅
A.承担了丞相的职能
B.不享有诀策大权
C.制约了皇权的膨胀
D.成为最高行
政长官
22、《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
康熙时,
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
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
……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
明降谕旨,述交内阁。
”由此可知军机处
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主要为
皇帝提供建议
23、“扩大能参与政治活动的公民的范围,对这些从百忙之中抽空的公民们进行嘉奖,也就
是补发津贴。
这些为容都对难典的民主政治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将公民手里的权利进一步加以扩大,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的积极性。
”这是评述雅典哪一改革者?
A.梭伦
B.克里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西塞罗
24、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
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
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
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
”这表明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25、法国古典学家库朗热的《古代城邦》中写道:“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
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或建立一支戏剧歌队时,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
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三十三年间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不是自己言语和情感的主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审判他是不是合格的公民;他也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因为他必须信仰国家的法定宗教,参与祭祀,他不能相信只有一个神……”由此可知,当时雅典的
A.民主政治尚未形成保护公民权利的机制
B.公民私有财产实际上为城邦所有
C.良性的政党政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D.法律和宗教与社会习俗关系密切
26、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来把雅典国家比喻成一条没有船长的船,“在这样一条船上,当
对风浪的恐惧使水手们保有理智并服从了望者的命令时,他们令人钦佩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但当他们思想不再一致时,其中一些人主张继续航行,另一些人强迫了望人停靠码头,还有一些人撒了网,其他人阻止撒网并命令收帆,结果反而在靠近海岸时和港口里造成了船难。
”波里比阿来所要表达的政治主张是
A.雅典的内在矛盾会演变为暴力争斗
B.雅典人用数量平等取代了比例平等
C.无原则名自由和平等存在诸多弊端
D.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的基本特征
27、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
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纵容犯罪
B.维护贵族利益
C.肯定证据
D.主张重罪轻罚
28、《十二铜表法》中有一条文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这一规定
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B.提高了平民的社会地位
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D.推动了罗马帝国的发展
29、恩格斯曾说:“如果说国家和国家法是由经济关系来决定的,那末不言而喻,民法也应
该说是如此,因为民法的作用在本质上就是要把各个人彼此间在一定情况下所有的正常经济关系确认起来”。
这一观点较好地诠释了罗马
A.公民法的特点
B.成文法形成的主要原因
C.习惯法的价值
D.万民法内容上的侧重点
30、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
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
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绝不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
”这表明了
A.罗马平民对贵族斗争的胜利
B.人们对法律概念的抽象思考
C.西方的法律有了成熟的体系
D.罗马共和制促进了法律完善
31、公元前287年,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罗马颁布《阿
奎利亚法》。
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按照它们被杀前一年中的最高价格予以赔偿,而对其他财物的损害,以它们在最后30天中的最高价格为准。
”
这一规定
A.是罗马法趋于理性的体现
B.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C.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体现了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
32、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相爱,并且
两人有了一个儿子,取名托勒密·恺撒。
当恺撒归国执政之后,克里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
请问,法官会判给克里奥佩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吗
A.会,因为是皇帝的妻儿
B.会,因为此时万民法已经产生
C.会,因为被征服者如果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会引起社会动荡
D.不会,因为此时万民法与公民法界限还未消失
33、柏拉图评论雅典民主制度说:“……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指公民)就会觉得
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
到最后像你所知道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
这表明
A.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面临制度性的危机
B.当时雅典尚无法律来约束公民
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
D.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精神
34、罗马法的监护制度非常完备,早在《十二铜表法》中就有对具有权利能力、但不具备或
者不完全具备行为能力的人要实行扶助和保护的规定,其中包含对未满14岁的男子、未满12岁的女子等末成年人的监护。
该项规定直接凸显出罗马法的
A.社会公正和谐思想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人文主义精神
D.人生而自
由意识
35、“民本”语出《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意谓人民是国家
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
“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其字面意思就是“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
下列关于“民本”与“民主”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两者都具有限制和约束统治者行为的作用
B.两者的区别在于“民”是否是国家的
基础C.两者都利于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社会地位 D.两者都鼓励百姓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奋斗
二、材料阅读,本部分共2小题,其中36题18分,37题12分。
3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天下后,在推行严刑峻法的同时,也制定了相关的礼仪制度,以显示皇帝的至高和独尊,如规定巨下写给皇帝的文书应称“奏”,自称应称“昧死”等,但毕竟不完善,远不能适应大一统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承秦制后,由于礼仪的不健全,臣子在刘邦面前非常随便,甚至“饮(酒) 争功”,于是刘邦接受叔孙通的建议,由儒生们创制朝仪以确定君臣名分等级。
朝仪规定后(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在长乐官接受百宜朝贺,“竞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高祖非常高兴,风口而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武帝时,又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由于儒家强调遵从等级秩序,这无疑为统治者强化礼仪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后各朝皇帝都以儒学为指导,加强礼
仪建设,隋文帝制定五礼130篇、唐太宗时制定《贞观礼》138篇,宋太祖时制定《开宝通礼》200卷礼仪礼规越來越细密。
——摘编自常智敏(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材料二上自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次之;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御、三监对之;从古已然,未尝参错。
至如节度军将,各有本班。
卿监有卿监之班,将军有将军之位。
……岂可裂冠毁冕,反易彝伦,贵者为卑所凌,尊者为贱所逼?
——[唐]颜真卿《争座位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专制国家礼仪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并说明这一发展过程的实
质。
(12分)
(2)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政治的角度分析朝堂礼仪和座次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受到重视的原因。
(6分)
3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果我们接受“民主是个好东西”论,那么与希腊文明同时演进的中国文明就将以其集权性质而成为坏东两。
但这显然是高度贫智的结论。
邓公已经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任何制度的好坏优劣,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发展为标准来作出判断。
按照这个标准来评判,维持了中国五千年高速发展的集权制度肯定是好东西,而由于内部分裂而瓦解,最终在时髦的基督教手中进入中世纪的西方文明肯定是坏东西。
看得出来,那位断定“民主是个好东西”的学者采取了多数中国“精英”的思维方式,轻率而幼雅地决定忘记掉马克思的所有观点,而宁愿以一种感性的视野来分析理论问题。
不过,当他如愿以偿地忘记了已经不太时髦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时,他也就无法看到真正的历史规律乃是: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像考CET4(英语四级考试)一样,在区区几个固定的选项中选择某种合意的政治组织形式,相反,一切政治组织形式都是历史地形成的,首先取决于经济组织形式,而经济组织形式则是由该社会所处的特定生存环境所决定的;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政治组织形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
——整理自《联合早报网》结合史实,论证材料中作者观点的合理性。
(要求提炼作者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答案
1-5:DCADC 6-10:DCCDD 11-15:CCADA 16-20:BDDBC 21-25:BCCBA 26-30:CCADB 31-35:ADACA
36、(1)阶段特征:秦朝时礼仪制度初创,有待完善;汉朝制定了完善的礼仪制度,并以儒学为其理论
依据:汉之后历代王朝的礼仪制度继续发展,逐渐细密。
(9分)
实质:君主专制(皇权)的强化。
(3分)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重视秩序规范的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能突出等级尊卑,以维护皇权威严。
(6分)
37、示例:观点: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评价其优劣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
论证:①古希腊靠海多山的自然条件和小国寡民的社会条件孕育了直接的、原始的民主政治。
②中国地处内陆,大河流域孕育了小农经济,其分散性的特征使其需要强大政权的保护,集权政治应运而生。
③民主政治符合希腊当时的国情,推动了古希腊工商业的繁荣,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文学艺术,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
因此民主政治对古希腊来说是一个“好东西”。
④集权政治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保护和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使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因此集权政治对古代中国来说是一个“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