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2_年广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病例疾病谱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22年广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病例疾病谱变化
钟礼信 何雩霏 江力生 罗伟平 戴奇山 王 轶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0180)
【摘 要】 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2016—2022年住院病例的疾病分布特征,探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疫情对疾病谱的影响,为医院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院医疗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州市某三甲综合
医院2016—2022年间住院病例的病例数据,按照ICD-10国际统计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建立Joinpoint回归模型对不同类别疾
病构成比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 2016—2022年间,前12顺位的疾病种类不变,构成比呈上升趋势的有4种,分别
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眼和附器疾病,构成比呈下降趋势的有3种,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肌肉骨骼
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以及妊娠、分娩和产褥期。

对这7类系统疾病进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居住地(广州市内/市
外)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除眼和附器疾病与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外,其余5种系统疾病在男性和女性中变化趋势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5岁以上人群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消化系统疾病比例呈上升趋势。

45岁以上人群眼和
附器疾病的住院比例逐年上升。

呼吸系统疾病的下降趋势集中出现在0~5岁和65岁以上人群,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
病的下降趋势可在45岁以上人群中被观测到,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的下降趋势则可在45岁以下人群中被观测到。

总体和市
内来源的住院病例的各系统疾病构成比变化趋势均未发现有2019年的连接拐点。

但对于居住地在广州市外的病例,有6种系
统疾病均存在一个2019年的连接拐点,与2016—2019年相比,2020—2022年增长趋势普遍减弱或者略有降低,但均无统计
学意义,2022年市外来源住院病例的多种疾病占比低于2019年。

≤24岁年龄组的病例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住院的比例在2019年以后降低趋势加快,但也无统计学意义,2020—2022年≤24岁人群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住院的比例低于2019年水平。

 结论 2016—2022年期间住院病例疾病谱有较大变化,这种变化趋势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和居住地间效应存在差
异。

2020—2022年的新冠疫情流行主要降低了居住地在广州市外的住院病例多个系统疾病的比例以及24岁及以下患者因妊
娠、分娩和产褥期住院的比例。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病例;疾病谱;Joinpoint 回归分析
DOI:10. 3969 / j. issn. 1000-8535. 2023. 10. 004
Changes in disease spectrum of inpatients in a 3-A-grade general hospital in Guangzhou from 2016 to 2022 ZHONG Lixin,HE Yufei,JIANG Lisheng,LUO Weiping,DAI Qishan,WANG Yi
Guang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Guangzhou 51018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iseas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patients in a 3-A-grade general hospital in Guangzhou from 2016 to 2022,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on the disease spectrum,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hospitals to reasonably allocate medical resources and improve medical level.Methods Inpatient case data of a 3-A-grade general hospital from 2016 to 2022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and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ICD-10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standard.A Joinpoint regress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trend of disease composition ratios in different categories.Results From 2016 to 2022,the type of top 12 diseases remained unchanged.There were 4 diseases showing an upward trend in composition,namely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s,tumors,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and eye and accessory organ diseases.There were 3 diseases showing a downward trend in composition,namely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musculoskeletal system an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as well as pregnancy,childbirth and postpartum period.A subgroup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se 7 types of systemic diseases by gender,age group and place of residence(within/outside Guangzhou).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xcept for eye and accessory organ diseases and pregnancy,childbirth and postpartum period,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rend of changes in the other 5 systemic diseas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all P>0.05).The upward trend of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s,tumors and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could be observed in people over the age of 25.The hospitalization rate of eye 
基金项目:广东省经济学会2023年科研课题(2023-WJMF-82)
通信作者:王轶,E-mail:
and accessory organ diseases among people over 45 years old wa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The downward trend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was concentrated in people aged 0~5 and over 65 years old,while the downward trend of musculoskeletal an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 could be observed in people aged 45 and above.The downward trend of pregnancy,childbirth and postpartum period could be observed in people under 45 years old.The trend of 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 of systemic diseases among inpatient cases from both overall and within Guangzhou had not been found to have a joinpoint in 2019.However,for cases residing outside of Guangzhou,there were six systemic diseases that all had a joinpoint in 2019.Compared with the growth trend from 2016 to 2019,the growth trend from 2020 to 2022 generally weakened or showed a slightly downward trend,but none of them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In 2022,the proportion of multiple diseases in hospitalized cases from outside Guangzhou was lower than that in 2019.The proportion of cases in the age group ≤24 years old who are hospitalized due to pregnancy,childbirth and postpartum period has been decreasing rapidly since 2019,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The proportion of cases hospitalized due to pregnancy,childbirth and postpartum period in the population ≤24 years old from 2020 to 202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level in 2019.Conclusions The disease spectrum of inpatients had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between 2016 and 2022,and these trends of changes were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genders,age groups and places of residence.The prevalence of the COVID-19 from 2020 to 2022 mainly reduced the proportion of inpatients with multiple systemic diseases living outside Guangzhou,and the proportion of inpatients aged 24 and under hospitalized for pregnancy,childbirth and puerperium.
【Key words】 COVID-19;inpatient;disease spectrum;Joinpoint regression analysis
住院病例疾病谱是指住院病例各类疾病的构
成比按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能综合反映医疗机
构的卫生服务水平。

疾病谱具有地域和时间差异
性,研究医疗机构疾病谱对了解当地某一时期人
群疾病的种类构成和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群患病的
致病因子和环境已发生了较大变化,疾病谱必然
也发生了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底新冠
疫情爆发以来,3年的新冠疫情对包括医疗领域在
内的社会各个领域都造成了重大影响。

已有多条
文献报道新冠疫情能对医疗机构住院病例的疾病
谱造成较大变化,但主要集中于研究个别专科的
病种变化[1-6],或者研究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的
疾病构成比和疾病顺位的变化[2-5,7-9]。

目前对2020—2022年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的医院疾病谱变化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疫情流行前后的疾病谱
的整体变化趋势的研究。

本研究通过探究2016—2022年广州市内某三甲综合型医院的疾病谱变化,了解7年间社会医疗需求的连续变化过程,为医院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加强学科建设提供参考,并为研究2020—2022年新冠疫情的流行对医疗机构的住院病例疾病谱影响提供有代表性的样本。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广东省医疗机构病案统计管理系统导出广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2016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期间出院的所有住院病例数据。

纳入标准:同一年内因同一种疾病重复住院病例只选择首次的住院数据。

排除标准:病历数据不完整者。

本研究经过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件号:K-2023-020-01。

1.2 分类方法
在分析疾病构成比资料时,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的编码原则,将疾病按一级诊断目录分为22大类系统疾病,必要时,也可再按二级诊断目录进行细分,以获得更精细的结果。

2016—2019年定义为新冠疫情未发生期(2020年1月21日,广州市确诊首例新冠病例,故2019年末的疫情影响忽略不计),2020—2022年定义为新冠疫情流行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WPS Office对数据进行整理。

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构成比的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

采用Joinpoint 4.9.1.0软件(https:// /joinpoint)拟合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7年间该院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比的变化趋势。

Joinpoint回归模型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识别出
若干连接拐点(Joinpoint)将整体时段划分为不
同时间区间,可对不同时间区间的变化趋势进行
分别拟合,也可对整体时间段的变化趋势进行分
析。

模型可计算两个重要参数:年度变化百分比
(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和年均变化百分
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

APC
反映每个局部时段内的变化趋势,AAPC反映整体
时段内的变化趋势。

根据AAPC和(或)APC的P
值来判断是否存在显著变化趋势。

若P>0.05,表
示趋势平稳;若P≤0.05,此时若APC或AAPC>0,表示该时段内某疾病构成比逐年递增,若APC 或AAPC<0,表示该时段内某疾病构成比逐年递
减。

APC=AAPC,则表示存在线性变化趋势;若APC≠AAPC,则表示存在非线性变化趋势,有连接拐点。

2组间变化趋势是否一致采用组间比较选项(Pairwise Comparison)进行分析判断。

研究假设,2020—2022年新冠疫情能对住院病例某些疾病构成比的变化趋势产生明显不同于2016—2019年的影响,故应能观察到此类疾病构成比2016—2022年的时间变化曲线有一个连接拐点,且该连接拐点为2019年。

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Joinpoint回归分析不纳入2016—2022年间全年病例数最大值小于200例的分组。

2 研究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6—2022年共纳入该院390 786个住院病例,其中男187 866人、女202 920人,男性∶女性=1∶1.08。

居住地在广州市内309 182人,居住在广州市外81 604人。

2016—2022年的病例数依次为55 897、58 535、59 556、60 397、48 318、55 058、53 025。

2.2 2016—2022年前12顺位的系统疾病构成比及疾病顺位变化
见表1,2016—2022年,住院病例的系统疾病构成比排名前3位保持不变,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消化系统疾病,但2020—2022年疫情流行期三者的构成比均高于各自2019年的水平(除2020年的消化系统疾病外)。

2016—2019年的新冠疫情未发生期,疾病第4位为呼吸系统疾病。

2020—2022年新冠疫情流行期间,呼吸系统疾病顺位下降至第6位,疾病构成比从2019年的9.31%减少为2020年的7.41%(χ2=125.579,P<0.001),2021年继续下降为6.86%(2020 vs 2021:χ2=11.743,P=0.001),2022年略回升为7.90%,但仍低于疫情前水平(2019 vs 2022:χ2=70.964,P<0.001)。

其他构成比随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的系统疾病有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和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顺位分别从第5位下降至第7位,从第8位下降至10位。

构成比随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的系统疾病为眼和附器疾病,疾病顺位从第12位上升至第8位。

表1 2016—2022年住院患者系统疾病构成比及顺位
疾病类别
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构成
比/%


构成
比/%


构成
比/%


构成
比/%


构成
比/%


构成
比/%


构成
比/%


循环系统疾病13.15112.99113.87113.95115.86116.11115.861
肿瘤10.30210.75211.59211.73213.00213.10212.012消化系统疾病9.6739.4439.96310.24310.02310.86310.993呼吸系统疾病9.6249.1648.9849.3147.416 6.8667.906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
组织疾病
8.1858.0457.8657.616 6.207 6.217 5.887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8867.9167.8368.5159.0248.5348.325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
健机构接触的因素
7.7877.8377.347 6.7478.2458.2158.634
疾病类别
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构成
比/%


构成
比/%


构成
比/%


构成
比/%


构成
比/%


构成
比/%


构成
比/%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7.5587.528 6.238 5.968 5.068 4.1010 4.0910
损伤、中毒和外因的
某些其他后果
4.429 3.9610 3.8810 3.7510 3.3111 3.4311 3.8911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
疾病
4.4010 4.629 4.619 4.539 4.789 4.778 4.249神经系统疾病 3.2311 3.5211 3.6911 3.5611 2.7812 2.6912 2.9212眼和附器疾病 2.8412 3.0512 3.0412 3.3912 3.8310 4.209 4.328合计89.02-88.79-88.88-89.28-89.51-89.07-89.05-续表
2.3 2016—2022年前12顺位的系统疾病构成比的变化趋势
为探究前12顺位的系统疾病构成比的时间变化趋势特征,本研究建立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前12顺位的系统疾病中,有4种呈上升趋势,按上升幅度大小排列依次为眼和附器疾病(APC=7.97%,P<0.001)、循环系统疾病(APC=4.12%,P=0.002)、肿瘤(APC=3.53%,P=0.020)和消化系统疾病(A P C=2.46%,P=0.003),见图1。

有3种呈下降趋势,按下降幅度大小排列依次为妊娠、分娩和产褥期(APC=-10.82%,P<0.001)、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APC=-5.90%,P=0.002)和呼吸系统疾病(APC=-4.55%,P=0.029)。

其余5种系统疾病变化趋势平稳(均P>0.05)。

2016—2022年期间,所有12种系统疾病的构成比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均未发现明显的连接拐点(Joinpoint=0),提示在总体上,各个系统疾病构成比在2020—2022年疫情流行期并没有出现与疫情未发生期(2016—2019
年)明显不同的变化趋势。

图1 2016—2022年前12顺位的系统疾病构成比变化
注:*表示APC的对应P值≤0.05,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

2.4 2016—2022年7种有显著变化趋势的系统疾病构成比的亚组分析
为了解不同人群中的构成比变化特征是否有差异,我们对结果2.3部分中7种有显著变化趋势的系统疾病构成比分别作了分性别(男/女)、分年龄段(<5岁、5~24岁、25~44岁、45~64岁和≥65岁)和分居住地(广州市内/广州市外)的亚组分析。

不同性别的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4种呈增长趋势的系统疾病构成比中,女性的APC均
略高于男性。

变化趋势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女
性眼和附器疾病构成比增长幅度明显大于男性(P
<0.001),而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和消化系统
疾病的男女性之间的增长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均P>0.05)。

此外,女性呼吸系统疾病的APC降低值大于男性,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的APC降低值小于男性,但不同性别间的下降趋
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2 2016—2022年不同性别的系统疾病构成比变化趋势
系统疾病名称性别AAPC/%APC/%循环系统疾病男 4.10* 4.10*
女 4.14* 4.14*肿瘤男 3.08* 3.08*
女 3.91* 3.91*消化系统疾病男 2.09* 2.09*
女 2.94* 2.94*呼吸系统疾病男-4.27*-4.27*
女-5.02*-5.02*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男-6.39*-6.39*
女-5.64*-5.64*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女-10.82*-10.82*
眼及附器疾病男7.34*7.34*
女8.49*8.49*注:*表示AAPC或APC的P<0.05,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年龄段的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2016—2022年间,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消化系统疾病的构成比在25~44岁、45~64岁、≥65岁人群中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其中,肿瘤和消化系统疾病为单调递增趋势(Joinpoint=0)。

循环系统疾病在25~44岁人群中呈现两阶段变化,2016—2020年间以年均9.84%的幅度增长,2020—2022年变化较为平稳。

循环系统疾病构成比在45~64岁和≥65岁人群为单调递增趋势。

眼和附器疾病的构成比在45~64岁和≥65岁人群也呈单调递增趋势,增长最快的是≥65岁人群,APC=8.87%。

构成比呈下降趋势的3种系统疾病,下降的主要年龄组有显著不同,其中呼吸系统疾病的下降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人群(APC=-11.65%)和65岁以上人群(APC=-5.45%)。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的下降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上人群(45~64岁APC=-6.02%,≥65岁APC=-6.87%)。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的下降则
主要集中在5~24岁和25~44岁人群(AAPC分别为-13.52%和-10.57%),值得注意的是,5~24岁人群的妊娠、分娩和产褥期APC分2016—2019年和2019—2022年两阶段变化,APC分别为-8.42%
和-18.33%,但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χ2检验结果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的5~24岁妊娠、分娩和产褥期住院患者占比均低
于2019年的水平(均P<0.05),提示新冠疫情可能降低了24岁及以下患者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住院的构成比。

为了减少年龄分组过少带来的混杂偏倚,更好地证明只有24岁及以下妊娠、分娩和产褥期住院患者比例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我们对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的住院患者重新进行了年龄分组(分为≤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和≥45岁),结果见表4,除≤24岁人群的妊娠、分娩和产褥期APC分2016—2019年和2019—2022年两阶段变化外,其余各年
龄组变化趋势均未发现连接拐点。

表3 2016—2022年不同年龄组的系统疾病构成比变化趋势
系统疾病名称年龄组AAPC/%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年份APC/%年份APC/%
循环系统疾病25~44岁 5.85*2016—20209.84*2020—2022-1.70
45~64岁 4.52*2016—2022 4.52*
≥65岁 3.66*2016—2022 3.66*
肿瘤5~24岁 1.522016—2022 1.52
25~44岁 4.51*2016—2022 4.51*
45~64岁 2.97*2016—2022 2.97*
≥65岁 4.04*2016—2022 4.04*
消化系统疾病5~24岁 1.422016—2022 1.42
25~44岁 2.33*2016—2022 2.33*
45~64岁 2.82*2016—2022 2.82*
≥65岁 2.43*2016—2022 2.43*
呼吸系统疾病<5岁-11.65*2016—2022-11.65*
5~24岁-3.972016—2022-3.97
25~44岁 2.192016—2022 2.19
45~64岁-3.102016—2022-3.10
≥65岁-5.45*2016—2022-5.45*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25~44岁-2.272016—2022-2.27
45~64岁-6.02*2016—2022-6.02*
≥65岁-6.87*2016—2022-6.87*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5~24岁-13.52*2016—2019-8.422019—2022-18.33
25~44岁-10.57*2016—2022-10.57*
眼和附器疾病45~64岁 6.32*2016—2022 6.32*
≥65岁8.87*2016—20228.87*
注:*表示AAPC或APC的P<0.05,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2016—2022年间的全年病例数最大值未超过200的分组不进行Joinpoint回归分析。

表4 2016—2022年重新分年龄组后的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构成比变化趋势
系统疾病名称年龄组AAPC/%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年份APC/%年份APC/%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24岁-13.52*2016—2019-8.422019—2022-18.33
25~29岁-13.40*2016—2022-13.40*
30~34岁-7.91*2016—2022-7.91*
35~39岁-10.14*2016—2022-10.14*
注:*表示AAPC或APC的P<0.05,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2016—2022年间的全年病例数最大值未超过200的分组不进行Joinpoint回归分析。

不同居住地在广州市内和广州市外的Joinpoint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首先从整体上看,居住地
在广州市内的人群各类系统疾病构成比与总人群
类似,眼和附器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消
化系统疾病呈上升趋势,妊娠、分娩和产褥期、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呈
下降趋势。

除消化系统疾病在2020年有一个连接
拐点外,其余6种系统疾病的变化趋势均未检测
到连接拐点。

而居住地在市外的人群(以下简称
市外人群)中,除了循环系统疾病的构成比年均
增长9.81%外,其余6种系统疾病在2016—2022年
间整体变化趋势平稳(均P>0.05)。

值得引起
关注的是,市外人群的所有7种系统疾病变化趋
势均存在1个连接拐点(Joinpoint=1),即呈两
阶段变化,其中肿瘤的连接拐点为2020年,其余6种均为2019年。

第一阶段(2016—2019年或者2016—2020年)的APC大小在9.11%~19.81%范围内,第二阶段(2019—2022年或者2020—2022
年)的APC大小在-16.35%~0.65%范围内,但所
有APC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对市外人
群的2019年与2022年各类系统疾病占总体的构成比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022年的肿瘤、消化系
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以
及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的构成比均显著低于2019
年水平(分别下降了16%、14%、21%、18%、37%,均P<0.001),市外人群2022年循环系统疾病、眼和附器疾病构成比与2019年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

对市外人群2016—2022
年间在住院病例总体中的构成比变化趋势进行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与系统疾病构成比的变化趋势类似,在2019年存在一个连接拐点,2016—2019年市外人群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APC=12.83%,P=0.055),2019—2022年市外人群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PC=-4.48%,P=0.254)。

χ2检验结果显示,除2020年与2019年市外人群占比无差异外,2021年、2022年的市外来源住院患者占比均低于2019年的水平(均P<0.001)。

以上结果提示新冠疫情流行对居住地在广州市外的病例来广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造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对居住在广州市内的病例住院未造成长期的影响(2019年未出现连接拐点)。

表5 2016—2022年分居住地的系统疾病构成比变化趋势
系统疾病名称居住地AAPC/%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年份APC/%年份APC/%
循环系统疾病市内 3.31*2016—2022 3.31*
市外9.81*2016—201919.812019—20220.65肿瘤市内 3.49*2016—2022 3.49*
市外 2.572016—202010.462020—2022-11.58
系统疾病名称居住地AAPC/%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年份APC/%年份APC/%
消化系统疾病市内 2.61*2016—20200.532020—2022 6.89
市外 3.012016—201911.322019—2022-4.67呼吸系统疾病市内-5.46*2016—2022-5.46*
市外 1.332016—201910.552019—2022-7.12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市内-7.68*2016—2022-7.68*
市外 2.152016—201911.822019—2022-6.69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市内-11.66*2016—2022-11.66*
市外-4.472016—20199.112019—2022-16.35眼和附器疾病市内8.41*2016—20228.41*
市外 5.402016—201914.792019—2022-3.21注:*表示AAPC或APC的P<0.05,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

续表
2.5 2016—2022年7种有显著变化趋势的系统疾病细分病种的变化趋势
为探究7种有显著变化趋势的系统疾病中具体是哪部分病种发生改变,按二级诊断目录对系统疾病进行细分后进行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循环系统疾病的构成比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缺血性心脏病、其他类型的心脏病、脑血管病、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疾病、静脉、淋巴管和淋巴结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以及循环系统其他和未特指的疾患的上升导致的,高血压病是唯一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的循环系统疾病(APC=-10.68%)。

肿瘤的构成比上升则主要来自于良性肿瘤、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肿瘤而不是恶性肿瘤。

消化系统疾病的构成比上升主要来自于口腔、涎腺和颌疾病、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疾病、肝疾病以及胆囊、胆道和胰腺疾患的构成比上升。

眼和附器疾病的构成比上升主要来自于晶状体疾患、脉络膜和视网膜疾患构成比的上升。

呼吸系统疾病中年均下降幅度最大的两个病种是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PC=-20.15%)和其他急性
下呼吸道感染(APC=-24.03%),慢性下呼吸道
疾病也呈下降趋势(APC=-6.72%)。

肌肉骨骼系
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的构成比下降主要来自于关节
病、背部病、软组织疾患以及骨病和软骨病的构
成比下降。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中年均下降幅度
最大的是与胎膜和羊膜腔及可能的分娩问题有关
的孕产妇医疗(APC=-15.63%),其次是产程和
分娩的并发症(APC=-15.15%),主要与妊娠有
关的其他孕产妇疾患也有一定程度下降(APC=-6.93%)。

7大类系统疾病共分为59个小类,去除全年病例数最大值小于200的小类后,共纳入37个
小类,均未发现连接拐点为2019年的病种,结合2.3部分的结果,提示对于总体住院人群,新冠疫情对各类型疾病构成比变化趋势未造成明显的长期影响。

表6 2016—2022年7种系统疾病的二次分类病种构成比的变化趋势
系统疾病名称二次分类病种名称AAPC/%年份APC/%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病-10.68*2016—2022-10.68*
缺血性心脏病 1.94*2016—2022 1.94*
其他类型的心脏病13.28*2016—202213.28*
续表
系统疾病名称二次分类病种名称AAPC/%年份APC/%脑血管病 6.50*2016—2022 6.50*
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疾病11.47*2016—202019.20*
2020—2022-2.52
静脉、淋巴管和淋巴结疾病,不可归类在
3.05*2016—2022 3.05*
他处者
循环系统其他和未特指的疾患16.89*2016—202216.89*肿瘤恶性肿瘤 1.132016—2022 1.13
良性肿瘤 6.41*2016—2022 6.41*
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 4.71*2016—2022 4.71*消化系统疾病口腔、涎腺和颌疾病 1.59*2016—2018 6.20
2018—2022-0.63
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疾病 1.59*2016—2020-1.61
2020—20228.29*
阑尾疾病-1.002016—2022-1.00
疝-0.232016—2022-0.23
非感染性小肠炎和结肠炎0.422016—2020-6.62
2020—202216.13
肠的其他疾病 2.842016—2022 2.84
肝疾病 5.45*2016—2022 5.45*
胆囊、胆道和胰腺疾患 5.08*2016—2022 5.08*
消化系统的其他疾病 3.042016—2022 3.04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0.15*2016—2022-20.15*流行性感冒和肺炎-5.552016—2022-5.55
其他急性下呼吸道感染-24.03*2016—2022-24.03*
上呼吸道的其他疾病 4.212016—2022 4.21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6.72*2016—2022-6.72*
呼吸系统的其他疾病9.552016—20229.55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
关节病-8.97*2016—2018-1.67疾病
2018—2022-12.41*系统性结缔组织疾患 6.92*2016—2022 6.92*
背部病-5.50*2016—2022-5.50*
软组织疾患-5.47*2016—2022-5.47*
骨病和软骨病-8.01*2016—2022-8.01*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流产结局的妊娠-2.032016—2022-2.03
系统疾病名称二次分类病种名称AAPC/%年份APC/%
主要与妊娠有关的其他孕产妇疾患-6.93*2016—2022-6.93*
与胎膜和羊膜腔及可能的分娩问题有关的
孕产妇医疗
-15.63*2016—2022-15.63*
产程和分娩的并发症-15.15*2016—2022-15.15*
其他产科情况,不可归类在他处者-9.092016—2022-9.09眼和附器疾病晶状体疾患8.00*2016—20228.00*
脉络膜和视网膜疾患16.95*2016—202216.95*注:*表示AAPC或APC的P<0.05,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在2016—2022年间的全年病例数最大值未超过200的二次分类疾病未进行Joinpoint回归分析。

续表
3 讨 论
3.1 2016—2022年住院病例疾病谱的变化2016—2022年广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前12位系统疾病的住院患者占当年住院患者总人数的88.79%~89.51%,与陈龙[10]报道的2017—2019年广东省前12位疾病住院病例平均占比89.4%接近。

本研究显示,2016—2022年广州市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病例疾病谱前三位稳定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消化系统疾病,三者合计占比平均值为36.5%,且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说明这些疾病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卫生行政机构应加大相应公共卫生资源的投入,统筹调整卫生政策,提高全民疾病认知。

医院应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重点发展对应的学科,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呼吸系统疾病的顺位从2016—2019年的第4位下降至2020—2022年的第6位,细分病种发现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的下降主要来源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PC=-20.15%)、其他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PC=-2
4.03%)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下降(APC=-6.72%),提示新冠疫情降低了各种急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或住院需求。

眼和附器疾病构成比逐年增大,排名也上升较快,医院应加大眼科的建设力度,以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打造新的优势学科。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的构成比逐年减少可能与妊娠、分娩人群数量减少有关,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广东省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数比2021年减
少了11.1%,鼓励生育工作仍需加大开展力度。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的构成比逐年下降,推
测可能是疫情期间相应的关节病、背部病、骨和
软骨病的手术需求下降,改为服用药物等非住院
手段进行治疗的比例上升有关,具体还需进一步
验证。

3.2 新冠疫情前后住院病例疾病谱的比较
既往多项研究比较2019年与2020年疫情前后的
住院病例疾病谱,发现2020年疫情期间市外来源的
住院患者与疫情前相比有所减少,呼吸系统疾病、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的构成比减少,循环系统疾
病、肿瘤和消化系统疾病构成比升高[2,4-5,7-8]。


研究证明在疫情前4年至疫情发生后3年的更长时
间跨度上,这些构成比总体变化趋势仍然成立。

但是从局部看,在新冠疫情的持续期间,部分系
统疾病构成比似乎可以从开始的降低或升高中得
到一定的恢复。

例如,2019年呼吸系统疾病构成
比9.31%逐步下降至2020年的7.41%和2021年的6.86%后,再回升至2022年的7.90%。

2019年肿瘤构成比11.73%逐步上升至2020年的13.00%和2021
年的13.10%后,再回落至2022年的12.01%,这说
明新冠疫情对这部分疾病的效应在2022年没有得
到持续。

为了更好地识别从疫情发生开始到后续
的3年间年度变化趋势一致且与疫情前整体变化
趋势差别较大的疾病类型和特征人群,我们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筛选出以2019年为连接拐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