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异义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
必修一第二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知”通“智”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
(-)阅读课文,完成1~8题
1.文中的晋侯是_________,秦伯是_________,郑怕是_________。
烛之武是_________的臣子,_________是_________的臣子。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闻其剖断合理,归则大悦。
3.与“行李之往来”的“行李”语言现象不同的是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行为偏僻性乖张,张管世人诽谤。
4.下列加粗的“之”字,意义、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君将哀而生之乎。
5.“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下列各句也是宾语前置句,在句法特点上与它相同的一项是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古之人莫余欺也③大王来何操④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
A.②⑤B.①②④
C.①④D.②③⑤
6.回答并翻译(不抄原句)
①晋秦围郑的原因是什么?
翻译:
②烛之武不愿去退秦师的借口是什么?
翻译:
7.烛之武说服秦伯的话,从论述层次上看,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君之薄也。
|……君之所知也。
|……唯君图之。
B.秦晋围郑,……敢以烦执事。
|……君亦无所害。
|……君之所知也。
|……唯君图之。
C.秦晋围郑,……敢以烦知事。
|……君之薄也。
|……君亦无所害。
|……唯君图之。
D.秦晋围郑,……君亦无所害。
|将焉取之?|……唯君图之。
8.根据课文意思,对晋、秦、郑三国位置关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晋在西,秦在东,郑在晋、秦之间。
B.秦在西,晋在东,郑在秦、晋之间。
C.秦在西,晋在东,郑在秦、郑之间。
D.郑在西,秦在东,晋在郑、秦之间。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9~15题
四年春,齐侯①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②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③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④,寡人是征;昭王⑤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了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与诸侯盟。
《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齐侯:指齐桓公。
齐属侯爵,故称齐侯。
②楚子:指楚成王。
楚属子爵,故称楚子。
③包茅:裹成捆的菁茅。
茅,菁茅,楚国的特产,用它滤酒。
④缩酒:渗酒,滤酒。
⑤昭王:周昭王,成王之孙。
9.对下列四句中加粗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赐我先君履履:指足迹所到的地方
B.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徼:求
C.辱收寡君辱:侮辱
D.君若以德绥诸侯绥:安抚
10.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征”不同,两个“众”相同。
B.两个“征”不同,两个“众”也不同。
C.两个“征”相同,两个“众”不同。
D.两个“征”相同,两个“众”相同。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虞君之涉吾地不不虞:不欺骗
B.以夹辅周室夹辅:辅佐
C.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五侯九伯:泛指所有诸侯
D.岂不谷是为不谷:不善,诸侯自称的谦词12.“尔贡包茅不入”中的“尔”指代的是[]
A.齐桓公B.楚成王
C.屈完D.昭王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13.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A.昭王不答复,您还是到水边去问问他吧!
B.昭王不答复,你还是到水边问一问吧!
C.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一问吧!
D.昭王没有回国,您还是到水边问他吧!
14.①王祭不共②先君之好是继[]
A.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
②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B.①大王不能共同祭祀。
②先君的友好关系这样继承下来。
C.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应不上。
②先君的友好关系这样继承下来。
D.①周王祭祀(需用的包茅)供应不上。
②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齐伐楚的借口有关的一组是
①蔡溃,遂伐楚。
②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③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⑤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⑥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A.①②⑥B.①④⑤
C.②⑤⑥D.②③④
参考答案
1.晋文公,秦穆公,郑文公,郑文公,子犯,晋文公
2.D(A.共—供B.画—划C.说—悦)
3.D(行李:使者。
可怜:可爱。
更衣:去厕所。
交通:互相连通。
古今词义不同)
4.A.(助词,其他三项为代词)
5.C.(以“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6.①因为郑国以前对晋文公没有礼节,并且心向楚国。
②我年轻力壮的时候,还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无能为力了啊!
7.C8.C
9.C.(辱、屈辱、屈尊,敬词)
10.B.(征:征战、追问;众:众人、将士,众多)
11.A.(不虞:没料到)
12.B13.C14.D15.D
习题精选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6题。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 夜缒而出zhuì
B. 共其乏困gòng
C. 秦伯说yuè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páng
1.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马之千里者
B. 是寡人之过也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何陋之有
4.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5. 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7-11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子姑待之。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6.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 亟请于武公亟:多次
B.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都:大概
C. 蔓难图也图:对付
D. 国不堪贰贰:从属二主
7.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8.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
C.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10.填空:
多行不义,
11.翻译下面三句话。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厚将得众
③公伐诸鄢
三、用原文回答问题:
12.晋秦两国围郑的原因是
13.郑伯请烛之武出使秦,开始时烛之武并没有接受,烛之武推辞的原因是
14.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1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答案:
1.B
2.B
3.C
4.D
5.C
6.①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味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②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7.B 8.A 9.D 10.必自毙11.①蔓延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②势力一大,将会得到民心。
③庄公到鄢攻打他。
1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3.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14.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5.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一、基础知识检测
1.选出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与“既东封郑”中“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大王必欲急臣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瑜等率较锐断其后
D.诸人技议,甚失孤望
3.下列带“之”的各句均选自本课文,若按用法把“之”分类,哪一项正确()
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⑥⑦/③⑤/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二、课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缒而出,见秦伯……杨孙戊之,乃还。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挂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蜀贾三人卖药于市。
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
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唯买者之欲,而随以良不良应之。
一人不取良,唯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中文键盘。
于是争趋之。
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而大富。
其兼取者稍缓,再期亦富。
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请益之则益之益:
②于是争趋之趋:
③再期亦富期:
2.对“其门之限月一易”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他家规定一月做一次买卖。
B.他的门限期一个月换一次。
C.他的门槛一个月就得更换一次。
D.他的门前的界限一个月改一次。
3.对“旦食而昏不足”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早饭晚饭都吃不饱。
B.吃了早饭没晚饭。
C.每天吃早饭时就精神不济。
D.天天吃饭都吃不饱。
【学科渗透训练】
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然进化的必然产物和高级阶段,随着人类社会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崭新的物质形态而出现,新的自然界历史就开始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从此开始成为生物圈进化的主导因素;自然界的进化从此开始随着社会发展而进行,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通过社会生产被改造成适应人类需要的产品而在原有的自然性之外加上了“人化”的社会属性。
总之,通过人类的社会生产,自然界脱离了原来的纯自然物理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状态,而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被纳入了“社会——自然”系统之中,成为社会生态系统了;原来的自然史和自然生态史演变成为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了。
根据上文所表述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中“生物圈”这个概念有以下四种阐释,选出最准确的一项。
A.指生物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统——即生物所生存的范围。
B.指自然系统——即“人类社会”。
C.指社会的生态系统——即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
D.纯自然物理系统——即有物质的人类社会。
2“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加上“‘人化’的社会属性”,下列哪项属于这个范畴。
A.植物体分为根、茎、叶三部分。
B.生物进行变异的过程。
C.对动、植物优良品种的培育。
D.水循环带来的巨大能量。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A 2.B 3.B
二、1.B 2.A 3.D
【创新能力训练】
1.①益:增加②趋:去③期:满一年
2.C
3.B
【学科渗透训练】
1.C(ABD只是强调了一个方面)
2.C(A没有“人化属性”,D项只是自然运行,没有社会属性)
清单一常见古今异义词一览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卑鄙——【今义】品性低劣。
【古义】卑,出身卑微;鄙,鄙陋.常用作谦词。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过——【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义】不超过。
3.是故弟于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不必——【今义】事理或情理上不需要。
【古义】不一定.
4.是女子不好。
(《西门豹治邺》)
不好——【今义】坏。
【古义】不美丽。
好,容貌美。
5.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
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第一天。
【古义】刚刚一开始.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从而——【今义】表顺接的连词。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7.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雀东南飞》)
处分——【今义】对犯罪的或犯错误的人给以处罚。
【古义】处置、处理。
8.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伶官传序》)
从事——【今义】①做某种事情。
②(按规定)处理。
【古义】可以泛指一般属官。
9.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毛遂自荐》)
地方——【今义】①指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
②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
③区域。
④部分。
【古义】地,土地;方,方圆。
10.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流——【今义】①有业绩、有才华的。
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③指与男女间的放荡行为有关的。
【古义】①杰出的人物或功业;英俊、杰出。
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非常——【今义】表程度很深的副词;【古义】意外事故.
1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
感激——【今义】因得到帮助而对人产生好感。
【古义】受感动而激奋。
13.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
更衣——【今义】换衣服。
【古义】上厕所,讳饰的说法。
1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故事——【今义】前后连贯、有吸引力,可用来讲述的事情。
【古义】先例、旧事。
1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起义》)
豪杰——【今义】才能杰出的人。
【古义】①有声望有地位的人。
16.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
横行——【今义】行动蛮横,依仗暴力胡作非为。
【古义】纵横驰骋。
17.①因具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交通——【今义】①往来通达。
②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古义】①勾结,②交互相通。
18.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面出。
((冯婉贞))
结束——【今义】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
【古义】整理好装束。
19.鞠躬尽瘁,死向后已。
(《后出师表》)
鞠躬——【今义】弯身行礼。
【古义】恭敬谨慎地
20.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
具体——【今义】不抽象,不笼统。
【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2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区域。
2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
会计——【今义】管理帐目收支等财务工作的人。
【古义】会,聚会;计,商议。
23.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五人墓碑记》)
慷慨——【今义】①大方,不吝啬。
②充满正气,意气激昂。
【古义】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24.①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东南飞》)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优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
可怜——【今义】①值得怜悯。
②不值一提。
【古义】①可爱。
②值得同情。
2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开张——【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古义】不闭塞,广泛。
26.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琵琶行》)
老大——【今义】同辈或同伙中排行第一或地位最高的人。
【古义】年龄大。
27.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
(《柳敬亭传》)
南面——【今义】南方,表方位。
【古义】南,向南;面,面对,朝向。
28.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烈士——【今义】为正义、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人。
【古义】指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
29.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指宫妃)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
美人——【今义】美貌女子。
【古义】指美貌女子,也可特指歌伎、宫妃。
30.相如前进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进——【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古义】前,走上前;进,献上。
3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伯叔、子侄及母、妻家中的人。
32.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六国论》)
其实——【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古义】①它的果实。
②那实际情况。
33.秋天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天——【今义】秋季。
【古义】秋,秋天;天,天空。
3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妻子——【今义】配偶(女方)。
【古义】妻和子女。
35.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肉食——【今义】肉类食物。
【古义】食肉。
“肉食者”,指生活优裕的大官。
36.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
山东——【今义】山东省。
【古义】指战国时秦国殽山函谷关以东的楚、赵等六国。
37.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之战》)
束手——【今义】无办法,与“无策”连用。
【古义】投降。
38.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睢不辱使命》)
虽然——【今义】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
【古义】虽然如此,尽管这样。
虽,虽然;然,如此,这样。
39.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无论——【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40.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牺牲——【今义】为正义而死。
【古义】作为祭品的牲畜。
41.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茼列传》)
宣言——【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的文告。
【古义】公开扬言。
42.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
学者——【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古义】求学的人。
43.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往——【今义】过去。
【古义】从这里起到那里。
44.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赤壁之战))
殷勤——【今义】热情而周到。
【古义】关切、问候。
4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因为——【今义】表原因的连词。
【古义】于是写作了。
46.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有意——【今义】有心思;故意。
【古义】有某种想法、打算。
47.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约束——【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古义】盟约。
48.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荷纂丈人》)
丈人——【今义】指岳父。
【古义】老人、长辈。
49.丈夫处世兮立功名。
(《群英会蒋干中计》)
丈夫——【今义】妻之配偶。
【古义】男子。
50.璧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古义】指给人看。
51.可谓智力孤危。
(《六国论》)
智力——【今义】指人的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古义】智慧和力量。
5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中间——【今义】当中。
【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
5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义】中原地区。
如,
5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
祖父——【今义】父之父。
【古义】祖和父,祖辈和父辈。
5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
【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
56.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
57.①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②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琵琶行》)
往往——【今义】常常;【古义】①处处。
②时常,常常。
5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鱼肉——【今义】鱼的肉;【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
59.①天子春秋鼎盛。
(《治安策》)
②蝼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春秋——【今义】①夏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
②一年。
60.先生可留意矣(《中山狼传》)
留意——【今义】当心,注意;【古义】考虑。
a
61.①先生举手击狼(《中山狼传》)
②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
举手——【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古义】①动手。
②告别时的动作。
6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口舌——【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古义】口和舌,指说话。
63.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论贵粟疏》)
不避——【今义】不躲开;【古义】不次于。
64.宁可致意耶?(《柳毅传》)
致意——【今义】表示问候;【古义】把自己的心意表达于人。
65.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屈原列传》)
②重念蒙君实现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答司马谏议书》)
反复——【今义】重复;【古义】①扭转形势。
②书信往返。
6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屈原列传》)
从容——【今义】不慌不忙;【古义】文采华丽,纵横华丽的言辞。
67.倒也便宜。
(《林黛玉进贾府》)
便宜——【今义】物品价格低;【古义】方便。
68.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
无赖——【今义】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古义】活泼好玩。
69.吾祖死了早,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
于是——【今义】承接连词;【古义】在此。
70.吾状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五人墓碑记》)
行为——【今义】举动;【古义】行,品行;为,做。
7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
以为——【今义】认为【古义】以,把;为,当做
72.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作文——【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古义】写文章。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