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三课时大气水平运动风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调查当地的风能资源,撰写调查报告,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与风相关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绘制一张当地的风向玫瑰图,标注出不同季节的风向、风速等信息,以加深对大气水平运动风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图文并茂,注明数据来源,对风向、风速的变化进行分析。
1.学生对大气运动、地球自转等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气象图表、数据的分析能力。
2.学生在探究风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时,可能存在的思维障碍和误区,如将风向与地球自转方向混淆等。
3.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动机,以及他们对现实问题关注的程度。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三课时大气水平运动风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原因,掌握风的基本概念,如风压、风速、风向等。
2.使学生了解大气运动与地球自转、纬度、地形等因素的关系,能够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风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气象图表、数据分析大气水平运动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气象图表分析等知识点。
2.强调大气水平运动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风能利用等。
4.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风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沙尘暴等,分析其形成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5.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堂上分享讨论:
a)风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具有什么作用?
b)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水平运动风在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方面有何启示?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查阅相关资料,确保数据准确、分析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探讨一个与大气水平运动风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我国冬季风从北方来,夏季风从南方来?”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并做好汇报准备。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判断风向、风速、气压差等,让学生当堂完成。
4.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气象观测、调查当地风能资源等,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学习大气水平运动风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3.教学评价:
a)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b)设计开放性题目,如让学生调查当地的风能资源,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c)注重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4.教学资源:
a)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2.请学生调查了解我国某地风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撰写一篇调查报告,内容包括:
a)该地风能资源的分布特点;
b)风能发电项目的建设、运行情况;
c)风能利用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d)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以下问题:
a)某地一天内风向、风速的变化规律,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b)某次天气过程中,大气水平运动风的作用,如冷锋、暖锋过境时的风向、风速变化。
c)运用GIS技术,让学生亲自动手分析气象数据,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教学策略:
a)注重知识整合,将大气水平运动风的知识与地球自转、纬度、地形等地理知识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b)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c)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引入现实生活中的风灾、风能利用等案例。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与风相关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风压、风速、风向等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气象数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动风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风压、风速、风向等气象图表的分析方法;大气运动与地球自转、纬度、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b)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b)结合学校气象观测站、实验室等设施,开展实地观测、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c)整合社会资源,如邀请气象专家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局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反馈:
a)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b)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相长。
2.调查报告要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语言简练。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分析、思考过程,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原因,如地球自转、纬度差异、地形等。
2.介绍风的基本概念,如风压、风速、风向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分析大气水平运动风与地球自转、纬度、地形等因素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风的变化规律。
4.演示气象图表分析方法,如气压差与风向的关系、等压线与风速的关系等,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c)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风现象,如风筝、帆船、风车等,引起学生对风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大气水平运动风。
2.提问:“为什么会有风?风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内容,即大气受热过程和垂直运动,为学习大气水平运动风做好知识铺垫。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将围绕以上目标展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地理学科,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然而,对于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学情: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生动的案例、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巩固基本概念,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克服思维障碍。
3.结合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GIS技能,降低技术门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