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的险》教学设计之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山的险》教学设计之二
第一篇:《华山的险》教学设计之二
《华山的险》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当之无愧”、“敛气屏息”、“峻拔”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华山的险,体验作者表情达意的妙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华山的险。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有关华山的图片、影像或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资料,激趣引入
1“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一座名山吗?(本诗作者是北宋的寇准,诗名为《咏华山》。


2“五岳归来不看山”,华山便是这五岳之一,它以“险”而名闻天下。

请大家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华山的资料。

3听完同学们的介绍,你对华山有什么初步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勾画出新的生字词语,能借助学习工具和生活积累,初步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收获,再在全班交流。

3采取在小组内轮流读、全班抽读等方式检测朗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相机指导学生正音。

4学生再自由、小声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全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读一读课文旁边批注的话,试着在旁边的空白处写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试着结合批注和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不明白的问题和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3全班交流,梳理出共同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解决。

4读第二段,抓住关键词,体会华山山崖的“险”,有条件的可欣赏华山的风景,帮助学生理解“峭壁林立”、“横空出世”等词语。

5学习第三段。

(1)小声、自由地读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2)从哪几个地方可以感受到华山“险”得有味?(“苍龙岭”、“老君犁沟”、游人爬山之险)
(3)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部分读,看看它“险”在哪里。

(4)结合这一段的批注说说自己感受到的“险”,学习作者抓住关键词表情达意的方法。

(5)采取抽读、合作读、师生赛读等朗读形式,把自己感受到的“险”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6齐读最后一段。

播放有关华山的录像资料或欣赏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什么感受。

7结合批注,诵读诗句,感受登上山后的惬意。

并提供“无限风光在险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自古华山一条路”等诗句让学生欣赏。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和作者同游华山,领略到了华山的“险”,希望大家以后能有机会再去领略峨眉的秀、泰山的雄、嵩山的峻……
第二篇:李玉华教学设计
14、《学会合作》教学设计
青州市何官镇何官小学
李玉华
本课是六年级(下)第四主题单元“探索与发现”中的第三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演讲稿,在认真研读课标和教参后,形成以下一些粗浅的课前思考:
一、教学的切入口,可让学生抓住第六自然段展开教学。

1、抓住关联词“不仅……而且……”读懂这句话的含义。

2、“不仅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情”在第一个事例中是乐师共同把乐曲演奏好,各人利用自己的乐器为乐曲的完美呈现尽自己的力。

同样的结论在第二个事例中也照样适用。

全部安全的逃离房子是他们的“统一目标”;按照安排的位置顺势而出便是“分内之事”。

因此一定要讲透第一个事例,让学生思考:“团体目标”的“高度统一”和“协作精神”分别形容“合作”的什么?(合作的“完美”与“和谐”)为学生理解作者所举第二个事例的巧妙打好基础。

3、“要心中想着别人,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在第二个事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五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这里还有一个故事,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这句不只引起下文还富含着另一层内涵:“还”字“也”字清晰地告诉我们第二个事例的功效是双重的。

它既是对第一个事例所得结论的有效补充,同时也能自然地生发出第二个事例的结论。

并非仅仅是对第四、五自然段的回顾和总结——“不仅”部分是对第一事例的回照,“而且”部分是对第二事例的回照,而是对第二事例两层内涵的完全概括。

第二个实验说的是一位外国的教育家邀请中国的几个小学生做实验,来证明他们是否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是否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我设想在课堂上同样也做这个实验。

因为我觉得我们教师的目的应该都是一样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果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那么,又为何不使我们的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二、在学习课文中的例子后,可让学生们谈谈同学之间合作的事
例。

三、课后拓展,可先由学生介绍一些关于合作的故事、名言,然后回顾《陶校长的演讲》一文,引入课后第四题,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合作的作用,互助互练,营造氛围,学生展示。

演讲结束后,可让学生在欣赏名言中结束本课。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2
2、与他人合作制定本单元复习计划。

五、补充资料:
1、伟人之间的合作: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

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

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

《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1848年大革命失败后,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彻斯特营业所,从事商务活动。

这使恩格斯十分懊恼,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称作是“该死的生意经”。

并且不止一次地下决心:永远摆脱这些事,去干他喜爱的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

然而,当恩格斯想到:被迫流亡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一家经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饥,过着贫困的生活时,他就抛开弃商念头,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并取得了成功。

这样做,为的是能在物质上帮助马克思,从而使朋友,也使共产主义运动最优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使《资本论》早日写成并得以出版。

于是,每个月,有时甚至是每个星期,都有一张张一英镑、二英镑、五英镑或十英镑的汇票从曼彻斯特寄往伦敦。

1864年,恩格斯成为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的合伙人,开始对马克思大力援助。

几年后,他把公司合伙股权卖出以后,每年赠给马克思350英镑。

这些钱加起来,大大超过恩格斯的家庭开支。

从马克思来说,也正是为了对刚刚兴起的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有效
的指导,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的根本缺陷,才接受了恩格斯这种帮助。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金钱或是学问,都是不分彼此的。

虽然他们分开了20年,但他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并没有终止。

他们每天要通信,谈论政治和科学问题。

在一段时间,马克思把阅读恩格斯的来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

他常常拿着信自言自语,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谈似的。

“嗯,不对,反正情况不是这样……” “在这一点上你对了!”
马克思说着说着竟高兴得流出了眼泪。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那样地相互尊重,在他们看来,任何人对他们的思想和著作的批评都不及他们彼此交换意见那样意义重大。

于是,一有机会,恩格斯便摆脱商务,跑回伦敦。

他俩天天见面,不是在这个家里,就是在那个家里。

讨论问题时,他们在屋子里,各自沿着一条对角走来走去,一连谈上几个钟头。

有时两人一前一后,半晌不吭一声地踱步,直到取得一致的意见为止。

于是,两人就放声大笑起来。

1867年8月16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天凌晨两点,马克思向他的战友报告说,《资本论》第一卷所有印张(一共49个印张)的校对工作,都已结束。

他兴奋极了,写信对恩格斯说:
“这一卷能够完成,只是得力于你!没有你为我而作的牺牲,这样三大卷的大部头著作,是我不能完成的,我拥抱你,感激之至!”
《资本论》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国汉堡出版,这是整个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伟大意义的大事,也是两位巨人友谊的结晶。

这种理解的友谊是那样深厚,甚至一直延续到马克思逝世之后。

马克思在病重期间,曾告诉女儿爱琳娜说,希望恩格斯能为他尚未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做出点什么”来。

当然,即使马克思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恩格斯也会去做的。

从1883年马克思逝世时起,整整十年,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尽力从事《资本论》后两卷手稿的整理、出版,补充了许多材料,重新撰写了一些篇章,使《资本论》得以在1885年和1894年问世。

2、动物世界中的合作
文章中关于合作的两点也是我们所应该要具有的。

同样动物世界中也有一个骆驼刺和蚂蚁的故事。

在沙漠地区,长着一种叫骆驼刺的树,它的身上长满刺,因此没有什么动物敢吃它,而骆驼却最喜欢吃了。

一天,一群蚂蚁来到这里,它们在骆驼刺身上找到了它们吃的食物。

所以,蚂蚁便在它身上栖息了。

过了几天,骆驼也来寻食吃,骆驼刚咬了一口,蚂蚁们便发觉了,它们不约而同的爬到了骆驼身上,把它狠狠的咬了几口,骆驼被吓的再也不敢来了。

骆驼刺边上什么杂草也没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噢,原来只要杂草一冒出来,就被蚂蚁们咬断了。

从此以后,它们还是相互合作,成为了动物世界中的好伙伴。

第三篇:咏华山原创教学设计))
咏华山(第二课时)太仓市金浪小学:田鸣鸣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

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出示词语
3、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板书:寇准)
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

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

读得真好,奖
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

(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学习山腰
指导读好这句话。

(2)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

其实这些也就寇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

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自由练习读;b、指名读;c、齐读。

(3)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

(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4)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

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

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

(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

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寇准说些什么?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配乐朗读全文)
(五)、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


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六)、学习生字
1、出示:齐

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指导书写。

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评价
第四篇:画风教学设计杨柳华
一、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中一篇课文,讲的是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画画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风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画风?”赵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第一个办法,后来,三人相互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

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单元,目的是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总目标为: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会正确书写“艺、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初步培养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感悟三个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三、设计理念:
四、预设流程:
(一)、启发谈话并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猜谜导入“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

”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出谜底是:风。

2、风看不见,摸不着,今天咱们一起学15课《画风》一起读,指导读准字音:画风
3、风,看不见,摸不着,小朋友是怎么画出来呢?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下面请大家轻声自由地把课文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画一画或者问问身边的同学,也可以看看课文中的注音,自己再多读几遍。

4、交流讨论:你遇到什么字不会念?你是怎么解决的?
会读了,你用什么方法学会的?(查字典,问同学,联系上下文猜出来的)不会读(什么字?在哪一句中?请小朋友来帮助你吧)
5、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吗?(三个小朋友画风的事)板书三个朋友的名字
(二)、认读名字,学习生字,认记生字。

1、咱们今天请来这三个可爱的新朋友,想认识吗?来认识一下吧!(出示课件孩子的姓名)、谁来跟他们有礼貌地打打招呼?(新游戏:“打招呼”)
2、认识这些生字吗?你是怎么记住的呢?请几个同学说说识字的方法,再出示课件:没注音的孩子的名字,男女生分开再读。

3、老师还把他们的名字拆下来,咱们来开火车读。

出示字卡(读完后,谁还能给他们组组词——给“涛”“艺” 组词)
4.这些生字都是人物的姓名,每个小朋友如果在生活中都能留意身边的姓名,你们还能认识更多的字呢!师:同学们,你们真棒!在
生活中认识了那么多我们在课堂上没有学过的生字。

老师相信,在生活中,只要你仔细、认真地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及时地去积累,一定能记住更多的字,成为咱们班中的“识字大王”!
5、老师这里还有一些词语, 想请教同学们(请小朋友们一起读一读)
6、现在这些生字宝宝回到课文中去了,老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中把课文读一读,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其他小朋友要认真倾听。

(三)、再读课文,感悟交流
1、三位小朋友具体是怎么画风的?都画了些什么呢?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词句,用“ ”划出来。

2、交流:他们分别画了什么?
3、你能看板书说说他们画了什么吗?(师随机出示画面,让生欣赏)(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
(1)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2)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3)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4)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4、他们的画美吗?你喜欢这三位小朋友吗?
5、让我们就来当回小小配音员吧!(常规游戏:“小小配音员”)
6、自己准备,指名分角色赛读。

(四)、指导写字
1、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

“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

“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2、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

3、结构。

“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

“忽、丝”二字上长下短。

“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

“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4、生练写生字。

比一比,向学习伙伴展示,看谁写得好!(放松情绪,为下个环节做准备!)(以上环节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自主、合作的认字方法。


(五)、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六、个性作业,自主选择。

老师给大家设计了这样几项作业,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诗人: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附板书设计:
15.画风赵小艺旗子飘、风车转
宋涛雨丝斜陈丹小树弯爱动脑筋
第五篇:马勒华-《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

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引起强烈的共鸣。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刚刚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形成等,理解诗歌的形式、内涵有一定难度;他们思维活跃,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感受诗歌的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诗歌的美,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理解诗歌的三美。

教学难点:诗歌的绘画美;独具特色的意象。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剑桥大学的优美图片,配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漫步康桥”中初步感知康桥风景如画的景色。

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剑桥大学”的景色。

二、背景介绍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1 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屏幕上展示这段文字,请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可继续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性)
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我所知道的康桥》(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朗读诗歌
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简单评价。

2.欣赏朗诵录音,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谈谈读了本诗你最初的感觉?
(2)、诗人在离别时,写下了康桥的哪些风光?
四、诗歌赏析(这一步是教学重点,合作探究)(一)、集体朗诵第2至第6节,并思考:(1)、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