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猴王》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话题作文】
【篇一】《美猴王》教案《美猴王》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
14 美猴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模仿、表演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成功塑造一个集“猴”、“神”、“人”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的: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能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难点: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教学设想
1、教法设计
①设置情境、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模式
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
⑴、课前准备
①阅读《西游记》,搜寻与课文相关资料;通过预习扫清字词障碍,了解《美猴王》的故事梗概,准备复述。

②让学生分组用二百字左右描写本班的一位同学,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和外貌来描写,突出这位同学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在课前对其他组保持神秘感,交上来让其他组同学猜一猜,看谁写得最传神。

⑵结合上课内容,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备讲故事、速背、模仿配音、表情朗读。

3、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正确读出以下词语:
镌迸裂麋鹿瞑目石碣天造地设滔滔不绝力疲神竭喜不自胜
2、文学常识简介
(1)小组派代表介绍作者吴承恩及《西游记》,各组相互补充。

(2)教师小结与拓展: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美猴王》这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1回至第7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及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8回至第12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13回到第99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玄奘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化险为夷,平安到达西天;第四,第100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修成正果。

二、激情导入:
请一生演唱《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小声跟着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在音乐的余声中给学生介绍《西游记》的背景材料
导语设计:
大家听着这优美动人的旋律,在了解了《西游记》的背景材料后,我相信“猴哥”手舞金箍棒,大闹天宫、除魔降妖的身影一定又在你们的脑海中腾挪跳跃。

那么,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游记》的第一回——《美猴王》。

(板书:《美猴王》)
三、整体感悟:
1、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概述课文。

看谁说得简洁,说得生动。

学生讲完后教师适当点评
2、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再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每段内容。

石猴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发现洞天、被拥为王
3、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怎样按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划分层次。

开端(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自然段)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高潮、结局(第 4 自然段),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教师稍加点拨,鼓励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有理。

四、说故事
1、小组合作探究用自己的话讲述“石猴出世”的故事
2、讲故事比赛(可适当加入动作、表情、语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大家的精彩表演,大家应该对猴王的出世已经有了深入了解了,
请大家找出与石猴出生有关的词语,再想一想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出生时有什么特别之处?“东胜
神州”、“仙石”、“仙胎”、“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等词语,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是天地生成。

二、分析人物形象:
1、“山间生活”:速背。

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记住这一段内容,然后分组派代表进行速背比赛,看那
一组背得好、背得快
提问: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些动作描写都表现了美猴王作为“猴”这种动物的特点。

2、“自荐探泉”:模仿配音。

教师和学生一起模仿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石猴自荐探泉这一情节中
李扬给孙悟空的配音,看谁是这节课的模仿秀
教师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跳”的动作和“我进去!我进去!”的语言中,讨论总结石猴“人”的特点:胆
大超群,不同一般。

3、“发现洞天、被拥为王”用第四种方式:模仿配音,表情朗读。

要求把群猴的顽劣、石猴的自信,
勇于当王的果敢表现出来。

师:请大家和我一起找出描写石猴的动作和语言的词语,然后分析总结出这一部分石猴的特点。

师生互动分析如下:
在发现水帘洞时,作者通过对石猴“瞑”“蹲”“纵”“跳”四个动作的描写以及跳出水外后“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4、组内小结人物形象,探明主旨
石猴: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三、问题探究: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师问: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请大家从身世、言行、性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明确。

身世美——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有灵通之意
行为美——瞑目蹲身,将身一跃.入瀑布泉中.
性格美——胆大心细、聪明过人、见识超群。

四、拓展迁移:
1、让学生用二百字左右描写本班一位同学,抓住动作、语言等表达方式来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让学生不署名,交上来让教师和其他同学猜一猜,看谁写得最传神。

让学生分组派代表出示自己的作品,读一读,再让其他同学猜一猜。

2、教师在适当点评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想通过语言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就必须注意语言的得体。

语言的得体,就是说话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和场合。

示例:以前,我的两位学生这样写道:
①课堂上,一位学生跳起来对老师说:“你连这个答案都不知道?你真笨!”
②住在农村的八十岁的老外婆一见到我就说:“Oh, my god! 宝贝,好久没和你比跳绳了!Let’s go!”
以上两个例子就是没有注意在运用语言描写时,不仅要考虑说话的场合,还要考虑说话者的身份。

如果大家学会了正确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的方法,你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构造你们心目中的“猴王”!
五、拓展与作业布置
1、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睿智”、“读诗使人灵秀”。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火焰山》、《流沙河》、《高老庄》等等。

李海燕
【篇二】《美猴王》教案《美猴王》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美猴王》公开课教案
十四中语文组曾翔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认识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形象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2、继续巩固小说知识,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艺术形象;
3、学习本文语言通俗、生动、简洁的特点;
4、了解、巩固小说情节层次的划分;
5、了解、巩固小说中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从而正确把握本文中心。

教学方法结合上课内容,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备讲故事、速背、模仿配音、表情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与本课有关的一段剧情。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他的《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什么是神话小说?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

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
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

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经
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是对传统题材加以改造,注人
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进行再创作而成的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神话小说。

《西游记》共一百回,主要写的是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全书可分为
三个部分;(第1~?回)是第一部分,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它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伏在五行山下;(第8~12回)写唐僧取经的缘起,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身,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第13一100回)是第三部分,这部分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
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

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下面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

二、初读
1.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课文的生字新词注音释义,扫除文字障碍。

迸裂(bèng)麋鹿(mí)瞑目(míng)石碣(jié)镌刻(juān)
2、积累词语
天造地设:滔滔不绝:
力疲神竭:喜不自胜:
3、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他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伏在五行山下;
第二部分(第8—12回),写唐僧取经的缘起,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
第三部分(第13回—100回),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
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

这里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

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4、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向同桌或前后同学讲讲石猴来到世上、成为美猴王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

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开端(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自然段)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发现了瀑布。

高潮、结局(第4自然段),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一层(从“好猴”到“也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结尾),写石猴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归纳:情节的发展顺序是:石猴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发现洞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有
头有尾,把“美猴王”的来历写得清清楚楚。

2、课文为什么详写美猴成王,略写石猴出世?
提示:课文详写美猴成王,略写石猴出世。

因为他之所以为王,被称为美猴王,是凭他高度的智慧,
惊人的胆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发现水帘洞,才赢得众猴的信任和拥戴的。

这一点最能表现主题,突
出美猴王的性格,并能为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取得圆满结局打下基础,所以详写。

而石猴从石中出世,
只能说明他先天出众,来历不凡,不必多费笔墨。

3、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环境又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作者为什么要塑
造一只石猴赤条条的在花果山水帘洞这美丽如画的背景上活动呢?请大家思考。

提示:(1)表达人们对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2)表达人们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小说就是如此曲折的反映社会的。

)
三、巩固提升
1、石猴出世,就显得他神异出众,为后面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

2、山间生活,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方面,表现他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

这样既照应了
石猴的神异出众,又为下文写发现水帘洞作铺垫。

3、众猴约定,能找到水源而不伤身体的拜他为王,这又为下文石猴被拥戴为王作伏笔。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美猴王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该怎样理解?
提示: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
神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①石猴出世。

“傲来国”、“花果山”、“顶上”是交代地点。

“东胜神洲”、“仙石”、“仙胞”、“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写石猴是天地生成。

石猴出生表现了他“神”的特点。

②山间生活。

石猴一出
生“却会行走跳跃”,寻找食物,表现他“神”的特点。

石猴和其他猴类一样,活泼好动,“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和山间其他动物友好相处,和它们“为伴”“为群”“夜宿”“朝游”。

这些
动作都是他猴性十足的表现。

③自荐探泉。

众猴避暑玩耍时发现了瀑布飞泉,好奇心促使它们寻找源头,但又不敢进去。

于是许下
诺言:“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即拜他为王。

”连呼三声后,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

则已带有“人”的特点。

④发现水帘洞。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瞑”“蹲”“纵”“跳”四个动作显示
出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

“忽睁眼抬头观看......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

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
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这四“看”表现了石猴胆大心细,善于观察。

能够识字,这是“人”
的特点;无师自通,则又具有“神”的特点了。

石猴“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欠道:‘大造化!大
造化!’”“石猴道:‘没水,没水’”这些动作和连续重复的语言都显示了猴性。

“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
老天之气”这一提议表现了石猴聪明过人、见识超群的特点和热爱自由的思想,表现了“人”的特点。

这一
部分写石猴入瀑,发现水帘洞,他向众猴描述了洞中的情景,提出进洞居住的建议。

作者通过对石猴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见识超群,集
“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⑤被拥为王。

众猴进洞时和进洞后的种种表现都是紧扣猴子的特性写的,把顽劣的猴性
写得神态毕肖。

石猴竟能引用名言,这也是既具有人又具有“神”的特点。

称王后,石猴正名为“美猴王”,众猴礼拜,俨然一个独立的“猴类社会”,这些事都带有明显的人类社会属性,同时也表现了石猴的
聪明能干,很有组织能力,显示了“人”的特点。

2、结合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说说美猴王“美”在何处?
提示:
(1)美在出身神奇——名山仙石,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化而为猴,却五官具备,四肢俱全。

神奇的
出身为美猴王神奇的本领做铺垫。

(2)美在行动活泼——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
峰洞。

自然风光很美,石猴的行动活泼自在。

(3)美在行动勇敢——三次“瞑目蹲身”跳进跳出,动作敏捷,胆量超群。

(4)美在语言形象——“我进去!我进去!”“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在这重复的语言中,猴性尽显,急躁好胜的神态如在眼前。

(5)美在语言个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这一句话和前文“避暑”一词遥遥照应,显示着对自由的追求。

(6)美在语言磊落——“我如今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乐,何不拜我为王?”当仁不让,光明磊落。

3、作者是怎样塑造石猴这一形象的?
提示:①神奇瑰丽的想象。

《西游记》是神话小说,是浪漫主义的作品。

石猴的出世就十分神奇,他
无父无母,仙石育胞,迎风化成;他一诞生就会行走跳跃、寻找食物;他无师自通,不仅识字,还能引用《论语》,这些都带有神奇的色彩。

作者还描绘了一个“却似人家住处一般”的“福地”“洞天”,这里有水
有桥,桥边有花有树。

石房内石制家具一应俱全。

洞内正中的石碣上还有十个大字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境界,只能存在于幻想的世界,这是作者凭借自然景物驰骋想象创造出来的神话境界。

②在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情节中塑造石猴的形象。

作者描述“美猴王”的来历,塑造石猴的形象,不是用寡淡无味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情节来展示的。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紧紧扣
住石猴这个中心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情节的发展顺序是:石猴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发现洞天——
携众搬家——被拥为王,有头有尾,把“美猴王”的来历写得清清楚楚。

在每一情节中都想象奇丽,妙趣横生。

通过动作、语言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

③课文的语言优美生动,流利明快,富于表现力。

如写石猴出世后的山间生活:“食草木,饮涧泉,
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

”这些短句写出了石猴的灵巧活泼和自
由欢乐,流利明快而音调和谐。

对众猴的描写也十分生动传神。

如写众猴进洞后“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
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把“猴性顽劣”的特点表现得惟妙惟肖。

此外,人物的语言描写,精选了口语化、个性化的语言,石猴探洞前的“我
进去!我进去!”突出了他的勇敢。

石猴向众猴描述洞中情景和要求众猴兑现诺言的对话,都有声有情,富于个性。

特别是石猴竟引用《论语》的话,更具有幽默感。

二、拓展迁移
请同学们运用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用二百字左右描写本班一位同学,不要署名,交上
来让教师和其他同学猜一猜,看谁写得最传神。

【篇三】《美猴王》教案《美猴王》教案
美猴王
吴承恩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认识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形象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
欣赏水平。

2、继续巩固小说知识,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艺术形象。

3、学习本文语言通俗、生动、简洁的特点。

4、了解、巩固小说情节层次的划分。

5、了解、巩固小说中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从而正确把握本文中心。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与本课有关的一段剧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西游记》片断。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他的《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
产生了巨大影响。

什么是神话小说?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

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具
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

这些神话在民间流传广泛,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西游记》共100回,主要写的是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

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篇课文。

二、阅读要求
1.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课文的生字词注音释义,扫除文字障碍。

2.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内容。

三、字、词的落实
四、赏析课文
学生讨论,整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故事开端):写石猴出世
讨论要点:石猴不比其它猴子,是破仙石而出,所以虽不是母体所生,却肢体俱全。

起笔就显出它的神奇出众,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服妖魔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二、三自然段)(故事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讨论要点:作者分别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个方面,集中体现它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

这样既照应了石猴的神异出众,又为下文写发现水帘洞作铺垫。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故事高潮和结局):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并被拥戴为王。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提示:《西游记》中最光辉的艺术形象是孙悟空,他在人民心目中是最理想的英雄人物的化身。

作者在这一艺术形象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孙悟空的主要特征是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勇武机智。

它敢于蔑视皇权,勇于造反,表现了作者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

在课文中,我们从“美猴王”身上可以看出它的许多鲜明的性格特征。

这节课我们在了解课文内容、划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一下“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提问:谁来把“美猴王”的形象概括一下
要点:胆量超群、本领高强、顽皮泼辣、深得众望。

可以启发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内容来说明以上这些特征。

点拨:课文中的这个石猴,是一个集猴、人特点于一身的理想化艺术形象。

课文处处紧扣猴子的特征,以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这位石猴的猴性,也刻画它身上表现出的“人性”。

如:艺高胆大,聪明心细,不
愿受拘束,热爱自由,不怕艰险、敢说敢做等。

三、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
机智灵巧、本领高强、深得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畏艰险敢说敢做的精神。

四、归纳本文艺术特点(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1.情节清晰、内容完整
石猴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发现冬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略写石猴出世:先天出世,来历不明
详写美猴成王:
3.观察入微、抓住特征
写石猴:——突出猴的个性
写众猴:——突出猴的共性
作者抓住猴的特点,写其鲜明特征,写石猴,即写它身上具有的猴的共性,如活泼好动爱闹的特点,
又写它作为石猴的个性,即勇敢无畏、胆大心细,特别是写它争当猴王的言行,突出它逞强好胜的个性特征。

五、小结:
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
机智灵巧、本领高强、深得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畏艰险敢说敢做的精神。

六、作业
1.说说课文详略安排的用意。

2.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个艺术形象的意义的?
【篇四】《美猴王》教案美猴王教案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我
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
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