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行为不断规范,办学声誉日益良好,一批有特色、质量高的民办高校正在形成。

民办高等教育的复兴,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光添彩,为经济总量的增长添砖加瓦,为中国政治生活的进步增加亮点。

民办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也为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建设贡献了力量。

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促进了高教体制的改革创新,形成了新的办学格局
民办高等教育的诞生,打破了原有教育体制和教育格局,改变了经费来源单靠政府拨款,办学由国家包办的单一模式。

调动了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充满生机活力的多元办学体制,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民办高校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将市场意识、资源意识和投资意识引入办学活动,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获取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办学效益的最优化,也为公办院校在经济转轨时期适应社会发展和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新视角。

(二)缓解了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多年来,民办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全国有学历文凭颁发资格的民办高校89所,在校生15.11万人。

10年后,2011年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学校数达698所(含独立学院),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8.97%,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达505.07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数的21.88%,10年来,民办高校数和在校生数都呈持续增长态势。

正是由于民办高校的蓬勃兴起,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2001年的不足15%提高到2011年26.9%,10年间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为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实现大众化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民办高等教育承担了1/5多的教育份额,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以实施学历教育为主,其办学层次、教育类别开始涵盖研究生、本科、高职(专科)、成人本科、专科、远程教育、网络教育、高教自考等领域,功不可没。

(三)承担了社会责任,促进了教育公平
民办高校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参与。

民办高校充分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事业,减轻了国家的压力和公办高校的压力,为众多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重要基础,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

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期望远远高于其他领域。

民办高校不仅让数以千万计的青年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
突出的是让许多社会弱势群体的子女有了争取社会公平的机遇和条件,这对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意义非凡。

10年来,民办高校为排除家长对子女求学无门、难以就业的担忧起到了释放和化解作用。

(四)拉动了社会内需,促进了经济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同时又是第三产业的范畴,它具有公益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属性。

民办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吸引社会力量加大办学经费投入、收取学生学费用于消费支出和加强学校基础建设、土地征用、房屋建设、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方面。

现全国民办高校每年用于直接办学投入约为100亿元,教育消费每生每年按2万元计,约为1000亿元,这对拉动国家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通讯、商业、饮食、旅游等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办高校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尤其明显,为当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显著变化。

(五)加强了国际合作,拓宽了国际化教育的渠道
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效利用其体制机制优势,积极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优秀教材、外籍师资等。

吸引了一批国外、境外高水平院校或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交流项目,形成了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的新局面。

民办高校开展国际教育交流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促进了民办高校管理体制改
革,提升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和不同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二、民办高等教育各个发展阶段的政策取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酝酿、复兴、探索的发展历程。

我国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最早法律依据是《宪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国家鼓励集体组织、国家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1993年原国家教委发布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真正确立了民办高等教育的新起点。

随后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一系列法规、规章,为民办高等教育的规范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护和有效的促进作用。

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崛起与勃兴,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一道靓丽风景和中国改革开放成果中的一枝绚丽耀眼的奇葩。

党的十六大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在随后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指引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得到确认。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全国人大颁布的第一部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

2004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由国务院正式颁布。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下发,进一步细化了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增强了可操作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也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这一科学发展观对指导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就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作了专章论述,为进一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新契机。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目前对民办高等教育扶持力度最大、优惠政策最多、操作性最强的一部力作。

党的十八大提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表明国家民办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价值取向,已由鼓励和规范转为鼓励和引导。

党和政府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扶持态度更加明朗,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最近,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陕西每年单列3亿元专项资金扶持民办高校的发展,表明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也由国家层面向地方层面延伸,由政策层面向资金层面拓展。

这10年是民办高等教育抢抓历史机遇发展最快的时期,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民办高校内在的创新动力,实现民办高等教育
的跨越式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在坚持教育科学发展,增强国家教育能力,增加教育品种,扩大教育资源,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成为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办高等教育现阶段的主要特征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已然改观。

民办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管理模式、专业特色、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等方面所形成的特征,丰富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经验和借鉴,呈现出以下特征:(一)办学条件日益改善
以硬件求生存是民办高校求发展的规律之一。

民办高校在校园整体规划、教学行政用房、实验室、图书馆、实习实训基地、体育场馆、校园网、后勤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且建筑风格各具特色,为民办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截止2011年,全国民办高校教职工数达37.15万人,专任教师达25.24万人,生师比为20.01:1,较10年前有了明显改善。

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普遍给予重视,教师梯队初步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民办高校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
养,加强教师教学研究活动,支持教师在职进修、参加本修研考试等,组织各种教学、观摩、讲学,定期进行教学评估等活动。

(三)学校管理逐步科学规范
民办高校的领导体制日益健全,班子建设取得新突破,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思想建设有所加强,法人治理结构有所完善。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端正,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意识进一步增强。

学校各级组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民主治校、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正在完善和落实。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民办高校依法办学意识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建设趋于制度化,各项管理趋于理性、收敛和自我约束。

只求办学规模、忽视办学质量,只求升格达标、忽视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得到根本性转变。

民办高校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不断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

(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民办高校的定位一般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学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因材施教,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民办高校普遍确立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强调技能和实习实践,积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五)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逐渐形成
民办高校坚持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将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结
合,注意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推动学科综合化,专业特色初见端倪。

这类院校因定位准确,设备利用率高,学生就业好,在人才市场占据了优势地位。

民办高校注重办学特色的形成和优化,坚持错位发展,坚持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立密切联系,坚持校企合作,注重为地方服务,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和科技支撑。

(六)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攀升
较高的就业率是民办高校生源稳步增长的重要因素。

民办高校普遍重视对毕业生职业意识的教育,尽可能尊重学生志愿,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帮助学生做好走出校门适应职业生活、社会生活的心理准备,缩短学生就业后的职业适应期。

学校与全国各地人才交流中心建立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实行网上推荐,与大中型企业单位建立毕业生推介交流平台,加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面对面交流,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七)人才培养模式多样
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其机制的灵活性,大胆进行各种教育教学实验,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选用等方面立足改革创新,开创了培养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新路子,民办高等教育正在向行业认可、企业欢迎、家长满意、学生受益的教育目标迈进。

四、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目前,困扰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对民办高校的服务不到位
一些政府部门对民办高校管理的价值取向不是服务于民办高校,而是服从于原有的部门规章,以致形成官本位和政府本位,管理工作中的越位、错位、缺位现象普遍,强调规范、监督、控制的政策多,提供保障、支持、服务的政策少。

民办高校的合法权益常常被忽视甚至被侵犯。

(二)扶持政策没有很好落实
从法律法规层面看,国家为民办高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

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的十分有限,有的政策10年来仍被束之高阁,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政府的公信力也严重受损。

民办高校要与公办高校享有学校平等、教师平等、学生平等,而现实中民办高校仍属弱势新社会组织,与公办高校享有平等法律地位和同等待遇差距甚大。

(三)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
一些民办高校的决策机构运行程序不规范,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以滚动模式发展的民办高校的创办人的法理地位不明确,少数民办高校的组织管理有悖现代大学制度择优任用的原则。

学校党委会、院委会、工会、教代会、监事会等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碍学校的健康发展。

(四)师资数量不足,待遇偏低
民办高校教师数量普遍达不到1:18的师资配备比例,其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不合理现象也不同程
度地存在。

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不少学校的专任教师、兼职教师比例不合理。

教师的政治修养、业务素质偏低。

教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普遍偏低,多数学校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教师足额缴纳“五险一金”,年金制度落实得更少,教师队伍不稳定。

(五)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资金来源单一
民办高校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费积累,基本没有国家财政的支持和社会捐助。

在政府和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的背景下,加之近年物价上涨,办学成本大幅度上升,学费收入却多年不变或微变,经费不足的问题愈显突出。

现全国民办高校的总负债额已达387.79亿元,事实上,一些困难学校正设法降低办学成本,节约开支,以致牺牲教学质量。

(六)办学行为尚不规范
一些民办高校的不规范办学行为呈多角度显现。

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监督,记账方式混乱。

办学定位脱离实际,求大求全攀高,办学方向不明。

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力量薄弱,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疏导和控制。

教学工作有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现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未来10-15年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好以上问题,处理好以下挑战,将有希望迎接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扩张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危机之间的矛盾。

二是政府与民办高校之间责、权、利的矛盾。

三是公办高校、民办高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共同发展的矛盾。

四是独立学院如何加快向民办高校转型的矛盾。

五是民办高校之间的学科专业定位、办学特色如何突出,在竞争中错位发展的矛盾。

六是民办高校如何从民间筹措资金而不与国家政策抵触的矛盾。

七是民办高校经过较长时间培养起来的优秀师资人才却被公办高校挖走的矛盾等。

五、改善民办高等教育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政府的工作直接关系着民办高校的兴衰。

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齐心协力、相互配合,而单一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道路只能事倍功半。

为此,我们提出八项建议:
(一)加快政府转型
由政府主导地位向社会主导和民办高校主导地位转变。

由政府单方决策向政府和社会、民办高校共同参与决策转变。

由政府对民办高校实行监督、控制向为民办高校提供公共教育产品、公共教育服务以及保障和维护民办高校及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转变。

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教育
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民办高等教育将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更趋合理。

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民办高等教育规划中坚持:
1.稳定民办高等学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使民办高等教育保持适度发展态势。

2.继续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试点,积极探索应用基础型大学办学,探索开展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试点。

3.继续加强本科教育,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积极探索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5.支持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利用高教自考、专业证书教育培训考试等平台创设新的教育考试模式,适度增加开展继续教育、国际教育份额,为其留出发展空间。

6.民办高校布局向西部地区和空白地区延伸,建立中职、高职教育立交桥体系。

(二)积极出台扶持政策
政策是民办高校的生命,而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主体还在政府。

各级政府要从民办高校最关心的问题人手,根据其特点,坚持以鼓励、扶持、引导为主。

凡与民办高等教育有关的政府部门应加强协调性,深入民办高校,了解民办高校的需求,主动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制定扶持优惠政策,消除歧视性政策。

要急民办高校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民办高校服务,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服务。

加快《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的出台,切实解决关系民办高校发展的地位、属性、作用、分类管理、事业法人、教师待遇、筹资渠道、税费减免、合理回报、办学自主权、招生自主权等事关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

积极促进全国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尽早召开。

把民办教育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把民办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高潮。

(三)加快社会转型
民办高校是由社会力量兴办而来,对民办高等教育而言,为了进一步促其发展,有三类社会组织亟需加以培育并为其服务:一类是集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为一体的决策咨询型科研组织,这类组织以研究民办教育发展规律、创设中国特色民办教育基本理论为主要目的。

二类是集评估和鉴定为一体的教育专业型服务组织,主要是对民办高校提供独立的评估和鉴定,并定期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以规范民办高校的办学标准,引导社会和家长对民办高校的正确认知,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

三类是民办教育行业组织,如各级民办教育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多做调研,当好政府的参谋,加强沟通,加强自律,坚定信心,大胆创新,帮助困难民办高校排忧解难,推动民办高校更好更快发展,为民办高校之间进行交流提供平台。

(四)加快市场转型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规范有序、公平竞争是市场的应有之义。

现阶段而言,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主要体现在生源市场、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

在生源市场,要给民办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力,允许民办高校自行确定招生计划和招生区域。

国家和地方财政可按照学生数给予一定额度的生均教育经费补贴。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民办高校招生工作的指导,规范招生行为。

在就业市场,要以“民”字为桥梁,加强与民营大、中、小型企业的联系,提高毕业生在民营企业中的就业率,逐步树立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办学理念。

在人才市场,要充分利用民办高校体制新、机制活的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更新课程体系,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要逐步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学生思维新、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五)加大资金扶持
资金短缺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最大瓶颈,主要依靠学费发展民办高校的道路已走进死胡同,亟需国家动用教育公共财政为民办高校注入资金。

国家及省级财政每年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力度,单列民办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民办高校的发展。

民办院校和同层次公办高校的生均学费差额,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生均差额各50%进行教育经费补贴。

民办高校为教师缴纳的“五险一金”政府可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部分返还。

陕西
在“十二五”期间计划拨付15亿元用于支持民办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在全国树立了地方政府用真金白银大力支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典范。

目前全国不少省市也都不同程度地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注入了资金支持。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政府应成为民办高校教师培养的主要力量。

政府可委托重点公办师范高校或其他公办高校专门为民办高校培养专职教师,包括双师型教师。

对报考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师范生实行学费全免政策,民办高校专职教师毕业到民办高校工作服务年限不应少于8年。

建立民办高校教师“五险一金”由政府、学校、个人分担,政府为主的政策。

建立民办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培养、进修、培训、奖励机制。

鼓励出台民办高校教师热爱民办教育事业,长期从事民办教育事业的政策。

一是要确保民办高校在岗教职工的实际年收入和本地区公办高校同层级的教职工实际年收入相当。

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进行考核和认定,在民办高校能确保学校年学费总收入的40%以上用于支付教职工人头费的前提下,民办与公办高校教职工收入的不足部分由财政负担,具体可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各分担50%;二是要确保民办高校教职工退休后的待遇和本地区公办高校同层级的教职工退休后的待遇相当。

建议民办高校教职工退休后的待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教职工在岗时自己缴纳的养老保险;第二部分是学校配套缴纳的金额数;第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