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病理类型并存的乳腺癌一例及文献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年第 6 卷第 59 期2019 Vol.6 No.59
167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病例报告·
五种病理类型并存的乳腺癌一例及文献复习
肖桦琳,蔡凤林*,章佳新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乳腺外科,江苏 扬州 225001)
【关键词】乳腺癌;病理组织学;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59.167.02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布的《肿瘤组织学和遗传学分类》详细介绍了乳腺癌多种病理组织学类型。

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分级,治疗方式及预后也不同。

因此,广泛取材明确病灶的组织学类型在个体化治疗时代非常重要。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乳腺外科收治了1例非特殊性浸润性癌、粘液癌、腺样囊性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导管内癌5种病理组织学类型并存的乳腺癌患者,现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47岁,因体检发现左乳肿物两月入院。

患者两月前体检发现左乳有一肿块,约鸽蛋大小,无疼痛,无发热,后在美容院每周行乳腺按摩一次,发现左乳肿块未缩小,再次就诊,门诊拟“左乳肿块”收住入院。

既往体健。

末次月经:2017年03月15日。

专科检查:左侧乳房内上方距乳头2.5 cm 处扪及一肿物,约2.5 cm ×2 cm 大小,质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差,与皮肤无粘连,左腋下可扪及一肿大淋巴结,约1.5×1 cm 大小,质地便硬。

右乳及右侧腋窝未及明细异常。

辅助检查:乳腺钼靶片提示双侧乳腺呈多量腺体型。

左乳后上方见片状不对称影,右乳未见明显肿块,双乳未见异常钙化,双腋部淋巴结可见,余未见异常。

左侧BI-RADS :4A ;右侧BI-RADS :2。

乳腺彩超提示左乳10~12点处可见数个低回声,外形不规则,边界欠清,较大20 mm ×12 mm ,内见少许血流信号;左腋下探及数个低回声,较大28 mm ×11 mm ;右腋下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血常规、生化、肿瘤标志物均正常。

腹部彩超提示肝小囊肿。

头颅及胸部CT 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于2017年03月28日在全麻下行左侧乳腺肿瘤切除术,术中快速冰冻结果为左侧乳腺浸润性癌,遂进一步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术后予AC ×4序贯T ×4方案(环磷酰胺0.8 g+多柔比星700 mg 序贯多西他赛140 mg )化疗8个周期,化疗结束后行放疗,并给予诺雷得(戈舍瑞林)+瑞宁得(阿那曲唑)内分泌治疗。

随访两年,现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疾病无进展。

1.2 病理资料术后石蜡常规报告:左乳肿块两枚:大小分别为 1.5 cm ×1 cm ×1 cm ,3 cm ×1.5 cm ×1.5 cm ,灰色、呈胶冻样,其余切面呈颗粒状。

镜下所见:异型细胞呈腺管样、筛状、微乳头状分布,灶区大量粘液湖形成,内见异型腺上皮,浸润性生长。

诊断:(左乳)浸润性癌,部分区示粘液癌,灶区示腺样囊性癌,小灶区示浸润性微乳头
状癌,小灶区示浸润性癌Ⅰ-Ⅱ级,非特殊性,灶区见高级别导管内癌(图1)。

左乳头、基底切缘均未见癌累及。

左腋窝淋巴结(12/14)见癌转移。

免疫组化:(左乳)浸润性癌组织GST-π(灶1+),Pgp (-),EGFR (-),ER (约95%+),PR (约95%+),HER-2(0),Ki-67(约10%+),ERCC1(-),BRCA1(-)(图2)。

2 讨 论
乳腺粘液腺癌(mucinous carcinoma of breast ),是浸润性特殊型乳腺癌的少见类型。

一般患者年龄较大,绝经后粘液癌占乳腺粘液癌总数的80%以上[1]。

临床上,粘液癌无特征性表现,与良性病变难以区别。

典型粘液腺癌切面为胶冻状,边界较清楚,可推动。

镜下表现为间质内有大量黏液,可形成粘液湖,癌细胞漂浮在粘液中[2]。

粘液腺癌侵袭能力低,呈低度恶性,文献报道粘液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在15%左右,较普通型低,提示其预后较好[3][4]。

乳腺腺样囊性癌(breast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 ),罕见,恶性程度较低,占乳腺癌的0.1%,主要发生在绝经后女性,形态与涎腺的腺样囊性癌类似[5]。

ACC 临床表现不具特征性,影像学检查常显示为良性肿瘤。

镜下可见由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的呈浸润性生长的组织,常见筛状、管状—梁状和实体型3种构 型[6]。

ACC 常与筛状型乳腺癌、小细胞癌、淋巴瘤等鉴别。

ACC 预后很好,5年生存率95.6%[7],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少
通讯作者:蔡凤林,副主任医师,博士,邮箱:
java2002@
图1 HE
染色切片
图2 免疫组化
168
2019 年第 6 卷第 59 期2019 Vol.6 No.59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见,目前临床上首选保乳手术加术后放疗。

常见肺转移,术后应长期随访,防止肿瘤复发转移。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 ),罕见,发生率低,在浸润性癌中不到2%。

WHO 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定义:在类似脉管的间质腔隙中肿瘤细胞呈小簇状排列的浸润性癌。

IMPC 多可触及肿块,乳腺钼靶常呈高密度影或微钙化。

镜下,肿瘤细胞簇紧密排列呈微乳头状或桑葚状,无纤维血管核心。

IMPC 具有较强的侵袭力,表现为高淋巴管浸润、高淋巴结转移、高复发和远处转移,常与浸润性导管癌同时存在[8]。

IMPC 复发率很高,Yu 等[9]对100例具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结构的乳腺癌进行研究,发现淋巴管侵犯率达69%,淋巴转移率达84.8%。

平均随访60.1个月,11.2%局部复发,38.8%远处转移,36.7%死于肿瘤。

IMPC 生存率低,低于浸润性导管癌, 与肿瘤大小无关。

临床上应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或肿瘤直径>1 cm 时,予辅助化疗。

其在锁骨上区及腋窝存在较高的转移率,当腋窝淋巴结阳性时,建议行腋窝及锁骨上区的放疗 [10]。

因此,只要病理提示有IMPC 存在,均需要引起重视。

本例5种病理类型合并的乳腺癌,导管内癌、粘液癌、腺样囊性癌的预后均较好,非特殊性浸润性癌常见,预后可,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呈侵袭性生长,具有显著的淋巴结转移及血管浸润倾向,预后极差。

本例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存在低度恶性的乳腺癌病理类型,ER 、PR 表达均阳性,HER-2表达阴性,Ki-67增殖指数不高,预后较好,但是由于IMPC 的存在,同时伴有腋窝淋巴结多发转移,对此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化疗结束后继续辅助放疗,并加强腋窝及锁骨上区的放疗。

因患者未绝经,我们予诺雷得+瑞宁得加强内分泌治疗,随访两年,目前疾病无进展。

随着乳腺癌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我们应该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方案。

参考文献
[1] Selvi R.Mucinous Carcinoma of the Breast[M].Breast Diseases.
Springer India,2015:295-298.
[2] 沈镇宙,邵志敏.乳腺肿瘤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13.10:206-207.
[3] Matsuda M,Yoshimoto M,Iwase T,et al.Mammographic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mucinous carcinoma of the breast[J].Breast Cancer,2000,7(1):65-70.
[4] Dumitru A,Procop A,Iliesiu A,et al.Mucinous Breast Cancer:a
Review Study of[5].Year Experience from a Hospital-Based Series of Cases[J].Maedica,2015,10(1):14-18.
[5] 沈镇宙,邵志敏.乳腺肿瘤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13.10:214-215.
[6] Kallel R,Bahri Zouari I,Gouiaa N,et al.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J].Cancer Radiother,2009,13(4):323-328.
[7] Thompson K,Grabowski J,Saltzstein S L,et al.Adenoid
Cystic Breast Carcinoma:Is Axillary Staging Necessary in All Cases? Results from the California Cancer Registry[J].Breast Journal,2011,17(5):485-489.
[8] Li G,Yang S,Yao J,et al.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had poo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ut showed no difference in prognosis compared with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J].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2016,14(1):207.
[9] Yu JI,Choi DH,Park W,et al.Differences in prognostic factors and
patterns of failure between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and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 [J].Breast,2010,19(3):231-237.
[10] Chen AC,Paulino AC,Schwartz MR,et al.Prognostic markers for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a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J].Clin Breast Cancer,2013,13(2):133-139.
本文编辑:赵小龙
草酸镁中的保肝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此次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综上所述,在抗肿瘤药物所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采用异甘草酸镁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还可以改善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雪华,火永康.异甘草酸镁治疗抗肿瘤药导致肝损害的临床观
察[J].医药前沿,2016,6(35):209-210.
[2] 池 翔.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
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9):65-66.
本文编辑:赵小龙
(上接16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