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新课程标准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眼与视觉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眼与视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在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里,一改过去老教材先介绍神经系统结构,再介绍感觉器官的排序,而是先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
2.本节主要内容《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材内容包括“眼与视觉”、“近视及其预防”和“耳和听觉”三部分。
现将“眼与视觉”作为第一课时内容讲授,分情境导入、自主先学、合作探究、答疑解惑、达标检测五个板块。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人体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1)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
(2)练习观察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意识到眼球的重要性,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眼睛。
三、重点难点重点: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难点: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指导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五、学法指导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重点阅读眼球结构;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理解眼球主要部分的功能和视觉形成的过程。
六、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对眼这感觉器官较为熟悉,但对视觉是怎样形成的还知之甚少。
所以需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喜欢的游戏、知识抢答和分析资料等方式引导他们汲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也使得记忆不再枯燥。
七、教学理念本节课以阳光课堂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努力打造优质高效、轻松愉悦的生物课堂。
对于一节论性比较强的课程,需借助一些具体的活动,让教学丰满和生动起来。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质量
第1节质量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知道质量的含义。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课内容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的概念,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质量的概念理解的要求很浅,只要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通过思考组成物体的物质多少,进而给出质量的初步解释,并让学生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
就内容安排而言,本节课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学习和使用托盘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今后授课的内容密切相关,是重要的基础性的一节。
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对生活中的重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物体有量的不同。
但是容易把质量理解成物体的好坏。
除了感性的认识,学生经过半学期的学习,已经养成了动手操作的能力,但缺乏科学的实验探究心理,而且质量和重量容易混淆。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抽象思维还不发达。
而且,现在的学生学习方法普遍有待改进,对基础知识不爱记忆,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质量及天平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兴趣的原因。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展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核心素养通过使用天平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1.质量的概念和单位。
2.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教学过程续表教师重点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构造:先让学生观察天平,然后介绍底座、托盘架、托盘、标尺、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六章第1节第2课时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
[在应用中悟]
[典例1] 下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图
像,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 B.甲、乙、丙细胞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与DNA分子数
的比例都为1∶2∶1 C.甲细胞进行中心体复制,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D.该生物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
A.①可以用于表示细胞分裂的前期 B.在①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 C.间期用②表示最恰当 D.③可表示细胞分裂完成
解析:图①中染色体(a)、染色单体(b)和DNA(c)数目的比值 为1∶2∶2,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中期染色体螺旋 化程度最高。图②与图①相比,染色体加倍,染色单体为 0,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图③与图②相比,染色体和DNA数 恢复为正常值,可表示细胞分裂完成。
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一个细胞的连续分裂过程,
D 错误。 答案:C
4.如图为某一高等生物细胞有丝分裂某一时期的图
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物为一种动物
B.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
C.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D.该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 解析:图中细胞无细胞壁,具有中心体,为动物细胞;图
的是
()
A.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
B.间期的时间长短不同
C.纺锤体的形成和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
D.染色体的活动规律不同 解析:由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导致有丝分裂过程中
出现差异,具体表现在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以及末期细胞质
的分裂方式上。
答案:C
3.(2019·齐齐哈尔期末)关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
新知探究二 有丝分裂中相关物质或结构的数量变化 [在探究中学]
高中数学第六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6.1平面向量的概念教案第二册
6。
1 平面向量的概念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人教A 版)第六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本节课是第1课时,本节课内容包括向量的实际背景与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相等向量与共线向量。
本节从物理学中的位移、力这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出发,抽象出向量的概念,并重点说明了向量与数量的区别,然后介绍了向量的几何表示、向量的长度、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等基本概念。
在“向量的物理背景与概念"中介绍向量的定义;在“向量的几何表示"中,主要介绍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三个要素、向量的表示、向量与有向线段的区别与联系、向量的长度、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在“相等向量与共线向量”中,主要介绍相等向量,共线向量定义等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概念,会表示向量.2.教学难点: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的区别和联系.多媒体意的,单位向量的方向具体而定.(2)注意:向量是不能比较大小的,但向量的模(是正数或零)是可以进行大小比较的。
例1。
在图中,分别用向量表示A地至B、C两地的位移,并根据图中的比例尺,并求出A地至B、C两地的实际距离(精确到1km)(三)。
相等向量与共线向量思考1:向量由其模和方向所确定.对于两个向量b a,,就其模等与不等,方向同与不同而言,有哪几种可能情形?【答案】模相等,方向相同;模相等,方向不相同;模不相等,方向相同; 模不相等,方向不相同;1.平行向量定义:[来源:学科网ZXXK]通过例题进一步理解向量的概念,提高学生用向量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思考,引入平行向量,提高学生的理解问题的能力。
①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②我们规定0与任一向量平行。
说明:(1)综合①、②才是平行向量的完整定义;(2)向量a、b、c平行,记作a∥b∥c.2。
相等向量定义: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说明:(1)向量a与b相等,记作a=b;(2)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3)任意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都可用同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并且与有向线....段的起点无关......。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6章立体几何初步6简单几何体的再认识 球的表面积和体积课件北师大版必修第二册
关键能力•攻重难
题型探究
题型一
球的表面积
例 1 一个球内有相距9 cm的两个平行截面,面积分别为49π cm2和400π cm2,试求球的表面积.
[分析] 求球的表面积或体积只需要求出球的半径,要求球的半径只 需解球的半径、截面圆半径和球心到截面的距离组成的直角三角形.
[解析] (1)当球心在两个截面同侧时,如右图,设OD=x,由题意知 π·CA2=49π,
(B)
4.把3个半径为R的铁球熔成一个底面半径为R的圆柱,则圆柱的高为
A.R
B.2R
(D)
C.3R
D.4R
[解析] 设圆柱的高为h,则πR2h=3·43πR3,∴h=4R.
4π 5.球的表面积为4πcm2,则其体积为______3_cm3.
[解析] 设球的半径为r,则4πr2=4π,∴r=1(cm). ∴V=43πr3=43π(cm3).
知识点2 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S球面=__4_π_R__2 __,V球=_____43_π_R_3.其中R为球的半径.
基础自测
1.辨析记忆(对的打“√”,错的打“×”)
(1)球心和球的小圆圆心的连线和球的小圆垂直.
(2)球的表面积S和体积V的大小是关于半径R的函数.
2.球的体积是323π,则此球的表面积是
知该六棱柱的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且该六棱柱的高为 4
3 ,底面周长
为3,那么这个球的体积为___3_π__.
[分析] 要求球的体积,关键是求出其半径R,而正六棱柱外接球的 直径恰好是正六棱柱的体对角线长.
[解析] ∵底面是正六边形, ∴边长为12.∴AD=1. AD1为球直径,其长度为 3+1=2,∴R=1. ∴V=43πR3=43π.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效果 (4)课程即学习经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论,认为惟有 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
❖所谓程的观点:P131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 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 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 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 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第六章 课 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设计
第三节 课程改革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几种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广义)课程:是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例如:中国古代六艺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中世纪初的七艺课程:文法、修辞、辩证法、 算术、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 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说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 织的活动。
2、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 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 成不同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 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 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5、基础教育课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
6、文理分科的问题
材料1:高中文理分科的弊端已经明显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论坛上作了“人才培育 与教育创新”的演讲,炮轰我国现行教育中的三大“病症”。 文理分家导致人文情怀缺失:诺贝尔奖一直是我们的一个心痛,我们 呼唤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呼唤不到?这涉及到高中文理分科,文理分科 实际上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导致了我国科 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因为过早 的文理分科以后,理科的学习不再学历史、学地理,不再和伟大的思想 家对话,那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就有问题,对中国问题、对人类问题、 对民族文化的关系、环境污染问题等等就会很少关注。 教育行政化使知识分子无心学问:中国的教育行政化趋势非常突出, 现在整个大学是行政化的,所有大学都是行政级别。好的教授最想做的 就是当校长、当处长,他不是想做学问,这就导致了一些优秀科学家过 早丧失对学问的兴趣,这是导致我们人才数量少的重要原因。 阅读能力下降导致国民素质降低: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 和民族的未来。但我们国家的阅读力长期以来一直走低,导致国民素质 降低。我国每年出版图书不下30万种,但是每一户家庭的消费图书数量 不到1.75本,人均阅读量太小,这是很危险的。在阅读缺失的情况下, 满堂灌的教学体系出现了,它让学生失去了思考能力,学生“上课记笔 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成为大学教育的典型写照,中小学 也是如此。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第一章:绪论在21世纪,语文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文字理解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第二章:课程体系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语言文字知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三个方面。
其中,语言文字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和修辞等,阅读能力包括对不同文体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包括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
第三章: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写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正确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提高对文学作品和生活实践的理解能力,激发写作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章:核心内容1.词汇和语法小学语文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包括词义、词性、词组、句法结构等。
学生要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词汇和语法规则,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清晰准确。
2.阅读能力小学语文课程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各种文体的文章,包括古诗词、现代散文、小说等。
学生要能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的启迪。
3.写作能力小学语文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日常生活、学习和情感方面的书面表达。
学生要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五章: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注重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创新实践。
第六章:评价体系小学语文教育评价体系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表现,注重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综合评定,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反馈。
新教材2023年高中物理 第6章 圆周运动 4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思考辨析
『判一判』
(1)铁路的弯道处,内轨高于外轨。
( ×)
(2)火车转弯时的向心力一定是重力与铁轨支持力的合力提供的。
(3)汽车驶过拱形桥顶部时,对桥面的压力等于车重。
( ×) ( ×)
(4)汽车行驶至凹形桥底部时,对桥面的压力大于车重。 ( √ ) (5)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航天器中的航天员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课内互动探究
探究 一
情景导入 摩托车在水平道
路上转弯(图甲)和火 车转弯(图乙),它们 的共同点是什么?提 供向心力的方式一样 吗?铁路弯道处铁轨 有什么特点?
火车转弯问题
提示:共同点:摩托车在平直公路转弯和火车转弯都需要向心力。 摩托车转弯时由摩擦力提供向心力,火车质量太大,轮缘与外轨间 的相互作用力太大,铁轨和车轮极易受损,需要设置特别的轨道,使外 轨高于内轨,使火车受到的重力、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
汽车对桥的压力小于汽车的 汽车对桥的压力大于汽车的
结论 重力,而且汽车速度越大, 重力,而且汽车速度越大,
对桥的压力__越__小___
对桥的压力___越__大__
知识点 3 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1.向心力分析 宇航员受到的__地__球__引__力__与__座__舱__对__他__的__支__持__力__的__合__力___提供向心力, F 引-FN=mvr2,所以 FN=__F__引_-__m_v_r2__。
和__支__持__力__F_N__的合力提供,从而减轻外轨与轮缘的挤压,如图。
知识点 2 汽车过拱桥 汽车凸形桥
汽车过凹形桥
受力分析
向心力
Fn=_m__g_-__F__=mvR2
对桥的压力
汽车凸形桥 F′N=_m__g_-__m__vR_2 _
2024版新教材高中数学第六章数学建模6-1数学建模概述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四、数学建模的报告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经历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 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学会整理资料,能撰写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并进 行报告、交流.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及其评价应存入学生个人学习档案, 为大学招生提供参考和依据.学生可以采取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 (2~3人为宜)的方式,完成课题研究.
6.1 数学建模概述
一、数学建模的概念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建模列为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那 么什么是数学建模呢? 数学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的,根 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 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 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数学建模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 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确定 参数、计算求解,检验结果、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建模活动的基本过程如下: 1.问题描述: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实际意义,掌握对象的 各种信息,明确与问题相关的因素. 2.模型假设: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各个相关因素 做出假设. 3.模型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画各因素 之间的数学关系,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表达实际问题. 4.模型求解:利用获取的数据资料,对模型进行求解.
二、数学建模的意义 马克思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 善的地步.”由此可以认为,数学在各门科学中被应用的水平就能代 表这门科学的发展水平. 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它搭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 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已经从 自然科学渗透到了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般地,当实际 问题需要我们对所研究的现实对象提供分析、预报、决策、控制等方 面的定量结果时,往往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而建立数学模型则是这 个过程的关键环节.
教综第六章课程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含义:广义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课程指学校开展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1)按设计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2)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3)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4)按课程的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一)萌芽:(1)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2)西方是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含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二)产生与发展:(1)美国学者博比特“活动分析法”;(2)拉尓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编制课程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设计1、课程计划的含义、意义?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含义: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习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意义: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构成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023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复习第六章第1讲动量、动量定理
选修3-5第六章碰撞与动量守恒第1讲动量动量定理【课程标准】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理解动量定理,能用其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素养目标】物理观念:知道动量、冲量的概念。
科学思维:理解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特点。
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并能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现象。
一、动量、动量变化、冲量1.动量:(1)定义: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作物体的动量,通常用p来表示。
(2)表达式:p=mv。
(3)标矢性:动量是矢量,其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
针对某一时刻而言,具有瞬时性。
2.动量的变化:(1)因为动量是矢量,动量的变化量Δp也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改变量Δv的方向相同。
(2)动量的变化量Δp的大小,一般用末动量p′减去初动量p进行计算。
即Δp=p′-p。
3.冲量:(1)定义: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作力的冲量,公式:I=FΔt。
(2)单位:冲量的单位是牛·秒,符号是N·s。
(3)标矢性:冲量是矢量,恒力冲量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反映了力的作用对时间的积累效应。
命题·实验情境一个质量是0.1 kg的钢球,以6 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 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1)碰撞前钢球的动量是多少?(2)碰撞后钢球的动量是多少?(3)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提示: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
(1)p=mv=0.1×6 kg·m/s=0.6 kg·m/s(2)p′=mv′=-0.1×6 kg·m/s=-0.6 kg·m/s(3)Δp=p′-p=-1.2 kg·m/s负号表示Δp方向与正方向相反,方向水平向左。
二、动量定理1.内容:物体在一个过程中所受力的冲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
_新教材高中数学第六章统计4
分层随机抽样背景下的样本数字特征估计
[例 1] (链接教科书第 171 页例 6)工厂为了解每个工人对某零件的日加工量, 统计员分别从两车间抽取了甲、乙两人日加工量的两个样本.抽到甲的一个样本容 量为 10,样本平均数为 5,方差为 1;乙的一个样本容量为 12,样本平均数为 6,方 差为 2.现将这两组样本合在一起,求合在一起后的样本的平均数与方差.
1.某班级人数为 50,班主任老师说“90%的同学能够考取本科院校”,这里的 “90%”是百分位数吗? 提示:不是.是指能够考取本科院校的同学占同学总数的百分比.
2.“这次数学测试成绩的 70%分位数是 85 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提示:有 70%的同学数学测试成绩小于或等于 85 分.
1.下列关于一组数据的 50%分位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50%分位数就是中位数 B.总体数据中的任意一个数小于它的可能性一定是 50% C.它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 D.它适用于总体是离散型的数据 解析:由百分位数的意义可知选项 B、C、D 错误. 答案:A
解 析 : 把 这 30 名 学 生 的 数 学 成 绩 按 从 小 到 大 的 顺 序 排 列 , 得 63,68,74,83,85,89,96,96,97,98,99,107,110,113,115,116,117,121,123,124,125,128,132,133, 139,141,142,144,145,147.因为 30×25%=7.5,30×50%=15,所以这 30 名学生一模数 学成绩的 25%分位数为 96 分,50%分位数为115+2 116=115.5(分).据此可以估计本 校高三学生一模数学成绩的 25%分位数为 96 分,50%分位数为 115.5 分.
[解] (1)将所有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得 7.8,7.9,8.0,8.3,8.4,8.5,8.5,8.5,8.6,8.9,9.0,9.9, 因为共有 12 个数据,所以 12×25%=3,12×75%=9,12×95%=11.4, 则 25%分位数是8.0+2 8.3=8.15, 75%分位数是8.6+2 8.9=8.75, 95%分位数是第 12 个数据为 9.9. (2)因为共有 12 个数据,所以 12×15%=1.8,则 15%分位数是第 2 个数据为 7.9. 即产品质量较小的前 15%的产品有 2 个,它们的质量分别为 7.8 g,7.9 g. (3)由(1)可知珍珠质量的 25%分位数是 8.15 g,50%分位数为 8.5 g,95%分位数是 9.9 g,所以质量小于或等于 8.15 g 的珍珠为次品,质量大于 8.15 g 且小于或等于 8.5 g 的珍珠为合格品,质量大于 8.5 g 且小于或等于 9.9 g 的珍珠为优等品,质量大于 9.9 g 的珍珠为特优品.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3)与石家庄相比,齐齐哈尔冬季的气温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原因。 特点:齐齐哈尔冬季的气温更低。 原因:齐齐哈尔纬度较高,距离冬季风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说明该气候对图中 ②区域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不利影响:春旱严重。
二、综合题 11. 读图6-1-4,完成下列问题。
返回目录
(1)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___大__兴__安__岭______(山脉)、 __青__藏_____高原以东,___内__蒙__古___高原以南,东临渤海和黄海。 (2)确定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分界线的主要差异是_降__水__(_或__夏__季__风__)_, 图中表示黄土高原的数字序号是___①_____。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简述白洋淀对维持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美化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与保持生物多样性。
返回目录
气候
地跨我国的寒温带、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___温__带__季__风____气 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属于半湿润区,降水集中于____夏____季
土壤
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黑色土壤,被称为“__黑__土__地____”;黄 土高原因被黄土所覆盖、华北平原因
河流
泥沙堆积而被称为“__黄__土__地_____”河流水量较小(黑龙江除外),汛期短,
返回目录
1. 下列省级行政区域中,位于北方地区的是( B )
2. 下列地形区中,全部位于北方地区的一组是( D ) A.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B. 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 C. 云贵高原、东南丘陵 D.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返回目录
3.下列各图中,反映北方地区气候特征的是( A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第一章:引言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本章介绍科学课程的目标和重点,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课程目标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具备以下能力:1. 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
2. 提出具有科学性的问题。
3. 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观察,获得实验结果。
4. 运用科学常识解释生活现象。
5. 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包括质疑精神、实验精神、合作精神等。
第三章:课程内容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介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常见现象,如天气变化、季节变化、植物生长、动物生活习性、生态平衡等。
2. 物质和能量:介绍常见材料和物质的性质,如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以及能量的转化和利用。
3. 生物和健康:介绍人体的器官结构和功能,讲解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等。
4. 科学探索:介绍科学实验和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四章:课程重点小学科学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能力,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并描述其特征的能力,如观察和描述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现象。
2. 提问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来解决“冰可以变成水吗?”的问题。
3. 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能力,如通过实验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
4. 科学常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常识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如运用科学常识解释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原理。
第五章:教学原则和方法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1. 体验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基于问题的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
_新教材高中数学第六章统计2
简单随机抽样新课程标准解读核心素养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含义及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两种数学抽象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法2020年11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展开,人口普查的工作量是何等的巨大,那么一般的统计工作如何进行调查呢?仍然使用普查的方法吗?[问题] 有一种调查的方法比较科学,那就是抽样调查,那么如何进行抽样呢?知识点简单随机抽样1.随机抽样在抽样调查中,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均相同的抽样方法.2.简单随机抽样一般地,从N(N为正整数)个不同个体构成的总体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1≤n<N)个个体组成样本,并且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相等,这样的抽样方法叫作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是一种最基本的抽样方法.3.抽签法(1)定义:先把总体中的N(N为正整数)个个体编号,并把编号依次分别写在形状、大小相同的签上(签可以是纸条、卡片或小球等),再将这些号签放在同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搅拌均匀.每次随机地从中抽取一个,然后将箱中余下的号签搅拌均匀,再进行下一次抽取.如此下去,直至抽到预先设定的样本容量;(2)抽签法的具体步骤:①给总体中的每个个体编号;②抽签.4.随机数法(1)定义:先把总体中的N个个体依次编码为0,1,2,…,N-1,然后利用工具(转盘或摸球、随机数表、科学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0,1,2,…,N-1中的随机数,产生的随机数是几,就选第几号个体,直至选到预先设定的样本容量;(2)利用随机数表进行抽样的具体步骤:①给总体中的每个个体编号;②在随机数表中随机抽取某行某列作为抽样的起点,并规定读取方法;③依次从随机数表中抽取样本号码,凡是抽到编号范围内的号码,就是样本的号码,并剔除相同的号码,直至抽满为止.抽签法与随机数表法的异同点抽签法随机数表法不同点①抽签法比随机数表法简单;②抽签法适用于总体中的个体数相对较少的情况①随机数表法要求编号的位数相同;②随机数表法适用于总体中的个体数相对较多的情况相同点①都是简单随机抽样,并且要求被抽取样本的总体的个数有限;②都是从总体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用随机数表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的规则是什么?提示:(1)定方向:读数的方向(向左、向右、向上或向下都可以).(2)读数规则:读数时结合编号的特点进行读取,编号为两位数则两位两位地读取,编号为三位数则三位三位地读取,若得到的号码不在编号中或已被选用,则跳过,直到选满所需号码为止.1.对于简单随机抽样,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 )A.相等B.不相等C.不确定D.与抽取的次数有关解析:选A 由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可知,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与抽取的次数无关.2.某学校数学组要从11名数学老师中推选3名老师参加市里举办的教学能手比赛,制作了11个签,抽签中确保公平性的关键是( )A.制签B.搅拌均匀C.逐一抽取D.抽取不放回解析:选B 利用抽签法要做到搅拌均匀才具有公平性.3.某班对八校联考成绩进行分析,利用随机数表法抽取样本时,先将70个同学按01,02,03,…,70进行编号,然后从随机数表第9行第9列的数开始向右读,则选出的第7个个体是( )(注:下为随机数表的第8行和第9行)63 01 63 78 59 16 95 55 67 19 98 10 50 71 75 12 86 73 58 07 44 39 52 38 79 33 21 12 34 29 78 64 56 07 82 52 42 07 44 38 15 51 00 13 42 99 66 02 79 54A.07 B.44C.15 D.51解析:选B 找到第9行第9列数开始向右读,符合条件的是29,64,56,07,52,42,44,故选出的第7个个体是44.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辨析[例1] 下面的抽样方法是简单随机抽样吗?为什么?(1)一彩民选号,从装有36个大小、形状都相同的号签的盒子中无放回地抽出6个号签;(2)箱子里共有100个零件,从中选出10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在抽样操作中,从中任意取出1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后,再把它放回箱子里.[解] (1)是简单随机抽样.因为总体中的个体数是有限的,并且是从总体中逐个进行抽取的,是不放回、等机会的抽样.(2)不是简单随机抽样.因为它是有放回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的判断方法判断所给的抽样是否为简单随机抽样的依据是简单随机抽样的四个特征:[提醒] 教科书中简单随机抽样单指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跟踪训练](多选)已知下列抽取样本的方式,其中,不是简单随机抽样的是( ) A.从无限多个个体中抽取100个个体作为样本B.盒子里共有80个零件,从中选出5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在抽样操作时,从中任意拿出1个零件进行质量检验后再把它放回盒子里C.从20件玩具中一次性抽取3件进行质量检验D.某班有56名同学,指定个子最高的5名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篮球赛解析:选ABCD A中不是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中总体的个数是有限的,而题中是无限的;B中不是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是不放回地抽取,而题中是放回地抽取;C中不是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是逐个抽取,而题中是一次性抽取;D中不是简单随机抽样,原因是个子最高的5名同学是56名同学中特定的,不存在随机性,不是等可能抽样.故选A、B、C、D.抽签法的应用[例2] 某单位对口支援西部开发,现从报名的18名志愿者中选取6人组成志愿小组到西藏工作3年,请用抽签法设计抽样方案.[解] 方案如下:第一步,将18名志愿者编号,号码为:01,02,03, (18)第二步,将号码分别写在相同的纸条上,揉成团,制成号签.第三步,将得到的号签放到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充分搅匀.第四步,从盒子中依次取出6个号签,并记录上面的编号.第五步,所得号码对应的志愿者就是志愿小组的成员.抽签法的5个步骤[跟踪训练]甲厂生产的30个篮球,其中一箱21个,另一箱9个,抽取3个入样,请用抽签法设计抽样方案?解:第一步:将30个篮球,编号为01,02, (30)第二步,将以上30个编号分别写在外观、质地等无差别的小纸条上,揉成小球状,制成号签;第三步,把号签放入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充分搅拌;第四步,从盒子中不放回地逐个抽取3个号签,并记录上面的号码;第五步,找出与所得号码对应的篮球.随机数表法及应用[例3] (链接教科书第154页例1)现有一批编号为10,11,…,99,100,…,600的元件,打算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6的样本进行质量检测,如何用随机数表法设计抽样方案?[解] 第一步,将元件的编号调整为010,011,012,...,099,100, (600)第二步,在随机数表中任取一数作为开始,任选一方向作为读数方向.第三步,从选中的数开始,按上步选取方向,每次读取三位,凡不在010~600中的跳过去不读,前面已经读过的数也跳过去不读,读满6个数为止.第四步,以上选出的号码对应的元件就是要抽取的对象.随机数表法抽样应抓住3个关键点(1)编号:这里的所谓编号,实际上是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对应一个编号,且每个编号位数相同;(2)确定读数方向和规则:为了保证选取数字的随机性,应在面对随机数表之前就指出开始数字的纵横位置,然后确定读数方向;(3)获取样本:读数在总体编号内的取出,而读数不在总体编号内的和已取出的舍去,依次下去,直至得到容量为n的样本.[跟踪训练]总体由编号为00,01,02,…,18,19的20个个体组成.利用下面的随机数表选取6个个体,选取方法是从随机数表第1行的第5列和第6列数字开始由左到右依次选取两个数字,则选出来的第6个个体的编号为________. 78166572080263140702436997280198 32049234493582003623486969387481 解析:从随机数表第1行的第5列和第6列数字开始由左到右依次选取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中,小于20的编号依次为08,02,14,07,02,01,04,…,其中第2个编号和第5个编号都是02,重复.可知对应的数值为08,02,14,07,01,04,…,则第6个个体的编号为04.答案:041.下列问题中,最适合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样的是( )A.某报告厅有32排座位,每排有40个座位,座位号是1至40.某次报告会坐满了观众,报告会结束以后为听取观众的意见,要留下32名观众进行座谈B.从10台冰箱中抽取3台进行质量检验C.某学校有教职工160人,其中行政人员16人,教师112人,后勤人员32人.教育部门为了解大家对学校机构改革的意见,要从中抽取20人D.某乡农田有山地8 000亩,丘陵12 000亩,平地24 000亩,洼地4 000亩,现抽取农田480亩估计全乡农田平均产量解析:选B 对于A,总体容量较大,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比较麻烦;对于B,总体容量较少,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比较方便;对于C,由于教职工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差异较大,不宜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对于D,总体容量较大,且各类农田的差别很大,不宜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故选B.2.下列抽样实验中,适合用抽签法的有( )A.从某厂生产的3 000件产品中抽取600件进行质量检验B.从某厂生产的两箱(每箱15件)产品中抽取6件进行质量检验C.从甲、乙两工厂生产的两箱(每箱15件)产品中抽取6件进行质量检验D.从某厂生产的3 000件产品中抽取10件进行质量检验解析:选B A、D两项总体容量较大,不适合用抽签法;对C项甲、乙两厂生产的产品质量可能差异明显.3.某工厂的质检人员利用随机数表产生随机数的方法对生产的100件产品进行检验,对这100件产品采用下列编号方法:①01,02,…,100;②001,002,…,100;③00,01,…,99.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解析:选C 利用随机数表产生随机数的方法抽取样本,总体中各个个体的编号必须位数相同,这样便于读数,故②③正确.4.用随机数法从100名学生(其中男生25人)中抽取20人参加评教,某男生被抽到的机会是( )A.1100B.125C.15D.14解析:选C 用随机数法进行抽样,每个学生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均为20100=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积累 • 整合
感受 • 鉴赏
思考 • 领悟
应用 • 拓展 发现 • 创新
第三部分 一、教学建议
实施建议
(一)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 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第六章 新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 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 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 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 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 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 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 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建议。
四、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 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例如: · 成长记录与分析; · 测验与考试; · 答辩; · 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 · 集体评议……
五、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的空间
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 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 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 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 不做硬性规定。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 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材的多样 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 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 造了比较好的环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从“识字与写字”、“阅读”、 “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 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 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还提出了“综合性 学习”的要求,
二、突破学科中心
· 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 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繁杂的历史知识。(《历史课程标准》) · 增加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 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 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数学课程标 准》) · 加强地理基础知识与人口、资源、环境 的密切联系。(《地理课程标准》)
(一)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二)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 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 力都能达到 (三)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 再组织。 (四)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 准的合理性。
三、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 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1912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 部就颁布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 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 用了40年。建国初期,我国颁布了小 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 案)。1952年后,改用教学大纲。
三、改善学习方式
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 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 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 · 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围 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国际生物圈研讨会,结 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生物课 程标准》) · 分组调查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艺术,并将 艺术形式与该地区的建筑、服饰、方言等联系 起来,全班分享调查结果。(《艺术课程标 准》)
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 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 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 到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第二节 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首次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 的18种课程标准,尽管各有特色,但 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包括前言、 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等各部分。
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建议: ● 课时安排 ●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考核与评价
前
言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标 准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 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术语解释 案例
律,选择教学策略
四、评价建议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 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 准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附录一 常见文言词
附录二 古诗文诵读篇目
附录三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四 关于选修课程的建议
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例如:
· 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 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历史课程标准》) ·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 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 学课程标准》)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 创造性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
向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
系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
教学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 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 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 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 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 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使用“课程标准”名词所体现的理念: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
众教育。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 提高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 实施过程 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三)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 (四)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二、评价建议
(一) 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 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 全体学生 3.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 展的功能
4.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 区别 5.评价要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6.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 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