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跨膜运输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学期_____学科导学案编号04 编制:贺丽萍史秀云审核:审批人:
班级________ 学习小组_______姓名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
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莫运输的实例
学习目标:1.掌握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或失水?
2.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3.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观察
4.学习进行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重点:1、如何进行探究实验,掌握其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渗透作用,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3、细胞膜不仅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难点:1、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
3、细胞膜不仅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预习案
先通读教材,明确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过程,掌握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如何进行探验,掌握其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法和一般过程。

、通过图4—1写出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时,细胞吸水。

当时,细胞失水。

当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通过图4—2写出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动物细胞的有何不同?
(1)画图并标注:
(2)植物细胞的这些结构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什么影响吗?
你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情况的有何猜想猜想?根据上文并通过深入思考提出你想探究的问题。


3、结合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案例,科学探究的步骤是什么?
提出问题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





4、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结果和结论是什么?
(1)实验现象:
(2)结果分析1: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渗透失水。

原因:
细胞失水时和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但的伸缩性更大,故原生质层会与细胞壁发生分离。

结果分析2: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渗透吸水。

整个
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

(3)实验结论: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P63资料分析:
水分子的流动方向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其他物质的运输也一样吗?
1、分析例2: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的特点。

说明了什么?
2、分析实验1(P63)水稻和番茄对不同离子的吸收情况,说明了什么?
植物细胞膜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

同理P64:不同的微生物对不同的矿物质的吸收也。

3、水稻培养液中的Mg2+ 、Ca2+ 的浓度为什么会增高?
4、通过实例可以得出的结论:
(1)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

(2)生物膜的功能特点:
(3)①分子可以自由通过。

②被细胞选择吸收的和也可以通过。

③的离子和小分子、大分子不能通过。

探究案
预习自测
生物知识超市
(一)问题探讨
1、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
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2、用纱布代替玻璃纸时,因为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3、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
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液面也不会升高。

(二)、思考与讨论
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

2、红细胞膜中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不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

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

(三)、资料分析
1、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它离子较多,吸收Ca2+Mg2+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Ca2+Mg2+浓度较高。

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

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它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

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

(四)练习
基础题
1、∨
2、∨
3、×
拓展题
提示:农业生产上的轮作正是针对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而采取的生产措施。

如果长期在同一块田里种植同种作物地力就会下降(俗称伤地),即某些元素下降,这样就会影响作物的产量。

导学案编制的基本程序为:
1.提前分工: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开学案编制小组会议。

就一周内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研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并确定导学案编制人。

编制人根据集体研究的结果,提前两周开始编制导学案。

2.初稿研讨:(1)编制人将初稿打印出来,第二周集体备课前发给备课组的各位老
师,每位老师在集体备课前都要用红笔演练一遍。

(2)集体备课时,导学案的编制人要先说明自己编制的思路,对导学案内容,
使用中的处理方式、应注意的问题、可能的生成性问题进行说明。

然后每
位教师都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大家共同讨论,定出最终意见,导学案编
制人负责记录。

(3)学案编制人根据老师的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初稿。

3.二次研讨:(1)学案编制人把修改完善后的导学案打印出来,在集体备课前发给
同科老师。

(2)备课组老师再对导学案进一步讨论完善,形成定稿。

4.定稿审批:编制人将定稿后的导学案,先交备课组长审批,备课组长要从导学案
的内容到形式认真把关,确定没问题后签字;然后送年级部,按照导
学案的格式要求、内容要求最后审定,签字才能印刷。

5.课后优化:上完课后,教师要根据课前及课堂的使用情况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
不足,并进行记录,课后再进一步对导学案修正完善。

导学案的具体使用
1. 预习案:
课前提前2-3天下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思考、讨论。

用双色笔勾画出重点、难点,理解内容,并记录自己的疑惑点。

上课前一天,任课教师可将预习案收回,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掌握真实学情。

设想课堂多种应对措施,保证点拨精当、简洁。

2.探究案
上课时发给学生,根据探究案的基本环节的设置顺序,依次带领学生在课堂
上完成如下学习环节: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结合探究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探究题目的见解,并明确自己的疑问。

针对预习自学和自主探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展示内容,小组内展开高效的交流讨论。

展示点评的内容可以分为:四点:重点、难点、易错点、联想点
四类:规律、方法、小窍门、跟踪练习
当堂检测至关重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

3.训练案
课堂学习结束时,下发训练学案。

学生课后完成并上交,由教师进行批阅。

也可由学生相互批阅后再上交。

教师进行二次批阅后,总结反馈学生的完
成情况。

在教师使用导学案过程中,要做到: 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
评必纠。

①老师通过批阅训练学案了解学情,明确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知识盲点,及时
纠正备课设计存在的问题;
②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拓展,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也
让学生有机会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1.271导学案使学生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高效学习,同时促进了学生
的全面发展。

2.271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抓手,保障了课堂的真正高效。

真正变教师为导师、变
教室为学室、变灌输为探究,使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使学习成为生命的狂欢!
3. 271导学案让我们老师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引领者和呵护者!
课前预习案是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案。

通过课前预习案引导学生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习自测(说明)
1.预习自测,即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

自测题目必须体现基础性,不要追求“多、难、深”,要讲究基础性、针对性、实效性。

既避免直问直答,失去思考价
值,又不能难度太大,让学生难以着手,要与课内探究案中的题目区别开
来。

2.检验助读中提到的相关知识的预习效果,它既有导向性,又有反馈性,还有一定的目标激励功能。

3.可以借用教材中的思考题、探究题加以变通后放在此处。

4.题目要少而精,而且要灵活多样,判断、选择、问答等方式都可以采用。

问题提出要以人为本,有鼓动性和激励性且易于学生接受,如:请分析…、请判断、你能…、你知道…、说一说、想一想、试一试等。

通过预习课使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为课堂上的高效学习做好准备。

因此,课前预习案是确保“271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1.预习案基本版块:
(1)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在预习案开始部分附上本节课简明扼要的使用说明及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任务,明确预习
中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2)教材助读:1.教材助读,即指导学生通读教材,把需要通过预习掌握的知识
在教材中得到落实,让学生把教材内容读细、读透,并识记
基础知识。

通过助读,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本节知识的预习,
既对学生的预习起到目标引导作用,又对学生的预习起到过
程指导作用。

2.在编写时按照教材中知识条目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设计。


计时,既要引导学生注意细节知识,又要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知
识的层次,还要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知识。

3.助读形式灵活多样,避免千篇一律,以防引起学生预习中的厌
烦或疲劳。

填空(不易太多)、问题导学、表格、排序列等方式
皆可,也可提示学生去查阅相关材料等。

4.助读设计要明确、具体,偏重基础,难度适中,要让大部分学
生在此引导下,顺利完成本课的预习。

5.设计方式上要注意针对性、层次性和启发性、思考性,既不能
完全套用教材,循着教材记“流水帐”;又不能难度太大,让学
生难以着手预习。

教材助读(举例)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产生活:会制造,知道使用天然火。

3.距今年代:距今约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二、名闻世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的山洞里。

2.距今年代:距今约七十万年至年。

3.体质特征
(1)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2)手脚分工明显。

(3)预习自测:1.预习自测,即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

自测题目必须体现基
础性,不要追求“多、难、深”,要讲究基础性、针对性、
实效性。

既避免直问直答,失去思考价值,又不能难度太
大,让学生难以着手,要与课内探究案中的题目区别开来。

2.检验助读中提到的相关知识的预习效果,它既有导向性,
又有反馈性,还有一定的目标激励功能。

3.可以借用教材中的思考题、探究题加以变通后放在此处。

4.题目要少而精,而且要灵活多样,判断、选择、问答等方
式都可以采用。

问题提出要以人为本,有鼓动性和激励性且
易于学生接受,如:请分析…、请判断、你能…、你知道…、
说一说、想一想、试一试等。

(4)我的疑惑:这部分内容由学生在预习后完成,主要给教师了解学情提供信息,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和
同学探究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信息链接:1.介绍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和前沿知识,作为学生的伴学材料,如重难点阐释、知识拓展、热点时政、背景介绍、学科前沿
等。

旨在拓宽学习视野,增加知识积累,提高学科素养,增强学生学习
的广度、宽度、深度、厚度等。

2.向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适当倾斜。

3.内容简短,清晰明了,具有知识快餐性质,尽量选取趣味性强、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材料。

例如:课文中作者引用了《千家诗》中的几首诗。

朱熹《春日》(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韩翎《寒食》(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探究案基本版块:
(1)学始于疑:1.通过对教材的预习,学生的疑惑往往局限在肤浅的层面。

于此,需要老师
深入把握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并围绕学习目标凝练出2—5个学生
自身可能存在的疑惑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是学生预习后提出的疑
问,也可能是学生根本想不到的疑点,也可以是老师根据多年的教
学经验给学生提出的思考点。

2. 老师要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这一栏目。

这些疑问虽然没
有直接给出回答,但在后面的“质疑探究”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得
到解决。

提问式学习。

1. 学习建议:请同学用5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
究学习。

2. 学习建议: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
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2)质疑探究:1.贯彻“三探究”和“三不探究”原则。

“三探究”是指:探究重点,探究
难点,探究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探究”是指:学生已
经学会了的不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学会的不探究,
深入学习也不会的不探究。

(这对应着老师的“三讲”和“三不讲”)。

2. 探究点要重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关注生活热点问题的过程中灵
活理解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3. 探究点要以小问题的形式由浅入深,层层展开。

通过层层设问和讨
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4. 探究点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并直指学生
认识或思维的误区和盲区。

例如:探究点二识图(给图识图)(重点)
【例2】已知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如图10.则函数的图象可能是()
(3)拓展提升:该环节是针对本堂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提升,需要老师站在更高的高度来设置
题目或补充内容达到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该部分
要源于本课内容,但又高于本课内容。

例如:1.北方楼房取暖用的“暖气”,就是用水做介质。

有一些机器
在工作时发热量很大,这些机器可以用循环流动的水作冷却
剂,为什么?
2.居民的“钱生钱”的途径有哪些?假如你是一个投资者,你认
为在选择投资方向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我的知识网络图:1.教师须提供知识网络图框架,可以是框图、分支图、知
识树、思维导图等形式,留空让学生自己进行填写。

2.此板块主要培养学生组织、建构、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够
比较清晰、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把握知识的总体
特征及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可供教师了解学生是否
真正把握了一节课的知识体系。

3.应注重知识网络图中所表现出来的横向、纵向层级关系。

(5)当堂检测:1.所有题目要针对学习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及各探
究点命
2.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情况,设置5分钟左右的题量,
(6)我的收获:学生反思本节目标达成及意外收获,总结学习心得。

老师在编写时
需要留出该板块位置。

例如:五、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探究案的功能
(1)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思考、合作、探究、总结,进行高效学习;
(2)帮助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高效学习。

(3)课内探究案是271导学案的中心环节,是学生知识的掌握、问题的解决及能
力的锻炼与提高的载体与主要阵地。

训练案针对本单元或本章学习内容进行训练和拓展,包括基础知识训练、综合拓展训练、能力提升训练,以锻炼学生思维,提升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其设计原则体现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题目;部分题目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在题目背景选取和设问方式上尽可能体现趣味性。

使用说明:
(1)不带★的题是基础题,带有一个★的题是中等题,带有★★的题是难度较大的题.带L
的题是能体现典型能力点的题
(2)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梳理本节的基础知识.
(3)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下面的课后训练题,高效训练,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271导学案三大部分的相互关系
1.271导学案是一个整体,预习案是基础,是前提,是课堂得以顺利开展并有高效的保证。

2.课内探究案是271导学案的中心环节,是学生知识的掌握、问题的解决及能力的锻炼与
提高的载体与主阵地。

3.训练案是预习案和探究案延伸,是对预习案和探究案中重要知识点巩固和检测过程,提
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重要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言句子。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质疑探究,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情投入,感受屈原的正直以及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电路的分析方法,学会实验电路的设计。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点评质疑等方式,掌握用综合分析电路的方法。

3.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学习,以严谨的态度分析问题,享受成功的快乐。

目标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用来超越的!
3、合作探究:
①明确讨论内容、时间、要求和达到的目标。

②学科小组长安排任务,分工明确。

搞好管理不能假讨论。

③先一对一讨论,再集体讨论。

④做到收放自如,即不能蜻蜓点水式又不能漫无边际。

⑤教师参与小组讨论,了解问题,为展示点评做准备。

展示要求:
1、口头脱稿展示时,面向同学;口头展示:语言简洁、准确,声音洪亮;书面
展示:规范快速,注重总结规律方法;
2、讨论完毕总结整理完善,力争全部过关。

非展示同学:
在同学展示的时候继续讨论或记忆总结。

并学会倾听,学会整理自己的答案,准备点评补充和质疑。

点评要求:
1、点评时声音洪亮脱稿,注重自己的“教态”。

2、点评讲究方法:先评书写、再评对错、后总结方法规律。

3、点评讲究效率:言简意赅,遇不明白时及时让给其他同学
非点评同学:
注意倾听、思考,关键内容做好笔记,有补充或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大胆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