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新泰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洲欧教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是关于世界两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国家、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数据,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两大洲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世界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亚洲和欧洲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他们的认识。

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较强,但对于一些地理概念和术语的理解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

2.让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资源、人口、国家、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知识。

3.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

2.亚洲和欧洲的人文地理知识。

3.地图的阅读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知识。

2.使用地图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等特点。

3.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国家、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人文地理案例。

3.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两大洲的地理位置。

提问:“你们对亚洲和欧洲有多少了解?”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两大洲的自然环境。

同时,呈现亚洲和欧洲的自然资源、人口、国家、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知识,让学生对两大洲的人文特点有所了解。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亚洲和欧洲地理知识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查找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六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_17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六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_17

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案一、中考考点分析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与欧洲的地理位置;2、重点理解并掌握亚洲与欧洲的地形和气候的主要特征;3、运用有关资料叙述亚洲及欧洲的人文环境;二、教材分析从本章开始,将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知识,掌握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方法很重要,知道分析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需要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入手。

具体而言,要着重学会运用地图说明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或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对分析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已较为熟悉,且大部分拥有了一定的读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复习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通过采取让学生结合学案进行课堂展示的形式对本节知识进行复习,期望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的同时,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与欧洲的地理位置;(2)、重点理解并掌握亚洲与欧洲的地形和气候的主要特征;(3)、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能力2、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课堂自我展示的形式进行复习;采用方法主要有:读图探究法、表格法、比较归纳法等。

五、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亚洲及欧洲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难点:学会分析各大洲的气候特点及成因六、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二)学、议——快乐自学、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第一节内容,完成下列任务:任务一:说出亚、欧洲的地理位置任务二:说出亚、欧洲的地形特点任务三:说出亚、欧洲的气候特点任务四:说出亚、欧洲的河流特点任务五:说出亚、欧洲的人口和国家概况任务一:亚、欧洲的地理位置分析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1)亚欧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其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经纬度位置(2)亚洲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海陆位置—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3)欧洲地理位置:全在北半球,大部分在东半球;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海岸线曲折任务二:亚、欧洲的地形特点地形特征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类型 4、地形分布)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1)亚洲地形的三大特征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势中部高,四周低(2)欧洲地形特点: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任务三:亚、欧洲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性(原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1)亚洲的气候特点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原因:纬度、海陆、地形、洋流)(2)欧洲气候特点海洋性特征显著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任务四:亚、欧洲的河流特点1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1)亚洲河流特点 2 内流区面积广大主要大河—长江(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湄公河(是亚洲流经过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1河网密布,水流平缓(2) 欧洲河流特点 2 河流短小,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小,多为外流河)3 航运价值高主要河流有多瑙河、莱茵河、伏尔加河等任务五:亚、欧洲的人口和国家概况1人口最多的大洲(占世界60℅,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1)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2 人口分布不均匀3 多为发展中国家1、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2)欧洲的人口2、城市文化水平高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4、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严重(三)、演——课堂展示(四)、评——教师总结、疏通思路(五)、练——一课一练、达标测评(2012年长沙市)1、全部位于北半球,且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 ( )A.非洲B.北美洲C.欧洲D.亚洲(2011年长沙)2、亚洲的地势特点是()A 中部高,四周低,地面起伏大 B 中部高,四周低,地面起伏大C 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D 东、南、西三面高,北部低(2010年怀化)3、亚洲、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分别是()A 河姆河、多瑙河 B 长江、莱茵河 C 湄公河、多瑙河 D 锡尔河、莱茵河(2010年黄石)4、下列大洲中,赤道没有穿过的大洲是()A 欧洲 B 非洲 C 亚洲 D 南美洲(2011年哈尔滨)5、亚洲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原因是()A 四面临海 B 降水丰富 C 河流湍急 D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2012年长沙市) 23.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欧洲西部略图(1) 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大部分地区位于地球五带中的带,西临洋。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和欧洲(第2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和欧洲(第2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和欧洲(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整体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大洲的基本概念,对非洲和南美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亚洲和欧洲的了解相对较浅,尤其是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掌握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

2.了解亚洲和欧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

2.亚洲和欧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

3.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分析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图片、图表和文字材料。

2.准备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的图片、图表和文字材料。

3.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地理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是学生对世界地理学习中的一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的重要国家和地区。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亚洲和欧洲的基本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世界各大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亚洲和欧洲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亚洲和欧洲的认识,并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文字材料等资源,自主探究亚洲和欧洲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重要国家和地区;能够阅读并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图;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文字材料等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全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重要国家和地区;2.难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文字材料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亚洲和欧洲的特点;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选取亚洲和欧洲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2.亚洲和欧洲的地图;3.亚洲和欧洲的相关文字材料;4.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亚洲和欧洲的美丽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呈现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亚洲和欧洲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国家和地区。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湘教版七年级下地理课程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地理课程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案

教案:亚洲及欧洲【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2-P12。

主要包含“亚细亚和欧罗巴”、“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大河众多的亚洲”、“亚洲的人口与国家”等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将能够通过地图和数据,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和海陆位置。

学生还将学会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并总结欧洲地形的特点。

-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将通过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和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提高读图、分析图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描述、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亚洲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及其成因、亚洲河流的特点以及亚洲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 教学难点:亚洲地形和气候的复杂性分析,以及如何将这些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理解亚洲人口与国家的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2. 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2.1 经纬度位置分析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在经纬度上具有显著的特点。

亚洲,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其经纬度范围广阔,横跨东西经度从东经25度到西经170度,纬度则从南纬10度延伸至北纬80度,覆盖了寒、温、热三带。

这种纬度跨度使得亚洲拥有多样化的气候类型,从北极的严寒到赤道的热带气候。

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则相对集中,主要位于北纬35度至北纬71度之间,东经6度至东经69度之间,全部位于北半球,且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欧洲的地理形状相对规则,三面临海,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

2.2 海陆位置分析亚洲的海陆位置极为重要,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亚洲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世界多条重要航线的交汇点。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案(新版)湘教版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可以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小组合作的形式,设置几个分组讨论区,每个讨论区配备相应的桌椅和黑板等设施,同时设置一个实验操作台,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和工具。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和播放相关资源。同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投影屏幕上的内容。
2.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图表、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和记忆亚洲和欧洲的国家、首都、人口等信息。同时,可以通过练习、游戏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这些信息。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的教材或学习资料。教材中包含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国家、首都等详细内容,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主要资源。
-鼓励学生撰写关于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研究报告或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课堂
1.课堂评价: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以考察学生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观察: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观察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参与度。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地图和图表等。
-组织学生进行亚洲和欧洲的地理考察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亚洲和欧洲的一些current events,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这些事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组织学生进行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知识竞赛或辩论赛,激发学生学习亚洲和欧洲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1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1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及欧洲的基本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亚洲及欧洲的特点和差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世界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亚洲及欧洲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积极主动地探究亚洲及欧洲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洲及欧洲的了解和兴趣,提高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2.如何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亚洲及欧洲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了解亚洲及欧洲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地图、图表、案例等教学素材。

3.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亚洲及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征。

教师简要介绍亚洲及欧洲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亚洲及欧洲的差异和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说课稿1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说课稿1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章节,主要向学生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对两大洲的整体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下地理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地图的阅读、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通过对亚洲和欧洲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需要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学会阅读地图,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地理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认识;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地理环境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2.难点: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以及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时事新闻、图片、歌曲等方式引入亚洲和欧洲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引导学生了解两大洲的整体概况。

3.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展示各地理要素的分布和联系。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是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深入学习。

本节课通过介绍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这两个大洲有更全面的了解。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世界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

但他们对亚洲和欧洲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对这两个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这两个大洲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环境的兴趣,增强对世界地理的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

2.难点: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3.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准备分组讨论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大洲的位置、范围。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亚洲和欧洲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采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

包括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城市等方面的内容。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大洲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学会使用地图和图表来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和世界各地地理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

2.难点:对于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料。

2.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提问:“你们对亚洲和欧洲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两大洲之间的联系。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六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_1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六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_1

第六章理解大洲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区分时区和区时的概念2. 学会24个时区的划分3. 能够区分北京时间和“北京时间”的不同4.掌握越过日期变更线后时间(日期)的变化三、教学设计:(教学导入):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相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1)展示:北京、曼谷、伦敦不同时间的图片(2)观看视频(3)两个同学“论早”来说明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讲授新课)板书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了解几个概念)1.地方时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

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2.时区和区时及换算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世界可分为24个时区。

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叫区时。

3.时区划分及换算(讲述):世界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地球自转一周(3600)约24小时,(360÷24=150)即一小时转过经度150。

一个时区就是150。

所以国际上规定,每隔150划为一个时区,世界分为24个时区,刚好一个时区对应一个小时。

每相差一个时区,就相差一小时。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学生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学生小组讨论: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3.什么是“区时”?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举几个例题让学生来做,看学生掌握的情况,针对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再实行讨论。

并提醒学生注意的事项。

(讲述):1.越过日期变更线后时间(日期)的变化;并举例说明例如:一艘航行在太平洋豪华游轮上,一个孕妇刚在10分钟前生下一个女孩,之后又有一个男孩诞生。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和欧洲(第1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和欧洲(第1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和欧洲(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和欧洲(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和欧洲的基本了解,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各大洲地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经济和文化等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大洲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亚洲和欧洲的具体地理特点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节内容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和欧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能通过地图分析两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经济和文化等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阅读、资料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2.难点: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和欧洲国家,分析其地理特点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地图、图片、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预习教材,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世界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亚洲和欧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两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经济和文化等特点。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4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4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及欧洲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亚洲及欧洲的基本地理情况,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初步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亚洲及欧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亚洲及欧洲的地理特征、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也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阅读、图片观察、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

2.难点:对亚洲及欧洲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地图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亚洲及欧洲地图,了解其地理分布和特点。

2.图片观察:展示亚洲及欧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3.实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及欧洲国家,分析其地理特征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亚洲及欧洲地理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5.互动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教材。

2.地图:亚洲及欧洲地图。

3.图片:亚洲及欧洲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图片。

4.视频:亚洲及欧洲相关景观和活动的视频。

5.课件:制作本节课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亚洲及欧洲的美丽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亚洲及欧洲》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亚洲及欧洲》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亚洲及欧洲》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的第一节《亚洲及欧洲》,主要介绍亚洲及欧洲这两个大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能够了解亚洲及欧洲的地理特征,培养对不同大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

b. 了解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如地形、气候等。

c. 了解亚洲及欧洲的经济发展情况。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准确标示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

b. 能够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等。

c. 能够比较亚洲及欧洲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b.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

b. 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如地形、气候等。

c. 亚洲及欧洲的经济发展情况。

2. 教学难点:a. 帮助学生理解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尤其是与其他大洲的相对位置。

b. 帮助学生理解亚洲及欧洲的自然环境特点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理的认知程度较低,对亚洲及欧洲的地理知识了解有限。

他们对地图的使用和解读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同时,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地理环境的认识较为片面,需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使用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亚洲及欧洲的地理位置。

例如,指出亚洲位于欧洲的东方,与非洲相连,与北美洲通过白令海峡相望。

-引导学生思考亚洲和欧洲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第二环节:呈现知识-使用地图或图片展示亚洲及欧洲的地理特征。

例如,指出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占地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而欧洲则是世界上第二小的大洲。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章节,主要向学生介绍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本节内容涉及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国家、文化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亚洲和欧洲地理知识框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础知识、大洲的概念以及一些非洲、美洲等地区的地理知识。

因此,学生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同时,学生对于亚洲和欧洲的具体地理情况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丰富他们的地理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国家、文化等基本情况,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查询、分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资料查询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洲和欧洲各国的了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国家、文化等基本情况。

2.难点:对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等地理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亚洲和欧洲的地图,了解两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国家分布等情况。

2.资料查询: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亚洲和欧洲的气候、资源、人口、文化等信息。

3.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典型国家,深入了解两洲的地理情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3.准备好分组讨论的问题和案例,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让学生观察两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国家分布等情况,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说课稿4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说课稿4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是本册书的重要章节之一。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材从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示了亚洲和欧洲的特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亚洲和欧洲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学习其他洲际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五大洲的基本分布情况,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亚洲和欧洲的主要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等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等特点;2.原因:这些知识点涉及面较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难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等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五大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亚洲篇:分别从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等方面,详细介绍亚洲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掌握亚洲的基本地理知识;3.欧洲篇:同样从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等方面,详细介绍欧洲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掌握欧洲的基本地理知识;4.联系与对比:让学生对比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等特征,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两大洲的认识;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山东省泰安新泰市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欧洲及亚洲学案 湘教版

山东省泰安新泰市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欧洲及亚洲学案 湘教版

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位置、地形)【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2、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等自然地理知识【学习重难点】亚洲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重点)【自主互助合作学习】一、“亚细亚”和“欧罗巴”1、古代,人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地方称为“”,以西的地方称为“”,后来,亚细亚成为的名字,欧罗巴成为的名字2、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称,这是世界上面积最的大陆二、亚洲和欧洲的位置提示分析位置,要从三方面入手:①经纬度位置②半球位置③海陆位置1、根据提示,分析亚洲的位置亚洲南到,北到,东到,西到,亚洲地域十分辽阔,北部深入以内,南部延伸到以南2、根据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判断半球位置亚洲主要位于、,它同时跨四个半球3、读图1-1,分析亚洲的海陆位置亚洲北临,东临,西临,南临,西南隔运河与相邻,东隔海峡与相邻,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的大洲4、根据亚洲位置的分析方法,分析欧洲的位置①欧洲的经纬度位置是②欧洲全部在,主要在③欧洲北临,西临,南临,东临,西南隔海峡与相望三、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特征提示分析地形特征,要从四方面入手:①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②地势起伏状况③主要地形类型及特殊地形④地形分布1、读图1-1,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①结合图1-5 图1-6,从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分析,亚洲地形以、为主,平均海拔,是除南极洲以外海拔最的大洲②结合图1-5,亚洲地面起伏,高低,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最高的山脉,最高的山峰,又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③亚洲地势中部,四周,以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山脉有、、④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由北向南依次是、、、,这些群岛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壳活跃,位于火山地震带上2、根据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分析欧洲地形特征①地形以为主,平局海拔世界最②地面起伏③地势高,低④以地貌为特色【巩固练习】1、频临亚洲的大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2、下列属于欧洲的平原中,位于最东的是A 西欧平原B 波德平原C 东欧平原 D西西伯利亚平原3、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的是A 喜马拉雅山脉B 东非大裂谷C 安第斯山脉D 落基山脉4、读“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图中最高的山峰海拔为米,陆地最低处的海拔为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说明了亚洲的地面起伏,高低②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的地形中,、的面积广大,地势高,低③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洲的分界线,连接了海与海【课堂小结】1、读图1-1,找到下列地形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朝鲜半岛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马来群岛2、亚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脉:最高的山峰:最高的高原:陆地最低点:最大的半岛:最大的群岛:。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XJ)第六章 认识大洲 第六章第1节《亚洲及欧洲》第2课时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XJ)第六章 认识大洲 第六章第1节《亚洲及欧洲》第2课时

湘教版地理七下第六单元第1节《亚洲及欧洲》第2课时教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1)阅读亚洲气候分布图,找出亚洲的气候类型,及分布位置。

(2)说出亚洲缺少哪种气候类型?追问:(3)想一想,为什么亚洲气候类型众多?2.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结合上图)(1)亚洲气温有什么差异?影响因素是什么?归纳总结:①亚洲各地气温差别显著(纬度、地形因素)(2)亚洲降水有什么差异?分别引导学生分析地点:马来群岛—长江流域以南——华北平原——亚洲大陆的内陆地区,对比四地的降水:总结:亚洲各地降水量差别显著,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

(海陆因素)(3)亚洲东部分布的气候类型是哪几种?有什么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找出亚洲三种季风气候分布地区。

追问:季风气候分布的原因?总结: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广3.归纳总结:一个区域的气候特征归纳和描述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充:区域气候类型分布格局或差异【拓展应用】4.引导学生探究欧洲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1)读图,说一说亚洲和欧洲各有下列哪几种气候类型分布。

①热带沙漠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③温带海洋性气候④温带大陆性气候⑤地中海气候⑥热带雨林气候(2)读图,说一说亚欧大陆同纬度地带,由西向东1月、7月气温有什么变化?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利物浦与漠河1月平均气温相差超过30℃?补充:利物浦受西风和暖流影响;漠河受冬季风影响。

(3)读下表所列的资料,说一说甲、乙两地的气温(℃)和降水(毫米)特点,并判断两地各属哪种气候类型。

(4)下列因素中,哪些对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欧洲三面临海,向西凸出,形似“大半岛”。

欧洲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漫长曲折,大部分地方距海不远。

欧洲大陆大部分位于北纬40°~60°之间,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

欧洲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使西北部沿海地区显著升温。

欧洲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平原广阔,连成一片,有利于大西洋上的暖湿气流长驱直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节。

学习内容较多,本课时认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学习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特征,亚洲和欧洲的气候特征,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情况。

本节教材安排的特点是“学习亚洲,练习欧洲”,关于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关于“西欧气候的成因”,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
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分析亚洲地形特征,使学生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地形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

(二)教学难点
1。

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特色成因。

● 教学方法
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阅读。

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

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导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讲授新课)
板书二、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1-1,亚洲地形图,1-5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

(填图练习)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
(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
归纳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1-1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

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讲授新课)
板书二、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1-1,亚洲地形图,1-5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

(填图练习)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
(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
归纳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1-1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

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习亚洲的地形及气候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及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及气候特征。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读图及学习方法的掌握,所以,要多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找有用的知识,增加读图的练习。

●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1. 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