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指导】灵感思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指导】灵感思维
2010-01-26 14:33
灵感思维:是指凭借直觉而进行的快速、顿悟性的思维。

它不是一种简单逻辑或非逻辑的单向思维运动,而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理性思维整体过程。

从艺术方面来讲,灵感思维是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的产生出新概念货新意向的顿悟式的思维形式。

灵感(inspiration)是人们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一种新的思路突然接通。

这种状态能导致艺术、科学、技术的新的构思和观念的产生或实现。

简而言之,灵感就是人们大脑中产生的新想法(new idea)。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灵感是大脑的一种特殊技能,是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脑的一种高级的感知能力。

正如着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我认为现在不能以为思维仅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类,还有一类可称为灵感。

也就是人在科学和文艺创作的高潮中,突然出现的、瞬息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

它不是逻辑思维,也不是形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持续的时间都很长,以致人们所说的废寝忘食。

而是灵感时间极短,几秒种而已。

总之,灵感是又一种人们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又一种思维,也是有规律的。


灵感具有一系列特点:
其一,灵感的产生具有随机性、偶然性。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灵感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至今人们还没有找到随意控制灵感产生的办法。

人不能按主观需要和希望产生灵感,也不能按专业分配划分灵感的产生。

其二,灵感产生是世界上最公平的现象,任何能正常思维的人都可能随时产生各种各样的灵感。

无论是贫民还是权贵,不论是知识渊博的科学家还是贫困地区的文盲都会产生灵感。

其三,产生灵感几乎不需要投入经济成本,而灵感本身却是可能有价值的。

灵感价值的大小也是随机的,不会因为你高贵就让你产生高贵的灵感,也不会因为你低贱就只让你产生低贱的灵感。

灵感一旦实现了其价值,则可能使其主人高贵。

鉴于灵感价值的特点,可以将灵感看作有价值的产品,这种产品是只有智慧的动物人才能生产的!
其四,灵感具有“采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

这是灵感最为特殊的特点,越开发灵感产生得越多。

其五,灵感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如果不能及时抓住随机产生的灵感,它可能永不再来。

其六,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的、独特的,人产生灵感时往往具有情绪性,当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兴奋的,甚至可能陷入迷狂的境地。

尽管灵感随时可能产生,产生灵感几乎不需要投入,但对它进行捕捉保存、挖掘提炼、开发转化、实现价值则可能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且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程序和过程,需要进行必要的社会分工,甚至可能需要调动单位、社会和国家的资源。

当人们灵感闪现时,特别是普通人大脑中突然产生了与自己工作生活无关的灵感,大多数人不能独自开发保护灵感,更难确保实施完成创新,调动其它资源更不是一般百姓能够奢望的。

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只有少数人抓住部分灵感,不折不挠地完成了创新,实现了创新的价值,成了发明家、科学家。

灵感思维也称做顿悟。

它是人们借助直觉启示所猝然迸发的一种领悟或理解
的思维形式。

诗人、文学家的“神来之笔”,军事指挥家的“出奇制胜”、思想战略家的“豁然贯通”、科学家、发明家的“茅塞顿开”等,都说明了灵感的这一特点。

它是在经过长时间的思索,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突然受到某一事物的启发,问题却一下子解决的思维方法。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就是这种方法的形象化的描写。

灵感来自于信息的诱导、经验的积累、联想的升华、事业心的催化。

灵感思维是人们在文艺创作、科学研究中因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钱学森说:“如果把非逻辑思维视为形象思维,那么灵感思维就是顿悟,实际上是形象思维的特例。

灵感的出现常常带给人们渴求已久的智慧之光。

”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从事苯分子结构的研究,一天由于梦见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环形而突发灵感,得出苯的六角形结构式。

因此,灵感不是唯心的、神秘的东西,它是客观存在的,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一种使问题一下子澄清的顿悟。

科学史上许多重大难题往往就是靠这种灵感的顿悟,奇迹般地得到解决的。

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是这样一种意境。

灵感思维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它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①突发性。

灵感往往是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出现,使长期苦思冥想的问题突然得到解决。

在时间上,它不期而至,突如其来;在效果上,突然领悟,意想不到。

这是灵感思维最突出的特征。

②偶然性。

灵感在什么时间可以出现,在什么地点可以出现,或在哪种条件下可以出现,都使人难以预测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往往给人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之感。

③模糊性。

灵感的产生往往是闪现式的,而且稍纵即逝,它所产生的新线索、新结果或新结论使人感到模糊不清。

要精确,还必须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辅佐。

灵感思维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征,从根本上说都是来自它的无意识性。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都是有意识地进行的,而灵感思维则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所在。

如何引发灵感?
引发灵感最常用的一般方法,就是愿用脑、会用脑、多用脑,也就是遵循引发灵感的客观规律科学的用脑。

关于愿用脑的问题,这里就不谈了。

下边分别谈会用脑和多用脑。

会用脑。

凡是善于引发灵感,能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人,都很会用脑。

一般人以为显而易见的现象,他们产生了疑问;一般人用习惯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却有独创,他们的特点是喜欢独立思考,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出几个“怎么办?”因为任何创新项目的完成,都是独立思考和钻研探索的结果。

因此,就不能迷信、不能盲从、不能只用习惯的方法去认识问题;或只用结论了的说法去解决问题,也不能迷信专家、权威。

而是要从事实出发,从需要出发,去思考问题,去探索问题。

去寻找新的方法、新的答案、新的结论。

多用脑。

要促进灵感的产生,就必须多用脑,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在用脑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从而不断提高的。

所谓多用脑,不是指不休息的连续用脑,而是要把人脑的创新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爱因斯坦对为他写传记的作家塞利希说:“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求问题罢了”在这个寻根刨底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脑思考。

他自己深有体会的说:“学习知识要
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数字化教父”尼葛洛·庞帝说:“我不做具体研究工作,只是在思考。

”微软的比尔·盖茨,他从小就表现出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特点。

由此可见,科学用脑是开发大脑创造潜能、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最一般、最普遍适用的方法。

引发灵感时常用的基本方法:
①观察分析。

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观察分析。

观察,不是一般的观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去观看和考察所要了解的事物。

通过深入观察,可以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可以从表面上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

在观察的同时必须时行分析,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②启发联想。

新认识是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旧与新或已知与未知的连接是产生新认识的关键。

因此,要创新,就需要联想,以便从联想中受到启发,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③实践激发。

实践是创造的阵地,是灵感产生的源泉。

在实践激发中,既包括现实实践的激发又包括过去实践体会的升华。

各项科技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需要的推动。

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就促使人们去积极地思考问题,废寝忘食地去钻研探索,科学探索的逻辑起点是问题。

因此,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引发灵感的一种好方法。

④激情冲动。

积极的激情,能够调动全身心的巨大潜力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激情冲动的情况下,可以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提高记忆力,加深理解力。

从而使人产生出一般强烈的、不可遏止的创造冲动,并且表现为自动地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行事。

这种自动性,是建立在准备阶段里经过反复探索的基础之上的。

这就是说,激情冲动,也可以引发灵感。

⑤判断推理。

判断与推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推理由判断组成,而判断的形成又依赖于推理。

推理是从现有判断中获得新判断的过程。

因此,在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对于新发现或新产生的物质的判断,也是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认识的过程。

所以,判断推理也是引发灵感的一种方法。

上述几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在引发灵感的过程中,不是只用一种方法,有时是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交叉运用的。

灵感思维的特点
1、突发性和模糊性
由于是没有在显意识领域单纯地遵循常规逻辑过程所形成,所以灵感直觉思维产生的程序、规则以及思维的要素与过程等都不是被自我意识能清晰地意识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2、独创性
独创性是定义灵感思维的必要特征。

不具有独创性,就不能叫灵感思维。

3、非自觉性
其他的思维活动,都是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灵感直觉思维的突出性,必然带来它的非自觉性。

4、思维灵活活动的意象性
在灵感直觉思维活动过程中,潜意识领域或显意识领域总伴有思维意象运动的存在。

没有意象的暗示与启迪就没有思维的顿悟。

5、思维高度灵活的互补综合性
思维高度灵活的综合互补性是其思维的重要特征,如潜意识与显意识的互补综合,逻辑与非逻辑的互补综合,抽象与形象的互补综合等等。

灵感思维的运用
A 久思而至
指思维主体在长期思考竟日不就的情况下,暂将课题搁置,转而进行与该研究无关的活动。

恰好是在这个“不思索”的过程中,无意中找到答案或线索,完成久思未决的研究项目。

B 梦中惊成
梦是以被动的想象和意念表现出来的思维主体对客体现实的特殊反映,是大脑皮层整体抑制状态中,少数神经细胞兴奋进行随机活动而形成的戏剧性结果。

并不是所有人的梦都具有创造性的内容。

梦中惊成,同样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科学头脑”。

C 自由遐想
科学上的自由遐想是研究者自觉放弃僵化的、保守的思维习惯,围绕科研主题,依照一定的随机程序对自身内存的大量信息进行自由组合与任意拼接。

经过数次、乃至数月、数年的意境驰骋和间或的逻辑推理,完成一项或一系列课题的研究。

D 急中生智
利用此种方法的例子,在社会活动中数不胜数。

即情急之中做出了一些行为,结果证明,这种行为是正确的。

E 另辟新径
思维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课题内容与兴奋中心都没有发生变化,但寻解定势却由于研究者灵机一动而转移到与原来解题思路相异的方向。

F 原型启示
在触发因素与研究对象的构造或外形几乎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已经有充分准备的研究者一旦接触到这些事物,就能产生联想,直接从客观原型推导出新发明的设计构型。

G 触类旁通
人们偶然从其他领域的既有事实中受到启发,进行类比、联想、辩证升华而获得成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触类旁通往往需要思维主体具有更深刻的洞察能力,能把表面上看起来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情沟通起来,进行内在功能或机制上的类比分析。

H 豁然开朗
这种顿悟的诱因来自外界的思想点化。

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的一些明示或隐喻获得。

豁然开朗这种方法中的思想点化,一般来说要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有求”,二是“存心”,三是“善点”,四是“巧破”。

I 见微知着从别人不觉得稀奇的平常小事上,敏锐地发现新生事物的苗头,并且深究下去,直到做出一定创建为止。

见微知着必须独具慧眼,也就是用眼睛看的同时,配合敏捷的思维。

J 巧遇新迹
由灵感而得到的创新成果与预想目标不一致,属意外所得。

许多研究者把这种意外所得看作是“天赐良机”,也有的称之为“正打歪着”或“歪打正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