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的“有米之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作教学的“有米之炊”
习作,是将字词赋予自己的思想进行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
而文字的排列,
就是利用生活中的故事、现象以及人物事物为主线,适时串连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再加上巧妙的谋篇布局,合理的修辞手法,这样,一篇佳作就诞生了。
可是,作为初学者的小学生,大多数孩子觉得作文难,写作无素材,思路打
不开,无话可说。
究其原因,就是头脑里少了语言文字和生活素材的贮存,潭里
无水,怎能引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习作教学贵在做“有米之炊”。
一、在阅读中贮藏“米”
课标指出,小学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收集文字信息,积累语言发展思维,获取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
围绕教材选择
文本让学生阅读,学习表达方法,汲取语言精华,将规范语言化为己有,写作时
便会信手拈来,应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一)千书万卷建粮“仓”
1.教师建“仓”。
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如山如海,作为教师,重在从文学作品、科幻科普和文化教育等名篇名著里,挑选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向学生推荐。
每学期开学初,将适合学生阅读的篇目罗列出来,构建阅读仓库,让学生自由挑
选书目阅读。
2.学生荐“仓”。
学生认知水平大体相近,利用他们互相信任、互相比拼的
心理,开办读书汇报会、读书沙龙、读书展示等活动,展示“闰土”心里无穷无
尽的稀奇事,让学生互相激励,互相推荐,建立班级书仓。
(二)日积月累见粮“仓”
1.睡前积“粮”。
睡前读书,是对紧张学习生活的放松,也是无意识记忆的
最好训练方式,更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黄金时间。
引导学生案头存书,睡前阅
读,收集好词佳句,记录读后所得。
第二天课堂上,利用几分钟互读交流,教师
检查读书笔记,从而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2.放学献“粮”。
每天放学前,一名同学上台脱稿讲自己喜欢的故事,孩子
们大多喜欢讲寓言、童话故事,全班同学人人按轮次参与。
从故事中积累语言,
训练表达方法,陶冶思想情操,享受读书的快乐。
3.开仓放“粮”。
每周三最后一节课,定为自由读书节,学生读书读报,留
下十分钟时间,轮流分享所读的精彩片段,互相学习积累的好词佳句。
二、在生活中收藏“米”
叶老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富,溪流自然奔流不息。
”习作教学中,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心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
(一)广开良田终得“米”
1.巧积白色西“米”。
我们老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
素材。
孩子在校园、在课堂上的表现无处不是写作的素材。
如有孩子违纪了,不
批评他,让违纪孩子和旁观学生从各自的角度,观察、感受违返纪律事件的表情、动作、心里,大家都描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析原因,加上评价,便是
文章。
这方法,我已经成为惯例,这既是对学生一次自我明辨是非的思想教育,
又训练了学生从生活中找素材训练写作。
2.善积校园香“米”。
校园活动丰富多彩,而且每一个孩子都是参与者,体
验者。
他们最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今年“六一”的跳蚤市场,孩子们活动
结束,人人兴奋不已,个个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感受,迫不及待地想写出来。
邱
呈喜写她推销书不容易,两个小时才买三本书、八元钱,提出了孩子们“爱玩具
不爱书”引发思考的学习问题。
钱昱推销玩具,吆喝卖力,收益甚微,得出了
“商品清洁”的买卖观。
抓活动指导学生习作,学生参与了、真实感受了,习作
内容丰富,有血有肉。
3.捕捉课余碎“米”。
课余生活是宝贵的写作材料。
周末是孩子的欢乐天地,到大自然中去野炊,去观察花草树木的颜色,形状,认识动植物;去农村参加插秧,锄草,收割粮食,采摘水果,钓鱼,抓虾;去乡村欣赏新农村可喜的变化,
端午学包粽子,中秋学做糍粑;植树节去植树造林美化祖国,国庆节去公园唱红
歌致敬美丽的祖国,重阳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甚至利用周末约上同学去体育场
打球,羽毛球,乒乓球,轮滑……这些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孩子多方面能力,
让孩子记下自己的收获,便诞生了习作。
(二)打开市场售“米”
1.漂流珍珠“米”。
按学生学习分组,引导学生“漂流日记”,飘出同伴习
作精彩。
日记常常是自己写自己看的,而我将学生日记变成共享资源,每7人为
一小组,同组共用一个日记本,每人一次日记,“相约星期二的阅读课”为交流日。
这种“漂流日记”,学生争先恐后表现自己,时常惊现精彩。
2.出口免检“米”。
与异校同年级班同学建立友好同盟,用书信方式互通联系,但不留姓名,只用编号或昵称署名,向陌生同学传递自己课内课外生活和学
习中的喜怒哀乐或分享佳作。
收信收文同学,写好自己的阅读感想、评价和建议,班级分享并收藏精品,从而积累习作素材,丰富习作经验。
三、在互评中加工“米”
教学要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多让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和合作
学习,既是新课程的要求,亦是我以作教学中的大胆尝试。
都知道,作文评改,
耗时费事,接受检查时还要求有横批旁批再总批,而且还不一定是学生喜欢要的
结果。
为避免费力不讨好,我采用了学生“导”“评”“改”“展”四步曲,完
成每次作文的评改。
1.指导加工粳“米”。
让学生互评前,重点做好从哪些方面评改。
习惯上,
我从三个方面做好指导。
从习作规范上指导:卷面是否整洁;圈出错别字并修改;有几处语病并加以修改;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从内容及主题上指导:看内
容是否符合习作要求;中心表达是否切合题意。
从篇章结构上指导:详略是否得当;过渡是否自然得体;首尾是否照应和精当。
2.细加工出精“米”。
“评”和“改”同时进行:将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
八人一大组,四人小组中各自读作文,其他同学听后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学生自己执笔修改。
其中两人担任组长,负责写评语。
评价同伴习作要求总批卷面、书写、文章内容及思想观点;横批评价描写方法、说明方法以及采用了修辞
手法等;旁批主要批注修改意见及评价成功点。
3.展示优质贡“米”。
四人小组推荐一篇优秀习作到八人大组里朗读,最后
推荐一篇更为优秀的习作当全班同学面展示。
每次展示结束,孩子们总是给予热
烈的掌声;得到展示的同学无比的自豪和自信。
当然对进步生,哪怕用上一个好词、写出一句优美的句子,我当场给予肯定。
台上之功缘于台下训练。
评,让学
生获得练习的动力;改,让学生提升写作的能力;展,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无止境!即将退休的我将不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勤恳练笔,引“米”下锅,丰盛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