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成套开关设备装配工艺36页word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B 公司低压系列安装工艺
1. 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GGD 低压固定柜进线柜电气元件的安装。

2. 工艺流程图
3. 工艺过程
3.1 工步1 生产准备
3.1.1仔细阅读图纸,根据图纸和工艺标准以及元器件型号、柜体尺寸、进线(电缆或母排;上进下进等)方式、返线方式、有无电度表和方便母线制作,便于二次配线等来制定安装方案。

发现问题及时与技术部主管设计员沟通,消除质量隐患。

所装元件带电零部件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3.1.2根据图纸和元器件材料单,开领料单领取元器件及附件辅料。

3.1.3检查领取的元器件及附件辅料的型号、规格、数量、电源类型(交、直流)、电压等级(380V/220V/110V)等是否与图纸、材料单和领料单相符。

是否完好,有无质量缺陷。

然后擦拭干净,小件放入专用箱内,大件放在木托板上,托放在柜体附近不影响安装操作的地方,不得落地放置。

不得占压安全通道的黄线。

3.2 工步2 一次元件安装
根据断路器的规格型号一般分为三种安装方式。

一种为立式(悬挂式)断路器;一种为抽屉式断路器;一种为卧式安装固定式断路器。

3.2.1立式(悬挂式)断路器的安装(图1)
悬挂式断路器的安装顺序一般为:刀开关
断路器。


图1)
3.2.1.1刀开关的安装
3.2.1.1.1根据柜宽和图纸要求,选择合适的刀开关旋转机构安装梁(俗称:刀板)1件,长度尺寸见表2。

用螺栓经垫板将刀开关旋转机构安装梁固定在柜体前左右立柱上。

(图2)距柜顶560mm。

自上向下数第29、31、33安装孔安装。

表2 mm
(图2)
3.2.1.1.2根据柜深,选择合适的纵横梁(俗称:深度撑)4根,长度尺寸B 见表
3。

用螺栓将纵横梁固定在柜体左右侧立柱上。

(图3)自上向下数第25、26和32、33安装孔安装。

距柜顶分别为500、640mm.
表3 mm (图3)
3.2.1.1.3根据柜宽,选择合适的安装梁2件作刀开关安装梁,长度尺寸C 见表4。

表4 mm
3.2.1.1.4根据刀开关额定电流的大小,在刀开关安装梁上画线钻4-φ9安装孔。

刀开
关安装孔距见表5。

3.2.1.1.5用螺栓将刀开关安装梁固定在纵横梁上。

刀开关安装梁距柜体前面距离E 见表5。

自前向后数第N 安装孔安装,见表5。

(图3)
表5 HD13(17)BX 型刀开关安装尺寸
mm
3.2.1.1.6用螺栓将刀开关固定在刀开关安装梁上。

(附图1:刀开关安装图)
3.2.1.1.7用螺栓将旋转机构固定在刀开关旋转机构安装梁上。

(附图2:刀开关旋转机构安装图)
3.2.1.1.8将旋转机构与刀开关连接,调整旋转机构及联杆,使刀开关分合到位,操作轻松灵活。

然后锁紧螺母。

(附图3:开关与旋转机构连接图)
3.2.1.2立式断路器的安装
3.2.1.2.1根据柜深选择合适的纵横梁(俗称:深度撑)4根,长度尺寸B 见表3。

用螺栓将纵横梁固定在柜体左右侧立柱上。

上下纵横梁之间距离见表6。

自下向上数第N 安装孔安装,保证断路器安装后的飞弧距离≥250mm 。

(图4)
(图4)
3.2.1.2.2根据柜宽选择合适的安装梁2件作为断路器安装梁,长度尺寸C 见表4。

按断路器B 相与刀开关B 相中心线在一条垂直线上的原则,根据断路器的安装孔距,在断路器安装梁上划线,钻4-φ13安装孔。

常见断路器的安装孔距见表6。

表6 常见断路器的安装尺寸 mm
3.2.1.2.3用螺栓根据柜深及断路器型号及额定电流,将断路器安装梁固定在左右纵横梁上
(图4)。

深度尺寸J 见表7。

自后向前数第N 孔安装。

表7 断路器安装梁安装尺寸J mm
3.2.1.2.4用螺栓将断路器固定在断路器安装梁上。

若出现因断路器太重,使断路器安装梁产生弹性变形时,应在断路器前下方用一根安装梁进行支撑。

其安装位置应根据实际具体情况确定。

(附图4:悬挂式断路器安装图)
(附图5:悬挂式断路器进线柜一次元件安装总图) 3.2.2抽屉式断路器的安装(图5)
(图
5)
3.2.2.1按柜宽截取合适的内立柱2件,作为横安装梁使用。

截取长
度L 见表8。

表8横安装梁长度L mm
3.2.2.2根据柜深选择合适的纵横梁(俗称:深度撑)3根,纵横梁长
度尺寸B 见表3。

用螺栓将左右纵横梁和横安装梁各2根,固定在柜
体前后立柱的同一水平面上,距离柜底880mm 。

另1根纵横梁,根
据柜宽及断路器型号和额定电流,固定在横安装梁上(图6)。

安装尺寸C ,见表9。

表9 mm
(图6)
3.2.2.3根据尺寸C及断路器型号和额定电流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安装梁2~6件作为断路器纵横梁断路器体积重量和额定电流较小的,使用2件。

断路器体积重量和额定电流较大的,将双根并为一根加固使用,需4件。

必要时,中间再增加一~二根加固,需5~6件。

此时若有必要,可按3.2.2.1 、3.2.2.2和3.2.2.5条在其下增加一组安装梁,与其栓接在一起,以增加其强度和刚度。

),其长度尺寸C和件数见表9。

3.2.2.4根据断路器安装尺寸,在断路器安装梁上钻N-Ф13孔。

常见断路器的安装孔距见表9.
3.2.2.5用螺栓将断路器安装梁固定在纵横梁上(图7)。

安装尺寸A、F、G、H见表9。

若断路器安装梁长度误差较大时(差2~5mm),可在断路器安装梁和纵横梁间垫镀锌垫片。

(图7)
3.2.2.6将断路器芯从底座中抽出。

根据断路器的安装要求,选用合适的六方头螺栓,将断
路器底座固定在断路器安装梁上。

中间安装梁上应垫3X30mm铜母线一根垫平底座。

一定注意断路器底座位置应端正。

不得有歪斜现象。

紧固后将断路器芯插入底座。

(附图6:抽屉式断路器安装图)
(附图7:抽屉式断路器进线柜一次元件安装总图)
3.2.3卧式安装固定式断路器的安装(图8)
卧式安装固定式断路器的安装顺序一般为:刀开关
断路器。

(图8)
3.2.3.1刀开关安装:参见本工艺3.2.1.1刀开关的安装。

3.2.3.2卧式安装固定式断路器的安装:断路器安装梁的安装参见本工艺3.2.2抽屉式断路器的安装。

其断路器安装时,根据断路器的安装要求,选用合适的六方头螺栓,将断路器框架固定在断路器安装梁上。

常见固定式卧式安装断路器安装尺寸见表10。

表10 常见卧式安装固定式断路器安装尺寸mm
(附图8
(附图9:卧式安装固定式断路器进线柜一次元件安装总图)
3.3
工步3 二次元件安装
(图9)
3.3.2.1测量仪表的安装
测量仪表必须经过校验或检验,漆印、铅封完好,刻度盘上所注互感器的变比值符合图纸要求。

固定仪表时,必须对角拧紧螺栓,然后平行拧紧,压平弹簧垫圈即可。

严禁用力过猛,而损坏仪表。

注意严禁出现几个螺栓受力不均,松紧不一的现象。

3.3.2.2转换开关的安装
转换开关的型号应与图纸相符,用自带的螺钉将其固定牢固。

注意装正。

3.3.2.3指示灯和按钮的安装
3.3.2.3.1指示灯和按钮的安装顺序:由板前看,从左至右,指示灯的装配顺序为:
红灯绿灯;按钮的装配顺序为:绿钮红钮。

指示灯在上按钮在下,同一回路的灯钮对应安装。

3.3.2.3.2按钮装配时,LAY按钮的开点在上方;LA39按钮的开点在下方。

3.3.2.3.3灯钮的安装其前后均应横平竖直,拧紧固定牢固。

不得出现倾斜现象。

安装时若安装孔过小或尺寸偏差较大时,必须扩孔。

如有毛刺或腻子等,应先用锉刀去除。

不得强行安装,以免损坏元件或造成安装不正等安装缺陷。

3.3.2.4标志框的安装
3.3.2.
4.1
3.3.2.
4.2
(附图10:仪表门二次元件安装总图)
3.3.3电度表的安装(图11)
(图11)
3.3.3.1电度表的型号规格应符合图纸设计要求。

3.3.3.2用螺栓将电度表安装板固定在门轴侧的柜体骨架上。

电度表安装板上面距离刀板下面10mm 处。

3.3.3.3 按电度表安装要求,选用合适的螺钉,将电度表固定在电度表安装板上,固定牢固。

3.3.3.4若装有无功电度表,则按上诉方法安装在柜体另一侧。

电度表的安装不应与其它元件干涉,且不影响其它元件的操作。

否则应另选安装位置。

3.3.4端子排的安装(图13)
3.3.
4.1安装前应逐个对端子进行检查,不应有裂纹和缺陷,金属件应无锈蚀,弹性适当,不缺件。

二次端子排垂直安装在电度表下方,距离电度表安装板下面100 mm 处。

3.3.
4.2用螺栓将端子支架固定在柜体骨架上,用螺钉将安装端子排用的槽板或导轨,固定在端子支架上。

槽板竖装时宽边在右边。

横装时宽边在下边。

3.3.
4.3按接线图排列组装端子排,端子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
紧凑排列。

同一安装单位的端子及R1型熔断器的排列顺序是(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 R1型熔断器 电流端子 电压端子。

端子排最后留2~5个备用端子。

端子排两端应设有端子堵头。

同一端子排不同安装单位之间也要装设端子挡板(或端子堵头),以示隔开。

(附图11:电度表和端子排安装位置图)
(附图12悬挂式安装方式进线柜电气元件安装总图)
(附图13:抽屉式安装方式进线柜电气元件安装总图)
(附图14:固定式卧式安装方式进线柜电气元件安装总图)
3.4 工步4 自检和互检
元件装配完成后,进行自检和互检。

检查内容包括:
a) 元件及装配是否符合图纸和工艺要求,是否符合元件自身的安装使用条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满足3.1.1条的规定;
b)元件装配是否牢固可靠,横向平齐,竖向对称,整齐美观,元件是否有明显的倾斜现象(其倾斜度应小于1.5度);
c)紧固件是否紧固并符合工艺要求:螺栓紧固后,弹簧垫圈已压平,螺尾留2~5牙;
d)元件装配后应无装配损伤及装配缺陷。

3.5 工步5 整理和转序
3.5.1自检和互检合格后,填工序流转卡,转入下道配线工序。

3.5.2清理现场,工具和物品放归原处。

抽出式系列安装工艺
3.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GCS低压抽屉柜出线柜(经济型)电气元件的安装。

GCK、MNS可参照执行。

4.工艺流程图
4.
工艺过程
3.1 工步1 生产准备
3.1.1仔细阅读图纸,根据图纸和工艺标准以及元器件型号及规格、柜体尺寸和方便母线制作,便于二次配线等来进行安装。

发现问题及时与技术部主管设计员沟通,消除质量隐患。

所装元件带电零部件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3.1.2根据图纸和元器件材料单,开领料单领取元器件及附件辅料。

3.1.3检查领取的元器件及附件辅料的型号、规格、数量、电源类型(交、直流)、电压等级(380V/220V/110V )是否与图纸、材料单和领料单相符。

是否完好,有无质量缺陷。

然后擦拭干净,小件放入专用箱内,大件放在木托板上,托放在柜体附近不影响安装操作的地方,不得落地放置。

不得占压安全通道的黄线。

3.2 工步2 柜体元件安装 3.2.1 馈线柜柜体元件的安装
3.2.1.1馈线柜一次元件的安装
3.2.1.1.1内立柱的安装:用螺钉按图纸尺寸,将纵横梁固定在柜体左右侧框上,再将内立柱固定在纵横梁和柜体左右侧框上。

(图1)
3.2.1.1.2侧横梁的安装:用螺钉按图纸尺寸,将前后侧横梁固定在柜体和内立柱间。

(图1)3.2.1.1.3断路器安装板的安装:用螺钉将断路器安装板固定在前侧横梁上。

(图1)
3.2.1.1.4元件室后板和顶板的安装:用螺钉将元件室后板固定在内立柱上。

顶板连接在纵横梁上。

(图1)
(图1)
3.2.1.1.5将断路器芯从底座中抽出。

根据断路器的安装要求,选用合适的六方头螺栓,将断路器底座固定在断路器安装板上,但不紧固。

待调整后再紧固。

一定注意断路器底座位置应端正。

不得有歪斜现象。

常见断路器安装尺寸见表1。

表1常见断路器安装尺寸mm
图一CW1-
图二DW17(ME)-
3.2.1.1.6将断路器芯插入断路器底座后,调整断路器的安装位置,使断路器操作面板与主元件室门开孔对正后,再紧固断路器。

(附图1:断路器安装图)
3.2.1.2馈线柜二次端子排的安装
3.2.1.2.1安装前应逐个对端子进行检查,不应有裂纹和缺陷,金属件应无锈蚀,弹性适当,不缺件。

3.2.1.2.2用螺栓将端子支架固定在柜体上,用螺钉将安装端子排用的槽板或导轨,固定在端子支架上。

槽板竖装时宽边在右边。

横装时宽边在下边。

3.2.1.2.3按接线图排列组装端子排,同一安装单位的端子及R1型熔断器的排列顺序是:R1型熔断器电流端子电压端子。

端子排最后留2~5个备用端子。

端子排两端应设有端子堵头。

(附图2:端子排安装图)
3.2.1.3馈线柜测量控制元件的安装:按图纸和元件室门板上的开孔,将测量仪表和灯钮安装在各元件室门板上。

指示灯在上,按钮在下。

灯钮的安装其前后上下均应横平竖直,拧紧固定牢固。

不得出现倾斜现象。

(附图3:测控元件安装图)
(附图4:馈线柜电气元件安装总图) 3.2.2 抽屉柜柜体元件的安装
3.2.2.1抽屉柜柜体一次元件的安装(图2)
3.2.2.1.1侧内立柱的安装:用螺钉按图纸尺寸,将纵横梁固定在柜体左右侧框上,再将侧内立柱固定在纵横梁和柜体左右侧框上。

侧内立柱安装面距离柜体前面450mm 。

二侧内立柱之间的间距为540mm 。

(图2) 3.2.2.1.2单元抽屉隔板的安装:
3.2.2.1.2.1用螺钉按图纸尺寸,先将纵横梁固定在柜体左右侧框上。

再将内立柱固定在纵横梁和柜体左右侧框上。

(图2)
3.2.2.1.2.2柜体左右前立柱上。

1160mm ;1.5单元为3单元为480mm 。

3.2.2.1.2.3再用螺钉将单元抽屉横梁固定在铝支架上。

(图3)
3.2.2.1.2.4用螺钉将单元抽屉隔板安装在铝支架和内立柱上。

(图3)
3.2.2.1.3抽屉外导轨的安装:用螺钉和导轨支架,将抽屉外导轨安装在侧内立柱和柜体侧框架上。

导轨中心距抽屉横梁中心1~2单元为75mm,(图3)3单元为195mm。

外导轨间的间距为532mm。

1/2单元抽屉无外导轨。

(图3)
3.2.2.1.4单元抽屉后隔板和单元抽屉后上隔板的安装:用螺钉将单元抽屉后隔板固定在内立柱和抽屉隔板上。

1.5单元以上抽屉,需在单元抽屉后隔板上加装单元抽屉后上隔板。

单元抽屉后上隔板用螺钉与内立柱和单元抽屉后隔板连接。

(图2)
3.2.2.1.5滚柱的安装:用螺钉将滚柱安装在单元抽屉横梁上。

(图4)
(图4)
3.2.2.1.6接插件的安装:用螺钉将一次和二次接插件安装在单元抽屉后隔板上。

(附图5:柜体接插件安装图)
3.2.2.2抽屉柜柜体二次端子排的安装
3.2.2.2.1安装前应逐个对端子进行检查,不应有裂纹和缺陷,金属件应无锈蚀,弹性适当,
不缺件。

3.2.2.2.2用螺栓将端子支架固定在内立柱上,用螺钉将安装端子排用的槽板或导轨,固定在端子支架上。

槽板竖装时宽边在右边。

横装时宽边在下边。

3.2.2.2.3
按接线图排列组装端子排,同一安装单位的端子及R1型熔断器的排列顺序是:R1型熔断器 电流端子 电压端子。

端子排最后留2~5个备用端子。

端子排两端应设有端子堵头。

(附图6:端子排安装图)
(附图7:抽屉柜柜体元件安装总图)
3.3 工步3 抽屉柜抽屉元件安装 3.3.1右侧板联锁件铆装(图5)
3.3.1.1轴铆接:用手锤将ф4轴铆接在右侧板上。

要求铆接牢固平整,轴与铆接面垂直。

3.3.1.2锁扣铆接:将压缩弹簧套在ф4轴上,锁片套在 ф4轴上压下弹簧,用三颗铆钉将锁扣铆在右侧板前面和侧面上。

要求铆接牢固,铆接后锁扣与铆接面间隙为0.2mm ,上下滑动自如无卡滞现象。

为减小滑动摩擦力,可涂抹适量中性凡士林润滑。

(图5)
3.3.2抽屉组装
3.3.2.1抽屉本体组装:用螺钉将抽屉左右侧板、抽屉底板、前下支架、上支架、抽屉后板组装成抽屉本体。

(图6)
抽屉外形尺寸:
宽为534;深为
前面宽为542mm;
左右侧板内侧间距
高度尺寸:
1单元为120mm;
1.5单元为200mm;
2单元为280mm;
3单元为440mm。

抽屉各对角线偏差不大于1mm。

调整后紧固紧固件,使抽屉具有稳定的安装尺寸和足够的强度和刚性。

抽屉本体安装调整完成后,将已开孔的测控板插入前下支架固定牢固,不得歪斜。

(图6)
3.3.2.2抽屉内轨道安装:用螺钉将左右轨道安装在左右侧板上。

要求轨道与侧板上下平行不歪斜。

轨道中心距抽屉底板1~2单元为5
4.5mm,(图7)3单元为174.5mm。

(图7)
3.3.2.3一二次接插件安装:用螺钉将一二次接插件安装在单元抽屉后板上。

安装端正固定牢固。

(附图8:抽屉安装图)
3.3.2.4抽屉门组装:用螺钉将操作手柄、抽屉拉手、标志框安装在抽屉门板上。

解锁孔堵件用螺钉联结在抽屉门板上,解锁孔堵件应上下滑动自如无卡滞现象。

(图8)
(图8)
3.3.2.5再用螺钉将抽屉门通过铰链连接在抽屉左侧板上。

调整抽屉门与抽屉本体装配位置,
使其各边间隙一致,测控板与门上的测控板开孔各边间隙一致。

门与抽屉联锁可靠,解锁灵活。

操作手柄操作灵活。

(附图9:抽屉门安装图)
3.3.2.6操作机构安装:用螺钉将操作机构安装在前下支架上。

手动操作,应灵活自如无卡滞现象。

操作手柄只有处于开关分闸位时,按下解锁孔堵件才能打开抽屉门。

处于开关合闸位时抽屉门不能打开。

(附图10:操作机构安装图)
3.3.2.7开关安装:将开关与操作机构连接,开关位置摆放正确,然后按开关安装孔位在开关安装板上划线配钻安装孔。

用螺钉将开关、开关安装板和抽屉本体连接牢固。

手动操作开关分合,应灵活自如无卡滞现象。

(附图11:开关与操作机构连接图)
3.3.2.8接触器、互感器等元件的安装:用螺钉将接触器、互感器等元件安装在抽屉底板或开关安装板上。

安装位置应便于一次和二次线制作,且符合各元件的安装技术要求。

3.3.2.9端子排的安装
3.3.2.9.1安装前应逐个对端子进行检查,不应有裂纹和缺陷,金属件应无锈蚀,弹性适当,不缺件。

3.3.2.9.2用螺钉将安装端子排用的导轨,固定在抽屉右侧板上。

3.3.2.9.3
按接线图排列组装端子排,端子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紧凑排列。

同一安装单位的端子及R1型熔断器的排列顺序是:R1型熔断器 电流端子
电压端子。

端子排最后留2~5个备用端子。

端子排两端应设有端子堵头。

(附图12:端子排安装图)
3.3.2.10仪表和灯钮的安装:按二次图和测控板上的开孔,将仪表和灯钮安装在测控板上。

指示灯在上,按钮在下。

灯钮的安装其前后上下均应横平竖直,拧紧固定牢固。

不得出现倾斜现象。

(附图13:测控板元件安装图)
(附图14:抽屉元件安装总图)
3.4 工步4 抽屉与柜体配合 3.
4.1抽屉操作:
3.4.1.1插入操作:操作手柄处于抽出位置,将抽屉推入柜体对应单元格内。

顺时针旋转操作手柄,抽屉依次到达隔离位、试验位、分闸位、合闸位。

3.4.1.2抽出操作:操作手柄处于合闸位置时,逆时针旋转操作手柄,抽屉依次由合闸位到达分闸位、试验位、隔离位、抽出位,再将抽屉抽出柜体外。

3.4.1.3操作要求:抽屉进出自如,操作灵活推进自如轻快,位置正确,操作力适中,无卡滞和推进困难的现象。

开关能正确分合闸。

3.4.2抽屉和柜体配合中常见的问题:
3.4.2.1抽屉卡滞,进出困难,推进操作力大。

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如下:
a)外轨道安装尺寸超差<532mm,造成抽屉卡滞。

调整外轨道安装间距,使其符合尺
寸要求。

b)抽屉安装尺寸超差,左右侧板内侧间距>510mm,造成抽屉卡滞。

调整抽屉安装尺
寸,使其符合尺寸要求。

c)推进机构螺旋推进斜面与滚柱滑动阻力大,造成操作力增大。

可涂抹适量中性凡士
林润滑,以减小阻力。

d)一次触头与垂直母线和触座配合压力大,使一次触头插入时,操作力增大。

可涂抹
适量中性凡士林润滑,以减小阻力。

e)一二次柜体和抽屉接插件安装误差大,安装中心不重合,使触头和触座配合不好,
造成操作力增大。

应调整柜体和抽屉一二次接插件的安装位置,使其安装中心重合。

3.4.2.2抽屉面板与柜体,面板与面板之间的间隙不均匀,间隙超差。

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如下:
a)抽屉门与抽屉本体安装时,各边间隙不均匀,造成面板倾斜。

调整抽屉面板与抽屉
本体的间隙,使其均匀一致。

b)抽屉导轨安装尺寸超差或不平行,造成抽屉倾斜。

调整导轨安装尺寸和平行度,达
到图纸要求。

(附图15:抽屉柜安装总图)
3.5 工步5 自检和互检
元件装配完成后,进行自检和互检。

检查内容包括:
e) 元件及装配是否符合图纸和工艺要求,是否符合元件自身的安装使用条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满足3.1.1条的规定;
f)
元件装配是否牢固可靠,横向平齐,竖向对称,整齐美观,元件是否有明显的倾斜
现象(其倾斜度应小于1.5度);
g) 紧固件是否紧固并符合工艺要求:螺栓紧固后,弹簧垫圈已压平,螺尾留2~5牙; h) 元件装配后应无装配损伤及装配缺陷。

i)
抽屉与柜体配合良好,间隙均匀,抽屉操作自如,位置正确,操作力适中。

同规格
抽屉具有良好的互换性。

3.5 工步5 整理和转序
3.5.1自检和互检合格后,填工序流转卡,转入下道配线工序。

3.5.2清理现场,工具和物品放归原处。

二次配线安装工艺
5.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低压开关柜的二次配线安装。

6.工艺流程图
3. 工艺过程
3.1工步1 审图对件
接到生产技术图纸后,仔细阅读图纸。

根据图纸核对柜体内安装的元器件,是否符合图纸要求。

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和报告给上道工序和车间领导,并与技术部主管设计员联系沟通,消除质量隐患。

核对无误签收后,进行生产准备工作。

3.2 工步2 生产准备
3.2.1导线规格型号及配线途径的选择:
3.2.1.1根据图纸要求和元器件的安装位置,讨论确定合理的走线方式和配线途径。

相同型号和规格的产品,走线方式和配线途径应相同。

3.2.1.2导线型号和规格的选择见表1:
表1 导线型号规格
3.2.2根据配线途径估算导线用量和其它辅料(包括线号、标号、铜压接端头、捆线带、绕线带等)的用量。

3.2.3根据估算的材料用量,开领料单领取导线及辅料。

3.2.4将装配需要使用的工具(剪线钳、弯线钳、剥线钳、压接钳、尖嘴钳、试灯、板手、螺丝刀等)准备齐全,方便使用。

3.2.5准备工作完成后,即可开始粘贴标号和看图配线。

3.3 工步3 粘贴标号
3.3.1标号的字体端正、字迹清晰、内容符合图纸要求。

3.3.2按照图纸和元器件的安装位置粘贴元器件标号,标号一般粘贴在该元器件右下方的结构件上。

粘贴位置醒目,不被其它元件遮挡,能清楚地指明所属元件。

个别情况元器件右下方不能粘贴标号时,可就近选择适当位置粘贴。

但应符合以上要求。

3.4 工步4 配线
3.4.1配线顺序:一般为先门上,后柜内;先板前,后板后;先上后下;从左到右。

3.4.2配线方法:按照配线途径量线,每根线两端根据具体情况,各预留100~150mm,用剪线钳剪断下线。

将导线两端穿好线号,再按配线途径进行敷线。

相同走向的导线用捆扎带捆扎在一起,断面呈圆形。

敷设途中依次分出与补人需接至其它电器的导线,逐渐形成总体线束与分支线束。

分支线束与总体线束成直角,并且从线束背面或侧面引出,正面引出将影响外观美观。

(图1)
图1
3.4.3配线的工艺要求:
3.4.3.1所有线束敷设时应保持横平竖直,整齐美观。

并应考虑施工和维修方便,且不准占用供用户接线的途径和空间与装置来布置二次线路。

3.4.3.2线束距发热元件(变阻器、电阻器等)应有不小于40mm的距离。

线束原则上应避免在发热元件上方敷设,如必须敷设时,应保证有不小于110mm的距离。

3.4.3.3导线的敷设不允许从母线相间或安装孔中穿过。

3.4.3.4线束敷设途中遇有金属障碍时,应加以弯曲绕过,中间保持3~5mm的间隙。

(图2)
图2
3.4.3.5线束穿过金属件时,金属件上必须嵌放橡胶绝缘垫圈。

个别特殊情况下,可以套上绝缘塑料套管或尼龙套管。

如嵌放橡胶绝缘垫圈有困难时,线束穿过金属件的一段,必须包以塑料带。

3.4.3.6连接导线均应有完善、清楚、牢固、正确的标记套(线号)。

线号的读取方向:导线连接为垂直方向时,线号的读取方向为从下向上;水平方向时为从左向右。

(图3)
图3
3.4.3.7熔断器(保险)的连接方式为:上进下出,左进右出。

(图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