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功效在推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推拿——功效在推拿
第一篇:中医推拿——功效在推拿
中医推拿,又称“按摩”、“按跷”、“导引”、“案扤”、“摩消”等。
是依据中医理论,在体表特定部位施以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肢体活动,来恢復或改善身体机能的方法。
按摩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疗法之一,属中医学重要部分。
中医推拿简便安全,疗效显着,一直被广泛应用。
追根寻源,西方的massage 是由中国古代“摩消”一词音译而来,相反将massage 译成中文,现今通常解为“按摩”。
从施行方式来看,现代按摩和传统中医推拿有一些区别。
现代按摩仅数百年歷史,手法种类较少,主要作为放鬆肌肉,促进血流,解除疲劳,舒缓心身的目的。
传统中医推拿(按摩)已有千年悠久歷史,手法种类繁多,可以治疗内、外、妇、儿及骨伤科等疾病。
据文献记载,中医按摩发源于河南洛阳区。
早在秦汉时期已有专着《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说明秦汉以前,按摩已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医疗手段。
虽然该书早已失传,幸而同期完成的经典《黄帝内经》中,亦有不少相关章节;对于按摩起源、手法、临床应用、适应症、治疗原理都有阐述。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最先提倡“膏摩”疗法,即将配製好的膏药涂抹在患者体表,然后用手法在其上抚摩擦揉,具有手法与药用双重作用,这不仅提高疗效,亦扩大了按摩的应用範畴。
魏晋南北朝时期,膏摩疗法进一步发展。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为膏摩的药方、辨証和製造方法等作系统总结。
陶弘景又在《养性延命录》中,介绍了啄齿、熨眼、按目、牵耳、梳头、摩面、擦身等成套导引、按摩动作。
成为后世养生保健、疾病自疗之自我推拿法源头。
隋唐时期是中医推拿的盛世。
宫廷太医署正式设立按摩专科,并把按摩专业分级为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主理按摩教学和治疗工作。
此时的按摩基础理论、诊断技术及治疗方面都已发展到相当
水平,可以认为近代推拿的雏型经已形成。
另外,由于经济、文化、交通发达,对外交流频繁,推拿也随中医学传入朝鲜、日本、阿拉伯等。
宋金元时期,按摩运用範畴扩大。
由于其间战争频繁,跌打损伤较多,孕育了后世正骨推拿分科。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按摩导引方法,医生开始习武,一方面是为了提昇体质,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习武给患者提供新的内容。
将按摩导引与武术结合,对后世按摩发展有很大影响。
明代的按摩治疗非常盛行。
按摩属十叁个医学科目之一,太医院设有按摩科,针对内科、儿科、骨伤科等疾病。
在小儿治疗方面,当时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理论知识,形成了独有的小儿推拿体系。
着名小儿推拿专着相继问世,如《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
书》、《小儿推拿秘诀》等。
“推拿”这一名称也是由此时开始。
另外,以成人为对象的民间按摩开始活跃,称为摸先生。
清代的医院虽不设推拿科,但由于疗效显着,不论在官方还是民间,仍广泛应用,专着发表很多。
如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钱怀村《小儿推拿直录》、夏云集《保赤推拿法》。
《医宗金鉴》对推拿手法治疗骨伤疾病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确立了正骨推拿的分科。
清末民国时期,中医发展几乎停顿。
推拿受到比其它中医专科更为严重的摧残和压制,一些有识之士不愿意学习推拿,许多正骨推拿医师文化水平不高,以致得不到承认。
推拿专业更受官方抵制,只能在民间流行。
虽然如此,推拿简便有效,在民间继续有一定的发展,形成许多流派。
如在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滚法推拿;在练功和武术的基础上,发展了平推法推拿或称为内功推拿。
1949年以后,中医推拿疗法再度受重视。
许多医疗机构重新设有按摩科或正骨科,培养不少专业人材。
开始整理历史文献,研究作用和治疗原理,用现代方法来对推拿手法进行探索。
推拿的治疗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疏经活络
由於手法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快血液与淋巴的循环。
·消肿止痛
由於病变部位血液与淋巴循环改善,加速水肿和病变产物的吸收,使肿胀挛缩消除。
·疏通气血郁滞
由於手法可解除软组织的痉挛、粘连、嵌顿和错位。
·捏脊、推拿腹部可促进胃肠蠕动的正常化,促进消化腺的分泌,有利於消化功能改善,故对脘腹疼痛有帮助。
·推拿有调整神经奋与与抑制作用,有利於改善失眠,降低血压。
推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落枕,腰背痛,急性腰扭伤,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头痛,胃脘痛,胃下垂,失眠,以及小儿疳积(脾胃虚弱)等。
·禁忌证
怀孕或月经期妇女的腹部和腰砥部不宜推拿,正在出血部位以及皮肤病病变处不宜推拿,一切急性传染病以及结核菌或化脓菌引起的运动器官病症不宜推拿,骨折、脱臼应以整复手法为主,也不宜推拿。
推拿的基本手法
推拿是在病人身上作节律性的动作,有二十多种不同的手法。
常用的有推、拿、按、摩、搓、摇、揉、点、压、滚等十多种。
手法的运用和病情、部位、以及医生个人习惯、心得都有关,所以推拿医生的手法不完全相同。
然而手法的目的却是一致的,总的要求是要柔和,有力,持久,并要深透到组织深部,才能起到疗效。
·推法
用指、掌、或肘部着力於一定部位上,进行推动,此法刺激量中等,接触面积小,可适用於全身各部穴位,常用於头面、胸腹及四肢关节处。
具有舒筋活络,健脾和胃作用,故用於头痛、胃痛、腹痛及关节酸痛。
用一手或两手拿定患处的肌肉,向左右辗转的叫“辗转拿”,向中紧缩的叫“紧缩拿”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拿法刺激较强,具有祛风散寒、缓解肌腱、肌肉痉挛等作用,常用於项强、颈肩及四肢肌肉酸痛。
·按法(包括点、压法)
用拇指或掌根等部按压一定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深压捻动,点法和压法的动作与按法大同小异。
具有放松肌肉,诱导止痛,矫正脊柱畸形的功能。
故用於肢体酸痛麻木、脊柱侧弯、胃腹痛等。
·摩法
用手掌面或手指面在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的有节律的抚摩,摩法没什麽刺激,轻柔缓和,是胸腹、胁助部常用手法,具和中理气,消导积滞,调节胃肠蠕动功能。
故常治脘腹疼痛,食积胀满等。
·搓法
用双手的掌面挟住一定部位,相对快速用力搓揉,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具有舒松脉络,调和气血,放松肌肉的作用,常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
·摇法
用一手握住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缓和回旋的转动,摇法具有滑利关节,松解韧带及关节囊的粘连,增强关节活动的功能,故常用於颈项、腰部、四肢关节的强硬或运动障碍,屈伸不利等情况。
·揉法
用一手大鱼际或拇指正面,不离应揉的穴位,婉转回环的揉动,揉法亦轻柔缓和,具宽胸理气,消种止痛作用,故常用於脘腹胀满,胸闷胁痛,便秘,以及外伤引起的红肿疼痛等。
·拍法
用虚掌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有单手拍,双手拍等,拍法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疲劳和缓解痉挛的作用。
故常用於风湿的肩背、腰臀及下肢酸痛,局部知觉迟钝或肌肉痉挛。
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压於患处,运用腕关节外旋的连续动作,滚法压力较大,接触面较广,适用於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具有舒筋活血,缓解肌肉、韧带痉挛,故常用於风湿酸痛,麻木不仁,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等。
其他如扳法,是双手作相反方向用力扳动肢体畸形。
踩矫法,是单足或双足踩踏一定部位,对腰部椎间盘突出症有帮助复位和矫正脊柱畸形的作用,但这些方法须有经验的推拿医生掌握应用为好,这里不详介绍。
小儿推拿疗法
用以治疗5岁以下小儿的某些疾病,年龄越小,疗效越好,其手法虽与成人推拿相同,但动作应轻快柔和,小儿皮肤娇嫩,为防止擦破皮肤,可用一些润滑剂,如姜汁,酒精,或水等。
对於小儿应先施行一些不会引起患儿恐惧的手法,以取得合作。
这里扼要介绍两法:·捏脊法
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将皮肤捏起,随捏、随提、随放,随着向前推进,这时皮肤一起一伏好像後浪推前浪似的,捏起皮肤的多少要适中,自尾椎两旁,算作捏脊一遍,本法多用於小儿营养不良,疳积、消化障碍等病症,故又称“捏积”。
·推脊法
以食、中指并拢自病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本法适用於高热。
施行推拿的注意事项:施术者应修短指甲,以免划伤患者皮肤。
冬天应温暖双手,以免病人因突然受到冷手刺激而感惊跳。
推好後,一般患者体力疲倦(特别是小儿),要让病人适当休息,以资恢复。
第二篇: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和手法的作用及功效
中医推拿按摩手法和手法的作用及功效
一共有6大类。
一:摆动类手法(1,一指禅推法;2,拇指禅推法;3,滚法;4,揉法)
二:摩擦类手法(1,磨法;2,擦法;3,推法;4,搓法;5,抹法)
三:挤压类手法(1,按法;2,捏法;3,拿法;4,掐法;5,踩跷法)
四:振动类手法(1,抖法;2,牵抖法;3,振法)
五:叩击类手法(1,拍法;2,击法;3,弹法)
六:运动关节类手法(1,摇法;2,背法;3,扳法;4,拔伸法)。
功效:舒筋活络,活血散瘀,理筋整复等
按摩推拿手法总论
手法就是用手或肢体的某些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患者体表,使产生的力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我们将这种特定的技巧称为“手法”。
之所以称为“手”是因为:主要以手着力,故统称为“手”。
之所以称为“法”是因为:虽然各种手法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其区别点就在于手法有特定的技巧,是能治病、防病、保健的医疗手段,故称为“法”。
古人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法也”。
所有手法都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和渗透的目的。
所谓“持久”是指按手法的要求作用一段时间。
所谓“有力”是指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
在用力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择适当的力量,力量是可大可小的,大时力量可达肌肉、骨骼;小时仅达皮肤和皮下。
也就是说力量并不是越大越好。
所谓“均匀”是指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
在操作时力量不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
在改变力量、速度、幅度时要逐渐地、均匀地改变。
所谓“柔和”是指手法要轻柔缓和,不使用蛮力、暴力,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所谓“深透”是指每个手法应用完之后,均能使该部位浅层组织和深层组织得到充分放松。
所谓“渗透”是指一些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如应使按摩法产生的热逐渐渗透到深层组织,这称为“透热”。
手法是防病、治病、保健的关键,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每个手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作用层次、手法的特点及手法的注意事项。
其次应该细心揣摩练习,达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手法的作用可以概括为:①缓解肌肉痉挛;②放松止痛;③活血祛瘀;④消除肿胀;⑤温通经络;⑥疏通狭窄;⑦分解粘连;⑧滑利关节;⑨整复错位。
我们又可把①至④概括为放松作用;⑤可以概括为温通作用;⑥至⑧可概括为助动作用;⑨可概括为整复作用。
推拿有什么特点?
推拿是一种治疗范围较广泛地的物理疗法,属于中医的外治疗法之一,它不仅对骨伤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各科的许多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祛病延年的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它还无服药之不便、针刺之痛苦,经济、安全,故易为患者所接受,而且如果方法得当,长期推拿治疗没有副作用。
尽管如此,在临床上为了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严格的掌握了推拿的治疗范围、禁忌、注意事项、体位和介质等仍是十分重要的。
推拿治疗的适应症有哪些?
1、伤科疾病:各种急、慢性脊柱、四肢、关节等部位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性疾患等。
如各种扭挫伤、关节脱位、肌肉劳损、胸胁岔气、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骨折后遗症等。
2、部分内科疾病:头痛、失眠、胃脘痛、胃下垂、感冒、咳嗽、哮喘、胆绞痛、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便秘、偏瘫、痹证等。
3、部分外科疾病:手术后肠粘连、乳痈、褥疮等。
4、部分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症、盆腔炎等。
5、儿科疾病: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痛、泄泻、呕吐、便秘、遗尿、消化不良、斜颈、脑瘫等。
6、部分五官科疾病:咽炎、青少年近视、斜视等。
五、推拿治疗的禁忌症有哪些?
1、开放性的软组织损伤。
2、某些感染性的运动器官病症,如骨结核、丹毒、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
3、某些急性传染病,如肝炎、肺结核等。
4、各种出血病,如便血、尿血、外伤性出血等。
5、皮肤病变的局部,如烫伤与溃疡性皮炎的局部。
6、肿瘤、骨折早期、截瘫初期。
7、孕妇的腰骶部、臀部、腹部。
8、女性的经期不宜用或慎用推拿。
9、年老体弱、久病体虚、过度疲劳、过饥过饱、醉酒之后、严重心脏病及病情危重者禁用或慎用推拿。
按法
(1)普通按法:以掌着力于一定部位,垂直向下按压。
本法多与其他手法结合应用,如与揉法结合应用称为按揉;与摩法结合应用称为按摩。
(2)背部按法:以两掌重叠置于背部正中,先嘱患者用力吸气,再嘱患者用力呼气,医生双手也随之向下按压,至呼气末,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3)交叉分压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
医生站于患者的右侧,右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右侧(靠近脊柱),左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左侧(略远离脊柱),两手交叉,待患者呼气末,分别向外下方瞬间用力(左手之力大于右手),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4)按动脉法:以拇指或掌按于人体大动脉干上并持续一段时间,至肢体远端有凉感,或麻木感,或蚁走感,或有邪气下行感时,将拇指或掌轻轻抬起,使热气传至肢体远端。
拔伸法
(一)颈部拔伸法
①颈部拔伸法:患者取坐位。
医生站在患者侧后方,腹部顶住患者的背部,用一手托住患者后枕部,用另一肘夹住患者下颌,反复用
力,缓慢向后上方拔伸患者颈部。
②颈部仰卧位拔伸法:患者取仰卧位。
医生一手托患者后枕部,另一手置于患者下颌处,两手用力拔伸患者颈部。
③颈部端提法:患者坐于低凳上,两腿向前伸直,两手置于大腿上。
医生站于患者侧后方,一手托后枕部,用另一肘夹住患者的下颌,先缓慢向上拔伸,并维持一定牵引力,待患者颈部相对放松时,瞬间向上用力,拔伸患者颈部。
(二)腰部拔伸法
患者取俯卧位。
一助手固定患者肩部。
医生双手托住患者的两个踝关节。
医生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拔伸患者的腰部。
(三)肩部拔伸法
患者取坐位。
医生站在患者患侧的前方,双手握住患者腕部(患者手掌朝里),逐渐向上拔伸患肢。
拔伸过程中,也可瞬间加大拔伸的力量。
(四)手指拔伸法
医生一手拿住患者的腕部,另一手手握空拳,拇指盖于拳眼,食中两指夹住患者的指端,然后迅速地拔伸,并能听到一声清脆的响声。
(五)膝关节拔伸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足跟,另一手握患肢足部。
先使患侧膝关节屈曲,然后迅速拔伸,使患膝伸直。
如此反复进行数次。
牵拉法
牵拉法是使肌肉或神经根受牵拉的方法。
如使颈部极度屈曲牵拉颈肩部肌肉;使膝、髋关节极度屈曲对腰背肌进行牵拉;肩关节上举、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可牵拉臂丛,分解颈部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使踝关节极度背伸、膝关节伸直、髋关节屈曲,可牵拉坐骨神经,分解腰部神经根与椎间盘的粘连;患者俯卧,将患者膝关节极度屈曲,以牵拉股神经及股四头肌。
扳法
(1)颈部扳法
①颈椎定位旋转扳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
患者取坐位。
医生站
于患者右后方,用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先使患者头部前屈至要扳动椎骨的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头向左侧屈、面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医生用手托住患者下颌,待患者放松后,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同时左手拇指向左推按偏歪的棘突,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亦可用肘夹住患者下颌做此扳法。
②颈部侧扳法:以头向右侧屈受限为例。
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以右肘压患者的左肩,右手从患者头后钩住患者的颈部,左手置于患者头侧(左耳上方)。
先使患者头右侧屈至最大限度,然后瞬间用力,加大侧屈(5~10),随即松手。
③颈部仰卧位扳法:以棘突向左偏歪为例。
患者取仰卧位。
医生双手置于患者颈后,以一手食中两指置于偏歪的棘突,然后使患者颈部前屈,至要扳动的椎骨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的颈部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2)胸部扳法
①扩胸牵引扳法: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部。
医生站在患者身后,用一侧膝关节顶住偏歪的棘突,用两手托住患者两肘。
医生膝关节向前顶,两手向后上托至最大限度,嘱患者头后伸,待患者放松后,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②胸椎对抗复位法
胸椎对抗复位法一: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部。
医生站在患者身后,用一侧膝关节顶住偏歪的棘突,医生两手从患者上臂之前绕至前臂之后,并且握住前臂的下段。
医生膝关节向前顶,两前臂及手向后上方提拉,至最大限度时,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胸椎对抗复位法二:本法亦可嘱患者坐于床上进行操作。
胸椎对抗复位法三:患者站立,两手交叉叩住置于颈后,两肘置于胸前。
医生站于患者身后,胸部顶住患者背部,两手置于患者两肘前下方并将患者抱紧,待患者放松后医生两手向后上方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③胸椎后伸扳肩法:以棘突向左偏为例。
患者取俯卧位。
医生站
在患者的左侧,以右手掌根顶住偏歪棘突的左侧,左手置于右肩前,两手相对用力,使背部后伸并且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④胸部提抖法: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后。
医生站在患者身后,胸部顶住患者背部,两上肢从上臂之前绕至颈后,并且交叉扣住置于患者颈后。
先环旋摇动患者,待患者放松后,医生两上肢迅速向后上方提拉,同时医生胸部向前顶,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⑤仰卧位胸椎整复法:患者先坐于床上,双臂交叉置于胸前。
医生一手半握拳,置于患者偏歪棘突的两侧,然后使患者逐渐仰卧于床上,医生胸部抵住患者两臂,并嘱患者呼气,在呼气末的瞬间按压,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3)腰部扳法
①腰部侧扳法: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在下,患侧下肢屈曲在上,健侧上肢置于胸前,患侧上肢置于身后。
医生站在患者腹侧,一手置于患侧肩前,另一上肢的前臂尺侧置于患者臀后。
医生两手相对用力并逐渐加大患者腰部旋转角度,至最大限度时,瞬间用力,加大旋转的角度,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②腰部后伸扳腿法: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侧方,一手置于对侧大腿下段的前外侧,另一手按压患者腰骶部。
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后伸至最大限度后,瞬间用力,加大后伸5(~10)。
③腰部后伸扳肩法:以棘突向左偏为例。
患者取俯卧位。
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右手顶住偏歪棘突的左侧,并向右方推;左手置于右肩前。
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后伸至最大限度,待患者腰部放松后,医生两手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④腰椎定位旋转扳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
患者取坐位,右手置于颈后。
一助手固定患者的大腿部。
医生坐在患者右后方,左手拇指置于偏歪棘突的右侧,右手从患者右上臂之前绕至前臂之后,并且置于患者颈后。
先使患者腰部前屈至所要扳动的椎骨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腰部左侧屈并且右旋至最大限度(以上3个动作在腰部旋转过程中同时进行)后,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
同时左手拇指向左推按偏歪的棘突,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直腰旋转扳法⑤
直腰旋转扳法一:以腰部向右旋转受限为例。
患者取坐位。
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前方,以右腿的外侧顶住患者右大腿的外侧。
医生左手置于患者右肩前,右手置于左肩后,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后,瞬间用力,加大旋转5(~10(,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直腰旋转扳法二:以腰部向右旋转受限为例。
医生站在患者的左前方,用两腿夹住患者的左膝部以固定,左手置于患者的左肩后,右手置于患者的右肩前。
医生两手协调用力,使患者的腰部右旋至最大限度后,瞬间用力,加大患者腰部右旋的角度。
第三篇:中医推拿疗法
中医推拿疗法
一、简介
古代称推拿为按摩、按乔,是中国起源很早的一种治病防病的养生术。
推拿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在隋唐时期,甚至出现了按摩博士、按摩师等职位。
推拿疗法的理论依据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的。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它们在人体内彼此紧密相连,纵横交错,内通五脏六腑、外络肢体皮毛,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起着兴气血、通阴阳、养脏腑、利关节的作用。
推拿疗法就是能够使经络畅通阴阳平衡,从而使人保持一个健康状态。
推拿疗法是一门普遍适用于老年、青年、儿童、妇女的治疗方式,副作用少,应用范围广泛,可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自我保健方法。
但要达到因人因病施治,对推拿大夫的要求却很高。
要得心应手地运用推拿技术不仅要了解西医学中人体骨骼、血脉、肌肉的解剖,还要掌握中医经络学说,牢记各个穴位的位置。
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