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战役历史介绍PPT学习课件带内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月30日,四国使节逼迫清政府派全权代表至天津谈判,否则将进军北京。经此一战,极为震惊的 清朝在6月1日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耆英(曾参与签订南京条约)赴天津与各国谈判。 经过桂良、花沙纳的交涉,终在1858年6月13日签订《中俄天津条约》,6月18日签订《中美天津条 约》。 6月22日,清朝在英公使额尔金进军北京的威胁下,签订《中英天津条约》。6月27日与法 国签订《中法天津条约》。
1. 赚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2. 使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侵略据
点。 3. 赔款增加,使人民负担更加严重。
4.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
5. 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影 响结 果 的謝金 鹧 鸪 。
绣 罗 襦 ,
交 相 映 。
前 后 镜 ,
梳 洗 迟 。
此次战役,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共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 (完全失去战斗力)、俘虏2艘,毙伤英军426人、法军14人,俘虏英、美士兵各1人,英侵华舰队司令贺布 受重伤。清军阵亡38人,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在战斗中壮烈殉国。
联军的失败在于轻敌。舰队司令贺布少将在闯入河口后,就"认为他已稳操胜券"。僧格林沁也对这次战 役作了较深入的评论:"该夷此次之败,率因骄傲欺敌。其意以为炮台营垒,垂手可得,水战失利,继之 步卒。是该夷不信中国敢于一战"。清军以有备击无备,在火炮射程内突然攻击,集中打击敌旗舰,使 其指挥失灵,陷入混乱,从而获得大胜。但由于清军没有航速快、火力强的近代舰艇,因此未能乘胜追 击,扩大战果,只好任其安然撤出战区。
画 蛾 眉 ,
香 腮 雪 。
灭 , 鬓 云
謝 小
山 重 叠
双新花照弄懒欲金
双帖面花妆起度明
英、法等国政府对从《天津条约》获得的权益并不满足,认为应当借换约的机会再次挑起战争,向清政 府索取更多的利益。1859年6月,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的路线前往北京,而是在舰 队保护下直闯禁止外国船只进入的大沽口,并拆毁中国军队布设的障碍,中国守军奋起还击,第二次大 沽保卫战由此爆发。
第一次大沽口战役
广州城被夺以后,1858年4月,英、法、美、俄四国使节到天津、大沽口外。4月24日,四国使节会 见清政府限期6天内派人谈判,否则将采取"必要的手段"。咸丰帝派出直隶总督谭廷襄赶赴交涉,不 料英法公使以"照会型式不符、无钦差大臣之权"为由拒绝接见。至于英法方则因兵力未能集合完毕, 延迟了原本6天内的进攻。咸丰帝除了同意减少关税外,对于四国的要求一律拒绝,也不准谭廷襄 开战。在英法代表仍旧拒绝交涉的情况下,谭廷襄改与美、俄代表交涉愿能协助谈和,但因困难的 要求仍毫无结果,以为:"外托恭顺之名,内挟要求之术"。 谭廷襄要求开战,提出上海、宁波、福州、 厦门全部关闭,停止贸易的策略。两广总督黄宗汉也提议速速克复广州,使英法等国震慑再出面开 导。咸丰帝未批准以上提议,并发出声明:"切不可因兵勇足恃,而先启起兵端。"仍旧命谭廷襄驳斥 各国要求。1858年5月18日,英法代表与海陆军司令协商攻占大沽口,以天津做为目标。5月20日, 对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定2小时内交出大沽口被拒绝,随即派兵进攻。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用炮艇让1200位士兵从大沽口登陆,清守军奋力抵抗在2小时后全军战败, 南北炮台陆续被攻陷。5月26日,英法联军未遭遇抵抗就兵临天津城下。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凭借其优势的海上力量,接连攻陷中国沿海重镇,1858年6月(咸丰八 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并约定第二年正式换约。
《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条约中的苛刻条款相当不满,咸丰帝认为"万难允准",希望英、法等国能 放弃这些条款,同时为防英、法舰队再次入侵,清政府任命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会同礼部尚 书瑞麟组织大沽和京东防务。
战役的结束
PLEASE ADD YOUR TITLE HERE
以联军胜利而结束。在被击沉3艘战舰,被重创6艘战舰的代 价下,联军缴获了大炮518门(110门为铜制大炮)和军用物资。 透过劝降的手段,联军只攻取了两座炮台,杀死炮台守将后 成功使剩余清军就地投降。8月23日英军上将贺布北上直达天 津,总督恒福出外迎接,清朝再派桂良、恒祺与联军代表额 尔金在天津议和。
第三次大沽口战役
英法联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大败,使本来想教训清朝的英法政府相当愤怒。英国《每日电讯》出现占 领北京城,永久占领广州,把皇帝赶出皇宫的声音。英国内阁从1859年9月16日起开8天的会议,最终一致 主张对中国增兵,并攻入北京作为目的。双方决定由英国出兵1.2万人,法国则出兵7000人。法方任命孟 托班为总指挥。联军在上海聚集,1860年4月21日占领定海,后陆续占领大连湾、烟台,以完成对渤海湾 军事上的封锁。大连湾和烟台则作为联军进攻大沽口的基地。 清军在北塘除了装设一部分地雷外,并无驻军加强防备,给了可趁之机。1860年8月1日,借助俄国人的引 导,联军出动军舰30多艘和陆战队5000人在北塘附近顺利登陆[1] ,没有遭到任何攻击,并就地掠夺物品。 新河、塘沽战局 顺利占领北塘后,1860年8月12日联军5000人在往大沽探路途中与清军遭遇,开了打响战斗的第一炮,随 后占领新河。接着与2000名配备大刀、长矛和弓箭的蒙古骑兵战斗,在动用了阿姆斯特朗大炮后击退清军。 清军撤回塘沽。8月14日联军进攻塘沽,集中36门来复线炮和阿姆斯特朗大炮炮轰清军阵营,便发起冲锋。 联军士兵纷纷架起梯子试图爬进城墙,最后施米茨中校站在城上挥舞三色旗,清军士兵开始撤退。战斗结 束了。 大沽口战局 1860年8月21日,英军部属2500名士兵,法军部属一千多人和2连炮兵及印度殖民地和非洲雇佣军共2500 人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兵力。早上6点法军炮兵和英军的榴弹炮对着右岸第一座炮台开炮。英军以47门大炮 同法军密集的炮轰那炮台,联军战舰也发炮协助。清军在炮火的差距下渐渐不敌,而且射击无法精准。7 点半时联军发起冲锋开始白刃战,临近10点攻下第一座炮台。接着约100名清军士兵逃亡,多数守军壮烈 战死。当晚,大沽炮台的剩余清军全数缴械投降。
大沽口战役
ppt制作者:XXX XX
演讲人 :XX
第
第
三
二
次
次
大
大
沽
沽
口
口
战
战
役
役
第
一 次 大 沽 口 战 役
——
中 国 的 大门 沽户 口
中国的门户 ——大沽口
大沽口(Dagu Port)是中国明、清海防要塞。位于今天津市东南 50公里海河入海口处。西北距北京约170公里,东濒渤海,西 邻海河平原,隔河与塘沽相望。"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 车",有京津门户、海陆咽喉之称明永乐二年(1404)成祖朱棣建 都北京后,在天津筑城设卫,于大沽海口筑墩设炮。清代置 大沽协镇营,道光二十年(1840)直隶总督纳尔经额,增建大沽 南北炮台、炮位,置大炮30余尊,防兵2500人。咸丰八年 (1858)清大臣僧格林沁统重兵驻扎津沽,督办防务,设防大沽, 建炮台 5座,共置大炮64尊,以威、镇、海、门、高五字分 号排列,并设防兵2.5万,筹建大沽水师,在水底植丛桩以御 敌船。
1. 赚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2. 使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侵略据
点。 3. 赔款增加,使人民负担更加严重。
4.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
5. 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影 响结 果 的謝金 鹧 鸪 。
绣 罗 襦 ,
交 相 映 。
前 后 镜 ,
梳 洗 迟 。
此次战役,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共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 (完全失去战斗力)、俘虏2艘,毙伤英军426人、法军14人,俘虏英、美士兵各1人,英侵华舰队司令贺布 受重伤。清军阵亡38人,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在战斗中壮烈殉国。
联军的失败在于轻敌。舰队司令贺布少将在闯入河口后,就"认为他已稳操胜券"。僧格林沁也对这次战 役作了较深入的评论:"该夷此次之败,率因骄傲欺敌。其意以为炮台营垒,垂手可得,水战失利,继之 步卒。是该夷不信中国敢于一战"。清军以有备击无备,在火炮射程内突然攻击,集中打击敌旗舰,使 其指挥失灵,陷入混乱,从而获得大胜。但由于清军没有航速快、火力强的近代舰艇,因此未能乘胜追 击,扩大战果,只好任其安然撤出战区。
画 蛾 眉 ,
香 腮 雪 。
灭 , 鬓 云
謝 小
山 重 叠
双新花照弄懒欲金
双帖面花妆起度明
英、法等国政府对从《天津条约》获得的权益并不满足,认为应当借换约的机会再次挑起战争,向清政 府索取更多的利益。1859年6月,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的路线前往北京,而是在舰 队保护下直闯禁止外国船只进入的大沽口,并拆毁中国军队布设的障碍,中国守军奋起还击,第二次大 沽保卫战由此爆发。
第一次大沽口战役
广州城被夺以后,1858年4月,英、法、美、俄四国使节到天津、大沽口外。4月24日,四国使节会 见清政府限期6天内派人谈判,否则将采取"必要的手段"。咸丰帝派出直隶总督谭廷襄赶赴交涉,不 料英法公使以"照会型式不符、无钦差大臣之权"为由拒绝接见。至于英法方则因兵力未能集合完毕, 延迟了原本6天内的进攻。咸丰帝除了同意减少关税外,对于四国的要求一律拒绝,也不准谭廷襄 开战。在英法代表仍旧拒绝交涉的情况下,谭廷襄改与美、俄代表交涉愿能协助谈和,但因困难的 要求仍毫无结果,以为:"外托恭顺之名,内挟要求之术"。 谭廷襄要求开战,提出上海、宁波、福州、 厦门全部关闭,停止贸易的策略。两广总督黄宗汉也提议速速克复广州,使英法等国震慑再出面开 导。咸丰帝未批准以上提议,并发出声明:"切不可因兵勇足恃,而先启起兵端。"仍旧命谭廷襄驳斥 各国要求。1858年5月18日,英法代表与海陆军司令协商攻占大沽口,以天津做为目标。5月20日, 对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定2小时内交出大沽口被拒绝,随即派兵进攻。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用炮艇让1200位士兵从大沽口登陆,清守军奋力抵抗在2小时后全军战败, 南北炮台陆续被攻陷。5月26日,英法联军未遭遇抵抗就兵临天津城下。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凭借其优势的海上力量,接连攻陷中国沿海重镇,1858年6月(咸丰八 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并约定第二年正式换约。
《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条约中的苛刻条款相当不满,咸丰帝认为"万难允准",希望英、法等国能 放弃这些条款,同时为防英、法舰队再次入侵,清政府任命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会同礼部尚 书瑞麟组织大沽和京东防务。
战役的结束
PLEASE ADD YOUR TITLE HERE
以联军胜利而结束。在被击沉3艘战舰,被重创6艘战舰的代 价下,联军缴获了大炮518门(110门为铜制大炮)和军用物资。 透过劝降的手段,联军只攻取了两座炮台,杀死炮台守将后 成功使剩余清军就地投降。8月23日英军上将贺布北上直达天 津,总督恒福出外迎接,清朝再派桂良、恒祺与联军代表额 尔金在天津议和。
第三次大沽口战役
英法联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大败,使本来想教训清朝的英法政府相当愤怒。英国《每日电讯》出现占 领北京城,永久占领广州,把皇帝赶出皇宫的声音。英国内阁从1859年9月16日起开8天的会议,最终一致 主张对中国增兵,并攻入北京作为目的。双方决定由英国出兵1.2万人,法国则出兵7000人。法方任命孟 托班为总指挥。联军在上海聚集,1860年4月21日占领定海,后陆续占领大连湾、烟台,以完成对渤海湾 军事上的封锁。大连湾和烟台则作为联军进攻大沽口的基地。 清军在北塘除了装设一部分地雷外,并无驻军加强防备,给了可趁之机。1860年8月1日,借助俄国人的引 导,联军出动军舰30多艘和陆战队5000人在北塘附近顺利登陆[1] ,没有遭到任何攻击,并就地掠夺物品。 新河、塘沽战局 顺利占领北塘后,1860年8月12日联军5000人在往大沽探路途中与清军遭遇,开了打响战斗的第一炮,随 后占领新河。接着与2000名配备大刀、长矛和弓箭的蒙古骑兵战斗,在动用了阿姆斯特朗大炮后击退清军。 清军撤回塘沽。8月14日联军进攻塘沽,集中36门来复线炮和阿姆斯特朗大炮炮轰清军阵营,便发起冲锋。 联军士兵纷纷架起梯子试图爬进城墙,最后施米茨中校站在城上挥舞三色旗,清军士兵开始撤退。战斗结 束了。 大沽口战局 1860年8月21日,英军部属2500名士兵,法军部属一千多人和2连炮兵及印度殖民地和非洲雇佣军共2500 人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兵力。早上6点法军炮兵和英军的榴弹炮对着右岸第一座炮台开炮。英军以47门大炮 同法军密集的炮轰那炮台,联军战舰也发炮协助。清军在炮火的差距下渐渐不敌,而且射击无法精准。7 点半时联军发起冲锋开始白刃战,临近10点攻下第一座炮台。接着约100名清军士兵逃亡,多数守军壮烈 战死。当晚,大沽炮台的剩余清军全数缴械投降。
大沽口战役
ppt制作者:XXX XX
演讲人 :XX
第
第
三
二
次
次
大
大
沽
沽
口
口
战
战
役
役
第
一 次 大 沽 口 战 役
——
中 国 的 大门 沽户 口
中国的门户 ——大沽口
大沽口(Dagu Port)是中国明、清海防要塞。位于今天津市东南 50公里海河入海口处。西北距北京约170公里,东濒渤海,西 邻海河平原,隔河与塘沽相望。"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 车",有京津门户、海陆咽喉之称明永乐二年(1404)成祖朱棣建 都北京后,在天津筑城设卫,于大沽海口筑墩设炮。清代置 大沽协镇营,道光二十年(1840)直隶总督纳尔经额,增建大沽 南北炮台、炮位,置大炮30余尊,防兵2500人。咸丰八年 (1858)清大臣僧格林沁统重兵驻扎津沽,督办防务,设防大沽, 建炮台 5座,共置大炮64尊,以威、镇、海、门、高五字分 号排列,并设防兵2.5万,筹建大沽水师,在水底植丛桩以御 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