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绪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文学绪论
第一章绪论
一、文化环境
⒈重用文官
•政策:重视儒士
⒉学校及科考制度
•①官办学校:国子学、太学
•②私立学院:白鹿洞书院等
•③身份限制、录取名额放宽
⒊游乐风气
二、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影响(性格):
⒈整合传统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挤。

⒉采取新型生活态度:
•⑴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强,结盟结党得到普遍认同。

•⑵认为个人努力和贡献是传统或阶层中的一部分,应受到理性和道德制约。

•⑶个体意识倾向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二)审美情趣的转变
⒈佛教
•⑴禅宗是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将禅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随缘任远的人生哲理。

•⑵以内心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

⒉儒学: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结合的传统,更重视内心道德
修养。

⒊认为俗雅之辨应注重大节而非小节,应体现在内心而非外表。

⒋审美态度世俗化: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主体是否具有高
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高雅还是凡俗。

【审美情趣转变促成宋文学转向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三、宋代文学样式
(一)宋文
⒈吸取唐古文经验教训,欧阳修等人既采取古文作为主要文体,又反对
追求古奥而造成的险怪艰涩。

⒉散文文体的多样化趋势
•⑴欧、苏等的古文注意吸收骈文在辞采、声调等的长处,构筑古文节奏韵律之美。

•⑵借鉴古文手法,对骈文改造,创造出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

•⑶出现独具一格的笔记文,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⒊风格丰富多彩
⑴整体倾向平易畅达、简洁明快,在韩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开辟
出新境界。

⑵朝着更加自然、文从字顺、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

⑶宋代散文的特点
•①宋代散文和政治斗争的联系比较密切,成了直接进行斗争的重要手段。

•北宋散文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和改革变法有关;南宋散文大多表现抗击外敌入侵和光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

•②平易、畅达、婉转自然(宋代散文在艺术上的特点)
•③把议论、叙事、描写和抒情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文并茂、挥洒自如。

⒋唐宋散文的不同
⑴唐文崎岖,宋文平易。

•唐代古文运动面临文体革新的任务,故尚奇好异、高其理古其辞,以抗流俗;宋文更注意遣词造句的平易畅达。

⑵唐文硬直,宋文柔婉。

•唐文师法秦汉,崇尚质实,为文精要,虚词少,故有硬直之感;
宋人注意作品意志和情绪,多用虚词,文章显得柔婉。

⑶宋文比唐文更通俗、更实用。

(二)宋诗
⒈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选材角度趋向世俗化。

⒉抒情主人公更多是普通人。

⒊平易近人,但缺乏唐诗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⒋宋诗创新以唐诗为参照对象。

整体风格——平淡为美。

⒌严羽批评宋诗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⒍唐宋诗差异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或“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三)宋词
• A.词的起源
•词起源于隋代的燕乐,萌芽于唐代民间的曲子词,成长于五代(《花间集》),盛行于两宋的抒情文体。

唐玄宗年间,乐诗根据唱词和音乐节拍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参差的歌诗,故又称曲子词,也称长短句、诗余。

• B.词牌
• a.本身就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
• b.摘取词中的几个字,如《忆江南》
• C.词题
•词牌之后、词作之前的题目,由于北宋词的内容逐渐脱离词牌,词牌不足以表达词的内容,故加词题。

• D.词序
•词题下面的一段文字,用以说明词的创作背景、动机、缘由。

• E.形式
• a.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 b.段落(片、阙):单调、双调、三/四叠
⒈宋词发达的原因
•⑴北宋时期国内稳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基础。

都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产生了文化娱乐的新声。

新声的产生促成了词的发展。

•⑵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

•⑶文化自身进化的必然趋势。

⒉诗(格律诗)与词的差异性
“诗庄词媚曲俗”
⒊学派
西昆体:北宋初期出现的一种文风,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

其特点是专门在形式上模拟李商隐,要求词藻、堆砌典故。

代表者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因他们曾互相唱和,编成《西昆酬唱集》,故名。

元祐体:指宋哲宗元祐年间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风。

严羽《沧浪诗话》称为元祐体。

苏门六君子:指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的并称,都出于苏轼门下,当时皆有文名,推崇他们的人称之为苏门六君子。

苏门四学士: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的并称,在他们未成名时曾得到苏轼的热情鼓励和培养,在文艺方面各有成就。

江西诗派: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等25人。

江西诗派的诗人论诗,多强调语法,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提倡“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常袭用前人诗意而略该其词,以为工巧,造成不良影响。

一祖三宗:元方回撰《瀛奎律髓》崇奉江西诗派,倡“一祖三宗”之说。

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永嘉四灵:南宋永嘉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的并称。

照号灵晖,玑号灵渊,卷号灵舒,师秀号灵秀,故有此称。

他们反对江西诗派而推崇晚唐贾岛、姚合的五言律诗,作品内容贫乏、意境狭窄。

江湖派:南宋书商陈起曾刊行《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中兴江湖集》等诗歌总集,收藏复古、刘过等多家作品,后遂称其中所收作家为江湖派。

这些作家大都在政治上没有地位,浪迹江湖,但各人作品的思想风格和艺术上的成就并不相同。

大晟词:宋徽宗崇宁中,创立大晟府,制作新乐,名曰大晟乐,并以周邦彦为提举,会集词人乐师,讨论古音、古调,增慢、引、近、犯等新的曲调。

作者多依其体格填词,世称大晟词。

话本:宋元间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话”是故事。

流传下来的作品,一般可分为小说、讲史两大类。

前者多为白话短篇,后者多为浅近文言,初具长篇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