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新插图)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2课时 6和7的组成 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 6和7的组成(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
教学目标
1. 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分与合,加深对7以内数的认识。
2. 在探索6、7的不同分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主动性。
3. 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小组合作的意识,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得出6、7的组成。
教学难点有序地掌握6、7的组成。
教学方法利用教授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课时导入
(一)铺垫孕伏
1. 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交流数的组成并填空。
2. 对口令。
师:根据数的组成我们来对口令吧!比如我说3和2,你们说组成5。
(师生一起对口令,5的组成。
)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6和7,前面已经学过把2~5各数分成两个数,那么6和7分别可以分成哪两个数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学习6和7的组成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对口令的形式进行复习,让原本枯燥的数的组成练习充满趣味。
(二)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
师:图图用小圆片研究6的分与合,每行都有6个小圆片,第一行把左边
5个小圆片涂色,右边1个小圆片不涂色。
这样图图想到了6可以分成5和1,5和1可以组成6。
师:同学们,我们用图图的方法一起涂一涂,研究一下6的分与合吧!
设计意图学生涂色,根据涂色的小圆片和没有涂色的小圆片,把6分成不同的两个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涂色,使学生记忆6的组成更容易。
二、探究新知
探究点 6和7的组成
师:在数学书上用这种方法继续给小圆片涂色,找出其他6的分与合的情况。
(学生操作涂色,教师巡视指导,找学生交流。
)
预设1:我接着涂第二行,左边涂4个,右边剩下2个,我就知道了6可以分成4和2。
预设2:第三行,左边涂3个,右边剩下3个,我就知道了6可以分成3和3。
预设3:第四行,左边涂2个,右边剩下4个,我就知道了6可以分成2和4。
预设4:第五行,左边涂1个,右边剩下5个,我就知道了6可以分成1和5。
师:刚才大家找到了6的分与合的其他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6的分与合。
)
6可以分成5和1;6可以分成4和2;6可以分成3和3;6可以分成2和4;6可以分成1和5。
让我们换一种方式再读一读吧!
5和1组成6;4和2组成6;3和3组成6;2和4组成6;1和5组成6。
师:你能不能自己找到7的分与合呢?我们用分小正方体的方法来学习一下7的分与合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图。
(学生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找学生交流。
)
预设1:我们把7个小正方体分成了2堆,左边这堆6个,右边
这堆1个,我就知道了7可以分成6和1;我也可以先看右边这堆1
个,左边这堆6个,这样就知道了7可以分成1和6。
预设2:我们把7个小正方体分成了2堆,左边这堆5个,右边
这堆2个,我就知道了7可以分成5和2;我也可以先看右边这堆2
个,左边这堆5个,这样就知道了7可以分成2和5。
预设3:我们把7个小正方体分成了2堆,左边这堆4个,右边
这堆3个,我就知道了7可以分成4和3;我也可以先看右边这堆3
个,左边这堆4个,这样就知道了7可以分成3和4。
师:你们是把左右两边小正方体的数量交换写出一对7的分与合,真是了不起呀!我们学习了6和7的分与合,你们怎么记住这些数的分与合呢?
我们可以一对一对地记:6可以分成1和5,6可以分成5和1;6可以分成
4和2,6可以分成2和4;6可以分成3和3。
7可以分成6和1,7可以分成1和6;7可以分成5和2,7可以分成2和5;7可以分成4和3,7可以分成3和4。
核心点总结在找6和7的组成过程中,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找到所有组成,也可以利用看到一组联想另一组的方法,找到所有的组成。
小试牛刀课件出示“基础导学练”的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涂一涂,摆一摆的活动,交流汇报,主动发现
6和7的组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及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当堂练习
1. 课件出示“应用提升练”的题目。
2. 课件出示教材“做一做”的部分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强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再次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趣、有用和挑战性,让学生再次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出示。
)
1. 6可以分成5和1、4和2、3和3、2和4、1和5。
1和5可以由5和1对调得出;2和4可以由4和2对调得出,所以6的组成只需记住前3组即可。
2. 7的组成只需记住3组:6和1、5和2、4和3,然后通过类比推理,将每组中的两个数对调就可以得到另外3组。
五、课后作业
请完成教材练习九第4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学习6和7的组成。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我主要通过让他们动手操作认识6和7的组成,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慢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整节课无效问题比较多,强调数的组成不够到位。
第2课时 8、7、6加几(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91页。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出计算8、7、6加几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 在观察、交流、比较的活动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 在学习中不断获得自信心,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逐步脱离实物,正确口算8、7、6加几。
教学难点体会算法的多样性,优化“凑十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谈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课时导入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练习。
(出示课件。
)
9+5= 9+2= 9+7= 9+4= 9+6=
(交流得数。
)
师:同学们是怎样计算的呢?
预设:用“凑十法”计算,先把9以外的另一个加数分成1和几,1和9凑成十,再计算10加几是十几。
设计意图本课节是在学习和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复习9加几的知识,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作好知识和方法的准备。
(二)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例2情境图。
师:同学们请看这幅图,大家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前面有8个学生,后面有5个学生。
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的问题是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个学生,怎么计算呢?
预设:前面有8个学生,后面有5个学生,求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用加法计算,列式是8+5。
师:8+5该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8、7、6加几。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探究点 8、7、6加几
出示课件:8+5=
师:8加5等于多少呢?你怎么计算?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学生探究计算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
预设1:我用点子图计算,我用8个蓝色的点表示前面的8个学生,用5个白色的点表示后面的5个学生。
把2个白色的点移动到8个蓝色的点后面,凑成1个十,这样,右边剩下了3个白色的点,10+3=13,所以8+5=13。
预设2:我用摆小棒的方法,左边摆出8根小棒,右边摆出5根小棒,从右边5根小棒中拿2根放到左边8根小棒中,正好是10根小棒,也就是1个十,然后与剩下的3根小棒合起来是13根,所以8+5=13。
预设3:我用圈一圈的方法,把前面的8个学生和后面5个学生中的2个学生圈在一起,这样就圈出了10个学生,也就是1个十,再与剩下的3合起来是13,所以8+5=13。
师:这三种方法都能计算出8+5的得数,它们都是先把8凑成10,再算10加几。
设计意图学生边说边操作,把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凑十”的方法,夯实算理。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的计算过程,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思考交流。
)
预设:计算时先把5分成2和3。
8+2=10,10+3=13,所以8+5=13。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把5分成2和3吗?(学生思考,交流。
)
师:把5分成2和3是为了让2和8凑成10。
计算8加几时,见8想2,把几分成2和另一个数,然后再计算。
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计算出7+6的结果吗?
预设:用“凑十法”计算7加6时,我想7和3可以合成10,所以把6分成3和3。
7+3=10,10+3=13。
师:计算7加6时,把6分成了3和3,所以以后计算7加几时,我们做到“见7想3”就方便多了。
如果算式是6加几呢?(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对啊,我们用“见6想4”的方法,把另一个加数分成4和几。
(教师举例:6+7,并板书)
核心点总结见8想2,见7想3,见6想4的方法可以很快计算出8、7、6加几的结果。
小试牛刀课件出示“基础导学练”的题目。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过渡,逐步脱离实物的操作,借助框架图理清计算的过程。
三、当堂练习
1. 课件出示“应用提升练”的题目。
2. 课件出示教材“做一做”的部分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用“凑十法”计算8、7、6加几的
结果,提高计算正确率和速度,体会“凑十法”的简便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出示。
)
计算8加几时,可以把另一个加数分成2和几,先算8+2得10,再算10加几得十几。
计算7加几时,可以把另一个加数分成3和几,先算7+3得10,再算10加几得十几。
计算6加几时,可以把另一个加数分成4和几,先算6+4得10,再算10加几得十几。
五、课后作业
请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3题,练习二十一第1,3,4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在教学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同时教学8、7、6加几,由于计算的思考方法是相似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上节课要轻松,但计算起来有困难。
本节课在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从用具体教具摆放的方法计算,提升到用抽象的算式计算,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算理。
不足之处
因为本节课为了巩固掌握所学知识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练习,学习有点枯燥,应设计一些趣味练习,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