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第五章《欧姆定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欧姆定律
┃教学过程设计┃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怎样改变电流的大小?
提出问题:根据经验,你能猜想出哪些因素能影响电流的大小?怎样改变电流的大小?
教师用线路板组成(或多媒体出示)与图5-1-1的电路图相对应的实物图:
学生回答情况参考:
(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所以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2)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所以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学生猜想:改变电流方案:
(1)改变电池节数,通过改变电压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2)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那么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将学生分组验证两种猜想。
(1)把2.5V小灯泡和电流表分别跟一节干电池和两节干电池串联组成电路。
闭合开关,观察先后两次电流表示数及小灯泡的亮度。
分析实验现象,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
(2)把2.5V小灯泡和电流表及滑动变阻器串联在一起组成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观察先后两次电流表示数及小灯泡的亮度。
分析实验现象,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导体的电阻有关。
(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
(2)学生猜想,教师记录于副板书上。
(3)设计实验:
①问题:电流可能受电压和电阻两个因素的影响,如果两个因素同时变化(如在改变电压的同时,也改变电阻),能否判断电流变化是谁引起的吗?
②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在物理学中,一个物理量往往受两个或多个因素影响,为了研究这个量与其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以固定其他的一些因素,只改变一个,以此进行实验研究,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③确定实验方案:先让电阻保持不变,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教师出示实物图的目的是为
了给学生创设实物情境,便于学生思考、探讨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因此教师不要忽略这一环节。
对于学生回答的其他问题,一般都可以归结到电压或电阻上,对学生的猜想作相应的引导。
分析出影响因素后,学生自然就能想到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的方法了。
这里仅仅列举了学生最易得出的两种方法,如还有别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到电压及电阻的改变上来分析。
对于同学们的猜想,不论对错,教师都应认真对待,但应该注意:猜想不是瞎猜、乱猜,应该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
基础上有根据、符合逻辑地进行猜想。
所以,在这里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猜想。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真正认识到影响电流的因素有电路两端的电
压及电路中的电阻,为下一步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奠定基础,同时在这两个实验中也隐含体现了下面的探究
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设计实验部分是一个难点,教师要进行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
┃教学小结┃
第2课时
┃教学小结┃
第2节测量电阻
┃教学过程设计┃
知识拓展:只用一只电流表和一只定值电阻能否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呢?
例题:某同学想测定电阻R x 的阻值。
供选择的器材有:一个电源(电压不变、电压数值未知),一个已知电阻R 0,电压表(最大量程大于电源电压),单刀双掷开关。
该同学设计了如图5-2-1所示的电路。
(1)要完成该实验,请你写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及操作步骤。
(把开关与接触点“1”接触,此时电压表测量的是定值电阻两端电压,读取示数为U 0,再把开关与接触点“2”接触,此时电压表测量的是定值电阻和被测电阻两端的总电压,读取示数为U ) (2)写出用测量的物理量计算R x 的表达式。
R x =U -U 0R 0
U 0
技巧点拨:根据两个电阻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借助一个测量仪表电流表(或电压表)和一个定值电阻等也可以测量出一个灯泡工作时的电阻。
学生讨论分析,设计其他实验方法步骤。
在处理时,由于难度比较大,
所以教师要适当进行引导。
通过这两种特殊的测量方法,锻
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体会“替换”的方法。
三、反思总结,布置思考题。
1.知识与能力方面:
(1)测电阻的方法;(2)定值电阻的特性;(3)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
2.学生交流合作心得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79页“自我评价”。
(2)课下研究小灯泡的电阻,并记录灯泡电阻的特点,与定值电阻进行对比。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2节 测量电阻
(一)伏安法测量电阻 1.实验原理:R =U I。
第3节等效电路
┃教学过程设计┃
①教师介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常用的方法,我们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去验证假设,但也可以用理论推导得出结论。
②理论推导:
利用教材图5-3-3引导学生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推导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
参考:下面以两个电阻的串联为例,推导串联电路电阻的关系。
设电阻R 1与R 2串联时,等效电阻或总电阻为R ,画电路图(可参考教材第80页图5-3-3)。
因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即 (1)I 1=I 2=I
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 (2)U =U 1+U 2
所以,用(2)式除以(1)式可得 (3)U I =U 1I +U 2I
由欧姆定律变形后的公式,将(3)式写为(4)式,即
(4)R =R 1+R 2
实验和理论推导都证明:串联电路中,等效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理解导体串联起来后的总电阻与各串联导体电阻的关系。
3.拓展分析。
结合教材图5-3-4,根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进行分析,认识电阻的串联就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从而增大了导体的电阻值,所以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大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
4.例题:两电阻的阻值分别是R 1=8Ω,R 2=4Ω,串联后接于24V 的电源上,则R 1两端的电压是多少V ?你还能求出电路中哪些物理量?
解析:欧姆定律中的电压、电阻和电流三个量是对同一个电阻或同一段电路而言的。
不同导体或不同电路中三者不能混用,应加角码区别。
解:电路的等效电路图如图5-3-1所示:
因为两个电阻串联,所以总电阻为: R =R 1+R 2=8Ω+4Ω=12Ω;
总电流为:I =U R =24V
12Ω
=2A ;
测电阻的能力,也为学生认识串联电阻奠定基础。
总体解题指导思想——由图可知两个电阻R 1、R 2串联,则整个电路可以分为三部分:R 1一部分,R 2一部分,总电阻一部分;由欧姆定律可知对应每一部分电路都有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所以一共包含9个量,已知3个量,所以可以再求出其他6个量。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1R =1R 1+1R 2。
3.回扣开头。
通过学习,现在谁能帮小明解决他爸爸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利用几个10Ω电阻得到5Ω电阻? 学生回答:两个10Ω电阻并联。
多媒体演示。
4.例题:在下面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是36V ,灯泡L 1的电阻是20Ω,L 2的电阻是60Ω,求两个灯泡同时工作时电路的总电阻和干路电流。
引导学生分析。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首先我们根据题意在电路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请一位同学说一说本题有哪些已知量和未知量。
多媒体显示。
有没有会解答的同学?
由于已知R 1、R 2且两电阻并联,可利用今天我们研究出来的结论计算出总电阻R ,再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干路电流。
有没有想到其他方法的?
要求总电阻,可根据欧姆定律公式变形得到R =U
I
来计算,U 已知,I 可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I =I 1+I 2求得,又根据欧姆定律可分别求出I 1、I 2,则可解答出来。
学生解答。
教师评析,实物展示做得好的解答。
5.等效电路。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自主学习画等效电路图。
例题是教师自己补充的,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顺序,比如将例题放在“等效电路”之后,作为补充知识使用。
对于等效电路的内容,教师不要拓展太宽,比如教材中提到了混联电路,但是这不作为中考的要求,不需要初中学生掌握。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学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反思总结,布置思考题。
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3.课后作业:“自我评价”第1、2题。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节 等效电路(2)
(二)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