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下第六章北方地区3-1 文明的摇篮 风吹来的黄土 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稷坛 五色土
二、黄土风情
五色土象征着广博的大中华,在社 稷坛的东边是青土,代表着东边的 大海;西边是白土,代表西部白色 的沙;南边是红土,预示南方的红 土地;北边是黑土,象征北部的黑 土地;而中间的黄土,就是黄土高 原的寓意。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坛 包含着古代人对土地的崇拜。
窑洞
二、黄土风情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 的传统民居。黄土具 有直立性,不易崩塌, 而且又比较干燥,容 易开挖,适宜开凿窑 洞,作为居所。
黄帝陵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1课时
文明的摇篮 风吹来的黄土
1 读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 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
境的关系,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3 在地形图上识别黄土高原的主要地形类型,描述地形特征,
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高原的形成。
1. 甲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 和行政中心是( B ) A. 晋—太原 B. 陕或秦—西安 C. 宁—银川 D. 冀—石家庄
2. 下列不能作为支持“风成说”证据的是( B ) A. 黄土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B. 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C. 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中亚、蒙古高原等地的戈壁、沙 漠矿物成分相同 D. 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
二、黄土风情
信天游、白羊肚头巾
信天游是一种富有地方 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 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 有浓郁的“黄土风情” 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深受人们喜爱。
三、风吹来的黄土
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 风成说
黄土形成过程示意
三、风吹来的黄土
世界最大黄土堆积区
第一条证据:黄土厚度像冬季的积雪一样均匀 说明黄土是被风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 第二条证据: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 说明黄土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有可能是西 北风带来的。 第三条证据:黄土高原的成分与当地的基岩不 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二、风吹来的黄土 1. 黄土高原的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___黄__土__堆__积__区___,海拔
在1 000~2 000米,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 的黄土。 2. “风成说”: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从__内__陆__干__旱__地区吹 到这里堆积而成的。
3. 地貌景观:黄土土质疏松, 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 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 土高原地表破碎, _沟__壑__纵__横_,形成①___塬___、 ②___墚___、③___峁___、④ __川____等多种多样的黄土 地貌景观。
三、风吹来的黄土
黄土地貌形成过程
塬
墚
川
峁
三、风吹来的黄土
其中,黄土川是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是黄土高原上最大的两个川地
黄土 高原
文明的摇篮
位置范围 对古老文明及民风民俗的影响
风吹来的黄土
风成说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及成因
一、文明的摇篮 1. 位置:黄土高原东起①
__太__行__山脉,西至② _乌__鞘__岭_,北连_内__蒙__古_高 原(大致以③长城为界), 南抵④__秦__岭__。
2. 名字由来: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__黄__土__而得名。地表支 离破碎,_千__沟__万__壑___,__水__土__流__失__严重。
3. 黄土高原的文明 (1)__黄__河__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3)黄土高原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如__渭__河__平 原一带的原始农耕文明;炎黄二帝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Hale Waihona Puke (难点)一、地理位置
位置和范围
东起太行山脉 西至乌鞘岭 南抵秦岭 北连内蒙古高原(长城)
主要行政区域
自动向西依次: 山西全部、陕西大部、 宁夏甘肃小部分
乌鞘岭
秦 岭
太 行 山 脉
一、地理位置
纬度: 34°N-40°N, 经度:103°E-114°E
第 二 级阶梯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母亲河黄河,流经黄土高原,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 发祥地之一。
4. 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 (1)__窑__洞__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黄土具有_直__立___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 凿窑洞,作为居所。
(2) 信__天__游__是一种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其歌腔 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 力,深受人们喜爱。